我想说
个人日记
盛情难却之下参加了友人的家庭聚会,不是很自在(幸亏不止我一个外人)。但席间一个细节却让我很触动、很温暖。
同席的近二十人中,有年过七旬的老者,也有随父母远道而来的2岁幼童。相互寒暄中,凉菜热菜陆续上桌。如同咱国度所有疼爱孙辈的老人一样,幼童的奶奶立即伸出双手要抱孙儿过来喂饭。但幼童年轻的妈妈却婉拒了,并说:不着急,大家都没动筷子,小孩不能先吃。就这样,年轻的妈妈等着大家都开吃了,才给孩子吃饭。晚上,到了友人家里(平房),大家七手八脚地包饺子、烤肉,边包边吃、边烤边吃,年轻的妈妈仍然坚持让客人、长辈都吃好了,才带孩子吃。
人到中年了,参加有孩子同席的友人、家人聚餐不计其数,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是孩子本人(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都已习惯了让孩子先吃的“惯例”,每上一道菜,先往孩子的盘子碗里夹个岗尖,大人们才开吃。独这一次,这个年轻妈妈的举动让我触动、让我汗颜,并让我想说一些一直不想说的事。
不想说
数次欲说还休,是因为这件事也给了我触动,一种寒冷的触动,久久不愿提起。
事情发生在去年送女儿上学的路上。
秋季开学也是一个“春运”高峰。经过两次兵分两路(本地及乌市)、且通宵达旦的全家总动员,我们总算是搞到了四张火车票(两硬卧两硬座),踏上了去上海的路途。一如所有的慈父慈母,我们让女儿带着十岁的小侄去了硬卧车厢,把硬座留给了我们夫妇自己。首次遭遇硬座车厢之拥挤之艰辛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就说说我们此行的主要邻居吧。
我们坐的是三人座:与我们同座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眼镜男,对面的三位分别是一对母女和一个15岁、正在上初三的上海籍小男孩。
男孩: 交谈中得知,男孩由爷爷(与我们向背而坐)陪同,来探望在Y市做生意的父母。男孩的冰雪聪明、见多识广让我一再感叹生长在大都市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并自责无能为女儿造就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晚饭时间到了,流动餐车开始叫卖,只见男孩站起身用方言大声地喊着他的爷爷,看到爷爷递给他一张百元钞票,才知他在向爷爷要钱。我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钱(之前我看见他找东西时曾随手从裤兜里掏出近二百元钱),他随口说,我没钱。我说,我明明看到你有钱啊(有狗拿耗子之嫌),男孩说我爸爸给他(爷爷)钱了啊(意即男孩的父母给了爷爷来回的一应费用)。我不得不佩服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拎得清”了。说话间,男孩买了一包方便面与自带的一包一起泡上开吃。我又“狗拿耗子”地问他为什么不给他爷爷买,他说他(爷爷)不吃。正说着,爷爷从返回的餐车买了一包方便面,我说你不是说你爷爷不吃吗?男孩低头不语,自顾自地吃着。
吃饱喝足后,男孩信手拿起方便面的包装袋翻看起来,开口说:“啊!是国产的,我最鄙视国货了。”我忍不住地说:“你自己黑头发黄皮肤就是"国货"啊!”男孩分辩道:“我的帽子衣裤都是外国的。”可能男孩的表现和我们的对话引起了挨着老公坐的眼镜男的关注,这时,眼镜男也开始“声讨”男孩了,男孩有些心虚:“叫你们这样一说我好像是国贼了”我不顾老公一再的肢体阻止,说:“照这样下去你就是”至此,这孩子最初给我的好印象已消失殆尽。
女孩:途中的大部分时间,这个24岁、比妈妈又高又壮的大四女孩始终娇憨地头靠在妈妈的肩膀假寐或睡觉。我曾经被枕过肩膀,过不了多久肩膀就会又酸又痛。所以我惊异于那位妈妈的因母爱而“坚强无比”的肩膀。吃饭时间到了,妈妈端着一个装有两包方便面的塑料饭盒“翻山越岭”(以此词来形容穿行拥挤无比的硬座车厢的艰难程度一点也不为过)地去冲上开水后,又高举双手小心翼翼地端着很烫的饭盒艰难返回。面泡好后,女孩当仁不让地开吃。不知是吃饱了,还是“良心发现”,女孩给妈妈剩了点碗底,妈妈三两口吃下。母女俩的这顿晚饭算是结束。大概是晚上一两点,火车在咸阳稍作停留。据说这里的烧鸡很有名,很多乘客都买了,这位妈妈也买了一只鸡腿给女儿。这时离晚饭时间已过去四、五个小时了,期间妈妈未进食任何食物,那点剩泡面估计在妈妈的胃里早已荡然无存了。只见女孩津津有味地自顾自啃着鸡腿,而妈妈则时不时侧头望望女儿。如果在平时,妈妈的这种眼神完全可以理解为深深的慈爱,而此时,这位妈妈的眼神除了慈爱,更多的应该是因饥饿而对美食的一种本能的向往了。然而,自始至终,这个女孩没有对母亲做任何的谦让或询问,直至将“美味”(不知是山寨的还是徒有虚名,这烧鸡除了咸得要命以外,无甚美味可言)的鸡腿吃完。那一刻,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原先的计划就是让两个孩子坐硬卧,我们夫妇坐硬座。但是见证了这15岁男孩和24岁女孩的种种表现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我们的两个孩子,晚上我们坐硬座,白天他们坐硬座,因为我们需要在卧铺补觉。结果仅半天,两个孩子就大叫坐硬座太痛苦了,但这没有改变我的决定。
我还想说
尽管这两个孩子在我的脑海里很长时间里挥之不去,欲说还休、欲罢不能,始终如鲠在喉,我甚至一度对这一代孩子的将来有一种很可怕的担忧。但理智告诉我,孩子没有错,错的是他们周围的环境没有给他们应有的教育引导。其实,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但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分数似乎取代其他而成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经常听到周围的人们对某个孩子的评价是:“这个孩子很优秀(指学习成绩好)”。尤其是对于成绩较好的孩子,家长(包括我自己)、学校、老师也常常忽略了其他的教育。还有一些人(含本人)因为对孩子的疼爱、因为“孩子还小”,无意间“默许”了孩子的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好吃的紧着孩子吃、吃饭时孩子坐在长辈的上首、长辈未动筷孩子已开吃、照相时孩子站中间长辈站边上(或孩子坐着长辈站着).......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那两个孩子的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记得女儿上初一的暑假,我带女儿去乌市,顺道看望在S县工作的同学,受到同学一家的热情款待。同学在当地也算是“位高权重”了,他的司机为我们忙前忙后。餐前,司机旋着转盘招呼大家吃水果时,令我们感动的一幕出现了:当席上的主、客大都(除司机和同学的儿子)吃上水果后,挨着司机坐的同学的6岁儿子将水果转到司机的面前,用脆生生的童声说道:“小X叔叔(司机)你还没吃呢,快吃吧”,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司机只好拿起水果,而这个6岁孩子是桌上最后一个吃到水果的。事后,我一直在想:如果不是同学夫妇平时的言传身教,他们的孩子会不会有那天的表现?!而同样是6岁的身边的另一个孩子则颐指气使地对他妈妈(一个最基层的“官员”)的同事说:“我妈妈就是管你们的”俨然一副“官二代”的气派,不知道这个6岁孩子关于“官”的意识来自于何处。
火车上的那两个孩子的行为如一面镜子,让我醍醐灌顶。不为别的,只是希望“小悦悦事件”、“李刚”儿子和“地沟油”不要再时时伤害我们的感官、危害我们的身体,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才无德。而2岁幼童的妈妈则用她的言行告诉我应该怎么当家长。
其实,20天的上海之行总的感觉还是很好的,女儿喜欢专业的如愿以偿并到了此专业相关行业很繁荣的城市、沿途美景的赏心悦目、所到之处亲友的盛情款待让我收获了一路美好,相信与那两个孩子的相遇仅仅是一次短短的“偶遇”。
文章评论
雷雨
好同志,有责任感。
都市军人
值得深思!
大漠红柳
父母对孩子从小的言传身教太重要了啊
唐舒
很发人深省
大漠孤烟直
看了你这一篇文章,我想起了李天一。那么好的家庭,那么好的条件,结果却成了一名阶下囚,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孩子唯我独尊者比比皆是,什么集体荣誉,什么责任感等等,在他们的意识里就不存在。我真担心如果长此以往的话,真不知道将来是个什么样。
眼镜
父母是原稿,孩子只是影印件,环境是复印机。
悠闲
溺爱是陷井,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父母们,不要为了一时自己的心安,毁了孩子的一生!
LQG
看了此文,心情凝重,究竟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错?[ft=#444444,,tahoma, microsoft yahei]父母是原稿,孩子只是影印件,环境是复印机!!![/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