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老屋(一)
个人日记
尽管在外漂泊多年,老屋依旧以温暖可亲的模样出现在我的记忆深处。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老屋就像珍藏在行囊里不经意打开的宝盒一一
老屋,清朝后期由家境殷实的老爷爷所建。外墙及地面为砖、内部为木质结构,井字型布局,天井周围与正门口竖立多排高大的柱子,窗棂和横梁上刻有精美浮雕,大小房间二十余间,颇似山西的大宅院。
大门旁一眼温泉长流不竭,不远处是一片不大不小的果园。园子里除多种果树外还有几棵挺拔的香椿树,虽然它已不复存在,但香椿芽独有的清芳早已深入骨髓。那个曾在树下掰过椿芽的小古,至今仍时常怀想起家乡老屋的韵味,还有那椿芽的淳香。
老屋,在八六年的一场大火中化为废墟,仅剩下残檐断壁。在这斑驳的墙壁上,落下了蕴含着几代人悲与喜,苦与乐,生与息,爱与恨的故事。
话说五十年代初期,一对生活落败的母女沿村乞讨,后落脚在隔一地主大院不远的废旧房子里,衣食不保,靠接济度日。数年之后,出落得一表人才的地主家的二少爷就善心泛滥,频频对人家花姑娘嘘寒问暖了!刚擦出一点点火花,即遭遇家庭重重阻力,二少爷不惧被逐出家门坚决地与花姑娘走到了一起。又过了多年之后,这地主就成了我的爷爷与奶奶,二少爷和花姑娘也就毫无商量余地成了我的爹和娘。
爷爷育有五子,父亲为次。父母亲来电时,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变故,此时,爷爷家业除房子外全部充公或发配给穷苦村民了。雪上加霜的是,因奶奶对婚事的极力反对,父亲被迫暂住进丈母娘家。即便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所谓的“二少爷”其实已徒有虚名,连我“名门后裔”的身份也存有悬念了。
早年,父母亲偶有提及曾经的过往,口气明显苦尽甘来劫后余生的感觉。物质的极其贫乏、奶奶对娘的白眼-、伯母的打压(拙文《伯母与母亲》中已有记述),日子举步维艰。更愁的是,婚后多年不孕,收养一女(18岁时溺亡)之后又刹不住车如同下猪仔般,一二三四五六,便鱼贯而出,这下抚养孩子又成了头痛问题。吃大锅饭年代,带着孩子干不了集体农活,赚不到工分就意味着要饿肚子。而奶奶恨屋及乌,对我们几乎不顾不问。不得已,才以每年一担谷子为条件另请人监护我与弟,这在七十年代的农村,请保姆还是前无古人的事儿。记忆中,时常会被隔壁众堂兄弟姐妹的嘻闹声所吸引,脚步情不自禁,若走运也能意外从奶奶手中分得一份令人垂涎的零食。
为减轻生活重担,心灵手巧的父母自学了裁缝和木工。裁缝的业务仅限家庭,而父亲独有的木工手艺享誉多个乡镇,去逝后的两年还有人寻上门来。受父熏陶,儿时我就会独立制作有棱有角的木头枪儿,羡煞了那帮堂兄弟们,要借玩可以,但一定得用食品贿赂我才行。现在想想,我没去做木匠那绝对是家私界的一大损失。
在父母起早贪黑的操持下,日子略微改善。整年里除过年时能吃上猪肉外,平常也可吃上一回肉的。这天,父亲带着我徒步到集上,为打牙祭,咬牙果断地买肉两斤。要知道,吃肉就等于过年啊!当晚煮肉时,六兄妹一个不落将锅灶团团围住,生怕少了自己一份。最小的老五老六个头刚好高出灶台,踮起脚丫你推我挤眼睛不眨看着锅里,啪地一声,没盖紧的煤油灯一个跟斗滚落锅底。父亲不舍丢弃更不忍责备,默默换水再煮,尚未熟透时,个个都争相试吃,碗,硬是没机会用上。
待我们稍大一些时,父亲因病含憾而去。没了父亲,我们的家并没有因此散落,相反更紧密地团结在母亲周围努力向上地活着!
你看,就有媒婆上门予老大说亲了。媒人正和母亲嘀咕间,老大回来劈头盖脑就一通咆哮,哎呀!这事就不用你们操心了!显得信心满满犹如小菜一碟。果不其然,不久即带回了大嫂,过程出奇顺利,这得益于他的手艺,用的招数与套路不详。成家后生活顺风顺水,超出预期的滋润。当然,吵架也是难免的,基本以老大躲避娘家收场,这种惧内方式欠妥,不利于在兄弟间推广与提倡。
老大奔小康而去了。接下来轮到老二,这老二有点二,据他口水飞溅自吹当年,硬在同村和邻村的美女中跑纠纠火,关于这点,还有待暇时再作考证。但据我所知,即便是王八与绿豆对上眼的,也会苦于家境欠佳难得正果。不过,凡事皆有另外,经中间人牵线与邻县的美美一见钟情后,便选下吉日以示定数。这天,美美及亲戚一行乘拖拉机春风拂面浩浩荡荡而来,叔叔婶婶们在老屋大门口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大婶手执鞭炮,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激动时刻。其时我上中学,周末,正空着肚子往家赶赴盛宴,好久没吃过扎实的呢。离村数里却看见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所有人都以为,他们的好事泡汤了。精力应放在处理火灾后续上,事情多着呢,婶婶因过失纵火被拘,奶奶又因三寸小脚惊慌失措致残,整个家族近乎崩溃。不曾想,半年过后,柳暗花明,重新沾在一起。我始终认为,定然是老二的几颗大板牙发挥了意想不到的魅力。他俩,一个嘴露板牙,一个走路内八,堪称绝配。现属老夫老妻,每天仍电话频频,软声细语。这种早请示晚汇报的精神可嘉,却影响旁人心情,无需效仿。
老屋,清朝后期由家境殷实的老爷爷所建。外墙及地面为砖、内部为木质结构,井字型布局,天井周围与正门口竖立多排高大的柱子,窗棂和横梁上刻有精美浮雕,大小房间二十余间,颇似山西的大宅院。
大门旁一眼温泉长流不竭,不远处是一片不大不小的果园。园子里除多种果树外还有几棵挺拔的香椿树,虽然它已不复存在,但香椿芽独有的清芳早已深入骨髓。那个曾在树下掰过椿芽的小古,至今仍时常怀想起家乡老屋的韵味,还有那椿芽的淳香。
老屋,在八六年的一场大火中化为废墟,仅剩下残檐断壁。在这斑驳的墙壁上,落下了蕴含着几代人悲与喜,苦与乐,生与息,爱与恨的故事。
话说五十年代初期,一对生活落败的母女沿村乞讨,后落脚在隔一地主大院不远的废旧房子里,衣食不保,靠接济度日。数年之后,出落得一表人才的地主家的二少爷就善心泛滥,频频对人家花姑娘嘘寒问暖了!刚擦出一点点火花,即遭遇家庭重重阻力,二少爷不惧被逐出家门坚决地与花姑娘走到了一起。又过了多年之后,这地主就成了我的爷爷与奶奶,二少爷和花姑娘也就毫无商量余地成了我的爹和娘。
爷爷育有五子,父亲为次。父母亲来电时,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变故,此时,爷爷家业除房子外全部充公或发配给穷苦村民了。雪上加霜的是,因奶奶对婚事的极力反对,父亲被迫暂住进丈母娘家。即便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所谓的“二少爷”其实已徒有虚名,连我“名门后裔”的身份也存有悬念了。
早年,父母亲偶有提及曾经的过往,口气明显苦尽甘来劫后余生的感觉。物质的极其贫乏、奶奶对娘的白眼-、伯母的打压(拙文《伯母与母亲》中已有记述),日子举步维艰。更愁的是,婚后多年不孕,收养一女(18岁时溺亡)之后又刹不住车如同下猪仔般,一二三四五六,便鱼贯而出,这下抚养孩子又成了头痛问题。吃大锅饭年代,带着孩子干不了集体农活,赚不到工分就意味着要饿肚子。而奶奶恨屋及乌,对我们几乎不顾不问。不得已,才以每年一担谷子为条件另请人监护我与弟,这在七十年代的农村,请保姆还是前无古人的事儿。记忆中,时常会被隔壁众堂兄弟姐妹的嘻闹声所吸引,脚步情不自禁,若走运也能意外从奶奶手中分得一份令人垂涎的零食。
为减轻生活重担,心灵手巧的父母自学了裁缝和木工。裁缝的业务仅限家庭,而父亲独有的木工手艺享誉多个乡镇,去逝后的两年还有人寻上门来。受父熏陶,儿时我就会独立制作有棱有角的木头枪儿,羡煞了那帮堂兄弟们,要借玩可以,但一定得用食品贿赂我才行。现在想想,我没去做木匠那绝对是家私界的一大损失。
在父母起早贪黑的操持下,日子略微改善。整年里除过年时能吃上猪肉外,平常也可吃上一回肉的。这天,父亲带着我徒步到集上,为打牙祭,咬牙果断地买肉两斤。要知道,吃肉就等于过年啊!当晚煮肉时,六兄妹一个不落将锅灶团团围住,生怕少了自己一份。最小的老五老六个头刚好高出灶台,踮起脚丫你推我挤眼睛不眨看着锅里,啪地一声,没盖紧的煤油灯一个跟斗滚落锅底。父亲不舍丢弃更不忍责备,默默换水再煮,尚未熟透时,个个都争相试吃,碗,硬是没机会用上。
待我们稍大一些时,父亲因病含憾而去。没了父亲,我们的家并没有因此散落,相反更紧密地团结在母亲周围努力向上地活着!
你看,就有媒婆上门予老大说亲了。媒人正和母亲嘀咕间,老大回来劈头盖脑就一通咆哮,哎呀!这事就不用你们操心了!显得信心满满犹如小菜一碟。果不其然,不久即带回了大嫂,过程出奇顺利,这得益于他的手艺,用的招数与套路不详。成家后生活顺风顺水,超出预期的滋润。当然,吵架也是难免的,基本以老大躲避娘家收场,这种惧内方式欠妥,不利于在兄弟间推广与提倡。
老大奔小康而去了。接下来轮到老二,这老二有点二,据他口水飞溅自吹当年,硬在同村和邻村的美女中跑纠纠火,关于这点,还有待暇时再作考证。但据我所知,即便是王八与绿豆对上眼的,也会苦于家境欠佳难得正果。不过,凡事皆有另外,经中间人牵线与邻县的美美一见钟情后,便选下吉日以示定数。这天,美美及亲戚一行乘拖拉机春风拂面浩浩荡荡而来,叔叔婶婶们在老屋大门口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大婶手执鞭炮,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激动时刻。其时我上中学,周末,正空着肚子往家赶赴盛宴,好久没吃过扎实的呢。离村数里却看见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所有人都以为,他们的好事泡汤了。精力应放在处理火灾后续上,事情多着呢,婶婶因过失纵火被拘,奶奶又因三寸小脚惊慌失措致残,整个家族近乎崩溃。不曾想,半年过后,柳暗花明,重新沾在一起。我始终认为,定然是老二的几颗大板牙发挥了意想不到的魅力。他俩,一个嘴露板牙,一个走路内八,堪称绝配。现属老夫老妻,每天仍电话频频,软声细语。这种早请示晚汇报的精神可嘉,却影响旁人心情,无需效仿。
文章评论
一生有你
(龇牙)
落以轩
一直不离不弃。
松雨果园
原来在老(小古)的记忆深处也有一片果园,只是这片果园如此青涩,耐人回味![em]e113[/em]
忆茗
欣赏,古的故事和文笔皆不错,貌似未完,期待后续。
小泉叮咚
支持一楼,期待续篇!
涵mother
现实生活的残酷却让老古轻描淡写出来,别有一番韵味.
化蛹成蝶
一座老屋,纪录着家族的历史,回忆,念想…
叶子
[ft=,4,仿宋_gb2312]"大宅门“里的故事,几多风雨,几度春秋。椿芽的余香,老屋的韵味,少爷与丫头点点火花,几代人的起起落落,老屋以它固有的姿态横亘在作者心里。[/ft]
小脚
行云流水,惹得俺也一肚子的回忆,期待后续~
茉莉
哈哈哈,喜欢这样的文字,轻松幽默背后的一丝沧桑,娓娓道来。可信可亲。经历过沧桑反而更平和。人生的第三重境界?另,你的故事呢?哈哈哈,顾左右而言其他?请直入主题。
欣悦
等待后续是多么煎熬,就像你们围着灶台等肉吃一样呀,哈哈,抓紧时间快些再快些呀!
焦糖熟之女
嘩!原來你是地主的兒子.大戶人家呢.羨慕忌妒恨
川燕
[ft=,4,楷体_gb2312]老屋里里的悲欢离合,带来似曾相识的遥远回忆!写得真好![/ft]
杨素鹏
呵呵,我还以为是老篇.原是新作.看完,耐人寻味.最主要是那“山寨版”地主少爷与我相似.早知道我和你同桌,也会向你学习考个功名的.可惜假设不成立.
紫色檀香
怎么戛然而止?!这不是老古的作风吧?我要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