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填词的通体之眼

手机日志

 上一回和大家讨论了词眼,不知道有谁晕了没有?
我敢说对于以前没接触过词眼的朋友来说,晕是正常的,不晕说明没仔细看,还没有发现问题,嘿嘿。

老师说了:晕是正常的,不晕说明没仔细看
其实即便真的晕也没关系
我说拍的时候说过,词里面有很多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它里面有 很多内容只看概念很简单,往往就一句话,实则内容很模糊、很飘渺,甚至很玄虚,掌握起来更是感 觉似懂非懂,无从下手。

这个时候不要慌,也不能急,看多了,练多了,慢慢就明白了
但是千万不 要有等等再看的投机心理
有些东西虽然一下子看不懂,但是先混个脸熟,作为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先 存着,日后都能用得上

不要因为难理解就轻易逃避
而且有很多知识是平行的,不是说必须先会了 甲,才能学会乙,先学了乙,反过来也许会对甲有更深更好更快的理解。
我的老师飞觞醉月在给我们 讲基础课的时候就曾经说过,他敢肯定地说,他当时讲的内容,在1、2年内,甚至更长时间,我们都 不会完全理解和掌握。
现在回头想想,他说的真对,词里面有些内容真的不是看懂字面就能掌握的。
还是那句话,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这里我插一句话:昨晚小石头老师给大家讲的叶仄韵,也可以算是超前学了,也是给大家以后填词打基础的,
上回我见大家对《词旨》里讲词眼的那一段原文反应很强烈,其实没啥,就是半文不白的语言让大家 不习惯

不妨先读读,理解多少算多少,实在不理解的就算了,不过不要不读
我建议留到以后再理 解,但是不建议留到以后再读。
今天继续说词眼,不过不具体说炼字的内容了,主要说说“通体之眼”。

炼字其实是对填词的基本要 求,诗词很短小,可能一两个字就会影响全篇的优劣,每个字都要小心才好。
但是对于大家来说,以 前既然学过诗眼,那么掌握炼字的词眼的时候就应该没什么障碍。
 “通体之眼”不同,我通过对大家 作业的观察,发现知道并掌握通体之眼的朋友可能不太多

而掌握了通体之眼又会对创作有极大的帮 助,所以有必要仔细说下。说之前我还是先唠叨两句题外话,词里面有争议的地方太多了,实在不得不反复说啊,对此我的意见 是,无论黑猫白猫,能指导了实战的理论就是好理论
首先要考虑对自己的创作起到的效果好不好, 至于对不对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还有一个问题也要注意,就是有些理论其实是有背景环境的,只在某时某地对某些人有效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不要因为 是名人名言就盲目跟风 要多读书多查资料,知道的越多,辨析能力越强,最终选其中好用的来用。
为了更明白的说清楚“通体之眼”,先说下炼字的词眼(也就是上回说的词中最精彩的字)和“通体 之眼”的区别。
1、形式不一样,炼字的词眼往往是一两个字,而且多是动词和形容词。“通体之眼”可能是一两个 字,也可能是一两句话。一般的短调里多是一两个字,长调里多是一两句话。
2、内容不一样,炼字的词眼往往多是细节描写;通体之眼则多是一个背景,一句概括。
3、涵盖范围不一样,炼字的词眼可以只服务某一字某一词;通体之眼其实是个章法布局上的概念, 必须服务全句、全段甚至全篇。
4、作用不一样,这个是两者的关键区别,炼字的词眼主要目的是增强全篇的艺术性,用得好就会通 篇生色,用得不好则会导致失色或平淡;通体之眼则在于充分达意,照应全篇。用的准确表达的意思 就清楚,脉络就清晰,但是缺了或换了就会影响意思的表达、意脉的连贯。
5、评判标准不一样,这个其实在前几点里已经表明了。评判炼字的词眼的标准是妙不妙,工不工, 因此炼字的词眼往往比较注重出新,也因此有些例子就看上去“稀奇古怪”半通不通,所谓无理而妙 ;评判通体之眼的标准是准不准,当不当。通体之眼则讲究贴切,所以很多例子看上去较为平实,看 上去似乎没什么新鲜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章法布局上的概念!
明白了两者的区别,下面我们看通体之眼,这回主要还是看实例,既然是创意词班,实战自然是第一 位的,呵呵

 一首词中的通体之眼其实就相当于关键词,主题词。通体之眼是省略的说法,其实还包括数句之眼, 再回顾一下刘熙载的《词概》:“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 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
刘熙载的这段话其实说的很清楚了,这种词眼分为通体之眼和数句之眼。
具体说:
1、通体之眼的作用是领起、点出、总结全篇意思。

2、数句之眼作用是领起、点出数句的意思。

3、两者是章法上的概念,可以使得脉络前后照映,一动万随。
下面举例:
 先看网络词人孟依依的两首,孟依依的词有一个优点,就是用语浅白,好理解,适合当例子。 

踏莎行  孟依依
经岁离情,三春梦枕,消磨柳暗花如锦。星桥此夜绝相思,人言我已无情甚。  
杯酒逢君,为君一饮,个中滋味浓于鸩。不堪重读浣花笺,前言多少都成谶。

这首词开篇就是通体之眼:“经岁离情”,下面全篇围绕这个从前的离情展开。
从这首词中大家可以学到什么?我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1、开篇直接点题出意,在无关紧要的东西上不浪费笔墨,因为字少,就必须浓缩最精华的才能写得 足够饱满。其实开篇出意也是短调最常用的的布局手法之
 因为短调的字数实在太少了
2、通体之眼可以是朴实无华的,但意思要明确,要准确。
3、明确了通体之眼,也就明确了主题,下文可以更加深,可以更细腻,但是不可随意偏离

 再看一首
临江仙 今宵  孟依依
拂面吹衣风渐软,遥遥绿了平芜。今宵好景看何如?多情明月老,疑不若当初。  
仿佛当初明月里,小舟撑遍东湖。一湖烟水漫愁予。同舟人去远,沙上宿双凫。
 
这首词的通体之眼在第3句:“今宵好景看何如”,原因很简单,题目就是“今宵”,当然今宵只是 个时间,主要内容是“好景看何如”,那么到底看何如呢?

开篇有交代应该是个春天,下文再进一步 展开:看到了明月,想到了当初……
那么从这首词中又可以学到什么?我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1、通体之眼也可以在中间,尤其是《临江仙》一类的词牌,如果词牌里每一片的拍数大于等于3拍, 主题或比较关键的或比较精彩的内容通常放在每一片的倒数第二拍,这里注意是每一片,也就是说上 下片都是如此,例如这首词下片的第3句“漫愁予”就是下片之眼,通观全篇,上片说看,下片说愁 ,典型的上景下情。这个大家可以在以后读词填词的时候细细体会,可以说是词牌形式决定了这种布局方式。(这个是我个人的体会,我熟悉的词牌极其有限,还不是最终结论,大家姑且参考吧)
2、用问句做通体之眼是个好方法,语气一变,引人注目。
3、其他心得同第一首的2、3点。
下面看首李煜的,李煜的也好理解,也适合当例子。 

 就还看那首《破阵子》吧: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阙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独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的通体之眼上下片是的首句:“四十年来家国”和“一旦归为臣虏”。还是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
 还是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
通体之眼可以不是一句,通过这个例子可以体会刘熙载说的通体之眼的妙用:
使脉络前后照映, 一动万随。

 1,上片句句四十年来家国中的事,下片句句归为臣虏后的事。两眼之间有对比有联系,两眼 又都起到了领起下文的作用。
 2、上下片对比是双调词的一种很出效果的布局方法。通过这首可见,上片写的何其奢靡,下片写的 何其凄惨。从而更使奢靡更觉可贵,凄惨更觉凄惨。
 3、其他心得同第一首的2、3点。
下面再看一首熟悉的: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个大家很熟悉了,前面还专门分析过一次,它的通体之眼在哪里?

 这首词没有明写主题,非要找的话,其实就是第一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全词 说的就是对酒当歌时偶发的闲愁。

 全词写的很含蓄,这个也就有点模糊,乍一看前后连接的不够紧密,但是通读全词,其中的脉络很清晰, 这个在说拍的时候就说了,不再重复。
 我的心得体会:
 1、通体之眼有的时候隐藏的比较深,甚至算不上标准的通体之眼,其实还有很多小词的主题隐藏在 字后面
全篇都是围绕一个不说出来的东西写的,这时候找不到词眼也很正常
因为对于创作来说, 虽然有规律,但是无定法,如果什么东西都成了套路,也就算不上是创作了。
 一件事情或一份情感如 果不说出来,但是又句句不离开,也是一种很高超的写法。所以在实际创作时还需要大家活学活用才 行。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从词的写作技巧来讲,有个专有名词叫做警句,当 然不是指令人警醒的句子,而是指一首词里最打眼的句子,但警句往往不是词眼,这一点请大家要有 分别。

 前面说了短调,下面举个长调,大家见了长调不要有畏难情绪

 咱们前面说过,无论是长调、短调还 是中调其实都没多长,写法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例如词眼就是相通的,而且长调的字数多了一点, 很容易写散写乱,结构布局就更显重要,如果在长调里善用通体之眼,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突出主 题的作用。

红情 (宋•张炎)
疏影、暗香,姜白石为梅著语,因易之曰红情、绿意以荷花荷叶咏之

无边香色。记涉江自采,锦机云密。剪剪红衣,学舞波心旧曾识。
一见依然似语,流水远、几回空忆。看亭亭、倒影窥妆,玉润露痕湿。 

闲立、翠屏侧。爱向人弄芳,背酣斜日。料应太液,三十六宫土花碧。
清兴凌风更爽,无数满汀洲如昔。泛片叶、烟浪里,卧横紫笛。


 这个要先解释解释,通过前面写的小序可知,词牌《红情》就是姜夔自创的词牌
《疏影》,张炎借来 写荷花,改名为红情。
因为词牌名很多时候也是题目,所以古人往往会根据内容给词牌换个别名或是 干脆改个名字。
 整首词的意思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网上的作品注释很简单:
 剪剪:①飘动貌;闪忽貌。②整齐貌。
亭亭:耸立貌,高貌。
土花:即绿苔,或称苔衣。 
 汀洲:水中小洲。汀音听。
除了这4个词,其他不好理解的地方可能还有几处,下面是我的理解,可能不对,如果发现错误,请大家告诉我。
锦机云密:形容江面上荷花荷叶色彩鲜艳而且密集的样子,就好像云锦织机上织出来的那样精美
闲立、翠屏侧:这里有个短韵。短韵作为词里的专有名词,不是指短小的文章。
意思应是一句:“闲立翠 屏侧”,但节拍上要分成两句,且两句都要押韵,这里的“立”“侧”都是入声第一十七部韵里的字 ,都压了韵。
有很多长调都有短韵,一般在下片的首句,大家读长调的时候不妨注意注意。

料应太液,三十六宫土花碧:这两句从意思上我觉得也是一句,也就是一拍。太液是太液池,三十六 宫是京城里的楼堂馆所。
“三十六宫土花碧”是引用的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两句的意思就是: 料想京城昔日的池水,如今都和那些宫殿一样都因为无人照料而荒废了,本来是荷花开的最好的地方 ,都成了一片碧绿的苔藓。

泛片叶:是指乘一叶小舟浮在水上。
作为长调,这首词中的词眼既有通体之眼又有数句之眼,下面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1、开篇就是通体之眼“无边香色”,下面围绕香色展开。
可以看到,这句是全景,前面说通体之眼 和炼字之眼的区别第二点,两者内容不一样,炼字的词眼往往多是细节描写;通体之眼则多是一个背 景,一句概括。
这里就是很好的例子,先是全景,也是远景,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规律,从远处靠近 ,先看到一大片荷花,然后靠近了看到每一朵的细节。

2、数句之眼有多处,有“剪剪红衣”,是说荷花好像身穿飘动的红衣,领起下半句“学舞波心旧曾 识”。
 这里可以结合“拍”的概念来理解,以前说过一拍要一个意思,从这两句能看得很明白,前面 说了红衣飘动,下面马上接学舞,就使飘动的样子更细腻,更深入,更具体,也更美了。
对于这样的 例子要好好体会,也要学会运用,尤其在看像减字木兰花一类的词牌时,词牌本身的特点就会要求用 到这样的写法,不可不注意。

 3、数句之眼还有“闲立、翠屏侧”,下面领起立斜阳的场景,并追怀往昔,心绪郁闷。下面一转, 又用一个数句之眼把郁闷转成了开朗“清兴凌风更爽”,下面都转而写如何爽了

4、注意领起之后不仅仅是粘黏于字面,仅仅写荷花,同时也写出自己,用自己的旧游和感情来深入 的写,内容便很充实。如此种种都是可以很好学习的。

其他的例子还很多,表现形式也极其多样,再举几个,供大家参考:
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百度的注解:
 闲情:闲愁。实际指爱情、相思。
病酒:饮酒过量,醉酒。
青芜:丛生的青草。
百度的评解:
 百度的评解:
这首《鹊踏枝》,把“闲情”写得缠绵悱恻,难以排遣。词的上片着重写爱情。词中人物为相思所苦 ,憔悴不堪;下片着重写景。而杨柳依依牵愁,畔草青青惹恨。全词情景交融,意蕴深婉。这首词并 不着意刻画人物的外在形象,也不经心描写具体景物或情事,而是把笔墨集中在创造缠绵凄恻的感情 境界上,形成了冯词的独特风格。

通体之眼:闲情(闲愁)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通体之眼:无明确的通体之眼,要把所有的意向结合起来看,才能充分的体会全词的主题,但是要注 意,在每一句话里都有扣题的字眼:“寒”“秋”“幽”“梦”“愁”“闲”。也可以说每一句都是 词眼,这就是高手的功力。主题 是“闲愁”。
浣溪沙  周邦彦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春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注意:有的版本第二句做“疏篱一行透斜晖”,行是平声字,自然是错了,原字应是“桁”,衣架、 衣竿的意思,仄声;桁也有平声但意思是屋架或刑具。

 通体之眼:忆人。
周邦彦的布局构思向来很出名,这首词也可以看出他的精巧和不落俗套,前面都是 雨后春景,全用白描,几乎不漏声色,不带感情,到最后一句的最后三字才托出主题,情感迸发,余 味无穷。

就像炒了一锅菜,最后临出锅淋了点滚开的辣椒油,味道一下就出来了。
 
浣溪纱 庚寅中秋(当代•王蛰堪)
恨海情帆未肯收,孤窗被酒坐丛愁。凋零心事不宜秋。 
无尽哀怀难托付,独余残客尚淹留。可堪又对月当楼。

被有遭遇,被动的意思,意思是被酒弄醉了。酒,古汉语用法,名词作动词。
 通体之眼:恨、情

浣溪纱 过陈独秀墓(当代•王蛰堪)
功过应难论是非。当年只手唤云雷。可堪初始愿相违。 
半世纵横归落寞,几番风雨感栖迟。临终心事定谁知。

通体之眼:功过是非
今晚的通体之眼就聊到这里吧,谢谢
作业:
1、找一首短调或中调,分析有没有明确的通体之眼,如果有是哪句或那个字、词?
2选作、找一首长调,分析其通体之眼和数句之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