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对作法
手机日志
今儿讲一下无情对
无情对通常认为出现于清末。前人只留下了少量名句,而几乎没有理论。
下面这个简要的讲义,就是从学术的角度编写的
什么叫无情对呢
无情对,是一种通过极力追求对称,同时极力追求不对称而创造距离之美的幽默类对联形式。
无情对的特点
无情对的创作和鉴赏,均以普通对联的价值体系为参照物
了解无情对的特点,必须先熟悉对联的特点。
无情对的特点有二。
一:固守对联的部分对称要求
固守的内容为:字工和律工。
字工:即虽然看上去不像普通的对联,但一个一个字考察时,却是工整的。
所谓的“字字工整”
通常表现为“在句子中的实辅导-云烟(1694485249) 12:15:08 (2014 3 6)
际意义和词性不工整”,而把上下比撇在一边,只看某一组字时,“至少有一种词性和意义是工对的”。即通常表现为“当句不工句外工”。
例:
僧来云正过;
道上念真经。
上下比的句型结构,对应位的词性、含义均不符合《联律通则》要求,
但一个一个字来看时,“道/僧”、“上/来”、“念/云”、“真/正”、“经/过”却很工致。
我们之所以认为这5组字对仗工致,并不是指它们在句中的本来含义和词性是工致的
而是分别把它们当成名词(道,理解为“道士”)、动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来看待时,是工致的
无情对比普通对联对工致的要求更严格,追求“小类工对”。
五言以上的句子以意为先,可以有少量的字宽对。
律工:即对句符合对联的平仄要求。
特点二:有选择地违背对联的部分对称要求
除了“字工”和“律工”,无情对创作故意有选择地违背对联的其他对称要求,如,词性相对、意义相品、结构相似、意境相谐、内容相关等。
所谓“有选择”,应该这样理解:
①成功的无情对肯定违背了某些对称要求
如果全部没有违背,就是普通对联了;
②某一成功的无情对作品,不一定得全部违背除“字工”和“律工”以外的其他对称要求;
如无情对通常是出句为雅句,对句为俗句
无情对通常上下比不围绕同一主题。
前人所总结的“义远”“风马牛不相及”之说,是对大部分无情对外在特征的形象概括,却是失之严密的、不科学的。
③在截止目前的实践中,除了“字工”和“律工”以外,对联的其他对称要求,都有被违背的成功实例。
无情对作品,有以下标志。
1、句子流畅自然,无语法和逻辑错误。
2、对称与不对称有很鲜明的对比。
无情对的创作手法有:转义、变词性、异步和直对。
转义:又称借对(借义),指让一个字或词,在句中以甲义与对应的字词相对,但以乙义与之形成工对的手法。
例:
庭前花始放
阁下叶先生
例中,“叶”是名词,在句中的含义是“姓氏”,但与“花”形成工对的则是其另一含义“植物的一部分”
变词性:指让一个字或词,在句中以甲词性与对应的字词相对,但以乙词性与之形成工对的手法。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例中,“果”是副词,但以名词与“树”形成工对。
词性变对的同时,肯定实现了转义
所以,“变词性”手法隶属于“转义”,通常为了便于分析与交流,把“改变了词性的转义”单独拿出来归纳为一种手法。
异步:就是故意造成上下句“词不对位”的手法
当以词为单位断句时,上下出现错落情况。(
例:
三/径/渐/荒/鸿/印/雪
两江/总督/鹿传霖
这是“223”结构对“1111111”结构
鸡冠花/未/放
狗尾/叶/先生
举国/关心/高考/热 [赤兔马]
张家口/眼下/严寒 [田园微风]
这是“322”结构对“2221”结构
恐龙/闹/青海
喜马拉雅山 [陈远清]
这是“5”结构对“212”结构
异步”情况,只有错开较明显时,对无情效果的贡献才大;通常,“异步”的同时,还叠加“转义”和“变词性”手法。
直对:即根据实际创作需要,使作品中的部分“对位词”像普通对联一样直接相对。
例:
人生/欲望/多
马克思/名/大 [柳絮飘]
例中,“大/多”在对应的位置,即“对位词”,其对仗方式与普通对仗一样,既没转义,也没变词性,更没异步。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例中,“粗/细”“毛/羽”“野兽/家禽”是3对直对的词。
直对,虽不直接为“不对称”作贡献,但它为“对称”作贡献,保证句子成立,和谐一体,是综合造就无情味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然,成功的无情对,至少运用了前三种手法中的某一种,不能全部直对
。(有部分词借对,可能还是普通对联,这是后话。)
转、变的细分
转义和变词性,是无情创作最常用两大主要手法,通常简称为“转”、“变”。
根据“转”、“变”在具体无情作品中的实际情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下转”、“下变”;“上转”、“上变”;“双转”、“双变”等手法。
由于它们最常用,且统计表明:传统的习惯主要采用下转(变)手法,而上转(变)、双转(变)只是偶尔无意识使用。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细分,并重点掌握。
如果同学们主动认识到以上手法应均衡使用,并调整创作习惯,一定会如鱼得水。
下转:就是保持出句中字的含义不变,通过对句中的字来实现“转义”。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对句中的字至少有2个及以上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1位、7位下转
萧,名词,由“姓”—“植物”;刘,名词,由“姓”—“兵器”
下变:就是保持出句中字的词性不变,通过对句中的字来实现变词性对。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对句中的字至少有2种及以上词性。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1位、7位下变
果,副词—名词;干,动词—名词
上转:就是把出句中的字当成别的意思来对。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出句中的字至少有2个及以上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2位上转
星,名词,由“星级”—“星星”
上变:就是把出句中的字当成别的词性来对。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出句中的字至少有2种及以上词性。
例:
陈水扁
卖汤圆
1位上变
陈,名词—动词
双转:就是让出句、对句中对应位置的字“形成工对的含义”都不是它们在句中的本来含义。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这组对位的字,都至少有2个及以上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盛夏风光观食日 [聿舟]
单元水电表居中 [纪晋唐]
2位、7位双转
“元/夏”,由名词的其他含义转为“朝代”;“中/日”则全部转为“国家简称”。
我到点了明儿再讲吧
以后再讲流水对
是这节课滴内容就太多
而且很实用大家好好消化吧辅导-云烟(1694485249) 12:33:28 (2014 3 7)
今儿继续无情对吧
转义和变词性,是无情创作最常用两大主要手法
根据“转”、“变”在具体无情作品中的实际情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下转”、“下变”;“上转”、“上变”;“双转”、“双变”等手法。
下转:就是保持出句中字的含义不变,通过对句中的字来实现“转义”。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对句中的字至少有2个及以上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1位、7位下转
萧,名词,由“姓”—“植物”;刘,名词,由“姓”—“兵器”
例: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2位上转
星,名词,由“星级”—“星星”
上变:就是把出句中的字当成别的词性来对。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出句中的字至少有2种及以上词性。
例:
陈水扁
卖汤圆
1位上变
陈,名词—动词
双转:就是让出句、对句中对应位置的字“形成工对的含义”都不是它们在句中的本来含义。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这组对位的字,都至少有2个及以上明显不同的含义。
例:
盛夏风光观食日 [聿舟]
单元水电表居中 [纪晋唐]
2位、7位双转
“元/夏”,由名词的其他含义转为“朝代”;“中/日”则全部转为“国家简称”。
双变:就是让出句、对句中对应位置的字“形成工对的词性”都不是它们在句中的本来词性。
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这组对位的字,都至少有2种及以上词性。
例:
面壁思过
角膜神经 [柳絮飘]
4位双变
“经/过”,全部由名词—动词
数学概率表明:“下转(变)”和“上转
数学概率表明:“下转(变)”和“上转(变)”出现的几率应该一样,“双转(变)”可能出现的几率应该比前两类更高
所举之例,主要是为了说明方法和思路,同时展示无情创作角度之广,不一定精彩。
例
出句:对联 [丑时]
注:我们只把“对联”理解为名词
创作步骤: 一、分析组成出句的字的词性和意义。
分析:“对”是名词,其含义都是指“对子”;“联”是名词,其含义指“对子”。
结论:应对时,尽量不对以上分析中显示的“同样的词性”或“意义相品的字”。
二、分析出句中的“字”,还有其他哪些词性和明显不同的含义可以利用来应对。
分析:
“对”字除了名词,还有——形容词、量词、介词等其他词性;
“联”字除了名词,还有——动词、量词等其他词性。
对”字作为名词,还有——配偶、对手、对策等其他明显不同的含义;
结论:可以利用“对”与“联”字的其他词性和含义做文章。
三、运用常见创作思路创作
如:把“对”字分别理解为形容词、量词、介词,可以有如下应对:
出句:对联 [丑时]——形容词
对句:错落 [丑时]
出句:对联 [丑时]——量词
对句:八戒 [丑时]
出句:对联 [丑时]——介词
对句:向左 [丑时]
如:把“联”字分别理解为动词、量词,可以有如下应对:
出句:对联 [丑时]——动词
对句:判断 [丑时]
出句:对联 [丑时]——量词
对句:三本 [丑时]
如:“对”字理解为名词“配偶、对手、对策”等其他含义进行借对:
出句:对联 [丑时]——配偶
对句:偶遇 [丑时]
出句:对联 [丑时]——对手
对句:敌视 [丑时]
出句:对联 [丑时]——对策
对句:方向 [丑时]
如:把“联”字的含义当成“联合会”来应对:
出句:对联 [丑时]——联合会
对句:团委 [丑时]
下一示范,将讲解如何保持出句中字的词性和意义不变,在对句中做文章。
无情创作实战指导(二)
利用对句中汉字的多词性、多含义来创作无情对
利用出句中汉字的多词性、多含义来做文章,是常见的、容易想到的创作角度。
有时候,我们发现:如果出句中字的词性和意义比较少,就感觉创作空间有限,不好下手了。
这时候,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有!就算是保持出句中所有字的词性和意义不变,也可以利用对句中汉字的多词性、多含义来做文章。
下面,举一个很极端(即出句中的字只有唯一词性和意义)的例子
所举之例,主要是为了说明方法和思路,同时展示无情创作角度之广,不一定精彩。
例:
出句:登山 [丑时]
登:常见只有动词这一词性和一个含义;
山:常见只有名词这一词性和一个含义。
创作步骤:
一、分析正常对句,可以应对哪些字
分析:
登:可以对“上”、“越”、“跳”、“落”、“挺”、“进”,等等
山:可以对“海”、“水”、“道”、“塞”、“岸”、“土”,等等
结论:可以利用它们来做文章,想办法让它们在句中的实际词性和意义与“登”“山”不能相对。
三、创作示范:
1、利用字的其他词性来切入:
例:
出句:登山 [丑时]
对句:上级 [丑时]“上”在句中是形容词
出句:登山 [丑时]
对句:挺土 [丑时]“挺”在句中是副词,“土”是形容词
2、利用字的其他意义来切入:
例:
出句:登山 [丑时]
对句:出道 [丑时]“道”还是名词,但已不是“道路”的意思
当然,对句中某个字有多词性和多个含义,只能说提供了一个创作的角度,不一定条条道路通罗马,也不一定精彩。我们通常要在诸多的选择中,确定最理想、最精彩的对句。
附:“登山”还有多个可依靠整词“借对”手法实现无情的对句。不能说明上述问题,所以没拿来举例:
出句:登山
对句:辞海
对句:上海
对句:出路
今儿就到这
文章评论
柳如烟
嗯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