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 工艺
技术空间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体现出家具与建筑的密切关系。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中国古典家具的榫卯设计不同于传统手工艺品,如玉雕、牙雕、鼻烟内画壶等,完全是技巧的纯熟,为了装饰而装饰,取悦于人们的视觉快感。而家具中的设计必须在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后,还要求科学合理性,使其长久的耐用。这就要求每个木料榫头卯眼,必须根据家具的造型组合,从力学上每个木料所受到的承受力,在古代木工师傅的多年目测经验中,能准确地判断出来。
榫卯就活像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当古代的工匠将多余的部分凿掉后,两块木头便会紧 紧地互相握着,不再分开.
理论上,一个方向的榫卯组合,嵌接的部分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也许 10 年,也许 15 年,长 时间在大自然作用力的牵引下,便会自动松脱,这是木材所含的水分受到这些作用力影响的结果, 就如潮汐涨退的道理一样.然而,当榫卯结构是由不同的方向嵌接的话,张紧与松脱的作用力便会 互相抵消.一个榫卯如是,无数的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技术在宋代达到巅峰,一整栋大型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 实在非常了不起.每当榫卯构件受到更大的压力时,就会变得越牢固.古老的木构建筑可以经历多次 地震之后依然安然无恙,除了由于木材的延展力强之外,还有一个个的榫卯在挽手维系着.
1937 年,当中国近代研究传统建筑的先驱梁思成教授,经过长途跋涉,几经艰辛,在山西五 台山找到一座建筑简练古朴的庙宇时,这座兴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857)的佛光寺已经在山野丛 林中静候了一千多年,梁柱间的榫卯结构还像当初一样互相紧扣,不离不弃.
如果再没有诸如“灭法”运动之类的人为破坏,如果命运没有安排梁教授率领的勘查队伍走上 通往佛光寺的崎岖小径,这些珍贵的唐代建筑孤例,相信还会静静地再等待另外的一千年,直至我 们“有幸”来到它的面前,拨开梁柱上“积存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的尘土”(《梁思成文集. 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来惊叹古人这种巧妙到接近神奇的建筑技术了.
日本大阪有一对累积三十多年木工经验的兄弟,矢志要将日本国内的古木建筑保存下来.于是就 逐一将这些古老的木建筑按比例缩成十分之一的模型,然后在各大学及美术馆巡回展览,让每一代 的人都可以目睹昔日的建筑艺术.当这对有心的兄弟在完成“最具保留价值”的唐招提寺后接受访 问时,一再赞叹,古代的大师如何得以掌握每一种木材在漫长的岁月里,在不同的气温,干湿度条 件下的膨胀和收缩,始终保持着当初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