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大武汉》【大武汉市申奥的倡议书】(原版)

个人日记

          《我的中国梦·大武汉》【大武汉市申奥的倡议书】(原版)

武汉市申奥的倡议书

大武汉申办奥运会能成功,理由有九点条。

一、武汉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在清朝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三镇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故曾有东方芝加哥之称。武汉市三镇汇两江的地理格局三镇格局的形成距今3 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了武汉已知最早的历史。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以武而昌之意。并有九省通衢之誉。武汉湖泊众多,素有百湖之市的美名。20世纪初,汉口发展已经超过武昌、汉阳,武汉三镇两江四岸的格局正式形成。

天时,地利,人和——武汉是有大江大河的城市,有大气魄的城市就适合办大赛事,而地处中部的武汉简直就是“人窝子”,辐射一千公里都是人,武汉人的豪放与热情,是一般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在中国既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良好的旅游资源,而且城市人口众多,符合提高全民健身水平的奥运精神。

二、武汉也是不折不扣的运动之。武汉人的柔韧性特别好,跳水、体操名将好多都是咱们武汉人;再看看每年武汉人横渡长江的热闹,看看街头那些打陀螺的普通人,就知道武汉人真是毫不功利地热爱着运动。武汉在中国既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武汉有历史积淀和人文气息,有良好的旅游资源,而且城市人口众多。

三、武汉是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交通便利;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申办奥运会的文化积淀;武汉市内大江大湖众多,具有地理上的多元性,有能力开展水上运动项目;武汉是中国第三大高校聚集地,可以为奥运提供充足的志愿者。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举行大的国际节事来推动,武汉应该有气魄申办奥运等国际活动。
四、武汉近几年的变化,武汉轨道交通即武汉地铁。

武汉地铁(Wuhan Metro),又称武汉轨道交通,是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的城市捷运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网由7条线路构成,总长222.8公里。主城区线网规模将达到333公里,共有7条长江通道,其中6条位于主城区。武汉市66%的人口在600米的步行范围内就能找到地铁站。

五、长江首条过江隧道----武汉过江隧道即武汉长江隧道。

武汉长江隧道为长江上的第一座过江隧道,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长约3.6公里(含匝道),汉口越江点位在江滩公园附近,胜利街设右进隧道匝道、天津路设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点位于和平大道,友谊大道设4条匝道连接。该工程为左、右道隔离的双向4车道公路隧道,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级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

武汉的经济在国内占举足轻重地位。中国城巿GDP排名武汉市位于第9位。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

江城—武汉,这座华中地区的最大工商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武汉“1+8”城市圈的形成,以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强力拉动,让这座曾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重焕了生机与活力。

武汉市城市化率高。

截至2006年底,武汉的城市化率已达99.83%2007年,武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4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15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440.00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1572.35亿元,增长14.2%

武汉市接受大学教育化率高。

武汉市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指大专以上)的98.91万人,占12.3%;接受高中教育的166.66万人,占20.7%;接受初中教育的264.72万人,占32.9%;接受小学教育的187.63万人,占23.3%;文盲人口为40.69万人,文盲率为5.05%。

  武汉市全市户籍人口变化合适。以2003年为例。

200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81.1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7%。男性人口402.99万人,占51.6%,比上年末增长1.7%。;女性人口378.20万人,占48.4%,比上年末增长1.7%。农业人口30621万人,比上年降低0.8%;非农业人口474.98万人,比上年3.4%2003年人口出生率7.16‰,人口死亡率5.01‰,自然增长率2.15‰;净迁移率15.99‰。计划生育率98.80%

武汉市经济总量增长情况。

GDP总额占湖北省的比重稳步提升。2001,武汉的GDP总量占湖北省的28.9%2002年,武汉城市经济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面积(61347平方公里),集聚了全省50.4%的总人口(3040.79万人)59.9%的国内生产总值(2979.97亿元)53.1%的地方财政收人(129.24亿元)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0.3亿元)61.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58.4亿元),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综合实力较强,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2006年,武汉市GDP总量占湖北全省的比重达到34.5%

武汉市2010年经济总量达到5515.76亿元,比上年的4620亿元增加近900亿元,同比增长14.7%GDP总量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继续保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3.2亿元,增长19.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6.32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8294.8元,增长15.8%

令人瞩目的武汉市城市居民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城市居民生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这30年,是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也是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时期。
一、30年来居民收入增长39
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7.64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39.0倍,年均增幅达到13.6%30年来,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
加快增长阶段(1978—1987年)。1978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59.04元。随着各项改革的展开,企事业单位调资、落实政策,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198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元,比1978年增长49.8%,年均增长22.4%198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1.96元,实现了居民收入超千元的跨越。
高速增长阶段(1988—1997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经济发展明显加快。1988—1997年期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高速增长,10年里增长了3.4倍,年均增幅达到17.9%1997年突破5000元,达到5573.04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连续增长最快的阶段。
平稳增长阶段(1998—2007年)。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生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居民收入在较高的水平上稳定增长。2005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额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849.72元,跃入万元城市行列。1998—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912.52元上升到14357.64元,净增8445.12元,年均增长9.9%

二、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外资、私营、合资等各种经济类型单位从无到有,就业渠道逐年增多,自谋职业已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从零到有,居民收入形成了多来源、多渠道的格局。

1、工资性收入稳步增加。工资制度、工资增长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效地保障了职工工资收入的增长;居民就业观念的变化,使从事第二职业等其他劳动收入也明显增多。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559.18元,与改革初期的1980年相比,增加10123.70元,增长23.2倍。虽然30年来工薪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呈下降态势,但工薪收入在居民家庭收入中仍占主导地位,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

 2、经营净收入从无到有。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武汉市城市居民经营净收入从无到有。2007年人均经营净收入为439.41元,比1981年增加了438.93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上升为3.1%

 3、财产性收入实现突破。随着居民投资意识不断增强,金融活动日趋活跃,1988年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零的突破。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43.41元,比1988年增加了141.61元,增长78.7倍。

4、离退休金等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4433.27元,比1980年增加4330.91元,增长42.3倍。 三、居民生活质量大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武汉市城市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消费需求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600.00元,比1980年的467.04元增长了21.7倍,年均增长11.4%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正向富裕型迈进。恩格尔系数(食品占消费比重)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按恩格尔系数划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即高度富裕。1980年武汉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8%1993年首次下降到50%以下,为49.1%2000年开始下降到40%以下,2007年受食品价格影响恩格尔系数上升为41.2%

(二)饮食结构更加合理,向营养、科学、多样化方向发展。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4366.28元,比1980年增长16.1倍。其中:人均粮食消费300.93元,增长4.0倍;肉禽蛋水产品类消费2000.68元,增长27.5倍;菜类消费271.37元,增长13.2倍;干鲜瓜果类消费212.56元,增长21.1倍;糕点、奶及奶制品消费284.32元,增长42.9倍。粮食支出增幅远远低于肉禽蛋、果蔬等食品,表明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由主食型转变为副食型

(三)衣着消费趋向高档、时尚、个性化。经历了从买布料加工成衣到购买成品服装的演变历程,个性化、品牌化、时尚化、成衣化成为主流。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141.55元,比1981年增长14.1倍。其中,服装支出810.68元,增长31.6倍;鞋类支出303.88元,增长12.6倍;衣着材料支出17.56元,下降38.5%

(四)交通通讯消费进入快车道。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007.54元,比200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5.9%,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6.9%提升到9.5%,增加2.6个百分点。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私人轿车,2007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交通支出397.79元,比1980年增长99.5倍;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3.4辆,比2002年增加3辆。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全球化浪潮推动了居民通信消费,1980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通讯支出仅为0.24元,占消费支出比重为0.1% 2007年上升到609.75元,占消费性比重为5.8%。截至2007年底,武汉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64.87部,比2000年增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