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人生】太行山的传人——读《八路风采》有感
个人日记
文/梦 境
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尽一份传承太行精神的微薄之力,她把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本职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太行山》大型实景剧的群众演员行列
说起剧目大型实景剧《太行山》,光明日报记者邢兆远、李建斌报道称:“在巍巍太行山的青山绿水间,600名农民演员真情演绎的大型实景剧《太行山》,一次次把人们带回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
自从该剧成功上演以来,我每年都要去观看几次,准确的说是虔诚地接受洗礼!每次看到的场景,剧场外售票处人头攒动,观众络绎不绝。有一口武乡话的面熟的和陌生的人,有单位组织接受教育的认识的老同事和不认识的年轻人,更多的还是外地慕名而来的操着南腔北调的旅游参观者…… “当一天八路军、吃一餐小米饭、唱一首红色歌、打一回游击战、观一场抗战剧。” 一位来自北京的80后,就是被这句话吸引而专程来武乡县“当八路军”的。
观众的感受情真意切。确实,大型实景剧《太行山》运用现代声光电艺术手段,利用当地山水地形,展现出的金戈铁马、气壮山河、震撼人心的宏大战斗场景,逼真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将士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太行民众毁家纾难、踊跃支前的感人画面,生动诠释了太行儿女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和八年抗战铸就的伟大的太行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然而,谁曾想过,在600名群众演员塑造的宏大震撼场面背后,又演绎了多少鲜为人知的“喊一声太行山、当一回八路军”的“军旅生涯”故事?
剧场负责人成雪军介绍:“65岁的东胡家垴村党支部书记任成堂在剧中扮演一位老羊倌。从2011年6月实景剧开始排练到正式演出的几个月时间,任成堂和他的80只羊‘演员’每天都在剧场里的坡上坡下跑好多个来回”,不管多辛苦,老任对此无怨无悔。他告诉媒体记者:“剧场要求出场羊群数量是30只,一只羊给我支付3元报酬,我想羊多了观众看着效果肯定好,所以我每次赶出来的羊都是80只,多出来的50只羊我从来没有算过钱。”
剧组的男人们如此,占80%的女人们又怎样呢?《八路风采》一文中给出了真实的答案!
《八路风采》的原创作者,就是众多女演员中的一员。她年方40出头,修长的身材婀娜多姿,一双丹凤眼闪烁着睿智的目光,显得那样骨感、利落、坚强。之前与她素不相识,有幸通过《乡花文学网》和QQ空间,对她有了一些了解。她曾经担任乡村教师多年,或许是受这个职业潜移默化影响的缘故,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大儿子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师范专科学院,小儿子虽然还在上小学,“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奖状足以说明孩子的一切。
她有一个四口之家,家族中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的课外作业全凭她辅导。特别是顽皮的小儿子,晚上做作业时她总是在身边守着,否则,一眨眼功夫就不知道干嘛去了……。作为家庭主妇,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是分内事。她身上也毫无例外地担负着这样的重任。
据《八路风采》一文记载:2011年5月,武乡县委县政府打造“两园一剧”红色文化旅游新产业。她有幸被实景剧《太行山》剧组录用为群众演员。5月24日,全体演员在县影剧院集合,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文化中心负责人向他们介绍了剧情。当时一片静寂的会场,时不时被雷鸣般的掌声和泣不成声的呜咽声而打破。“我们感动,那是一种灵魂的颤抖,那是发自内心的强烈的共鸣!……我们这些人不光要做英雄的后代,更要做后代的英雄。”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紧张而有序的演员排练开始了,她穿着浅灰色的“八路军”制服,按业内行话就叫“军训”。当时正是六月三伏天,她们从上午八点到十一点半,下午三点到六点,匆匆吃饭,匆匆送孩子上学,匆匆地赶往排练场接受新内容,根本顾不上收拾家务事,顾不上休息,时间紧、任务重,可想而知。有一段为了赶时间,她们不得不加班到晚上一两点。一次,她忙到晚上十二点才回家,两个孩子无人照管,在沙发上东一个西一个,她的泪水夺眶而出。当抚起大儿子时,发现孩子正在发高烧,一测量39.8°C,她马上把孩子送到医院,在急诊室输液降温,缓解回家后已是凌晨三点多。在家她看着时间、量着体温、写着笔记,一直守护到天亮。还有一次,学校打电话说小儿子发高烧,她正忙的脱不了身,打电话让丈夫去看看,结果孩子全身抽搐、口吐白沫,赶紧送往县妇幼保健院抢救才脱险。事后丈夫埋怨她没有尽到责任,她无言以对,好像给不出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
在整个排练期间,家里锅碗瓢盆杂乱无章,都不在各自的位置上,乱的像个“河滩”,需要母亲照顾的大儿子,却成了小儿子的“保姆”。但是孩子们都很懂事,为了支持妈妈按时参加排练,孩子牺牲了本应该属于他们的暑假,那年大儿子才13岁。小儿子当时正上幼儿园,在去幼儿园的时候孩子总要问:“妈妈,今天谁接我回家?”她总是不变的回答:“当然是妈妈了!”孩子总是撅着小嘴说:“妈妈就会说谎!”当她看到小儿子在作业本上用歪歪斜斜却刚劲有力的小字写着:“妈妈,我爱你!”时,“铁石心肠”顿时化作“倾盆泪雨”。是呀,孩子需要母爱,她同天下的母亲一样,也深深地爱着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她回想起这段经历来深情地说:“我是一步一步踏着先烈的足迹走过来的,我想真正做一回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能得到孩子们的理解,能听到观众的掌声,这辈子我知足了!”
朋友们,是她们,成功塑造了武乡红色旅游的标杆景点——《太行山》大型实景剧,有力拉动了武乡县与深圳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两园一剧”战略合作协议一步步变为现实,让抗战文化活起来,让红色太行富起来,让产业龙头昂起来,迅速助推了武乡由“黑色煤炭”向“红色旅游”的战略性转变。武乡县委书记胡坚给光明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来武乡的游客预计不少于500万人次,如果每人消费500元,那就是25亿元,进一步拉动相关产业100亿元,可以解决3万多户家庭的就业问题。
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武乡老百姓;这,就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武乡女人;这,就是革命老区武乡人民在新时期演绎出来的太行精神!
诗言志,歌与呼——为了挖掘传承伟大的太行精神,她用自己的创作才华把对红色武乡执着的情和爱倾注在一路欢歌中
诗歌是抒情言志、表达情感与美感,进而引发共鸣的一种文学体裁。正因如此,诗歌创作便成了她的一种业余爱好,不论走到哪里,不论从事何职,不论生活多么艰苦,即使是在大型实景剧《太行山》紧张排练中,她总会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用这种方式去宣传红色武乡,感染更多的人。
翻开《八路风采》一文,她创作的诗歌跃然纸上。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简捷的诗句,磅礴的气势,令人读着读着会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诵出来:“我为什么当演员?一个明确的答案,那便是我作为一个太行老区人,弘扬太行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是我应尽的责任与使命!”……
她的诗歌时而行如流水,像小溪一样涓涓而来。《八路风采》收录了她在《武乡小报》发表的一首《请留步,你别走》的诗歌,是2011年10月1日送给大型实景剧《太行山》导演组的国庆礼物。在诗中她这样写到:“我的眼睛湿润了,因为无法控制感情的潮水;我的心跳加快了,因为我无法平稳脉搏的频率;我的嘴角在抽动,我的心灵在呼唤,请留步,你别走!……”她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导演组与演员之间,在实现共同理想——塑造八路军形象的过程中,结下深厚的战友之情。于微细处,情感之真,情感之纯,情感之实,令人感动不已!
她的诗歌时而气势如虹,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比如:《八路风采》记录了她在《太行山之歌》一诗中,用饱满的热词对武乡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打造“两园一剧”红色旅游产业给予的热情赞颂:“弘扬的是一种太行精神,传承的是一种红色文化,体现的是一种革命业绩,树立的是一种光荣形象,重温的是一段历史足迹,谱写的是一篇革命乐章,饱览的是一种血泪的写照,触发的是一种灵魂的感动……太行山,太行人,更是一曲太行颂歌!”。2011年她在第三期《红星杨》杂志上发表的《情系太行山》,同样以饱浸深情的笔墨讴歌了大型实景剧《太行山》:“太行山,巍峨耸云天,千里丰碑望不断……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啊,是血肉长城血染山河的太行血;那腔反抗的怒火啊,是百姓迎军东渡黄河的太行魂;那种黎明前的曙光啊,是欣欣向荣幸福美满的太行情;那个八年抗战啊,是撕心裂肺饱受凌辱的太行泪;那轮冉冉升起的红日啊,是中国人民坚定必胜的太行剑!”
她的诗歌时而委婉动听,就像落入玉盘的颗颗珍珠。她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为纪念八路军文化旅游节一周年而作》中,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快板书形式写到:“著名导演李前宽,编排剧本不一般。山西民歌加民俗,民间生活素材选。各位导演费心血,排练场上跑得欢。”“全剧共分五章节,《序幕》由喜转为悲。大儿迎亲逢灾难,日军袭击我家园。”“一章名叫《太行血》,血流滚滚山河染。唢呐吹的心凄凉,血肉长城铸塑像。”“二章名叫《太行魂》,东渡黄河八路军。挺进太行救国难,百姓欢军笑开颜。”……
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动人诗句,她正是这样一位用自己心中的琵琶来歌颂这个伟大时代的女人!
情随心动,笔随心走——为了让大型实景剧《太行山》日臻完美,她用心体验每一个细节,与观众媒体互动交流,不断向剧组建言献策,将自己的身心一起奉献给她钟情的不朽事业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来自于用心。在现实中,她是一位女人;在剧组中,她又是一名演员。在大型实景剧《太行山》整个排练和演出过程中,她把对剧组的倾心投入与做女人的内在细腻有机而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把她这种“双重身份”演绎的淋漓尽致。
她不是剧组的编导,也不属于剧组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但她用自己的心声,将《太行山》剧情生动再现给每一位关心、关注实景剧的人们。她在整理《太行山(序·田园花轿)》中这样写到:“一阵悠扬的乐曲划破了黑夜的幽冥,黄绿的灯光照射在王家峪的窑洞前,照亮了整个太行山。清丽的鸡鸣声此起彼伏,早起的人们牵着牛儿、扛着锄头,有人在送情郎,有人在备新房。袅袅的炊烟飘散出安宁的味道,环绕的山水呈现着旖旎的田园……” 还有第五章《太行剑》:“一轮巨大的红日从太行山深处冉冉升起,蜿蜒的队伍从光芒中走出,如长蛇、如巨龙,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踏步而来,信步而去,他们走出太行山,挺进东三省,直指海南岛,行军大西北,横扫大西南,千军万马承担起解放全中国的重担……。”这是摘自2012年2月她与剧组人员共同合作为大型实景剧《太行山》精心整理编写的“一序五章”剧情简介,如此说潇潇洒洒的文字是从她秀美的笔下走出,不如说饱浸深情的话语是从她的心中流出。因为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她对剧情的深刻感悟,也看到她对所有观众致于的热切期盼。
她不是剧组的剧务人员,作为一名普通群众演员,原本做好本职工作就够了,然而她却做了许多常人想不到或没做到的“份外”事。她一边演出,一边不停地穿梭在媒体与观众之间,把许多观众的意见和建议细心地记录下来,把红色武乡通过媒体效应宣传出去,就像小蜜蜂一样,用自己辛勤劳动的汗水,把甜蜜和芳香奉献给所有的人们。在演出期间,她着军装、挎钢枪、敬军礼,四次接受山西电视台、长治日报社等主流媒体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到做演员的原因时,她直截了当回答:“我是在弘扬太行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当观众问她在剧组塑造的形象是谁时,她不假思索地说:“我塑造的不是哪一位具体人,而是代表性人物,是八路军战士,是英雄,是亮剑,更是一种太行山人的太行精神!”“作为武乡人你们自豪吗?”她响亮回答:“当然,我很骄傲自豪,因为我们武乡是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是抗战圣地。武乡的板山风光、八路军总部王家峪都挺好的,你们也去看看,希望你们常来武乡,记住武乡,了解武乡人文历史,也多宣传武乡啊!”她之所以这样告诉观众,是因为她懂得:“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观众的宣传力度是最大的。”
她不是剧组或当地文化部门的专职人员,但她却一门心思把心都操在实景剧上,积极主动为打造“两园一剧”建言献策,像她这样的演员确实不多见。2012年3月初,县文化局有关领导要求她参与《太行山》剧情介绍的整理撰写工作,她不顾家庭拖累欣然答应了。当在进行每个章节回顾时,她发现第四章《太行泪》的第一节《平型关大捷》只有画外音,没有剧情,她及时向领导提出这一意见,希望以后排练中能够增加这方面内容,得到了导演的采纳。2012年7月16日,她给剧组冯团长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新娘的红盖头在大儿子牺牲时掀开更真实;第二,二儿子牺牲时,手中的红旗是一面残旗更符合战场实际;第三,霸王鞭队伍的排列间距加大一些场面更壮观。”这些剧组都采纳了,“回头客”中的明眼观众反映说:“修改后的剧情细腻、逼真,更能再现当时的情景,这样的效果挺好的。”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赢得了剧组领导和同事们及观众的称赞,她也渐渐成为众多演员中小有名气的“文化人”。实景剧《太行山》运作公司在庆贺武乡县第二届八路军文化艺术节时,想出个自编自演的节目,负责人特意找到了她,她欣然应允,并为此一夜没有合眼。她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快板书《太行山上太行山》,赢得了实景剧领导和演员们的好评。
这就是我从《八路风采》中认识的平凡的太行精神的传人——追范儿!
2015年“建军节”前夕草于《百味斋》
文章评论
爱拼才会赢*追范儿
大型实景剧《太行山》的倾情上演,让多少人一次次心灵震撼,让多少人一次次灵魂荡涤,让多少人感慨万千,让多少人流连忘返?!《太行山》体现的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的魂,《太行山》再现的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事业!
爱拼才会赢*追范儿
@{uin:413272611,nick:[em]e328175[/em]天噵酉州懃} @{uin:1462941004,nick:尘海驭舟} @{uin:1149853257,nick:又一春【拒聊】} [em]e183[/em][em]e183[/em]
金沟水
读了《八路风采》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在文字跳动的节奏中展开了一幅幅丰采的画面,有多少参与者默默奉献才托起了太行实景剧的成功和高度,象一颗明珠灿烂于华夏大地。战争年代太行人为民族解放事业付出了生命和鲜血,70年后的太行人仍然在弘杨这种精神。
梦境
让我们敬重那些用实际行动让抗战文化活起来、让红色太行富起来、让产业龙头昂起来的人们吧,是他们迅速助推了武乡由“黑色煤炭”向“红色旅游”的战略性转变。这就是当代值得讴歌的太行精神的传人!
梦在何方
我虽然没有读过《八路风采》,但我从这篇读后感里读出了作者本人的不同寻常,诗美文美人更美。
寒江雪
恶邻倭贼燃烽烟,生灵炭涂若倒悬。热血此躯惜未肯,太行精神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