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工业化建设的首倡者,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立德立功立言封疆大吏千古一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毛泽东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他一生勤奋好学,步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他推崇儒家学说,以天下为己任、克己勤政,为挽救风雨飘摇的晚清帝国,创办湘军,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杀人无数,被称为“曾剃头”。曾国藩一生追求修身、齐家、平天下。在文学、军事、学术思想等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在中国近代史和文学史上占有着特殊地位,是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政治、军事、文化上极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曾国藩又是一个争议甚大的历史人物,有人把他尊为圣贤,一代古今完人,同治中兴诸名臣之首;也有人指骂他是汉奸,一个对外投降对内反革命的刽子手,在这些激烈的争辩后面,曾国藩究竟有着怎样的一幅真实面孔?《近人曾国藩》将为您揭开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跌宕起伏的一生。
- (1)剿灭太平天国
- 官运亨通的曾国藩在北京已经待了12年。可到了他41岁这一年,一切都改变了。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中国,曾国藩被任命团练大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经京城里这位温文尔雅的曾老师,现在变成了杀人如麻的曾剃头。
- (2)君臣之道福祸相依
- 曾国藩上书批评新皇帝咸丰,对咸丰的政绩、作风大加指责。咸丰大怒,曾国藩可能性命不保,然而谁都没想到曾国藩反而因祸得福,这都是因为当时的大学士对皇帝说了四个字——“主圣臣直”。
- (3)古今官场哲学
- 钦差大臣曾国藩在湖南训练湘军,各种权利争斗中曾国藩得罪了湖南的大小官员,政治上的失意和军事上的失策,让曾国藩陷入了人生最低谷。曾国藩明白这困境的缘由是自己名不正言不顺,无兵无权!
- (4)淹没的英雄
- 浩浩湘军背后还有许多无名英雄,携手创立湘军事业的同乡,三度救命之恩的李元度,他们是曾国藩的生死之交,与曾国藩的恩泯情仇牵动着古往今人。
- (5)吾本有情人
- 曾氏家训流传百年成为范例,曾国藩的两个儿子也成就显赫,大儿子作为晚清外交大臣,曾经成功收复伊犁主权。那么曾国藩是如何影响两个儿子的呢?
- (6)英雄末路时
- 自己苦心经营、对之抱以很大期望的湘军竟是如此不堪一击,兵败师毁怎能不使之痛心疾首?朝廷对曾国藩的猜忌、防范,又怎能不使之心寒不已?当郁积在心头的这些不顺之事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就爆发了……
- (7)信仰的意义
- 洪秀全的太平军摧毁了江南四大书院,焚烧中国的历史典籍,四处鼓吹拜上帝教。毕生追求理学的曾国藩发布 《讨粤匪檄》,竭力诋毁太平军,誓师出战。
- (8)李秀成被杀之谜
-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骁勇善战控制大部分兵力,被曾国藩俘虏后有投降的意愿,并表示可以帮助湘军招俘其他太平军,但是在与曾国藩长谈后,第二日却被处死,这背后隐藏着曾国藩的称帝野心吗?
- (9)中国最早留学生
- 曾国藩作为一个理学大家在人生后期开始推动洋务运动,但是洋务派购买了大批钢炮枪支之后发现没有人会操作,他们意识到中国最缺的是人才,于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制定了幼童留洋计划,造就了一批影响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人才。
- (10)湘军落幕淮军崛起
- 曾国藩与李鸿章有三十多年的师生情谊,李鸿章是曾国藩一生中唯一的学生,他重用李鸿章德才华却不认同李的品德,师徒矛盾重重,但是世事变迁李鸿章的势力逐渐崛起,而已呈衰势的曾国藩怎样应对?
[1]剿灭太平天国
[2]君臣之道福祸相依
[3]古今官场哲学
[4]淹没的英雄
[5]吾本有情人
[6]英雄末路时
[7]信仰的意义
[8]李秀成被杀之谜
[9]中国最早留学生
[10]湘军落幕淮军崛起
中国现代历史的两位伟人,无论是毛还是蒋,都对曾国藩佩服之至。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1942年在延安毛泽东对党内高级干部说:“要读一点曾国藩的家书。”至今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内有一套光绪年间出版的《曾国藩家书》扉页上写着“润之珍藏”的字样。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他21岁考取秀才,28岁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1852年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横扫湘湖大地,他授命并因势在家乡拉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要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延至今日,从而使其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两次改名
第一次由军机大臣穆彰阿改名国藩,限“国家藩篱”之意。后理学名臣唐鉴(湖南善化人)又为其改字为“涤生”,取“荡涤污秽,求得新生”之意。故后人也称曾国藩为“涤帅”。
三次重大的思想转变
第一次,拜唐鉴为师,由诗词(技能)之学进入程朱(人格修养)之学,积极入世,奋发作为,融入儒家体系。
第二次,由程朱理学进入申韩之学,书生杀人,严历整军,治乱世当用重典,融入法家体系。
第三次,由申韩之学直入老庄之学。父丧期间,他整理5年来的缺失,检讨与长沙、南昌官场的失和,研习老庄2大精髓——以柔克刚、顺其自然,心灵解放出来,心智更加健全,促成事业到达巅峰。
人生的四个阶段30岁以前)
1811年,曾国藩出身于湖南湘乡山村。五六百年间祖上无人科举做官,世代耕读。小康之家,吃得饱饭,有书可读,但也仅此而已,不算大地主家庭。曾国藩七次参加考试,23岁时中了秀才(学士),但排名倒数第2。24岁中举(硕士),当年结婚。三次参加会试,28岁时中了进士(博士),但名次不高。第一档3名,进士及第;第二档100名,进士出身;第三档约150—200名,同进士出身(相当于大学,如果用湖南话讲,则是“湘潭大学”),曾国藩位列第三档(故后人写诗嘲讽曾国藩不是正规科班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看如夫人洗脚”)。但在皇帝殿试(点10%的进士入翰林)时,曾国藩脱颖而出,由道光帝圈定为第2名,入了翰林(博士后)。翰林院散馆(博士后出站)后,任从七品翰林院检讨(中央文史部门主办科员,副处级)。官(30—42岁)
曾国藩做官,精彩至极,升迁快,兼职多,差运好。37岁时连升四级,由从四品晋升到从二品(副部级),39岁任礼部侍郎,42岁时除户部外遍兼吏、兵、工、礼、刑五部侍郎,得到朝廷最高决策机构重视(清朝只有18名汉族部级领导)。曾国藩为官清廉,且京官不如地方官收入高,由地方官孝敬的冰敬、炭敬等灰色收入,没有。但他差运好(翰林院的出路两条,要么升官,要么派差)。33岁时,放四川乡试主考,得到合法收入约白银2500两左右。以后每年都有一次左右这样的机会。但也就在咸丰二年放江西乡试主考时,母亲去世,曾国藩丁忧回家,结庐守孝。而此时,太平军冲出了广西,进入湖南。帅(42—56岁)
形势急转直下,国藩移孝作忠,从文职转向军旅,借出任湖南团练(结团训练)大臣(湖南民兵武装部长)的机会,由知识分子掌军,招募勇敢朴实的农民,借鉴戚继光建军模式,创立由自己牢牢控制的湘军(体制外),带水陆两师约1.8万人(陆军10营5千人,水师10营5千人,长夫8千人),从衡州出师,攻克岳阳、武昌、九江、安庆、芜湖等地,苦战12年半,于同治三年,节制四省(江苏、江西、安微、浙江),由其九弟曾国荃率先攻破南京,名震海内。后清军王牌部队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被捻军击溃,曾国藩北上平捻,打个平手,无功而返。(56—62岁)
曾国藩获封一等候,世袭罔替(世代承袭不更替),为有清以来最大奖赏。清军入关后,给汉人封一等候,总共5人(最后一位是袁世凯),以文职获封,曾为第一人;兄弟同日封候伯,除皇家血脉外,仅此一家。在两江总督上,开科取士,大得人心。创立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开洋务运动先河。后任直隶总督,因天津教案,名毁津门。两江总督马贻新被杀,曾再任两江总督,刊印王夫之(王船山,衡阳人)文集。1872年(同治11年),清王朝风雨飘摇。2月初四下午,由儿子曾纪泽陪同,在办公室静坐45分钟,没说一句话,因脑溢血,死于任上。15年前的同一天,其父去世。17年后,曾国荃也死于两江总督任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