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原创]在《远歌》作品研讨会上的讲话(2015.4.6)

个人日记

 

 

能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十分高兴也十分荣幸。刘见龙先生的《远歌》我认真的读了,由于水平有限,在这里我只能粗浅地谈谈自已的阅读感受。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我读《远歌》主要有两点感受:

第一点是亲切和温暖。

《远歌》这本书是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即故乡和他乡。我认为全书写得最好的是关于故乡的篇章,无论是写风土人情,还是写风物人物,刘见龙先生的笔都饱含深情,这是童年的记忆,时间越久,越有岁月的醇香;这是生命深处的感动,离得越远,越有一种挂肚与牵肠。

正如著名作家刘亮程所说:“乡村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情怀,它是由我们的《诗经》、唐宋诗词以及山水国画塑造的世外桃源。现在的中国大地上只有农村,没有乡村。乡村是诗意的文化的,农村是现实的粗砺的,许多人怀揣乡村梦想,但他们到达的只是一个生产粮食和蔬菜的乡下。”

刘见龙的《远歌》写的就是他记忆里的乡村,这是一种诗性的记忆。在渐行渐远的今天,它仍然有着一种乡愁的芬芳,这正是《远歌》最亲切和温暖的那部分,也是《远歌》最有价值的那部分。

我读《远歌》的第二点感受是钦佩与尊重。

今年一月,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飚先生来庐江下基层,在谈到我县作家查辅成一直在困境中坚持创作时,他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我们这些人在工作之余,在闲暇时写诗作文,只能算是坚持,那些在困境甚至在逆境中不放弃文学的人,是一种坚守。这些人更令人尊敬。”今天陈书记也莅临这次研讨会,那天,听了您的一席话,我真有一种茅塞顿开、如沐春风的感觉。从此,我明白了坚持和坚守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彼此的区别就在于我们绝大多数人只把文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没有把它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后一类人虽然只是极少数,但他们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脊梁和砥柱中流。虽然刘见龙先生现如今己经算是一位成功人士,但在打工的当年,仍不放弃理想,一直坚持到现在,这种带有人生痕迹、生命印记的执着的文学情怀不能不了让人钦佩和尊重。

先生比我年轻,但可以算是同时代人。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文学还是很神圣的。我常和一些年轻的朋友聊天,在聊天时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曹丕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句话,甚至很多人不以为然。我就让他们回忆中学时读过的课文,像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以及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等,读这些文章我们就知道,过去的作家不但干预生活,还干预政治。如果没有贾谊、晁错的政论文,那来西汉初年的轻徭薄赋、劝民农桑的休养生息政策,如果没有房玄龄、魏徵的文章,那来后来的盛唐气象。我认为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有良知的文学家应该坚守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作家的创作不能只是个人生活的记录、心理的感知,还应该有起码的社会良知,有基本的社会伦理,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宽阔的心怀,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引导民众。就是揭露,也应该让人看到希望;就是批判,也应该让人感到温度。有一次在同一些朋友谈到余秀华和余秀华现象时,在谈到作家应该写什么,不能写什么时,我就说了一个底线:你写的文字敢拿给你女儿看吗?这就是底线,因为圣人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扯得远了,就此打住。谢谢大家!


图片 

 


文章评论

玉玲珑

[em]e142[/em][em]e142[/em][em]e142[/em]

江南

[em]e142[/em][em]e142[/em]

紫雨纤尘

精彩[em]e142[/em][em]e142[/em][em]e142[/em][em]e142[/em]

一叶扁舟

作家的创作不能只是个人生活的记录、心理的感知,还应该有起码的社会良知,有基本的社会伦理,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宽阔的心怀,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引导民众. [em]e179[/em] [em]e179[/em] [em]e179[/em]

蓝无界

[em]e179[/em] 也经常给出书的朋友写评,此文学习了

叶子

叶子/隔帘听/舒心看 水畔放开花蕾,雨过池塘笑。 山阴老客游丝靠。 已见撰繁华,欲将落鸟。 绿叶闹。且迎春、淡妆应巧。 ****** 相机照。依依容貌,邂逅他乡道。 纷纭入幻南华庙。 景色舒心看,这边真好。 有多少?情歌唱、渐无烦恼。

叶子

叶子/高阳台/莫问多愁 莺诉燕颦,春教谚语,薄情花困风流。 忘却清明,正是蜂蝶无忧。 岸江闲草盈盈泪,忆芳红,莫问多愁。 怕瑶琴,识此时间,听取歌楼。 ****** 东君暗苦朝朝雨,又与今宵别,欲滴枝头。 易感前生,迷心醉叶经秋。 凭诗料想知多少,尽千丝,极爱央求。 列成行,俊美依依,寂定神留。

叶子

叶子/梅弄影/相思调 隐情多少,爱品相思调。 歌友妆眉淡扫,似把心声,唱来求技巧。 共谁知道,烂漫梅花好。 已落伤春怀抱,转觉归秋,千山红叶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