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不下《道德经》,至少背下这些精华

手机日志

 
  来自:网络  编辑:菩提心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老子说: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单出曰声,杂比曰音。这一段讲的是相对立的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放眼世界,在老子的时代,能把事物间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说的如此透彻者,唯我中华《道德经》!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说:最好的统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不知有之”,有版本作“下知有之”,意思相近。话说在齐国,洪水冲垮了桥,一位老人被阻在河水这边。这时候晏子(齐国宰相)也要过河,就用自己的船把这位老者载到了对岸。老者过河后感激涕零,称颂晏子的盛德。这就是老子说的:其次,亲而誉之。
 

最好的统治者是这样,发现桥被冲毁,立即组织人修好桥,无声无息地就把桥修好了。人们不知道桥是谁修的,或者说人们仅仅知道统治者很快修好了桥,或者根本不知道桥坏过。


4、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说: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经常听到有新闻报道说,某地又出了一个孝子,好吃好喝的都奉养母亲,还经常带着母亲旅游。如果用老子的逻辑想想,这显然是一种悲哀。这难道不是一个儿子应该做的吗?


这种事情之所以成为一个新闻,原因只有一个:大多数人都不孝顺父母了,六亲不和了。同样,如果政治清明,所有人都各司其职,怎么会有忠臣呢?


5、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老子将道、天、地、人称为四大,说明他对人的肯定和重视。我们知道在很多思想家和宗教那里,人相对于真理,相对于神,地位是很低的。道法自然不是说,道取法自然,而是说道自然而然生养万物。就像圣经记述上帝创世:“事就这样成了。”


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礼记•大学》云,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诸葛亮《诫子书》说,才须学也,学须静也。古人竟如此重视“静”的功夫!




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


老子说,学习知识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却要每天不断减损。减损了又减损,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无不为。


学问是学以聚之,当然是与日俱增。而大道至简,所以悟道要与日俱减;一个要做加法,一个则是减法。


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说:事物过于强壮就会走向衰朽,这就不符合“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据说老子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很多人都来庆贺。人们向老子请教长寿秘诀,老子没说话,只是张开大嘴。大家都很疑惑,老子解释说:坚硬的牙齿都没了,而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


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老子说: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


有人问孔子,所有的人都说这个人好,您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不咋地。应该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这样的人才是好人。可见,无论是道还是一个人,总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


1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道生出一(阴阳未分之气),一生出二(气分化为阴阳),二生出三(阴气、阳气、阴阳交合之气,是为三),三产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在阴气、阳气以及二者交合中保合太和。


老子用一句话就说明了天地万物的产生和根本,正所谓大道至简。




11、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说: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缺陷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最方正的东西好像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宏达的声音没有声响;最大的象却没有形迹。


1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说,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咋一看,老子这里说的有违常识。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外面的世界走走,总会学到不少东西。不过,老子认为外界的感性的东西会影响人对道的体悟与把握,那是一种诱惑。正所谓“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1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说,创造了东西却不占有,做出了功绩却不自恃功劳,养育了东西却不主宰它的命运,这才是深妙的德。


人生一世,到撒手人寰的一刻,自己真正占有、真正依恃、真正主宰的是什么呢?没有!一切都只是一种经历,你生养了孩子,孩子不属于你,父母也不该主宰孩子生活;你做的事业,创造的公司,甚至读过的书,这些都不是你的。明白这些道理,就能理解老子所说的玄德。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说: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15、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老子说:谋划困难的事情要从简单的地方开始,做大事要从细节着手。天下的难事必然都是通过简单的事做成的,天下的大事必然是通过细节做成的。


16、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老子说,要在祸患还未出生之前有所作为以消除,要在大乱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修正。




1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死了身体就僵硬起来。草木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是枯槁的。所以,坚强的都是死的一类,柔弱的都是有生命的一类。


18、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老子说,天所行的道,是用有余的去补偿不足的,而人类所行的道,却不是这样,人道是用不足的去奉养那些有余的。


1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说,天道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老子没有明确说什么事善人。我们也不应该把善人狭隘地理解为做善事的人。能够体悟大道、修身养德的人都可以叫作善人。


20、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说,两臂围拢才能抱过来的大树最初也是从毫末的小苗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也是一筐土一筐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行程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