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2

个人日记

一根根纤细小巧的银针,何以存有如奇神奇无比的力量,在主体自然人手中出神入化地为客体自然人解除病痛,祛病灭疾,强身壮体,延年益寿,造化福事呢?
   探究针灸治病的作用原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判断,针灸疗法是以主体自然人的意识为主导,以针刺一定的穴位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主体自然人的意识智能作用,藉以调整客体自然人机体内部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矛盾关系,以期达到“调和阴阳,以平为期”的治疗效果。针灸疗法就是以其简单独特的医疗表现形式,直接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其间少有中转环节,仅凭一根根纤细小巧闪烁着人类智慧光芒的银针。

   有人说,针灸疗法是一种自然疗法。这只是简单地作了一种概念性解说。但这种自然之力奥妙在什么地方呢?显而易见是主体自然人的意识智能作用为主导的自然疗法。因为它能直接人为人的调整和改变客体自然人的病理机制与状态,所以应该以人为意识的智能主观表现力为前提,来认定针灸疗法的价值观和实用性。

在历代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中,针灸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手法问题,一直被视为是判断针灸疗效的关键所在。诸如针前对施术者的神态要求,《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神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用针之要,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灵枢·终始篇》曰:“凡刺之道,气调为上,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灵枢·官能篇》曰:“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导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视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衡,神属勿去,知病存亡。”《素问·宝命全形论》日:“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以上经文都将针灸疗法的作用在进针施术前提高到一定的意境。《素问·针解篇》解说得更为详细:“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远近如一者,深浅其候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古人在对针灸疗法施术前及施术后的论述,从意境上强化了人的意识主导作用,这种意识主导下的作用效果,正是展现针灸疗法临床效果的关键所在。
  现今时期针灸疗法,由于多学科的介入,大多数针灸工作者只从进针的选穴定穴部位的角度判断疗效,这些现象从基本理性上忽略了针刺前后的意识主导作用。加之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介入,诸如:电针,磁针,激光针等物理疗法的渗透,使针灸疗法趋向简单的停留在只扎针而少候气的误区。我们对这些现象当引起重视。针灸疗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关键所在,是意识智能主导作用为基本动因条件,这中间存在着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道理,必须站在哲学论理的高度,从人类意识智能的客观效应去加以思考和运用。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历代贤哲对主体自然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多有精辟的论述。《荀子·天论》说:“列星随旋,明暗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旋;万物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神。”《管子·内业》说:“一物能化谓之神,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管子·心术上》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识,官之分也,………心也者,智之府也。”《孟子》也说:“心者,智之府也。”南宋朱熹说:“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物。”明代王守仁说得更为简明:“事无心外之物。”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历代贤哲对主体自然人心理活动为前提的“神”做出了许多哲理性阐述,并由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识,形成了早期以人体心理意识为主导的自然唯物辩证观。在认识事物发生与发展以及转化过程中,以意为先,以气为根,以理为本,从而形成“意、气、理”三位一体整体相互为用平衡调整观。这种古朴自然唯物辩证观,客观地道出了主体自然人心理意识主导作用下的思维和灵感,具有无穷的易化力与感化力,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为基本的原动力。这也客观阐明了他们所指的“心之神明”所展现的意识主导能力,不是宗教内容所说的“上帝”或“神仙”,更不是封建迷信意识所推崇的某种至上信仰物,而是客观实在的以主体自然人心理意识主导活动为表现的功能效应与作用价值。
  在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医理论,对人体“心”的功能作用认识,存有较为系统的表述。《内经》曰:“心为君主之官,主五脏六腑十二节,………”“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灵枢·邪客篇》曰;“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神明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篇》曰:“心藏脉,脉藏神。”《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这些中医理论所形成的“心身统一”和“神形统一”观,极为中肯地道出了心的功能活动是主宰主体自然人生命整体健康存在与生存转化的根本。
  意动手法之说,用于诠释针灸疗法原理,并作为针灸疗法基本思维理念,可以将以下意识活动过程,作为具体针刺实践中的基本指导思想。用于分析和判断意识动因作用是否正确合理,推理和演绎针灸临床治疗效果与病机转化规律,把握主次,权衡利弊,“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达到“调和阴阳,以平为期”的目的。
  具体心态要求和手法要求。即:“意、气、理”三位一体针刺手法思维模式。概而言之,可表述为—— “意”是针刺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气”是针刺疗法的基本能量条件。
  “理”是针刺疗法的基本调整依据。
  心意为主体,气理紧相依;
  三者相掺和,窍在用心机;
  无为贵乎德,有为在调理;
  平衡阴与阳,智能化效益。
  “心意为主体,气理紧相依”,指术者在具体运用意动手法时,要“存志在针”、“意属病家”,“手如握虎”、“如临深渊”,以意识的主导作用,“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辨证施治,择优组穴,以得理得法逻辑思维,指导轻重适度的气力切穴进针过程,使手法达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理想效果。

  “三者相掺和,巧在用心机”,指“意、气、理”三位一体相互为用有机掺和,共为一体,,用良好的心理动机感知和判断针感效应,归纳和总结针刺作用效果,通过意识感觉和手法感应的协调互用,以图达到“调阴与阳,使神内藏”的作用效果。

  “无为贵乎德,有为在调理”,指无为之心称之谓德,这里面包涵有多层面含义,诸如:术者的文化程度,专业水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人生价值观等。有为在调理,即以无为之心态,行有为之能事,辨证施治,逻辑推理,据理举措,法自出焉。

  “平衡阴与阳,智能化效益”,指在针灸疗法临床实践中,重一穴而顾全貌,取数穴而调整体。中间道理表面视之甚为简单,其实不然。小小银针具有灵活多变的化易能力,智者用之知常达变,辨证取穴,一针中的,往往收效迅捷、效若桴鼓;愚者用之,默守陈规,不知达变之理,选穴用针意理不鲜,往往收获迟缓、徒劳无功。博大精深的针灸学内容,显示有易知易用,简知简从之理,实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之术。因而,在具体的针灸临床实践中,重视理解和正确运用三位一体针灸手法思维模式,是启迪我们智慧和灵感、增强知识与技巧的基本思维理念。

  探究针灸疗法原理,将“意、气、理”三位一体平衡针刺手法思维模式作为针灸临床辨证施治的基本指导思想,由此形成具有一定逻辑思维程序性的针灸临床思维摸式,以主体自然人的知识结构的心理意识活动为条件,化易为以意识主导作用下的能量效应力,作用于临床针刺手法全然过程,巧妙地渗透于客体自然人病患之躯,感知和判断,归纳和总结针灸疗法的作用效果。如此不断地深化针灸治病的道理,不断地提高针灸临床诊治水平,不断地体现针灸疗法博大精深之奥妙,拓展针灸临床运用空间,促进针灸医学提高发展。

  意、气、理三位一体平衡针刺手法思维模式,是哲学意义上气、道、理三位一体整体相互平衡唯物辩证逻辑形式,在中医针灸临床的具体运用,它在注重主体自然人(医者)心理意识活动主导作用的同时,亦注重对客体自然人(患者)心理意识活动的认识与把握。古人曰:“医者,意也。”“意属病家。”这前者之意既为主体自然人(医者)之意,后者之意则为属于客体自然人(患者)之意,而二者之意必须有机相合于自然人体生命机能活动之气,同根于中医针灸辩证取穴,合理于施治之理,从而真切体现出中医针灸医学自然唯物辩证的逻辑性、实用性、科学性。__转发的——转载者——按摸老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