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钥匙】/(读书之道)续篇

个人日记

 




   

                懂得利用书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智慧

人,便

           是驾驭命运的圣者。

读书之道, 见仁见智也。

                                                   

             

——沧浪书海,触智之巅——


    有人说,“百味不如读书味,回味无穷数读书”。读书之所以可以让百味甘拜下风,很大程度
       上是因为它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而且,这种满足与愉悦是可持续的、永久的。
       一顿美食只能解决一日三餐的三分之一,而一部好书却可以让人铭记并受用一辈子。美食可以
       轻易地用金钱换取,而书却只能通过阅读才能变成知识的力量。因此,人们对饱食终日的饕餮
       之徒经常嗤之以鼻,而对囊萤映雪的读书之人却每每肃然起敬。

    

                       图片


                  懂得利用书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 智者;懂得利用智慧的人, 便是懂驾驭命运的圣者。书,
        人人会读,但要读出境界,就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即: 为什么要读书?怎么
读书?读
        什么书?

 

       第一,为什么要读书?

       有一位网友这样写道,“书,不是游览胜地,满足于你的观光;书,不是百货超市,满足你的
       物欲;书,是一方栖息地,能滋养你的心灵;书,是百草园,能医治你的感伤;书,是一片夜
       空,让你的梦能尽情飞翔;书,是一座碉堡,让你的心有抵抗侵扰的坚强。没有一本书的家是
       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是没有一颗星星的天空,是没有一滴水的湖泊。

       有了书的港湾,心灵又要到哪里停泊呢?”这种浪漫的感触大概只能来自于读书。

 

                                          图片




       
1
、读书有三为。一是为知。知者,知识也,求知也。读书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
       见和智慧。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二是为己。己者,自己也,读书人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的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读书的过程无疑是自我修炼提高的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
       的过程,以此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所以西汉文学家刘向有“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
       愚”之说;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之说;北宋词人黄庭坚
       有“三日不读书,则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说;清代学者梁章矩有“人无书气,即为粗俗
       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之说;中国现当代写意画之一代宗师李苦禅有“鸟欲高
       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之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更在《和董传留别》一诗中留下了“粗
       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经典名句。三是为人。人者,他人也,社会也。读书是为
       了更好地奉献于社会。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周恩来总理说“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则说:“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
       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三为当中,为知为己比较容易被
       常人理解,为人则必须有大胸怀和大抱负。

    

                                       图片




    
    2
、读书不为装点门面。中国现当代美学家朱光潜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
        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
        ,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
        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
        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
        面是趣味低劣。”

    

                                         图片



      
3
、关于读书目的的一项调查。某调查机构曾经面向北京市民进行过一次阅读习惯抽样调查(摘
      转自《中国人读书透视:
1978-1998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一书,康晓光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8月第1版)。被访者的读书目的可以归为四大类:第一类,读书对心态的影响因素包括“
      心情不好时愿意去书店”、“没事时愿意去书店”、“读书可以忘却烦恼”、“读书是最好的遣
      ”四个变量,说明读书可作为一种消遣。第二类,读书对个人地位的影响因素,包括“读各种政
      治类禁书能够改变自己对政治的看法”、“读某些名著是为了适合自己的身份”、“读书少容易
      让人看轻”、“有空儿,我喜欢读武侠小说”四个变量,说明读书可作为获得社会地位的一种手
      段。第三类,读书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多读书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
      和“读黄书容易诱发犯罪”两个变量,说明读
书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第四类,
      读书与互动的关系因素,包括“书中自有黄金屋”、“买书
不如借书”和“朋友们认为好的书一
      定要读”三个变量,说明读书可作为获得他人承认的一种手段。将这四类与前面所述的读书三为
      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这项调查的起点比较低,四类内容的设计没有超出“为己”的范畴,多
      少反映出问卷设计者思路的狭



                                           图片




     
第二,怎么读书?

      1、读书要三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哪三破?一是突破。
      博览群书,胸罗万卷。唐代的书,一卷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万卷书不过一亿字,相当于现
      在
32开本500页的书300本的文字量。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一般性的书,每分钟能读300字,
      
15分钟就能读4500字。如果每天坚持15分钟,一周就能读31500字,一个月能读12万字,一年的
      阅读量可以达到
160多万字,推算一下,大体可读十几本书。二是磨破。孔子晚年读《周易》
      
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即所谓“韦编三绝”。三是识破。把外在的书读破只是一种表更   

      重要的是理解消化书中的内容,做到烂熟于胸,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

 

                                          图片




       
2
、读书要五到。一是心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断然不行的,读书不用心就是读死书、死
       读书。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
       读死。”二是眼到。书更多的属于视觉享受,听诗朗诵可以听得激情澎湃,但却感觉不到诗句
       编排的形式之美。电子图书也经常会让人无法感知传统图书的装帧之美、油墨之香、手感之爽
       。三是口到。北宋的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
       义,所得多矣。”
 唐代诗人贾岛《题诗后》一诗有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 如
       不赏,归卧故山秋。”
 为什么是“一吟双泪流”而不是“一看双泪流”?可见口到也是有 助
       于调动情感的。四是笔到。读书不带笔,犹如吃饭不带筷子。读书时在书上随
手写写划划,既
       是一种读书历程的纪念,同时也更能引发思考。当然,另外做读书卡片也是积累资料的一种好
       方式。五是时间到。读书要挤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
       是有的。”他自己就是把大家喝咖啡、谈天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并终有所成。

 

                                       图片



      
3
、读书要讲厚薄。讲厚薄就是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把书读薄,意味着能够由表及里,把
      握书的精髓,学习文件抓住纲;把书读厚,意味着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纲举目张。 读薄
      读厚都是一种能力的反映。把书读薄体现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把书读厚 则体现读者的
      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片





      
4
、读书要讲出入。讲出入就是读书既能够进得去又能够出得来,好比演员与角色, 适时适度
      地定 好位。南宋陈善《扪虱新话》中有云,“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
      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
      言下。唯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
 读书读到死在言下的教条主义、固步自封的境界是悲
      哀的也是有害的,所以孟子才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图片




      
5
、读书贵在专一。清代政治家曾国藩曾经给自己的读书行为订下了十二条规矩,其中有一条是
      读书不二,即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他的这一信条是否渊源于明代薛煊所说的“读书必专精不
      二,方见义理”,现在不得而知,但他们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图书遍地,
      读书人只恨阅读时间无法保证,而绝不会无书可看。然而越是这样,越容易产生浮躁,总想把
      宝贵的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阅读上,同时又总是会暗示自己下一本书可能比手上的这本更有价
      值,于是本该安静的读书过程不知不觉地演变成了躁动的淘书过程,其结果也只能是,每本书
      都翻了几页或几十页,却很少能够把一本书从头至尾耐心地读完,收获自然了了。这种状态,
      与黑熊掰玉米倒十分相像,看起来掰了很多,实际上属于自己的却只有最后那一棒。

     

   
                                      
图片



  &nbs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