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僧宝
佛教天地
唐太宗问玄奘大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应当如何?”
大师开示说:“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
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说:“我从今以后即使见到小沙弥,也应如同见佛一般.
僧伽深证法性而相续清净,故余者于彼应当恭敬合掌;僧伽为殊胜引导,故于彼顶礼具有大义,故应礼敬。
名言之中,十法界的有情尊卑有序,下者对上者恭敬才合乎天理,如果下者歧视上者,那就会以大不敬而陷入罪恶的深渊。僧伽证悟了甚深法性,相续清净,凡夫没有证悟甚深法性,相续杂染,前者为尊,后者为卑,大家应当知道,不清净者恭敬清净者,才能趣入清净。不清净者轻慢、毁谤清净者,那就会增上罪业的染污。从缘起上来说,只有这样上升和堕落的两种。有智慧的人如果想上升,就应当对圣僧恭敬合掌。有些现代凡夫没有智慧,对僧宝不恭敬还自以为聪明,实际上只是不知取舍而毁坏自己的愚者。
僧是殊胜引导,因为如圣僧在登地见法性之后,能够在一个刹那之中度化一百个众生,所以他具有引导能力,是具慧眼的导师,能引导我们趣入涅槃,因此对他顶礼就具有大义,对他顶礼,就会被他的慈悲和智慧摄持而能趣入涅槃。
我们以公案来说明:
《四分律》上说,大阿罗汉宾头卢尊者是优填王的大臣,因为他很精进苦行,优填王就放他出家,后来就证了阿罗汉果。他所在的寺院,离城市有二十里,优填王每一次出城,都要去参礼他。
有一些奸臣,见到宾头卢尊者不起来迎接,就怀着恶心在优填王旁边说坏话,优填王听信了奸臣的话,想要杀掉宾头卢尊者。后来,宾头卢尊者见到优填王来了,在他要进门时,尊者赶紧下床走了七步,去迎接国王。国王发脾气说:“大德,你一向是很难动的,今天怎么离开床,想迎接谁呀?”宾头卢尊者说:“国王,你上一次是好心来,所以我没有起来迎接。今天你是怀着恶心来,我不起来迎接,一定会被杀。”(尊者不是怕被杀,而是悲愍国王造下杀阿罗汉的五逆重罪。)这时候国王很惊叹,就说:“弟子愚痴,听信了奸臣的谣言,有眼不识凡圣。”他就在尊者前求忏悔,这样虽然免了地狱之报,但是宾头卢尊者授记,以圣僧起来迎接的缘故,再过七天他一定会失去王位。正如授记那样,果然七天以后,优填王被邻国兴兵抓走,在十二年当中,他的脚被锁住,一直囚禁在监狱里面。
襄州石门寺的蕴聪禅师,住在石门时,喜欢收集古人的墨迹。当地太守来寺院时见过这些墨迹,以后太守叫人来借过三次,禅师都没有答应。太守发怒,叫人把禅师抓去,重重责打。禅师回来时,僧人们在路边迎接,首座向前对禅师问讯说:“太守无缘无故屈辱和尚。”禅师用手指着地上说:“平地起骨堆。”随手就涌起一堆,高度有三尺。太守听到这件事情,就叫人消了三次,三次都重新涌出来,太守非常害怕,早晚都心神不悦,不到一个月,太守全家全部死光。
在《法苑珠林》当中有一段评论,大概意思是这样:对在家人来说,特别需要恭敬谨慎,不能自高自大,否则恐怕会失坏自己未来的福报。现在有一些世间人,稍微有一点地位、作一点官,就对僧不产生信心,以轻慢心呵责、辱骂僧尼,自己坐在高座上,让僧尼站在前面,叫人推拉,非理鞭打,在摧毁善根、增上恶业上,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出家人和在家人同样是凡夫,还在三界当中,在没有入圣位之前,谁没有过失呢?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出家人即使没有实际的修行,但他剃发穿了僧衣,现的是僧相,见到僧相就能让众生种下善根,就能让见者生恭敬心。破戒的僧尼也能升座说法,利益众生,而听法的人可以由此修持六度,再展转教化,以修善的缘故,听法者在未来暂时能转生人天,究竟会成就圣果,而且获得圣位以后,又展转教化,利益无穷,就像是以一盏灯可以点燃百千盏灯,而这盏灯的光明终究不会穷尽。总之,因因果果核算起来,这无穷无尽的利益,都是以前面破戒僧说法教化所引生的。既然以他能引发无尽利益,所以在这样的对境面前,须要特别小心谨慎。从自己的方面来说,纵然可以欺诳百千万出家人,但是对自己没有丝毫的利益,只会增上恶名,传播于四方,而且未来世会历劫遭受苦果,所以经上说:“一念之恶,能开五种不善门。”所以不仅是对圣僧,对一切僧相,都应当恭敬。
以胜功德庄严相续,即是吉祥福田,“吉祥”为妙好、圆满之总称,僧是福德亦是吉祥,故依彼将出生一切福德的吉祥圆满,故称为田。
经文“清净功德”,藏文直译是“吉祥福田”。这一段是解释吉祥福田的内涵。福田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以殊胜功德庄严的圣者相续,也就是远离杂染的清净心地。这就是吉祥福田。为什么圣僧是福田呢?因为圣僧是福德,就能让人得到福德,因为圣僧是吉祥,就能给他人带来吉祥,也就是依靠圣僧,能让众生的相续出生一切福德的吉祥圆满。这里讲得很彻底,是说将出生一切福德的吉祥圆满,没有任何局限,没有丝毫不能,所以,想获得一切福德的人、想获得一切吉祥圆满的人,只要能如法地敬僧供僧,就可以如愿以偿,从今生的福德到后世的福德,从世间的福德到出世间的福德,所有的圆满妙好都可以出生,所以这是真正的如意宝王,它的势力无穷无量,世间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福田。大家想一想,一个泥土的田地都能长出很好的庄稼,供人们受用,何况具有殊胜功德的圣者心地,比色法的田地不知要微妙多少倍,能在这样殊胜的福田中供养、礼敬等,自己决定会得到无量的福德。人没有不想要吉祥圆满的,虽然在所求上会有大小高低的差别,但在希求吉祥圆满这一点上,确实是人人平等,谁都不愿意自己陷入衰败、痛苦、灾祸当中。但问题是这个世界几十亿的人,大多数都不懂种福的方法,很少有人知道在最殊胜的福田中,以直接的方式培植巨大的福德。譬如供养并请僧众给死者超度,给活人念经消灾,或发心给僧众做事、供斋等。所以我们要懂得,圣僧是真实的福田,是世界上清净、圆满、不可思议的福田,要种福就应当在这样的福田当中种,这样作才是有眼光的人。
以上讲了僧是吉祥福田,因为僧以殊胜功德庄严相续,并且依僧宝的清净相续,就能出生自相续一切福德的吉祥圆满。也就是以僧的威力,能增上福德,能净除业障,能超度亡灵,能获得健康,能开发智慧,能成就圣果。
下面以公案证明僧是殊胜福田:
在《贤愚经》当中,弥勒菩萨问了一个问题:有施主迎请一位持戒清净的沙门到他家里应供,这样的利益是否比得上一个人得到十万块钱?
名言之中,十法界的有情尊卑有序,下者对上者恭敬才合乎天理,如果下者歧视上者,那就会以大不敬而陷入罪恶的深渊。僧伽证悟了甚深法性,相续清净,凡夫没有证悟甚深法性,相续杂染,前者为尊,后者为卑,大家应当知道,不清净者恭敬清净者,才能趣入清净。不清净者轻慢、毁谤清净者,那就会增上罪业的染污。从缘起上来说,只有这样上升和堕落的两种。有智慧的人如果想上升,就应当对圣僧恭敬合掌。有些现代凡夫没有智慧,对僧宝不恭敬还自以为聪明,实际上只是不知取舍而毁坏自己的愚者。
僧是殊胜引导,因为如圣僧在登地见法性之后,能够在一个刹那之中度化一百个众生,所以他具有引导能力,是具慧眼的导师,能引导我们趣入涅槃,因此对他顶礼就具有大义,对他顶礼,就会被他的慈悲和智慧摄持而能趣入涅槃。
我们以公案来说明:
《四分律》上说,大阿罗汉宾头卢尊者是优填王的大臣,因为他很精进苦行,优填王就放他出家,后来就证了阿罗汉果。他所在的寺院,离城市有二十里,优填王每一次出城,都要去参礼他。
有一些奸臣,见到宾头卢尊者不起来迎接,就怀着恶心在优填王旁边说坏话,优填王听信了奸臣的话,想要杀掉宾头卢尊者。后来,宾头卢尊者见到优填王来了,在他要进门时,尊者赶紧下床走了七步,去迎接国王。国王发脾气说:“大德,你一向是很难动的,今天怎么离开床,想迎接谁呀?”宾头卢尊者说:“国王,你上一次是好心来,所以我没有起来迎接。今天你是怀着恶心来,我不起来迎接,一定会被杀。”(尊者不是怕被杀,而是悲愍国王造下杀阿罗汉的五逆重罪。)这时候国王很惊叹,就说:“弟子愚痴,听信了奸臣的谣言,有眼不识凡圣。”他就在尊者前求忏悔,这样虽然免了地狱之报,但是宾头卢尊者授记,以圣僧起来迎接的缘故,再过七天他一定会失去王位。正如授记那样,果然七天以后,优填王被邻国兴兵抓走,在十二年当中,他的脚被锁住,一直囚禁在监狱里面。
襄州石门寺的蕴聪禅师,住在石门时,喜欢收集古人的墨迹。当地太守来寺院时见过这些墨迹,以后太守叫人来借过三次,禅师都没有答应。太守发怒,叫人把禅师抓去,重重责打。禅师回来时,僧人们在路边迎接,首座向前对禅师问讯说:“太守无缘无故屈辱和尚。”禅师用手指着地上说:“平地起骨堆。”随手就涌起一堆,高度有三尺。太守听到这件事情,就叫人消了三次,三次都重新涌出来,太守非常害怕,早晚都心神不悦,不到一个月,太守全家全部死光。
在《法苑珠林》当中有一段评论,大概意思是这样:对在家人来说,特别需要恭敬谨慎,不能自高自大,否则恐怕会失坏自己未来的福报。现在有一些世间人,稍微有一点地位、作一点官,就对僧不产生信心,以轻慢心呵责、辱骂僧尼,自己坐在高座上,让僧尼站在前面,叫人推拉,非理鞭打,在摧毁善根、增上恶业上,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出家人和在家人同样是凡夫,还在三界当中,在没有入圣位之前,谁没有过失呢?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出家人即使没有实际的修行,但他剃发穿了僧衣,现的是僧相,见到僧相就能让众生种下善根,就能让见者生恭敬心。破戒的僧尼也能升座说法,利益众生,而听法的人可以由此修持六度,再展转教化,以修善的缘故,听法者在未来暂时能转生人天,究竟会成就圣果,而且获得圣位以后,又展转教化,利益无穷,就像是以一盏灯可以点燃百千盏灯,而这盏灯的光明终究不会穷尽。总之,因因果果核算起来,这无穷无尽的利益,都是以前面破戒僧说法教化所引生的。既然以他能引发无尽利益,所以在这样的对境面前,须要特别小心谨慎。从自己的方面来说,纵然可以欺诳百千万出家人,但是对自己没有丝毫的利益,只会增上恶名,传播于四方,而且未来世会历劫遭受苦果,所以经上说:“一念之恶,能开五种不善门。”所以不仅是对圣僧,对一切僧相,都应当恭敬。
以胜功德庄严相续,即是吉祥福田,“吉祥”为妙好、圆满之总称,僧是福德亦是吉祥,故依彼将出生一切福德的吉祥圆满,故称为田。
经文“清净功德”,藏文直译是“吉祥福田”。这一段是解释吉祥福田的内涵。福田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以殊胜功德庄严的圣者相续,也就是远离杂染的清净心地。这就是吉祥福田。为什么圣僧是福田呢?因为圣僧是福德,就能让人得到福德,因为圣僧是吉祥,就能给他人带来吉祥,也就是依靠圣僧,能让众生的相续出生一切福德的吉祥圆满。这里讲得很彻底,是说将出生一切福德的吉祥圆满,没有任何局限,没有丝毫不能,所以,想获得一切福德的人、想获得一切吉祥圆满的人,只要能如法地敬僧供僧,就可以如愿以偿,从今生的福德到后世的福德,从世间的福德到出世间的福德,所有的圆满妙好都可以出生,所以这是真正的如意宝王,它的势力无穷无量,世间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福田。大家想一想,一个泥土的田地都能长出很好的庄稼,供人们受用,何况具有殊胜功德的圣者心地,比色法的田地不知要微妙多少倍,能在这样殊胜的福田中供养、礼敬等,自己决定会得到无量的福德。人没有不想要吉祥圆满的,虽然在所求上会有大小高低的差别,但在希求吉祥圆满这一点上,确实是人人平等,谁都不愿意自己陷入衰败、痛苦、灾祸当中。但问题是这个世界几十亿的人,大多数都不懂种福的方法,很少有人知道在最殊胜的福田中,以直接的方式培植巨大的福德。譬如供养并请僧众给死者超度,给活人念经消灾,或发心给僧众做事、供斋等。所以我们要懂得,圣僧是真实的福田,是世界上清净、圆满、不可思议的福田,要种福就应当在这样的福田当中种,这样作才是有眼光的人。
以上讲了僧是吉祥福田,因为僧以殊胜功德庄严相续,并且依僧宝的清净相续,就能出生自相续一切福德的吉祥圆满。也就是以僧的威力,能增上福德,能净除业障,能超度亡灵,能获得健康,能开发智慧,能成就圣果。
下面以公案证明僧是殊胜福田:
在《贤愚经》当中,弥勒菩萨问了一个问题:有施主迎请一位持戒清净的沙门到他家里应供,这样的利益是否比得上一个人得到十万块钱?
当时憍陈如尊者很快就说:“假使有人获得一百车的珍宝,计算这种福力,还不如迎请一位净戒沙门到家里供养的利益多。”
然后舍利弗尊者说:“假使有人得到充满南阎浮提的珍宝,还不如迎请一位净戒沙门到家里供养的利益多。”
目犍连尊者也说:“假使有人得到充满二天下的七宝,实际上还不如迎请一位清净沙门到家里供养的利益多。”
其余的比丘,也都用比喻来校量迎请沙门供养的利益,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说。
这时阿那律尊者说:“假使充满四天下的珍宝,这种利益还是比不上迎请一位清净沙门到自己家作供养的利益。为什么呢?我自己就是证明。我想起很久以前,是毗婆尸佛涅槃之后正法灭尽的时代,当时有一位叫阿泪咤的长者,家里非常贫穷,又碰上当年欠收,吃的粮食无以为继,人都很饥饿。这户人家就每天去取一些薪柴,卖掉买一些稗子,合家的妻儿老小就靠这个来养活。有一次,他见到一位辟支佛找不到饭,就把辟支佛请到家里,端上自己吃的稗子粥作供养。辟支佛说:‘你们也是又饿又渴,我们一起分着吃吧。’阿泪咤说:‘我们是俗人,吃东西没有一个固定的时节,尊者是日中一食,还是请尊者接受我们的供养。’辟支佛也就接受了供养,吃完之后,辟支佛就让他们发大愿,然后离开。阿泪咤又去取薪柴,当时他见到一只兔子,饥荒的年代能见到兔子当然很兴奋,他就想去抓兔子,他远远地把镰刀抛过去,兔子当时就倒在地上,在他正要去取时,兔子变成一个死人,直接上到他的背上,抱住他的头。这一下阿泪咤很紧张,使劲推又推不掉,所以心里很恐惧。他想进城和妻子一起把这个拿掉,但又怕大白天被人看见,不让进去,所以他一直等到天黑,就用衣服盖住这个死人,往家里走,一到家,死人自然落地,变成一大堆阎浮檀金,这堆金子明晃晃的,发出来的金光照亮了左邻右舍。
这事成了一大新闻,人们都纷纷谈论,这样就传到国王的耳朵里,国王亲自来看,但在国王的眼前只是一个死人,而且死尸在逐渐发臭,国王就问阿泪咤:“你见到的是什么?”阿泪咤回答:“我见到的确实是金子。”他就拿了少许金子奉献给国王。国王一见金子,是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就问他:“这些金子怎么来的?”他说是供养辟支佛的缘故。国王听了很欢喜,就拜他为大臣。
阿那律继续对大众说:“各位尊者,那个阿泪咤就是我,我在那时,以少许的稗子粥供养辟支佛,以这个因缘,从此在九十一劫当中,都转生人天,从来没有匮乏过。”
辟支佛是证悟十二缘起、断除人我执的圣人,对这样的清净相续,以至诚之心供养少许稗子粥,结果后福无穷,所以小乘圣僧也是殊胜的福田。
在《付法藏经》中说:薄拘罗尊者在毗婆尸佛出世时,是一个穷人,一次他见到一位比丘头痛,心里不好受,他就发了一个至诚心,拿了一个阿勒梨果,供养给比丘,比丘的病顿时就好了。以这个供养果的福德,他在九十一劫中一直转生在天上人间,身体都非常健康,没有疾病的痛苦。
然后舍利弗尊者说:“假使有人得到充满南阎浮提的珍宝,还不如迎请一位净戒沙门到家里供养的利益多。”
目犍连尊者也说:“假使有人得到充满二天下的七宝,实际上还不如迎请一位清净沙门到家里供养的利益多。”
其余的比丘,也都用比喻来校量迎请沙门供养的利益,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说。
这时阿那律尊者说:“假使充满四天下的珍宝,这种利益还是比不上迎请一位清净沙门到自己家作供养的利益。为什么呢?我自己就是证明。我想起很久以前,是毗婆尸佛涅槃之后正法灭尽的时代,当时有一位叫阿泪咤的长者,家里非常贫穷,又碰上当年欠收,吃的粮食无以为继,人都很饥饿。这户人家就每天去取一些薪柴,卖掉买一些稗子,合家的妻儿老小就靠这个来养活。有一次,他见到一位辟支佛找不到饭,就把辟支佛请到家里,端上自己吃的稗子粥作供养。辟支佛说:‘你们也是又饿又渴,我们一起分着吃吧。’阿泪咤说:‘我们是俗人,吃东西没有一个固定的时节,尊者是日中一食,还是请尊者接受我们的供养。’辟支佛也就接受了供养,吃完之后,辟支佛就让他们发大愿,然后离开。阿泪咤又去取薪柴,当时他见到一只兔子,饥荒的年代能见到兔子当然很兴奋,他就想去抓兔子,他远远地把镰刀抛过去,兔子当时就倒在地上,在他正要去取时,兔子变成一个死人,直接上到他的背上,抱住他的头。这一下阿泪咤很紧张,使劲推又推不掉,所以心里很恐惧。他想进城和妻子一起把这个拿掉,但又怕大白天被人看见,不让进去,所以他一直等到天黑,就用衣服盖住这个死人,往家里走,一到家,死人自然落地,变成一大堆阎浮檀金,这堆金子明晃晃的,发出来的金光照亮了左邻右舍。
这事成了一大新闻,人们都纷纷谈论,这样就传到国王的耳朵里,国王亲自来看,但在国王的眼前只是一个死人,而且死尸在逐渐发臭,国王就问阿泪咤:“你见到的是什么?”阿泪咤回答:“我见到的确实是金子。”他就拿了少许金子奉献给国王。国王一见金子,是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就问他:“这些金子怎么来的?”他说是供养辟支佛的缘故。国王听了很欢喜,就拜他为大臣。
阿那律继续对大众说:“各位尊者,那个阿泪咤就是我,我在那时,以少许的稗子粥供养辟支佛,以这个因缘,从此在九十一劫当中,都转生人天,从来没有匮乏过。”
辟支佛是证悟十二缘起、断除人我执的圣人,对这样的清净相续,以至诚之心供养少许稗子粥,结果后福无穷,所以小乘圣僧也是殊胜的福田。
在《付法藏经》中说:薄拘罗尊者在毗婆尸佛出世时,是一个穷人,一次他见到一位比丘头痛,心里不好受,他就发了一个至诚心,拿了一个阿勒梨果,供养给比丘,比丘的病顿时就好了。以这个供养果的福德,他在九十一劫中一直转生在天上人间,身体都非常健康,没有疾病的痛苦。
结合公案来显示礼敬僧伽的方式,首先讲天王人天敬僧的方面(这里僧包括圣僧和凡夫僧):
在《中阿含经》上说:
帝释天从常胜殿下来时,站在庭园的中间,向着四方合掌恭敬,车夫见到很惊讶,连马鞭都落在地上,车夫这样说偈:“何故憍尸迦,故重于非家,为我说其义,饥渴愿欲闻。”(尊贵的帝释天王,你为什么这样尊重出家人,你为我说明这个道理,我很渴望听到您的解答。)
当时帝释回答:“我正恭敬彼,能出非家者,自在游诸方,不计其行止。(我真正恭敬那些能够出离的出家人,他们自在游行于四方,没有定所。)城邑国土色,不能累其心。不畜资生具,一往无欲定,往则无所求,唯无为为乐。(都市国土种种繁华耀眼的光色,不能束缚他们的心,不积累各种生活用具,就象闲云野鹤一样,没有固定,无论到哪里都是少欲知足无所希求,唯一是以无为法为乐。)言则定善言,不言则寂定。(说话,都是说善美的语言,不说时,就寂静安定。)诸天阿修罗,各各共相违,人间自共诤,相违亦如是。(诸天阿修罗互相之间,也是相互战争不和平,人间大大小小的团体当中,也是互相竞争、诤论,到处可以见到人们互相排斥互相敌对。)唯有出家者,于诸诤无诤,于一切众生,放舍于刀杖,于财离财色,不醉亦不荒,远离一切恶,是故敬礼彼。(只有出家人与世无诤,不争名不争利不争色,对一切众生放下刀杖,不作任何伤害众生之事,对于物质财富也放下贪执,不迷醉,不荒淫,远离一切罪恶,高尚清净,所以我帝释天王应当向他礼敬。)”
这时车夫也说偈:“天王之所敬,是必世间胜,故我从今日,当礼出家人。(人能够为天王所敬仰,那一定是世上很高尚的人,所以我从今天开始应当礼敬出家人。)”
帝释天贵为天王,为什么他在出迎之前,要向着四方合掌恭敬僧伽呢?因为他有惭愧、有信心、有智慧,知道自己的功德浅薄,不如僧伽出世间的功德,所以对僧行恭敬礼。小乘的论典上说恭敬是以惭愧为体,自己德薄,对境尊胜,是理应恭敬的。大乘论典上说,由信心和智慧,所以恭敬,能认识僧伽出离爱欲的清净功德,自然产生恭敬。对于在家居士来说,有一点地位,有一点财富,但是和帝释天王相比,简直就是乞丐,连天王都恭敬僧伽,现在自己的道德这样浅薄,如果还无惭无愧,不知羞耻,对僧伽趾高气扬,那确实是可笑之极,是自己心里无惭无愧无信无智的恶相,叫作可怜悯者。
《旧杂譬喻经》上说,往昔有一位国王出去游观,每一次见到沙门时,他都要下车礼拜,道人就对他说,“大王,你停一下,你不要下车。”国王就说:“我是上,不是下。”为什么说是上不是下呢?意思是说,今天我对道人顶礼,寿终之后我是要升天的,所以是上而不是下。
在《付法藏经》上说,往昔,在佛涅槃一百年之后,有一位阿育王,敬信三宝,常常作大会。王到了大会的日子,总是要香汤洗浴,穿上新的衣服,然后登上高楼,对着东南西北四方顶礼,遥请众僧,这时候感应很大,圣众飞来总共有二十万。阿育王的信心深远无量,他的信心达到什么程度呢?他见到沙门无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无论是凡夫僧,还是圣僧,都要起来迎接、问讯、恭敬、礼拜。
当时有一位叫夜奢的大臣,邪见很重,没有信敬之心,见到阿育王礼拜就这样说:“大王没有智慧,自己屈辱,以这样尊贵的身去礼拜一个小儿童。”
阿育王听到之后,他就叫群臣去找自然死亡的百兽头颅,而叫夜奢去求人头。大家就找来种种野兽的头,夜奢也找到了人头,阿育王又命令他们拿到市场上去卖,其它的猪头、狗头、羊头这些都卖出去了,唯独夜奢找来的人头,见到的人都觉得很恶心,没有人买。
过了几天,人头发臭,人们见了都骂:“你又不是旃檀罗人,你又不是夜叉、罗刹,为什么拿死人头来卖呢?”
夜奢被人们辱骂之后,他就回来对阿育王说:“臣卖人头,反被别人骂,连想见的都没有,有谁会买人头呢?”
这时阿育王又对他说:“如果人家不买,你就白送给他。”
夜奢奉命令,重新拿着人头走到市场,大声对人们说:“没钱买的,现在白送。”当时市场上的人听到之后更加骂他,没有谁要人头,夜奢很惭愧,回来合掌对王说:“这个头真是难卖,白给也不要,反而被骂了一顿,哪里有买的呢?”
阿育王就问:“什么东西最贵?”
夜奢回答:“人最贵。”
王就说:“如果人是这么尊贵,为什么卖不掉呢?”
夜奢就回答:“人身虽然贵,死了不值钱。”
阿育王又问:“假如我的头死了,是不是也一样不值钱?”
因为他是国王,夜奢害怕不敢说。王就说:“你不要怕,我开许你如实地回答。”
夜奢心里很畏惧,抬起头来看着阿育王说:“王的头如果死了,也同样不值钱。”
阿育王就说:“我的头死了既然一样不值钱,为什么你对我礼敬僧伽那么看不惯呢?你如果是善知识,就应当劝我以微脆的人头来换取坚实的头,为什么反而阻止我礼拜呢?”
夜奢听到阿育王这个话,才深深地自责、悔恨,改邪归正,皈敬三宝。
《杂宝藏经》上说,月氏国国王旃檀罽尼吒,听说罽宾国尊者阿罗汉,叫祗夜多的,有很大的名声,就想去拜见。这样他就与群臣上路去造访。在路途当中,他心里暗想:“我是国王,统治天下,一切臣民没有不恭敬拜伏于我的,假如不是有道德的人,怎么配我去作供养呢?”他起了这样的念头,然后还是往前走。快要到时,有罽宾国的人转告祗夜多尊者说:“月氏王和群臣从远道来见你,唯愿尊者穿好衣服去迎接呀。”尊者回答:“我听佛说‘出家人道尊俗表,唯道德是务。’,哪里要穿得漂漂亮亮去迎接他呢?”尊者安静地端坐,没有出来。于是,月氏王就来到尊者的住处。一见到尊者,看到他的威德,倍生恭敬信心,就上前顶礼,然后就坐在一边。当时尊者想要吐痰,月氏王不觉给他递上一个痰器。尊者就对王说:“贫道现在不堪为王作福田,为什么大王亲自枉屈神驾?(意思是,大王你老人家为什么亲自来呢?这是尊者有神通,早就知道国王在路上想什么。)”月氏王听了,非常惭愧。尊者又说:“我先前已知道大王的心,如果不是大王有大道德,怎么会这样做呢?”这样就为月氏王略说教法,只说了一句话:“王来时路好,去要象来时。”月氏王特别聪明,听完就回去了。在中途,群臣们发牢骚:“我们从远方跟随大王来到这个国家,什么也没说,又空空地回去。”月氏王就跟他们说:“前面尊者对我说法,说‘来时路好,去如来时’,你们没有听懂吗?以我往昔持戒、布施修功德,种植了王种,今天我不是当了国王吗?以后我再修善积福,未来世不是重新会受这个福吗?所以尊者教诫我说‘来时路好,去如来时。’”群臣们这才明白,就顶礼谢罪:“臣等愚痴,妄生分别。大王神德,妙悟玄旨。您过去积了大德,今天安享王位,了不起呀。”群臣欢喜,说完就退下。
印光大师说:古人于三宝分中,都是心存真实恭敬,不只是泛泛然口中讲讲而已,现代人口里都不肯说一个“屈”字,何况实行呢?大师又引清世祖顺治皇帝的事例来说明古人对僧宝的恭敬:当年顺治皇帝拜玉琳禅师为师,想取一个法名,国师说:“帝王何须用这个呢?”他不肯,祈求国师取一个比较丑的字眼来称呼,玉琳国师就写了十多个,让他自己来选,他就取了一个愚痴的“痴”字,他是排在行字辈,就叫“行痴”。以后凡是和玉琳的弟子通信,都署名说“法弟行痴和南”,所以,开国的皇帝都是这样自屈,恭敬僧伽。
在藏地,藏王赤热巴巾为众生也是以身作则,对僧众极为恭敬,他以自己的头发铺在地上,让僧走过。
下面再看宰官、学者是如何敬僧的:
在中唐史上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宰相李泌,他在幼年就有神童的美名,已经能粗通儒佛道三家的学识。在唐玄宗开元时期,他只有七岁,就已经受到玄宗和名相张说、张九龄的欣赏。
李泌到了成年时,非常博学,对《易经》的学问更有心得,他经常寻访于嵩山、华山、终南山等名山之间。有一天夜里,他在寺院里,听到一个和尚念经的声音,悲凉委婉,他认为一定是一位有道的再来人。打听之下,才知道是一位做苦工的老僧,大家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这位老僧平常总是收拾别人的剩饭充饥,吃饱了就伸伸懒腰找个角落去睡觉,所以大家都叫他懒残。李泌知道懒残禅师的事迹后,在一个寒冬的深夜,独自一个人偷偷去找他,正赶上懒残把捡来的干牛粪垒成一堆当柴烧,生火烤芋头。这个和尚在火堆旁边缩成一团,脸上挂着被冻得长流的清鼻水。李泌看了,一声不响,跪在他旁边。懒残也像没看见似的,一边在牛粪里捡起烤熟的芋头,张口就吃,一边又自言自语地骂李泌不安好心,要来偷他的东西。他边骂边吃,忽然转过脸来,把吃过的半个芋头递给李泌。李泌很恭敬地接过来,也不嫌脏,规规矩矩地吃了下去。懒残看他吃完了半个芋头,就对他说:“你不必多说了,看你很诚心,许你将来做十年的太平宰相。”后来李泌果然在唐德宗时期,出任为宰相。这就是“半个芋头,十年宰相”的公案。
李泌是智慧超群的人,可是他在懒残禅师身边,行为毕恭毕敬,根本不是现代的浅薄青年可比。
又如民国许止净居士,早年是光绪年间的翰林,虽然有很高深的学问道德,但居士虚怀谦下,遇僧必拜,见佛必礼,通身放下,恪守一个在家三宝弟子的身份,不存丝毫的骄矜傲慢。
再以祖师大德来说,也都是以身示现恭敬僧相,比如阿底峡尊者每见到僧人经过,就合掌恭敬。明代莲池大师,见到小沙弥来礼拜,也都要还礼。弘一大师应倓虚老和尚的邀请,在青岛湛山寺讲律,每次僧人作礼时,大师必定还礼。所以出家人剃发染衣,现的是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连祖师大德都以身恭敬僧相,何况我们这些福薄障深的薄地凡夫,怎么能不恭敬僧宝和僧相呢?
以上以公案讲了所应合掌、所应礼敬的意义。
在《中阿含经》上说:
帝释天从常胜殿下来时,站在庭园的中间,向着四方合掌恭敬,车夫见到很惊讶,连马鞭都落在地上,车夫这样说偈:“何故憍尸迦,故重于非家,为我说其义,饥渴愿欲闻。”(尊贵的帝释天王,你为什么这样尊重出家人,你为我说明这个道理,我很渴望听到您的解答。)
当时帝释回答:“我正恭敬彼,能出非家者,自在游诸方,不计其行止。(我真正恭敬那些能够出离的出家人,他们自在游行于四方,没有定所。)城邑国土色,不能累其心。不畜资生具,一往无欲定,往则无所求,唯无为为乐。(都市国土种种繁华耀眼的光色,不能束缚他们的心,不积累各种生活用具,就象闲云野鹤一样,没有固定,无论到哪里都是少欲知足无所希求,唯一是以无为法为乐。)言则定善言,不言则寂定。(说话,都是说善美的语言,不说时,就寂静安定。)诸天阿修罗,各各共相违,人间自共诤,相违亦如是。(诸天阿修罗互相之间,也是相互战争不和平,人间大大小小的团体当中,也是互相竞争、诤论,到处可以见到人们互相排斥互相敌对。)唯有出家者,于诸诤无诤,于一切众生,放舍于刀杖,于财离财色,不醉亦不荒,远离一切恶,是故敬礼彼。(只有出家人与世无诤,不争名不争利不争色,对一切众生放下刀杖,不作任何伤害众生之事,对于物质财富也放下贪执,不迷醉,不荒淫,远离一切罪恶,高尚清净,所以我帝释天王应当向他礼敬。)”
这时车夫也说偈:“天王之所敬,是必世间胜,故我从今日,当礼出家人。(人能够为天王所敬仰,那一定是世上很高尚的人,所以我从今天开始应当礼敬出家人。)”
帝释天贵为天王,为什么他在出迎之前,要向着四方合掌恭敬僧伽呢?因为他有惭愧、有信心、有智慧,知道自己的功德浅薄,不如僧伽出世间的功德,所以对僧行恭敬礼。小乘的论典上说恭敬是以惭愧为体,自己德薄,对境尊胜,是理应恭敬的。大乘论典上说,由信心和智慧,所以恭敬,能认识僧伽出离爱欲的清净功德,自然产生恭敬。对于在家居士来说,有一点地位,有一点财富,但是和帝释天王相比,简直就是乞丐,连天王都恭敬僧伽,现在自己的道德这样浅薄,如果还无惭无愧,不知羞耻,对僧伽趾高气扬,那确实是可笑之极,是自己心里无惭无愧无信无智的恶相,叫作可怜悯者。
《旧杂譬喻经》上说,往昔有一位国王出去游观,每一次见到沙门时,他都要下车礼拜,道人就对他说,“大王,你停一下,你不要下车。”国王就说:“我是上,不是下。”为什么说是上不是下呢?意思是说,今天我对道人顶礼,寿终之后我是要升天的,所以是上而不是下。
在《付法藏经》上说,往昔,在佛涅槃一百年之后,有一位阿育王,敬信三宝,常常作大会。王到了大会的日子,总是要香汤洗浴,穿上新的衣服,然后登上高楼,对着东南西北四方顶礼,遥请众僧,这时候感应很大,圣众飞来总共有二十万。阿育王的信心深远无量,他的信心达到什么程度呢?他见到沙门无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无论是凡夫僧,还是圣僧,都要起来迎接、问讯、恭敬、礼拜。
当时有一位叫夜奢的大臣,邪见很重,没有信敬之心,见到阿育王礼拜就这样说:“大王没有智慧,自己屈辱,以这样尊贵的身去礼拜一个小儿童。”
阿育王听到之后,他就叫群臣去找自然死亡的百兽头颅,而叫夜奢去求人头。大家就找来种种野兽的头,夜奢也找到了人头,阿育王又命令他们拿到市场上去卖,其它的猪头、狗头、羊头这些都卖出去了,唯独夜奢找来的人头,见到的人都觉得很恶心,没有人买。
过了几天,人头发臭,人们见了都骂:“你又不是旃檀罗人,你又不是夜叉、罗刹,为什么拿死人头来卖呢?”
夜奢被人们辱骂之后,他就回来对阿育王说:“臣卖人头,反被别人骂,连想见的都没有,有谁会买人头呢?”
这时阿育王又对他说:“如果人家不买,你就白送给他。”
夜奢奉命令,重新拿着人头走到市场,大声对人们说:“没钱买的,现在白送。”当时市场上的人听到之后更加骂他,没有谁要人头,夜奢很惭愧,回来合掌对王说:“这个头真是难卖,白给也不要,反而被骂了一顿,哪里有买的呢?”
阿育王就问:“什么东西最贵?”
夜奢回答:“人最贵。”
王就说:“如果人是这么尊贵,为什么卖不掉呢?”
夜奢就回答:“人身虽然贵,死了不值钱。”
阿育王又问:“假如我的头死了,是不是也一样不值钱?”
因为他是国王,夜奢害怕不敢说。王就说:“你不要怕,我开许你如实地回答。”
夜奢心里很畏惧,抬起头来看着阿育王说:“王的头如果死了,也同样不值钱。”
阿育王就说:“我的头死了既然一样不值钱,为什么你对我礼敬僧伽那么看不惯呢?你如果是善知识,就应当劝我以微脆的人头来换取坚实的头,为什么反而阻止我礼拜呢?”
夜奢听到阿育王这个话,才深深地自责、悔恨,改邪归正,皈敬三宝。
《杂宝藏经》上说,月氏国国王旃檀罽尼吒,听说罽宾国尊者阿罗汉,叫祗夜多的,有很大的名声,就想去拜见。这样他就与群臣上路去造访。在路途当中,他心里暗想:“我是国王,统治天下,一切臣民没有不恭敬拜伏于我的,假如不是有道德的人,怎么配我去作供养呢?”他起了这样的念头,然后还是往前走。快要到时,有罽宾国的人转告祗夜多尊者说:“月氏王和群臣从远道来见你,唯愿尊者穿好衣服去迎接呀。”尊者回答:“我听佛说‘出家人道尊俗表,唯道德是务。’,哪里要穿得漂漂亮亮去迎接他呢?”尊者安静地端坐,没有出来。于是,月氏王就来到尊者的住处。一见到尊者,看到他的威德,倍生恭敬信心,就上前顶礼,然后就坐在一边。当时尊者想要吐痰,月氏王不觉给他递上一个痰器。尊者就对王说:“贫道现在不堪为王作福田,为什么大王亲自枉屈神驾?(意思是,大王你老人家为什么亲自来呢?这是尊者有神通,早就知道国王在路上想什么。)”月氏王听了,非常惭愧。尊者又说:“我先前已知道大王的心,如果不是大王有大道德,怎么会这样做呢?”这样就为月氏王略说教法,只说了一句话:“王来时路好,去要象来时。”月氏王特别聪明,听完就回去了。在中途,群臣们发牢骚:“我们从远方跟随大王来到这个国家,什么也没说,又空空地回去。”月氏王就跟他们说:“前面尊者对我说法,说‘来时路好,去如来时’,你们没有听懂吗?以我往昔持戒、布施修功德,种植了王种,今天我不是当了国王吗?以后我再修善积福,未来世不是重新会受这个福吗?所以尊者教诫我说‘来时路好,去如来时。’”群臣们这才明白,就顶礼谢罪:“臣等愚痴,妄生分别。大王神德,妙悟玄旨。您过去积了大德,今天安享王位,了不起呀。”群臣欢喜,说完就退下。
印光大师说:古人于三宝分中,都是心存真实恭敬,不只是泛泛然口中讲讲而已,现代人口里都不肯说一个“屈”字,何况实行呢?大师又引清世祖顺治皇帝的事例来说明古人对僧宝的恭敬:当年顺治皇帝拜玉琳禅师为师,想取一个法名,国师说:“帝王何须用这个呢?”他不肯,祈求国师取一个比较丑的字眼来称呼,玉琳国师就写了十多个,让他自己来选,他就取了一个愚痴的“痴”字,他是排在行字辈,就叫“行痴”。以后凡是和玉琳的弟子通信,都署名说“法弟行痴和南”,所以,开国的皇帝都是这样自屈,恭敬僧伽。
在藏地,藏王赤热巴巾为众生也是以身作则,对僧众极为恭敬,他以自己的头发铺在地上,让僧走过。
下面再看宰官、学者是如何敬僧的:
在中唐史上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宰相李泌,他在幼年就有神童的美名,已经能粗通儒佛道三家的学识。在唐玄宗开元时期,他只有七岁,就已经受到玄宗和名相张说、张九龄的欣赏。
李泌到了成年时,非常博学,对《易经》的学问更有心得,他经常寻访于嵩山、华山、终南山等名山之间。有一天夜里,他在寺院里,听到一个和尚念经的声音,悲凉委婉,他认为一定是一位有道的再来人。打听之下,才知道是一位做苦工的老僧,大家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这位老僧平常总是收拾别人的剩饭充饥,吃饱了就伸伸懒腰找个角落去睡觉,所以大家都叫他懒残。李泌知道懒残禅师的事迹后,在一个寒冬的深夜,独自一个人偷偷去找他,正赶上懒残把捡来的干牛粪垒成一堆当柴烧,生火烤芋头。这个和尚在火堆旁边缩成一团,脸上挂着被冻得长流的清鼻水。李泌看了,一声不响,跪在他旁边。懒残也像没看见似的,一边在牛粪里捡起烤熟的芋头,张口就吃,一边又自言自语地骂李泌不安好心,要来偷他的东西。他边骂边吃,忽然转过脸来,把吃过的半个芋头递给李泌。李泌很恭敬地接过来,也不嫌脏,规规矩矩地吃了下去。懒残看他吃完了半个芋头,就对他说:“你不必多说了,看你很诚心,许你将来做十年的太平宰相。”后来李泌果然在唐德宗时期,出任为宰相。这就是“半个芋头,十年宰相”的公案。
李泌是智慧超群的人,可是他在懒残禅师身边,行为毕恭毕敬,根本不是现代的浅薄青年可比。
又如民国许止净居士,早年是光绪年间的翰林,虽然有很高深的学问道德,但居士虚怀谦下,遇僧必拜,见佛必礼,通身放下,恪守一个在家三宝弟子的身份,不存丝毫的骄矜傲慢。
再以祖师大德来说,也都是以身示现恭敬僧相,比如阿底峡尊者每见到僧人经过,就合掌恭敬。明代莲池大师,见到小沙弥来礼拜,也都要还礼。弘一大师应倓虚老和尚的邀请,在青岛湛山寺讲律,每次僧人作礼时,大师必定还礼。所以出家人剃发染衣,现的是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连祖师大德都以身恭敬僧相,何况我们这些福薄障深的薄地凡夫,怎么能不恭敬僧宝和僧相呢?
以上以公案讲了所应合掌、所应礼敬的意义。
文章评论
A圆缘园
[ft=,2,]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ft]
歡喜妙音
随喜赞叹!顶礼师父!阿弥陀佛!
菩提萨埵
随喜赞叹
月光(慧育)
[ft=,2,]阿弥陀佛![/ft]
▁▂▃▄▅在路上╬══→
[ft=,2,]阿弥陀佛[/ft]
慧海救援船
[url=javascript:][/url] [ft=,2,]阿弥陀佛[/ft]
禅悦
[img]file:///D:/儿子/新建文件夹/QQ/Users/642658972/Image/KQ9[4NW@_3B~()P5H~0XBMT.jpg[/img]
本
[ft=,2,]阿弥陀佛,妙如顶礼合十[/ft]
北川
[ft=,2,]阿弥陀佛!顶礼赞叹![/ft]
定慧莲花
[ft=,2,]僧伽主持正法,续佛慧命,为人中第一福田,至尊至贵。理应恭敬![/ft]
莲花 耀心
[ft=,2,]顶礼三宝唯正气[/ft] [ft=,2,]天地共识皆敬佩[/ft] [ft=,2,]指引迷途归家园[/ft] [ft=,2,]博大胸怀转乾坤[/ft] [ft=,2,]阿弥陀佛[/ft]
靜夜鍾
[ft=,2,]阿弥陀佛[/ft]
慈悲行愿
[ft=,2,]僧伽主持正法,续佛慧命,为人中第一福田,至尊至贵。理应恭敬!随喜赞叹 !阿弥陀佛![/ft]
张丽华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供养三宝;;佛,法,曾。遇曾必须拜,见佛必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月雨星花
[ft=#444444,,tahoma]阿弥陀佛[/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