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的语法和语序

特殊教育

 语法
        手语的语法是讲单个手势的构成规则和多个手势联合起来表达意思的结构规则。手语是靠眼睛看来接受信息,靠手和身体表情组合运动发出信息。怎么看顺眼和好懂,怎么打舒服顺手,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手语语法规则。

        很多聋人不知道或者讲不出手语语法,不是他们不懂,而是他们打的好,通过自然途径获得母语一样地自然地掌握手语的。汉语语法是在掌握流利的汉语(积累大量手语词汇、经过大量手语对话实践,用手语表达像脱口而出一样熟练不用多想就打出来)后才学的,上小学或者中学才学汉语语法。但是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时,才一边学习词汇一边学习语法。好多语言表达方式时约定俗成的,习惯了的方式,甚至讲不出什么道理,反正就这样感觉对。(靠自然天成的语感来判断表达是否合适,合乎习惯)。

        中国手语采用表意法来表达词的意义,沈玉林在《中国手语与美国手语表意法比较分析》(《特殊教育研究》1998.4)中把中国手语归纳为五种表意方法,即摩状、会意、指示、借代、综合。摩状是用手语直接模仿事物所具有的明显的外观形状,例如“床、桌子、椅子”等;会意是将一些不宜于直接模仿的或比较抽象的事物,采用与这类相关联的事物来间接的表达该词的意义。如“牛奶、表扬、自来水”等;指示就是用手指直接指点(指向)所表达的事物,例如人体器官、方位、人称等。借代就是直接借用有声语言的语音或字形,用拼打指语或模仿字形、书空字形等的方法来表达词的意义。如“之、山、细”等。

      每个手势表示一个概念,一个(或几个)意思。单个手势的构成要素有:
      手形(如字母和数字的指式,I,V,E,U,Y,Q,L, J,X,1,2,3,5,6,7,8,9,10。注意,字母和数字手形一样,没有和数字4手形相同的字母)

      手的移动 (移动方式有:来回摆动,上下移动,不规则抖动、擦、抹、切、削、旋转、绕、敲,拍等)

      手的位置(手与身体的位置关系:在头上、脑门、太阳穴、脸、脖子、胸部,胸前,腹部、手、胳膊、肩膀、腿等等)

      手掌心的朝向 (朝外,朝向自己身体,双手掌心相对或并列等)

      还有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姿势 (喜怒哀乐、皱眉,皱鼻子,眼睛睁开或眯成缝儿,各种口型)

      其中手形是手语词的核心元素,不可缺少。手的位置、移动、掌心朝向是以手形为依托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起到语法/修辞作用。高兴的表情、生气的表情表示不同的句子表达方式(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和感叹句),还有用肩膀侧转和视线交替变化,表示不同角色和不同角色之间对话。 手语短语或句子构成 (先选2个常见的例子来讲)

(1)宾语+动词式
       也就是“目标(宾语)”在前,“动作(动词)”在后的顺序。(很像汉语中“把”字句的顺序)
       比如:球/扔(汉语意思是扔球,把球扔出去), 先打“球”的手势,后把“球”的手势往外移动,成“扔”的动作,结果球没了,是扔出去了。
       球/接(汉语意思是接住球,把球接住了), 先打“球”的手势,然后移向自己胸口,球的手势没变,表示接住球了,手里还有球。
       书/拿(汉语意思是把书拿过来,拿书来), 先打“书”,指着一边,意思是那本书,瞄准目标,再伸手去拿。

(2)否定词常常在句子后面。
       这里/跑/不行(汉语意思是这个地方不许跑步,这个地方不能跑步)。先打出”跑“,知道主题词,讲什么事,接着打”不行“的手势。 重要的信息在最后,记得时间长一些。说了长句子,好多人的短时记忆效果通常是记住最后和开头几个手势记得牢,中间的部分忘得快。

   语序   
          灰姑娘“你家住在哪里?” 这个汉语句子,如果按照汉语词序一个词一个手势的打,只需要找出每个词的手势打法直接拼凑成句子。[你/家/住/在/哪里/?] 这里包含5个词手势加1个问号手势一共6个手势动作。会打这些词语和符号的手势的人就不用看图示,直接按照汉语词序把这些手势连起来了,会汉语也不需要什么书来指导打出手势,表达汉语句子。

     用聋人习惯的手语问句来表达,词序和表情就有明显的语法特征:
   
(1) 手势词序:[家/住/哪/你]
           解说:问句的主题是“家”,先打出“家”,是话题优先。让观众知道要问什么。第二个手势是动词,展开话题的。第三个手势是疑问词,这个手势保留时间长一些。最后指定问话对象,是靠空间位置和手势所指的方向来明确问话人和指定问话对象的关系。被询问的人,看到这个指向自己的手势,马上悟出该自己回答了。别的在场的人也就顺着问话人的手指方向,转移视线去看那个指定对象怎么回答。整个句子的顺序是顺着视觉认知特征、交际心理和利用空间关系而展开的。

(2) 再看表情的语法功能:问话者确实在提问通常扬起眉毛,一直到句子末尾才放松恢复正常状态。手语问话的表情起的作用和口头问话中的语气语调一样,让对方明白确实在提问。如果是一般叙述句,表情就不这么明显。表情起到交流信息作用,也使交际的双方联系起来,相互影响。
用一系列图或照片来表现手语句子,手势图的排列顺序可以是:

图一:“家”,图二:“住”,图三:“哪”,图四:“你”。

上述4个图,每个图下面分别写 “家“”住“哪”“你” (用汉字写出等值的手势意思)。
在4个图文字下面配一行汉语译文:“你家住在哪里?”
把4个手势图连起来翻译等值的汉语是:你家住在哪里?

    这样编排手语教程,手语图和汉语译文两全其美。这种编排方法是我从美、德、荷等别的国家手语书上看到的,用中国手语的例子来解说。
我们会打手语,但是不去按照手势顺序去写汉语,而是把手语句子加工翻译成完整通顺的汉语句子。
       我建议,若非手语研究文章,就不要用汉字写成这样的模糊句子:*家住哪你?这不是汉语句子(也许是还没加工翻译完),也不是手语句子。手语句子表现在图上,在录像照片上,不在文字上(手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不是这样写的)。
       我们会打手语的人,为了研究手语词序方便,有时候按照手势顺序去写汉字,写成“家“”住“”哪“你”,或“ [家/住/哪/你](疑问表情)”,这样写的不是汉语,而是使用汉字来纪录手势词序。不是为了学习写汉语句子用,而是便于别人看原始的手势词序,学习打手语时作参考的教学手段之一。
       要帮助聋人写通顺的汉语句子,就要鼓励聋人看书看报纸,大量阅读汉语读物,用手语讲解汉语文字材料里面的和字里行间的意思,和用手语自由讨论阅读感想,便于理解和吸收。很多人掌握汉语写得通顺,主要得助于大量阅读汉语书面材料。至于经常看别人按照汉语词序打手势,不看书,汉语阅读写作能力能达到高水平吗?

       中国手语和汉语是分得开,彼此有区别界限的;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日本手语也分得开,有界限的。中国手语是“独立”的语言,不是说与其他语言完全没有关系,在语言家族中有联系,也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方式和社会交往而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区别。

       中国手语有时在某些方面接近汉语,那是正常的语言现象,是与人的认知特征和社会环境影响有关,好多语种也是主谓宾顺序,但是用“依附”这个词来说明中国手语与汉语的关系就不合适了。汉语和英语的简单陈述句,词序和结构一样;但是看否定句和疑问句,汉语和英语的词序就不一样了。中国手语和汉语的简单陈述句,词序和结构一样;但是看否定句和疑问句,汉语和中国手语的词序就不一样了,一些修饰词在手语中变成表情或用动作方式立体地表现出来了。在美国,按照英语句子一个词配上概念一致的(美国手语中的)手势,编成书,叫英语手势,手势英语,但不叫手语,也不叫美国手语。这样编成书,书名是比划英语,准确地比划英语,意思是按照英语打手势。

       目前,有些人用“依附”一词描述汉语和中国手语的关系,我觉得容易误会为汉语必须是第一语言,学了汉语才能学中国手语。中国手语好象只能是表达汉语,不能直接表达意思了。这样没有真实地反映中国手语的地位,在聋人群体中的交际和交流信息感情的作用,在儿童认知、语言、社交发展方面的作用。

       有的人给“中国手语”定的性质是“聋人自然手语”,是在中国聋人群体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视觉空间手势语言。还有的人给“中国手语”定的性质为汉语的手势表达形式,是汉语的手势形式,与汉语的口头形式、书面形式、盲文形式并列。2种语言本质属性不同,这里两方都使用同名“中国手语”,却表达不同的概念。当一些人和文件把“中国手语”等同为《中国手语》书,中国聋人群体中就涌现出“自然手语”的说法,要还原“中国手语”名称的本来含义,即中国聋人群体约定俗成广泛流传的自然语言,不是依照汉语人工制造的手势符号系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