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忆父
个人日记
我的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村老人,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这些年来,每遇祭祀节日,我都会默默地来到他的坟地上香点蜡,烧纸祭茶。也每当家庭有了新变化,第一个想到的是,要是父亲能够身临一番不知会高兴得成什么样子。
父亲少年丧母,从小就加入了农民的老本行。学习文化在他的那个年代那可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别说他是个没有娘的孩子。还好在他一再死缠硬摩央求下总算在学堂的土墩墩上度过了三个月的学涯历程,破了“文盲”的不雅称号。字儿认识他,他认识的字儿就屈指可数了,要写出来可就大大地难为他了。但他却知道拥有文化的重要性。
我们兄妹六个,养家糊口的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肩膀上,就是再苦再累,他都不愿让正在学龄期的大哥放弃学业,为他分担忧愁。期间,正是五六十年代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食堂化”摧垮了虚假富裕,苏联老大哥甩手走人要求还债,雪上加霜农村人走进了水深火热的苦光景。吃的秸秆淀粉加菜根根,就这有上顿还不知下顿在何方。父亲为了让我们兄妹们不饿肚子,经常工余间歇或雨天时下到坡坎沟边寻找野菜和能够下咽的东西。哥哥心疼地要求退学回家帮助父亲,说啥就是不要哥哥放弃学业当个粗人。他总算能让母亲烙出粗糠馍馍给哥哥带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助哥哥完成学业读完了初中,成为当时家乡为数不多的小秀才,也成就了哥哥凭文化端上了国家公务员的铁饭碗。
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下雨天无聊地在炕上跳上跳下,父亲拉我坐在他的肚子上,教起了他最拿手的《百家姓》(我想,当时三个月念书,父亲可能就只学到了百家姓这点文化)。没有读本,父亲更不会书写,只能跟着他一句我一句的朗声瞎读。父亲也不解释(可能他也解释不了),只管教会,我也就生吞活剥点头晃脑呀呀直背。到底是什么根本不知道,发音那就无从考究了。直到高考以后,我才见到了真正的《百家姓》。翻开一看,有不少记忆和人家原文不相符合出入很大。究其原因,还是方言作祟,偷梁换了柱。当然了,这还是父亲三个月学堂的功劳在儿子身上金光璀璨生根发芽,父亲肯定高兴,感到他的学没有白上。就这,还是我最早接受的正规启蒙学前教育,也是我最早接触的古汉文(文革十年根本没有教科书,别说古汉语了)。我算兄妹中幸运的一个,学历最高,喝的墨水最多。这都是在父亲操心和鞭策下,才是我走出农门拿上国家发的工资红本本。
父亲老实本分、为人和善。在利益面前就是墨守陈规,不乱伸手,为此没被母亲数说捣嘴闹过不和谐。
父亲在爷爷那儿受到信任,美名其曰成了“当家人”(只管事不管财)。为了大家他奔波里外日夜劳作,忠心耿耿总怕叔伯说他偏心做事不公道。这就苦了母亲维系儿女,一日三餐头疼着急发熬煎。可是叔伯各有心思不能齐心协力,分家另过都在做着自己的小九九。可是父亲还在埋头苦干,毫无觉察,等到分家时叔伯早就抢先占去了好房好家具,留给他的只剩两间偏厦漏漏房。母亲痛哭流涕掏冤屈,父亲蹲在地上唉声叹气黑脸气了个茄子青。
父亲当生产队小组长好多年。脏活累活他总是领着社员干在最前面,时不时检查质量和人辩个脸红脖子粗,混混们骂他是个六亲不认的死脑筋,只知流臭汗不会享清福的蛮干货。他听后呲咩一笑爽朗地说,骂就骂吧,只要把活儿干好了,骂几句也不疼,不是让风儿吹走了吗。收工后毫无其事地还要去队长那儿请示商讨活儿,早晨起来或者放下饭碗都是一路小跑给人派活、敲铃上班,然后按部就班重复着他的“老三篇”。一门心思扑在集体的事上从早忙到晚,家里的大小事儿忘得一干二净全然不管,一大堆活儿撇给小脚母亲辛苦操持。每年决分时他就傻了眼,人多劳少说啥队长就是不分给粮食,哪管你组长不组长。全家围着空口袋眼泪直淌,母亲更是伤心有冤无处说,父亲耷拉着脑袋无计可施,死活不去队长那儿求情网开一面。
父亲的本分实在并非就无人赏识得不到正确对待。每年的“五好社员”年年有份没有短缺,群众还是能看到谁个勤快谁个懒惰,粮食没分下,奖状倒是挣了一大堆。记得七十年代初正是工厂招工的高峰时节,每年指标下来父亲都不争、不抢、不上手。眼看二哥已老大不小了,家里的境况很差没人敢给说亲,将来成家不就成了最大问题。母亲为此愁得惶恐不安夜不能寐,催促父亲前去说明争取机会。父亲也愁就是面对队长难以张口,眼看有些有点来头的社员的孩子都三三两两招工进了城。随着时间的推移,招工指标越来越少,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好不容易下来了一个当时认为很不错的招工指标,父亲鼓足了勇气张口报了名。谁知两个队长插了手,想给他们的孩子争取闹得矛盾重重翻了脸,相互攻击翻开了历史问题(当时政治考察可是很严的)。父亲一看没戏了,只能等到他们的孩子就绪以后在考虑老二的事情了。哪知大队书记发了言,谁也别争了,这个机会就给了小组长——父亲,五好社员应该享有优先权,这才成全了俺二哥,社员赞成无人反对。父亲的老实勤劳终于得到了认可、收到了回报,为此他美美地高兴了好几年。
父亲一生都与农活结伴,劳作不息,兢兢业业。朴实得象块棉粗布很不起眼也不奢华,但皮实好用经久耐长。对人实诚没有心眼,对事认真不弄虚作假,对己朴素不图索取。无论是在拮据窘迫贫穷落后的境况下,还是在有吃有喝的丰衣足食的时期,他都始终如一、本色不该。
清明到了,在上坟祭拜父亲的同时,我把这份记忆送给他,以表儿子思念之情。
父亲,请放心!儿虽无干成大事,但也没有让你老人家伤心。因为诚实为人是父亲留给我们的做人风格,所以我做的无愧于天地和父母。
文章评论
WATER
[ft=,2,]呵呵,坐上老师家的沙发了,爽![/ft]
流水浮舟
[ft=,5,] 是啊!年年清明,今又清明......[/ft] [ft=,5,] 令尊大人如千百万普普通通的父亲一样的平凡却又伟大。[/ft] [ft=,5,] ......[/ft]
春江
[ft=,4,]发自心灵,披情入文,纵然朴实,一样感人异常![em]e163[/em][/ft]
小船湾湾
[ft=,5,楷体_gb2312][B]看您的文字,体会了什么是父爱如山,您父亲的一辈子真不容易,现在日子好过了.操劳一生的父亲也走了!您父亲泉下有知,一定欣慰![em]e160[/em][/B][/ft]
WATER
在您的笔下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教您知识,教您做人![em]e160[/em]
怯怯人生
[ft=,2,]原老师的父亲,我们的好榜样![/ft]
欣欣 [拒聊]
[ft=,2,]父爱如山,父亲撑起一片天,父亲兢兢业业,勤劳朴素。。。父亲是对人生最有影响力的人,教我们做人,孩时不觉得,现在体会到了,日子好起来,父亲离我们走了,但我们会铭记在心。师长的朴实语言,让我感动,我的父亲也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有首《父亲》的歌很感人,歌词写得很好,师长听过吧。[/ft]
山水相依
不愧是老师,写的不错噢!
半岛主人
[ft=#ff0000,5,楷体_gb2312]世间有一种爱,你穷尽终生都难以尝尽,世间有一种爱,你用什么都无以为报!那就是父爱![/ft]
彼岸旋律
[ft=,2,]从你的父亲身上似乎看到了我爷爷的影子[em]e112[/em]。是啊,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他们却看不到了。而现在我们这些子孙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在清明时节多烧点纸钱给他们,站在坟头说几句不让老人惦记的话,真想他们啊!!![em]e115[/em][/ft]
&随~缘&
那是我小时侯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 这是我这几天常放的一首歌,放在这里很合适,愿你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安息!
雪竹
[ft=,4,]朴实的文字,真实的父爱,字里行间透出对父亲深沉的思念,清明雨,泪纷纷,这是这个特殊节日里独有的风景,老师却用文字记录了父亲的一生,儿女的幸福就是父亲的骄傲,如山如海的父爱,永留记忆。[/ft] [ft=,4,] [/ft]
好运
父亲的勤劳朴实,兢兢业业,在你的身上发扬光大,他 老人家一定含笑九泉。
如果
[ft=#9900cc,5,]看到原兄这篇文章,想起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你们笔下的父亲形象都那样的朴质、感人、高大,父母为儿女终其一生默默奉献,不计报答,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情感能超越它,希望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在此,与原兄一道哀悼前辈,长眠安息![/ft]
送你好心情
读过你的文章,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