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和胡同老四楼

个人日记

    建和胡同原本没有名,只因为方便邮差传递信件才被冠了名,胡同里的老四楼原本也不老,也因后来在它的侧面新建了一栋结构相似的四层楼,为区别起见,才被人习惯地称之为“老四楼”。
    老四楼坐南朝北,三个单元共四层,每层四套两居室、三居室不等,始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是通化铁路地区第一座蒸汽供暖的居民楼,在此之前,铁路家属员工大多居住在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狭窄的平房内,地段也沿袭着那个时期的称谓,即:一番地,二番地等,共有四个番地号。
    说起这座颇有年代的老四楼,上点年纪的人对它仍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在此居住过的老住户更是对这座老建筑念念不忘。1958年,为改善铁路职工居住条件,缓解铁路职工住房紧张的状况,分局住宅办决定在分局所属各单位比较集中的地段,即铁路机务段附近筹建一栋暖气楼,并于当年施工,工期两年,竣工后,住户开始陆续迁入。由于条件所限,设计方案中,原本居住一户的单套房屋安排两户居住,两户合用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当时入住老四楼的干部职工来自铁路部门的不同单位,既有千里迢迢从关内来东北支边的从业人员,也有建国初期从部队转业到铁路的复员军人,其中不乏从全国各大专院校毕业分配来的青年才俊,在这些居无所定的人群中,有拖家带口从异地举家而迁的中年骨干,也有刚刚踏入二人世界新婚燕尔的年轻伉俪,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相聚同一屋檐下,用锅碗瓢盆奏响了生活的交响曲。
    入住之初,老四楼也曾给住惯了独门独院,平房火炕的居民百姓带来诸多生活上的不便,诸如拎着沉重的燃煤爬楼梯,再把剩下的灰渣拎到楼下,拾级而上或是顺阶而下,每每都是举步维艰,特别是每天清晨起床后上班前的高峰时段,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两家老少开始忙不迭地生火、做饭、洗漱、如厕,两家合用一厨一卫的矛盾便凸显出来,为此,生活中偶尔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点小摩擦,亦或是张家长、李家短的小插曲,慢慢地,老四楼的居民开始尝试接受并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为了改变原有生活方式的杂乱无章,他们不仅学会了有序安排起居、饮食、作息时间,而且还学会了理解和谦让,彼此间的感情在不断加深,邻里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融洽,就像《红灯记》里李奶奶说的那样:关起门来是两家,敞开屋门是一家,谁家有了大事小情都会主动热情相助,谁家做了好吃好喝也会相互赠送,他们无所顾忌地端着饭碗串门子,亮着嗓门侃大山,围坐在收音机前听电影录音剪辑,聚在胡同口的树荫里下象棋,日子就这样在拥挤、嘈杂,忙忙碌碌和嬉笑怒骂中悄然流逝着,直至八十年代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住房条件也在不断改善,老百姓的日子悄然发生着变化,两家合住的局面得以彻底改观。
    年复一年,老四楼的居民换了一茬又一茬,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在邻里交往的过程中,老四楼的新老住户始终深信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这是邻里相处之道,也是邻里交往之本。
    老四楼真的有些老了,栉风沐雨五十载,如今已经不堪重负,拆迁之际,曾在这座老楼繁衍生息的居民百姓百感交集,因为老四楼曾经品味过他们的清贫与富足,老四楼曾经分享过他们的温馨与甜蜜,老四楼曾经见证过他们的成长与烦恼,老四楼也曾承载过他们的喜怒与哀乐,一路走过,老四楼带给他们太多的感慨和追忆。
图片
                寒来暑往,春秋几度,门上的迎春对联把老百姓的日子映衬得红红火火,
                也把老百姓的心窝烘托得热热乎乎。
 
图片
                   标示牌几经更迭,仍掩饰不住老四楼历经的岁月沧桑。
 
图片
                      锈渍斑斑的奶箱,承载的是日益丰足的百姓生活。
 
图片
                     蓦然回首,那段曾经的岁月已经悄然离我们远去。
 
图片
                      一同远去的还有闪烁在昨日时光里的万家灯火。
 
图片
                  一段久远的记忆如同腿色的影像,就这样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文章评论

平凡

老四楼与和它相关的往事被你锁进记忆中。

西河月

从你的文章中,从你过去和现在所发的照片,我看出你对老四楼的感情。你没有详细说,我猜想,你也是老四楼的住户,因此你对老四楼充满了感情。我过去住过几处房子,大多都不如老四楼,但我像你一样,也对它们无限留恋。 是呵,在那些地方曾有过欢乐,也有过忧愁。谢谢你,又让我回忆起了那些难忘的日子。

尘埃里的约定

[ft=#660066,,][B]老四楼里,有太多光阴的故事,值得回味。[/B][/ft]

青衣

真正让你怀念的是发生在老四楼里的喜怒哀乐,更是懵懂的少年、判逆的青年铭刻于心的那个时代经历的故事。相比当下社会现状,我们更怀念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怀念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em]e181[/em]

文盲耕耘

看过此文甚是感慨。老四楼栉风沐雨五十载,承载的不只是两代人的居住,它见证了铁路人五十年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新中国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史。

文盲耕耘

今天能坐上动车、高铁要感谢你,朋友;同样也要感谢老四栋的铁路人。

悠@悠

我和大海的感觉是一样的,我欣赏老哥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更欣赏老哥实实在在的人品!因为男女有别,故只能写成“欣赏”[em]e128[/em][em]e128[/em]

风帆

五十年前住上这样的房子是很有面子的

小山

光知道通化挨着市医院的老四楼,不知道你写的老四楼是哪个位置

飞天志

[ft=,4,宋体]“老四楼曾经品味过他们的清贫与富足,老四楼曾经分享过他们的温馨与甜蜜,老四楼曾经见证过他们的成长与烦恼,老四楼也曾承载过他们的喜怒与哀乐,一路走过,老四楼带给他们太多的感慨和追忆。”[em]e179[/em]好有渲染力的语言[em]e179[/em][/ft]

晚霞

优秀作品,向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