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德”的修炼,就是“得”的修炼。在生活中,小德小得,大德大得。有“大德”的人,才能“大得”;“大得”的人,必有“大德”。因此,有德才有得,德是得的条件,得是德的结果。尽其能、成其德,就会有所得。
事实也证明,有才才有财,有为才有位,有诚才有成,有德才有得。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就取决于细微而不起眼的德与得之间。正如“思想之王”伏尔泰所说的“造就政治家的,绝不是超凡出众的洞察力,而是他们的品格。”人格德性是最重要的,能力是相对而言的,好的品德是最可靠的事业资本。因此,良好的德性,不仅事业有所得,而且,还能得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和完美的未来。
“德”是人的立身之本。育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用人求“德才兼备”,无不以“德”为先。人人都须遵守社会公德,各种各业还有职业道德,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必是“德艺双馨”。人们对最崇敬的人的最高赞誉莫过于“德高望重”,对卑劣行径的最大鄙夷,也莫过于“缺德”或“葬德”。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有“德”的人才能真正有“得”,才能拥有一个稳定长久的“得”。
在人生中,德与得,孰轻孰重,须得仔细分析。“德”作为一种精神境界,理性追求,作为参与者众,涉及面宽,没有止期的培修过程,内涵丰富,但并不玄秘,有时竟十分简单明白,简单得像把尺子,明白得像面镜子,随时可以用来对照自己,检测所有人。
这尺子镜子就是个“得”字。用“得”能测出人品,照透心灵,判明其人“德”与否,鉴定“君子”真与伪。自己得而重德,则名垂青史。“德”予人民越多,“得”对己便越无奢求。所以“得”并非金钱名利,而是人心所向!相反,如果一个人弃德而贪得,那么,必将堕落为一个失败的人。
当然,德与得也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古往今来,“德”与“得”都是如影随形的。在“贪”得之后,紧随的便是缺“德”。在历史的长河中,因“德”而名垂青史者不乏其人,因“得”而身败名裂者同样是史不绝书。比如,得到非分的公款吃喝玩乐,便缺少了做公仆的德操;得到他人的贿赂,便缺少了当权者的德政……但是贪图这样不义之财的人,最终毁灭的只是自己。多行不义必自毙,只为“得”而不顾“德”的教训值得永远警省和反思。
有德才有得。做人以德为本,善始善终,总会有善的回报。如果再用这份得去筑造德,将暂短的有形之得,溶于身内长久之德,德将伴随着人的本性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将展现出不同层次的“得”来,用于家庭生活,用于工作和事业,用于造福人类。
这时,一个人既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得到了回报,何乐而不为呢?拥有这种德行,不用寻“得”,得自然而来也。正如孔子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古语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何以得人心?恐怕就非“德”莫属了。在古代,立德就是做圣人,创制垂法,博施济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就是常怀爱心,积善积德,争做一个从内在涵养到外在风范的高尚典范。随着更多“德”的成长与成熟,人类逐渐就会走向文明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更是追求与德同行。只有立德于未来,只有善始善终的人,才会得到“善”的奖赏。正如古人所说的“积德之家,必有余得;如不积德,必有余殃”。
?xml:namespace>
文章评论
竹林清风
“积德之家,必有余得;如不积德,必有余殃”。
开心就好
@{uin:316359733,nick:竹林清风} [em]e160[/em][em]e18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