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日照年俗

手机日志

画说日照年俗
文 辛本亮
图 任天线


春节的脚步在家家户户的忙碌中近了,一场年俗的大戏也红红火火拉开了帷幕。
日照的年俗有哪些,以前虽有零散的记述,终因年俗繁琐,各地亦多有差异,而不能尽举。前数日,一时兴起,做了一个关于老家黄墩年俗的帖子,小范围定向投放,只三两日,便有十数万的浏览与点击, 颇令人吃惊。年俗文化正在重新兴起,这可见人们回归传统的热望。因此,便有了做一个日照年俗的想法。刚好,天线画坊的插画师任天线主动担当起插画的任务,三五天的时间,便有了这样的一个呈现。
匆忙间,未可臻于完善,然而,在年的热烈与温暖中,这也不失为一道佐餐的小菜,惟愿这样的一个“画说日照年俗” ,为您的春节,添一抹亮色。



赶年集

物质匮乏的年代,年集不惟是老百姓最重要的采购、销售场所,更是社交与娱乐的绝佳机会。每年交了腊月,各乡镇的年集轮番上阵,小商小贩们今日东关集、明日黄墩集的忙于奔波,乡亲们也几乎举家出动,拥到大集上去:采买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或者为明年的生产准备农资农具。一切你能想到的,都会有人提供。当然,临近春节,不忘了扯几尺花布,买几张年画,给孙子买几串花炮,替孙女买一两支头花,于是,年的味道,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挤出来了。



辞灶迎灶

灶神,民间多有称“灶王爷”的,这是诸神中最亲民的神祇。一年之中,灶神寸步不离的监护、保佑着一家老小,只是每年腊月23,才按例上天述职,兼汇报一家的生活琐细、功过是非。守护了一年,家人自然感激,必要郑重践行,这便有了辞灶之说。然,民间多有对灶神敬畏者,恐灶神汇报出现偏差,故辞灶必以麦芽糖为供:欲其嘴甜而黏,不得说错话也。正月初六,年近尾声,便郑重迎取灶神回家,进行新的一年的当值。民间于灶神两侧张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尊灶神为”一家之主”,说的就是这个旧俗。
辞灶日又叫小年,小年过后,春节的大戏就愈加紧锣密鼓的上演了!



扫屋

扫屋,除旧,布新,这是迎年的重大活动。农家的扫屋最隆重:搬出所有的家具,撤掉烟熏的旧年画,扫除一年的积尘,粉刷墙壁,擦洗物什,一切在扫屋的活动中焕然而新。最是过去农家以黄色粘土做涂料,将墙壁锅台粉刷一新,环保又亲和,陈旧的老屋也焕发别样的光彩,让人心生欢喜。



蒸饽饽发团年糕

扫屋之后,便是备年的重头戏:做豆腐、蒸饽饽、蒸发团、蒸年糕、炸菓子,炒花生等一系列的忙碌。发团是日照民间最有特色的美食,不惟好吃易保存,更有“饽饽发团滚进肉锅” 之美好的期冀;年糕全国各地皆有,取意“年年高”,风俗也相差无几。惟日照的炸菓子比较精致而独特,黄墩周边多有善制者。



祭祖

过了腊月二十三“辞灶”,家家户户扫屋除旧,以迎新年。这期间,一项重要活动便是祭祖。日照的祭祖活动又称为“上坟”:到祖坟林地,摆放供品,焚化纸钱,燃放鞭炮,磕头祭拜。祭祖一事,一般要男丁才行,合族之人相约而至,按长幼顺序,于祖坟前作揖、叩头,告慰祖先。

熰狼烟

熰,音ōu,平声。过去以柴草燃起使之冒烟谓之“狼烟”,以传递信息。
据说熰狼烟的民俗来自于元末反抗蒙古贵族统治——杀鞑子。除夕之日凌晨,家家户户举狼烟为号,除去残暴统治者“家鞑子”,以迎新春。
后来熰狼烟的民俗保留下来。不过,而今熰狼烟也只是于日出之前燃放鞭炮而已。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由来已久,全国各地都有此年俗。据说春联是由挂在门两侧的桃符演化而来,而最早的春联传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说的不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日照的春联有独特之处,那便是以草书“酉” 字贴于粮囤等处。酉,谐音“有” ,丰年大有,农家的热望,在红火火的春联中彰显无遗。



发纸马

发纸马是除夕最重要的活动。发纸马要在当院以豆秸、芝麻秸燃起火堆,而后,祭奠,焚化纸马,燃放鞭炮。火堆燃起来之后,家长一
般会要求孩子到火堆前烤一烤,以除疫邪,据说此风俗始于唐代,当时是叫“庭燎”的。现在的纸马已经简化了,只是焚烧专用的纸钱。



拜年

拜年是年的重要节目,各地有不同。而老家黄墩的拜年是十分独特且壮观的。除夕,吃了“连年饭”,便开始了拜年。过去的拜年是要给长辈叩头的,现在叩头已不流行,拜年的形式却保留下来。除夕,合族晚辈集合一起,按家族的辈分,逐家拜起。各家此时早已备好炒果、糖块、香烟、茶,并摆好酒菜,以待拜年
者。酒一定要喝,不拘三五盅。这样,一圈下来,不等全部拜完,许多人就已醺醺然了。




​开门鞭
发完纸马,吃了饺子,一般拜年活动要告一段落,待正月初一早晨放了开门鞭再继续。开门鞭是初一早晨燃放的鞭炮,意在开门纳祥迎新。放了开门鞭,一天的拜年活动又将盛大开场。



回娘家走亲戚

正月初二,新妇归省,老夫妻“走丈人”,或携夫,或牵儿,声势浩大,举家出动;这一天,亦是串亲戚的日子。一大早,家家户户放了出行的鞭炮,或者焚化了除夕留下的纸马,便盛装而出,于是,街口路头,尽是走亲访友的人流。丈人家、亲戚家必待以丰盛酒宴,于是,至晚,“家家扶得醉人归” ,喜气在年的上空久久弥漫。

禁忌

旧俗的过年,是颇有一些禁忌的,且这禁忌,在备年、过年的全程中都有。譬如每餐前需祭奠,而后才可开动,以示对先祖的纪念与尊敬;譬如除夕的不扫地,不泼水至户外,是对财富的热望;除夕煮饺子尽量煮大一些,而不能说饺子“煮烂了”、“煮大了”,而要说“挣了”,取意亦不外来年财源滚滚;至于农家讲究不动石磨、石碓,不惟是禁忌,更有农家对普通物事的一份恭与敬。黄墩老家正月十五前不喝“糊豆”,说是恐喝了人会由此糊涂,虽然有些虔敬得过分,正可见农家对生活的一份敬畏与美好的想往。

年是什么?一年是一个短暂的轮回,年便是这轮回上的一个节点,是征途中的休整,是生命的驿站;年俗是什么?年俗是一部全书。这书中,积聚了先民对自然的虔敬、对生活对生命的恭谨与希冀,凝聚了先民的人生智慧。在每年上演的民俗大剧中,后来者感受到生命接续、文化传承的力量:你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年俗,如开春的雨水一样,在隆重的仪式中,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