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全文解析(四)

手机日志





图片 



    《二十四诗品》是唐代司空图论诗的风格和意境的重要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重要影响。

  司空图把诗歌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加以品评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司空图的《诗品》是对唐朝诗多样化风格的总结。在名称上为了与钟嵘的《诗品》便于区别,习惯上又称为“二十四诗品”

(十六)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汀,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行载止,空碧悠悠。
可人:可意的人。
屟:木板拖鞋。
寻幽:观赏幽静的景色。
载行载止,空碧悠悠:载行载止,边走边停,走走停停。
载:发语词。
空碧:天空澄碧。
悠悠:不尽貌,寥廓无际。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神:指神情气韵。
古异:高古而奇异。
淡:淡泊。
不可收:指其深远不可尽收眼底。

[译文]:
秀丽的松林之下,有潺潺流动的清溪。晴日下积雪的汀洲,溪对岸信泊一只渔船。
那可人洁莹如玉,踏着木屐观赏幽静的景色。他边走边看,走走停停,望着寥廓无际的澄碧的天空。
神情气韵高古不凡,情致淡泊深湛。好像拂晓的月色那样疏远,有如秋气那样清澈爽凉。

[简析]:
   “清奇”的艺术风格,表现为清远闲淡幽静之美。“清”,与俗浊相对而言;“奇”与平庸相对而言。这样的诗,诗意新颖,语言秀丽,有清新的意境和淡泊的情趣。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的诗,多表现一种超凡绝俗的艺术风格。为了说明这种风格,司空图描绘了“清奇”的境界。前四句描写一个极其清秀幽丽的景象:“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立意新颖,形象明丽,又透露出远离尘俗的清冷之气。中间四句,描写了在这样清幽境地中的“可人”的形象,其人温润洁莹如玉,他踏着木屐寻幽,潇洒出尘;边走边看,走走停停,多么闲适自如。这样一个远离尘寰、闲去野鹤般的人物,是诗人理想的对象。末四句进一步描写这个“隐士”的精神世界,歌颂他情趣的淡泊和寄寓的高远。


(十七)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
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杳霭流玉:杳霭,云气幽深。
流玉:形容云气在半山坳像玉带一样缭绕流动。一说流玉系形容溪流如碧玉。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二句历来难解,注疏纷杂。一说时力为弓名,羌声为笛声,以弓形容曲折之形,以羌笛声形容委婉之姿。一说力指才力,时指时势,才力之施展因时势而定,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极尽曲折之妙。似往已回,
如幽匪藏:二句分别形容“委”“曲”的情致,上句说似前往而又折回,下句说似幽隐而又非隐藏,分别形容了委婉和曲折。

水理漩洑,鹏风翱翔。
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水理:水纹。
漩洑:回旋起伏。
鹏:《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遥而上者九万里”。
鹏风:指盘旋而上的旋风。
不自器:不以某种具体形体来拘束自己。
圆方:指事物或圆满或方,有不同形态。
之:指万物。
与之圆方:以万物之方圆为形体,即没有固定的格式。

[译文]:
登上太行山,沿着那翠绿的曲折的羊肠小道。迷茫的玉带缭绕的山坳,又嗅到悠悠的花香。
它好像弓那样曲折,像羌笛那样委婉悠长。既前往又回转,像幽深又无所隐藏。
它像流水回旋起伏,像大鹏乘风盘旋而上。它的规律是不拘束于一种形体,或方或圆没有固定的格式。

[简析]:
    “委曲”的艺术风格,表现为委婉曲折、百折千回、纡曲萦绕、缠绵悱恻的阴柔之美。首四句,以极为生动的形象来展现一幅委曲之美的图画:沿着翠绿的羊肠道攀上高耸入云的太行,那里云绕山间、花香悠悠。这个比喻说明经过迂曲而达到美的境地。中间四句又用弓和羌笛作比喻,弓曲折才有力,羌笛声委婉而动人;似前进而又回转,似幽深而并不掩藏,作者的基本思想是忌直露而贵含蓄纡曲,这是符合形象思维的原则的,揭露了诗歌艺术的辩证法。末四句以流水回旋起伏,大鹏扶摇直上作比喻,说明委婉曲折没有固定的格式,不要受某一形体的拘束,而要从实际出发,随物赋形。

(十八)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计思:构思,这里指诗的思想。
道心:悟道之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妙不自寻:妙境自成,非有意寻找可得。
天:天机。
泠然:清和之声。
希音:希有的声音。《老子》:“大音希声。”

[译文]:
用语率直,构思不深。好像忽然逢到幽人,一眼就见到道心。
清涧之畔,碧松之荫,一人荷樵,一人听琴。
情性的流露,自成妙境。感兴得之天机,实境也成为珍奇的诗篇。

[简析]:
   “实境”,是对眼前真事真景的具体描写,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是作者所见所闻的记实,在古代文学中题作即日、即时、即事、即景、杂兴等的作品,大都属于这一类。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称这类作品为“题纪之作”,是“直致所得,以格自奇”,他说:“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因为是直书自己的所见所闻把由视觉、听觉和直接感触的形象予以再现,无须进行艺术的概括和意境的露而不含蓄,如同忽然与人相逢,一眼就看明白其幽微的道心。中间四句,就是直书见闻,直接表达感兴,不加雕饰地描绘了一个画面:“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荷樵、听琴是古代士大夫认为“风雅”的事,这个画面就被认为是优美动人的图景。像这样抓住优美动人的景象,即兴题诗,写出来就是所谓“实境”。作者认为,写“实境”,一定不要勉强,不要做作,如后四句所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一任感情自然流露,使其自成妙境。

[另附]: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高山流水的典故!这是副对联讲俞伯牙遇知音事。俞伯牙,春秋时晋国大夫,楚郢都(今湖北江陵)人。修聘出使楚回来,游览故国山川,在汉阳江口得遇钟子期。《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第二年,伯牙复往探望,子期已故。伯牙为谢知音,挥泪一曲之后,摔碎瑶琴,永不复弹。

    这副对联上联讲俞伯牙(他“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下联讲钟子期,“荷樵”、听琴”,都是子期“一客”(一人)而已,因为他是樵夫(砍柴的),又是听琴知音者。(该故事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也有)!

(十九)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意苦若死,招憩不来。
大风卷水:大风掀起巨浪。
卷:掀来。
意苦若死:一本作“适苦欲死”。
意苦:内心痛苦。
憩:休息。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往,若为雄才。
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大道日往,一本作“大道日丧”
大道:天道、自然之道,也可作世道。
日往:日益沦丧。
若为:何,奈何。
雄才:有雄心壮志的才智之士。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拂剑:拔出剑。
壮士拂剑:思有所为,但无可施展,只能浩然长叹。
弥哀:充满悲哀。
弥:满。

[译文]:
大风掀起巨浪,树木被风摧折。内心痛苦像要死去,难得片刻安宁。
百年岁月如流水,富贵转眼似冷灰。世道日益沦丧,雄才大略的人也无可奈何。
壮士拔剑无可施展,慨然长叹有无尽的悲哀。只见秋风落叶萧萧下,漏雨滴苍苔。

[简析]:
   “悲慨”的艺术风格,表现为慷慨激昂、悲壮抑郁而荡气回肠的壮美,它有浓郁的抒情气氛和真挚、热烈的感人力量。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许多才智之士身世坎坷,志向难伸,因而慷慨悲歌,抒发积郁,创作了大量这类风格的诗篇。它们首先是诗人悲壮慷慨的思想感情的反映,是诗人的主观情志与现实尖锐矛盾的产物。司空图的这首诗,着重地刻划了“悲慨”的意境:“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以狂风怒吼、惊涛骇浪的场景,突出壮阔而又悲凉的气氛,衬托出痛苦孤寂的心境。情寓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构成“悲慨”意境的常用的表现方法。“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与首句“大风卷水,林木为摧”相呼应,“壮士拂剑”,拔剑出鞘,自然可以想见一个充满壮志豪情的战士跃跃欲试的战斗要求,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有浩然长叹,心头无限悲痛。这些描写,构成了全诗慷慨悲凉的主调。

(二十)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
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绝:极。
伫:同贮,
聚集:积存。
灵:心灵。
素:纯而不杂。
灵素:精神纯净。
绝伫灵素:聚精会神进行构思活动。
少:少时。
回:转回。
清真:清晰真切。
少回清真:少停之间,清晰真切的形象浮现眼前。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俱似大道,《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妙契同尘:《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意思是:大道涵蓄光耀,混同尘垢,无形无象,而又无处不在。
妙:奥妙。
契:符合。这两句是说:大道无所不在,与尘垢混合一起,不可以形迹求之;意思是要不求形似而求其神似。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离形得似,即得其神似的意思。
庶几:近于,差不多。
斯人:指善于形容的人。

[译文]:
摒绝杂念聚精会神,清晰真切的形象就浮现眼前。能够寻求水中倒影,能够描绘阳春美景。
风云变幻形态,花草各具精神,大海的波澜起伏,山的高岭危崖嶙峋。
大道无所不在,与尘垢混合难求形迹,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就可以说是善于形容的人。

[简析]:
    “形容”,指形貌、形相、形象,谈的是描绘艺术形象的问题。作者认为,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必须“绝伫灵素”,即我们通常说的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也是陆机《文赋》所说的“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专心致志进入形象思维过程,不多一会便会浮现清晰真切的形象。下面六句,举出危崖等景象,它们姿态万千,都能够得到生动的表现。作者认为,事物姿态万千,变化无穷,描绘生动的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形似,而力求神似。他从庄子哲学出发,认为“道”是事物的本源,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俱似大道,妙契同尘”,要通过事物的表象去把握其内在的情性和精神境界,即所谓“离形”(脱离对形体的感性认识),“得似”(达到神形)。这样的艺术表现,不是描摹事物的表象,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创造出反映事物本质、含有至理的艺术形象。 




《二十四诗品》全文解析(四)_铃歌_新浪博客


 
图片


图片
 




 

网络/铃歌编辑整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