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粮(散文)

个人日记

每年在青黄不接这个节骨眼的时候,杨二嫂没有忘记自己的一份专职工作。手里拎着一个蛇皮袋,挨家挨户的去借粮。俗气些称为讨粮,文雅些称为借粮。日子久了,这便成了她的一种没有尊严,被人冷眼相看的职业。一切有关面子的外表东西,她顾虑不了那么多,想着哇哇嚎叫的孩子,饿了好几顿,一个馒头姊妹三个分着吃,杨二嫂想到这里,不得不鼓起勇气走进了村子。
从村子的东头转到西头,手里的袋子捏出了汗,一丁点的粮食都没有借到。她心里有底,很清楚,多年借的粮食到现在还没有给人家补上。自然村子的人们躲都来不急,有谁还会往这个无底洞里跳。村民们看到杨二嫂一来,便急急忙忙将自家的大门关上。或者听见杨二嫂叫喊时,都暗自偷偷躲起来,装作没听见。只到门外没有了动静,才悄悄的溜达到门缝里望一望,确定没人才把门打开。
一个女人家吃了闭门羹,心里极不是滋味。她手里捏着袋子,一股委屈的眼泪哗哗而下,坐在村头田埂边的柳树下思忖着,想着自己的男人这辈子窝囊劲儿,心里积蓄的怨愤似乎要爆发了。她抬头看了一下身后的这棵柳树,忽然想起田婶子和儿媳妇闹矛盾,一时犯糊涂,没想开,在这棵柳树上自缢身亡了。胡思乱想了一番。正要起身离开。田婶子的儿媳妇从村子里回来,正经过此地。她三寸不烂之舌把杨二嫂给戏谑了一顿:“哟!二嫂呀是在这乘凉呢还是约会呢?”。
“看你话说的,你们家男人能看上我吗?”杨二嫂一句讥讽话给推了回去。田婶子的儿媳妇灰溜溜的撒腿就跑。
杨家在村子里是大户,人口多,虽然劳动力很强。俗话说:树大分枝,人大分家。弟兄姐妹多了,家境壮况相对而言贫穷落后。杨二嫂进了杨家门不久,便分了家,八个弟兄,一人一只窑洞,各自分开门另当家。她与丈夫分得了两袋粮食,其余是盆盆罐罐,各自一个。就这样简单而清贫的日子,和丈夫单独过着,每日里紧紧巴巴的,有时候吃了上顿无下顿,三个女儿出生时,给贫困的日子又添了一把负担。加上丈夫好吃懒做。

民以食为天。农民的日子每天都是与种地与粮食有关。那些年里,除了微薄的经济农作物变换点钱,其余就是积攒粮食。天干勿燥,连续三个年头闹天灾,旱灾造成大面积农作物枯死,损失惨重。几乎每户农民颗粒无收,听见乡村们个个怨声叹气。第二年,本该怀着希望的人们祈福有所丰收,不幸的是在麦子扬花时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疫情“黄疸”病,给心灰意冷的人们又雪上加霜。村子里沉浸在一片议论纷纷声里。开始讲起了那些迷信的事儿。只见人们去庙堂里求神拜佛,抽签打卦。嘴里念叨着全是保佑与平安的话语。

人生总有想不到的奇迹会发生。那一年,市区的农科院在实验成功下推广一种新的小麦品种,由于刚新品种上市,没有被人们认可。父亲便信中了这一品种。开始大面积种植.,谁料,来年麦收时节,颗粒饱满,大获丰收。一村子的人们又都一窝蜂似的往我家里跑,满院子,满屋子,都是来打探消息,向父亲取经。而有的人又羡慕嫉妒恨,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对于行情与种地的把握,父亲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善于分析问题,富有胆识,认定一件事从不后怕,这一点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很敬重父亲。

白露节气,是农民种麦的时间。每日里都有村子里的人来借粮。看着父亲辛辛苦苦种下的麦子,被人们半袋子半袋子的往外背,偌大的粮仓一会儿就下到底了。这天大的风险收益又却在一瞬间变得有些缈缥,迷茫。自己的收获却在乡亲们的眼里变成了一块丰厚的美肉。他们可到是顺风搭车,顺水载舟。可父亲是一幅完全不在乎的样子。当然,人们富裕了,有粮食吃了,也省得来回东借借西借借的。
天气渐渐的变凉,麦子快要种上了。一天,杨二嫂终于又露面了,她手里依然拎着一个袋子。我记不清这已是多少次了,她借粮的身影几乎走遍了整个村庄,人人皆知,后来人们便给杨二嫂起了个绰号“吃不饱”,我真好笑这个俗气的名字,再俗气可被乡亲们津津乐道的叫着。杨二嫂有时听见也只是笑笑而已。从不去计较本人与这个名字有关的东西。
天色渐凉,下了一场秋雨。那天,午饭间。杨二嫂便一进门,没等我们开口。她直言直语道:王叔,在村子里我借的粮食,算算借得最多的还是你们家。这次来,我实话实说,借一斤,还二斤。您放心。来年麦子下来了,连本带利一起还上。“桂花,你这话说的见外了,一个村子的,再说了,这点忙必须帮,不要客气了。来年你还我本就行”。窗外,秋天的小雨丝丝缕缕,飘荡在天地间。十万棵庄稼在秋天里静静地呼吸着这场雨的滋润。

杨二嫂将半袋麦子扛在肩膀上,消失在雨中。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朵鲜花便插在了牛粪上。自嫁进杨家大门,杨二嫂没有过上庭前闲步,欣花赏月的美日子。而是过着油盐酱醋,节节败退的日子。这是命,今生注定过这样的日子。她有时候一个人自言自语,有时候默默无语。低头干着那些琐细的活儿。一晃悠,时间飞逝,在女人的鱼尾纹里,伴着村庄的花落花谢,独自飘荡而去。
杨二嫂年过三十五六,皮肤娇好,丰满圆润,依然有几分姿色,乡村少妇的风韵气质在骨子里未曾消减。

那些年,杨二嫂一连生了几个女孩,丈夫从那以后对夫妻关系有些忽远忽近的感觉,在丈夫心里生女儿迟早是嫁出去的人,而生儿子可以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攀附在农村人的心灵里,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严重。后来婆婆也渐渐的开始疏远了,她感觉到这个世界越来越小了,亲情的淡漠,不冷不热。
杨二嫂看着三个女儿,个个眼睛睁得明晃晃,自己的亲骨肉连着心,孩子哭一声,杨二嫂就心痛一次。丈夫背着铺盖卷儿从村子里一走,就是三年多,在陕西黄陵一家煤矿下井挖煤。第一年里,丈夫虽然说是苦点累点,多多少少往家里寄回些钱,可以解决当下无米之炊的生活。杨二嫂到是觉得能经受住日子的苦难,寂寞,煎熬,才能等到幸福生活。一晃又是三个年头了,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杨二嫂盼着丈夫回家,可盼到年根了,看着村子里从外地三五成群结队回来的打工的,穿得扬眉吐气的样子。她的心阵阵焦急火燎。杳无音讯的丈夫,究竟在哪里,她噙着泪花花,盼星星盼月亮。总是盼不回丈夫的归来。年的味道渐渐的浓重起来,村头巷尾,听见小孩子们放鞭炮的声音。各家各户都忙着买年货,张灯结彩,喜气临门。她一个人守着三个孩子,在黑漆漆的夜晚里,望着窑洞高窗外的天空与星星,村头树上的猫头鹰在冬天的夜里,叫破了嗓子。在农村,相传夜间猫头鹰叫唤,预示着不吉祥,或大或小有个征兆,凶多吉少。

夜里,猫头鹰叫的一声声让人毛骨悚然,头发似乎直挺挺的立了起来,也不知是谁遗传下来的这个老迷信,压根这种事在村子里或许留下了几百年,祖祖辈辈都信这个理。你也没办法。只能跟着老祖先的那些憨厚而可笑的伎俩在东游西走。

猫头鹰一出来,叫上几声,村子里仿佛一下子变得如此阴森,凄凉。天空里的星星此时此刻忽明忽暗,变得神秘莫测。窑洞的火炕上,杨二嫂紧紧的抱着孩子,在暗淡无光的窑洞里,孩子的熟睡声在一起一伏。漫长的冬夜给村庄笼罩着一层诡异的面纱与色彩。

天色蒙蒙亮,窗外的空气里隐隐约约掺杂着一些枯叶与蒿草的味道。冬天的凌晨,格外寒冷,风飕飕的吹过村庄。狭长的胡同里,早起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临近晌午时分,杨二嫂正忙碌着给三个孩子做饭,忽然听见胡同里有人在叫嚷着,打问着杨长锁家。定下神来仔细一听, 这人正是找自己的家。她急忙放下手里正要往锅炉里塞进去的柴禾。顺着胡同口跑去,在柳树下停着一辆车,有三个人正伸长了脖子向胡同里望着,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杨二嫂心里一惊,不知道这人来的是什么目的。她又怕又心里没谱。猜测着此人的下一步行动。
“您知道杨长锁家吗?”一个戴着黑色眼镜的高个子男人开口道。

“我就是,我是他家的女人。你们找他有什么事?”杨二嫂心里此时此刻有些后悔,后悔不该说是杨长锁的女人。可话说出口,再也收不回来了。反正这男人几年也没有回家。告诉了他们有什么大不了事。没做亏心事,还怕鬼敲门。杨二嫂正给自己压压神,静静心的时候。那三个人拿出一个本子,上面贴着一张照片,杨二嫂一看,千真万确是自己的男人,这没错。只见那个戴着眼镜的男人让杨二嫂在本子上签字,随后把事情的原由说了一遍。原来杨长锁打算过年早早回家。到年关矿上工人都争着提前回老家了。杨长锁一看人手少了,下井的工资也涨了,他为了多挣钱,打算在干一天回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下井的那天,发生了瓦斯爆炸,不幸遇难了。杨二嫂听到他们一解释,差点儿晕过去了。

在那几个人的安慰下,随后上了车子,一路颠簸,几乎是狂奔而去。夜里大约十点钟就到达了陕西黄陵,此时黄陵的夜晚灯火通明,山坡上爬满了拉煤的车辆。高高架起的运煤铁轨在空中盘旋而过,整个黑压压一片煤层堆积如山。

进了医院,杨二嫂此时腿脚发软,她踉踉跄跄,东倒西歪。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在太平间看望了躺在白布遮盖下的丈夫。她几经昏厥,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两只手在太平间的墙壁上使劲的狂抓。她眼前一团漆黑,只觉得天旋地转。丈夫的这次意外离开,给杨二嫂一个沉重的打击。孤儿寡母的日子何时是个头,这几年里,虽然丈夫对自己有些冷落,没有关心过家庭生活。但她还是没有太多的抱怨。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农村的女人总是这样默默无闻,在日子的磕磕绊绊中度过。

在黄陵的那些日子里,矿区的领导给了杨二嫂极大的关怀与照顾,将丈夫的善后事宜处理完后。按照家乡的风俗习惯,让丈夫魂归故里,找了一处安息之地,让丈夫入土为安。她只能接受这个悲惨的结局,把三个孩子拉扯大,这是她对女儿的承诺。丈夫的离开,那些伤痛还没有散去,而每日里却有人登门给杨二嫂介绍男人之事。那些甜言蜜语,说得天花乱坠的媒婆婆隔三差五的往杨二嫂家里跑。说那个男人有多好,有多钱,如何如何,七个长八个短的,天天都是男人的事。杨二嫂深知,丈夫刚刚过逝不久,那些媒婆婆是冲着介绍费而来的。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主老主意。日子久了,那些媒婆一看杨二嫂无从反应。便从此不再过问了!
时年的麦收季节又来临了,杨二嫂家的麦子比往年都长势好,自从换了新的品种后,粮食一年比一年积攒的多起来。她走在田埂头,望着金灿灿的麦穗,在风里摇曳着,心里滋生起一丝希望。那些借粮的日子不再让杨二嫂看人眉高眼低了。

新的麦粒一下场,翻晒干净后,杨二嫂便迫不及待的将我家的粮食还上。感谢我们帮助了她,救了她的性命。借粮的那些苦日子在她心里深深的烙下了印痕。
从那以后杨二嫂在村子里借粮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
一晃时隔多年过去了,村庄依旧静静地,十万庄稼在黄土地里迎风招展。麦浪滚滚,油菜花在阳光下铺成了一片黄澄澄的海洋。只是,再也没有看到过杨二嫂的身影,至今也未她的消息。




文章评论

今夜无眠

期待佳作,读麦子的文章感觉特别亲切、好像回到了八十年代的农村、感觉自己就在其中。

萍儿

是同题不?我看见其他朋友也写【借粮】。[em]e100[/em]

兰梦

麦子,写得太好了。故事情节,历史时间,人物,场景,无不让我侧目,这才是地道的小说,让人读了还想再读,还在猜想结局[em]e179[/em][em]e179[/em][em]e179[/em][em]e179[/em][em]e179[/em][em]e179[/em][em]e179[/em]学习了

绚,思华年

[em]e179[/em][em]e179[/em][em]e179[/em]写的真好、问好、哥[em]e160[/em][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