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大学——没想过退学的学 生,不是好学生
个人日记
可怕的大学——没想过退学的学 生,不是好学生 2013-04-11
我们哀歌的,是从未拥有过的往昔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大学精神的失落更 是唱衰了几十年,以至于现在再有人痛心 疾首,以捣穿地面的力度哀嚎:“大学太堕 落!教育要改革!”观众都忍不住嫌他大 惊小怪,还在演古装的苦情戏。早在 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 的蔡元培,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就说, 大学教育有两大弊:一曰极端国民教育, 使得受教育者迁就于政府的主义,“皆富 于服从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驾驭”;二曰 极端实利教育,意思是把大学作为一个职 业训练所,所有人都是生产流水线上一个 驯服的小零件,配合永续生产而永远不发 问,配合永续消费而永远不要求答案
当年蔡元培要大刀阔斧除掉的大学的两大 弊端,无论是来自意识形态,含蓄的围追 堵截;还是源于功利实用,猖狂的穷追猛 打,却都像打不死的小强,像认得回家路 的幽灵,在近百年一次次被“改”被“革”之 后,以更强大的形态强势回归。在大学教 育近代史,这条几乎一条路走到黑的甬道 中,我们倒也曾拥有过光明乍现的瞬间, 有过少数真正实践“自由灵魂、独立思 想”的几年,大多也是极其偶然的情况, 稍纵即逝,似真还假,连时代本身都有突 兀的愕然
1937年,抗日战争,平津沦陷,北大、 清华、南开被迫南迁,合并成一所简陋流 动的西南联大。这几乎是中国近代高等教 育历史上最美丽的海市蜃楼,学校坚持不 采用政府教育部布置的大学课程,声称教 学是大学自己的事,不是教育部的事。老 师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随着心意安排课 程,学生没有生硬的选课要求,学生们整 日整夜地泡在学校外面的茶馆里看书写 作。9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我们后来投 入百十倍的时间金钱都追及不了的大师。 有人说西南联大成果的唯一诀窍是自由。 西南联大的学生王说:“那是一段谁也不怕 的日子。”
据说教育界有种共识,说1949年之前的 高等教育基本是成功的。那时的大学,还 有与国际教育主流接轨的野心和可能性
而到了80年代,大学精神有了短暂的回 归,大学生终于有了他们该有的样子。 80年代,劫后余生的大师们,终于登上 讲坛,在垂垂暮年有了点燃下一代智慧之 灯的机会,精神荒原上长大的年轻人,终 于来了圣殿,在未老之际还有重组和构建 心灵版图的机会,知识在两代人之间有了 种缠绵得粗暴的哺育关系,从废墟上也要 建立起血肉相连的精神谱系。青春的圣器 被前所未有地举到最高
90年代,见证了大学的堕落。青春的圣 器从最高处被摔得粉碎,里面盛着的天之 骄子狼狈地滚出,大家发现他们原来是那 样不堪一击,也幼稚庸俗狭隘……
在用一系列贬义词拼贴出罪状时,我却突 然觉得语塞。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资 格使用“堕落”这个词,它是一个如此高级 的词汇,暗示着曾有过的高贵,和曾经存 在的高度,而我们从进入大学第一天开 始,已经处在溃败后的底线,起点如此之 低,我们甚至没有自由落体前腾起来起跳 的高度
而对准备进入大学,或者已经读了几年大 学的90后来说,好大学——甚至不那么可 怕的大学,都是个伪概念:我们失去的, 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东西;我们哀歌的, 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往昔
2008年,我大学入学。当时,隔壁北大 的开学典礼上,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正在 演讲,他是北大请过的第一位来演讲的校 友,显然是觉得他的成功路径对大学生很 有借鉴意味。在演讲中,他提到了自己怎 么提高英语成绩,如何为班级服务,最后 努力都获得回报的励志故事。意外地,他 提到了自己大学同学海子,说:“(大学 时)我跟写诗结上了缘,但我终于没有成 为诗人。后来我感到非常地庆幸,因为我 发现真正成为诗人的人后来都出事了。我 们跟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诗人海子在一起写 过诗。后来当我听说他卧轨自杀的时候, 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我放下 笔,再也不写诗了。”
俞敏洪的话多少有些否定之否定的意味, 否定了那段差点当诗人的岁月,拍一拍胸 口,吁一口庆幸——幸亏早早识时务者为 俊杰,大义灭蠢,嘲笑轻狂
这大概是一次成功的讲座,因为在这段话 后,演讲文字稿上有个括号,写着“笑声 加掌声”,刚入学的大学生在第一天就获 得了宝典真经:拒绝在莽撞迷路的天空翱 翔。选择在地下摸打滚爬,开出一条曲折 泥泞、通往成功的小径
同一个梦想,同一种绝望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 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 明的前途。”我想,只要是上过学的人都 见过这句话。它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最后 几页,示范冒号的用法,被誉为课本上被 隐藏得最深的冷笑话
中学的时候,老师每每讲到这句话时,总 会面露尴尬地说:“现在时代不同,这三者 的命运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还是要好 好学习。”
看每年录取季的新闻图片,接到录取通知 书的大学生或喜不自禁或涕泗纵横,他们 的高兴,不仅仅来源于十八年后,终于被 教育海关大手一挥,允许通过,驯服和隐 忍终于换得网开一面的大赦。更多的,他 们开心是因为得到了来自未来的承诺,一 个光明的前途,至少是一个区别于上技校 的李萍,和当售货员的“我”的前途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我们才发现,知识 改变命运的说法是错的,知识只能延迟命 运,而一星半点不能改变——“考不上大 学,18岁就失业;上了大学,22岁就失 业”。我周围许多同学也认识到这个悲凉 的现状,他们攒眉抿嘴沉痛良久,又迷茫 仰头望天半晌,才轰然叹气道:“那就读研 吧。”
把未来推得更远一点,也许人生就好过一 点
我小学的同学大多数都上的是三类学校, 或者二级学院之类似是而非的大学。我假 期回去和他们交流,总是被他们身上笼罩 的巨大绝望所震撼。他们虽然上了大学, 但没有半点优越,对未来也没有一点憧憬 和期待。其中有些人,会做些务实的打 算,比如为了好找工作去当兵。大多数 人,过早就有了将来被社会抛弃的预期, 拒绝去改变这种认知,可是又不敢去面对 迎面而来的现实,他们变换各种花腔嘲讽 大骂社会,既冷漠又易燃易爆。青春仅存 的遗物只是戏谑冷笑的面孔。而内心已自 视为泥土般,早就把身体平摊成一块让人 踩踏的土地
而我的大学同学,就读于国内最顶尖的大 学。相对于我“三类高校”同学的无所事 事,他们总是显得那么忙碌,有志,对前 途胸有成竹,对自己胜券在握。无论是走 在学校什么地方,我都可以听到我大学同 学们谈论的问题,这些问题永远不离以下 任何一个:成绩排名、奖学金、推研保 研,GRE分数……对于“未来”这个未知项 X,这些是他们仅有已知的题设,好像完 美解好了这些问题,就能担保导出一个美 丽的X
这导致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学生之间有了 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学生毫不隐瞒自己 是为了好分数而学习,老师也无奈却善解 人意地发放学生所需要的分数。学生毫不 隐瞒自己是为了累计个人资本而积极参与 学校活动,而学校也大发慈悲地允诺一个 和苦累程度相应的报偿
大学里无论是学风森严还是严肃活泼的集 体美感,揭开了都是学生对个人利益的锱 铢必较
而具体到每个大学生,每个排得满满当当 的课程表和日程表,揭开了看,都是表演 结束后的空虚啊都是空虚,虚无啊都是虚 无
可近段时间,我发现,我忙碌有为的精英 同学的绝望并没有比我的“三类高校”的同 学更少。尤其是这段时间连续发生的名校 学生自杀,更是让这种绝望日渐明朗
去年9月,一个浙大的讲师跳了楼,他当 年是清华水利年级第一,西北大学全额奖 学金,六年博士后毕业。有六篇google学 术收录文章,三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 收录(SCI目前是衡量国内大学科学工作 者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
他拥有一份完美的履历表,大学生活需要 解决的所有已知选项他都交出了完美的答 案,可是发现最后导出的X是每个月仅仅 2000块的工资
用工资来衡量前途固然功利而不公平。但 是对于入学第一天就被成功学洗礼的大学 生来说,似乎也没有其他更为高级的评价 尺度。不同形态的青春,大家都只有“买 得起房子”的同一个梦想。同一个梦想, 也共享着同一份绝望。在高校录取又将进 入新一轮的疯狂扩招之际,大学生们恐怕 也只能用冷笑话来解嘲: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 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 没有前途。”
像怪兽那样活着,还是像好人 那样死去
没想过退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想过退 学,就说明对大学还有怀疑和迷茫,而不 至于全盘信任
然而,对大学的迷茫,却不再是哈姆雷特 式有些做作的,孱弱的,嗫嚅的:“生存还 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经典的问题变成电影《禁闭岛》中的发 问:“像怪兽那样活着,还是像好人那样死 去?”
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前者。大学之所以如此 不可爱,却仍然可耐,大概是因为大学生 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受了十几年更惨厉 的中小学、高中教育。对于在18层地狱 生存久了的人来说,17层半的地狱已是 天堂,虽然那半层并不是什么升华,而仅 仅是脱离了管制的一点喘息的空间
在17层半的地狱活着,就必须像怪兽一 样活着。大学生们对大学的种种弊端、猥 琐、丑闻其实了解得最多。很多教授听起 来都咋舌的事情,从大学生口中讲述不过 略带一个轻蔑的微笑。而要存活下来,且 活得好,恐怕必须把实用虚无渗入灵魂, 熟练地借力体制并与之共舞,面带微笑; 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悄不声 张
即使无法做到这样演技超群,退学者也寥 寥无几。一来,只有打破牢笼的希望被预 见到时,所有人才会有行动的共识。二 来,真的需要用退学,来证明教育的强 大,可怕的大学终于战胜了么?
选自《新周刊》(微信号huifu110) 2010年6月15日出刊325期
附: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 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 光明的前途。”此例句网友考证 :“刚才去 翻了翻桌上的语文书。果然。八年级下, 人教版,253页最下方。”
我们哀歌的,是从未拥有过的往昔
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大学精神的失落更 是唱衰了几十年,以至于现在再有人痛心 疾首,以捣穿地面的力度哀嚎:“大学太堕 落!教育要改革!”观众都忍不住嫌他大 惊小怪,还在演古装的苦情戏。早在 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 的蔡元培,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就说, 大学教育有两大弊:一曰极端国民教育, 使得受教育者迁就于政府的主义,“皆富 于服从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驾驭”;二曰 极端实利教育,意思是把大学作为一个职 业训练所,所有人都是生产流水线上一个 驯服的小零件,配合永续生产而永远不发 问,配合永续消费而永远不要求答案
当年蔡元培要大刀阔斧除掉的大学的两大 弊端,无论是来自意识形态,含蓄的围追 堵截;还是源于功利实用,猖狂的穷追猛 打,却都像打不死的小强,像认得回家路 的幽灵,在近百年一次次被“改”被“革”之 后,以更强大的形态强势回归。在大学教 育近代史,这条几乎一条路走到黑的甬道 中,我们倒也曾拥有过光明乍现的瞬间, 有过少数真正实践“自由灵魂、独立思 想”的几年,大多也是极其偶然的情况, 稍纵即逝,似真还假,连时代本身都有突 兀的愕然
1937年,抗日战争,平津沦陷,北大、 清华、南开被迫南迁,合并成一所简陋流 动的西南联大。这几乎是中国近代高等教 育历史上最美丽的海市蜃楼,学校坚持不 采用政府教育部布置的大学课程,声称教 学是大学自己的事,不是教育部的事。老 师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随着心意安排课 程,学生没有生硬的选课要求,学生们整 日整夜地泡在学校外面的茶馆里看书写 作。9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我们后来投 入百十倍的时间金钱都追及不了的大师。 有人说西南联大成果的唯一诀窍是自由。 西南联大的学生王说:“那是一段谁也不怕 的日子。”
据说教育界有种共识,说1949年之前的 高等教育基本是成功的。那时的大学,还 有与国际教育主流接轨的野心和可能性
而到了80年代,大学精神有了短暂的回 归,大学生终于有了他们该有的样子。 80年代,劫后余生的大师们,终于登上 讲坛,在垂垂暮年有了点燃下一代智慧之 灯的机会,精神荒原上长大的年轻人,终 于来了圣殿,在未老之际还有重组和构建 心灵版图的机会,知识在两代人之间有了 种缠绵得粗暴的哺育关系,从废墟上也要 建立起血肉相连的精神谱系。青春的圣器 被前所未有地举到最高
90年代,见证了大学的堕落。青春的圣 器从最高处被摔得粉碎,里面盛着的天之 骄子狼狈地滚出,大家发现他们原来是那 样不堪一击,也幼稚庸俗狭隘……
在用一系列贬义词拼贴出罪状时,我却突 然觉得语塞。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资 格使用“堕落”这个词,它是一个如此高级 的词汇,暗示着曾有过的高贵,和曾经存 在的高度,而我们从进入大学第一天开 始,已经处在溃败后的底线,起点如此之 低,我们甚至没有自由落体前腾起来起跳 的高度
而对准备进入大学,或者已经读了几年大 学的90后来说,好大学——甚至不那么可 怕的大学,都是个伪概念:我们失去的, 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东西;我们哀歌的, 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往昔
2008年,我大学入学。当时,隔壁北大 的开学典礼上,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正在 演讲,他是北大请过的第一位来演讲的校 友,显然是觉得他的成功路径对大学生很 有借鉴意味。在演讲中,他提到了自己怎 么提高英语成绩,如何为班级服务,最后 努力都获得回报的励志故事。意外地,他 提到了自己大学同学海子,说:“(大学 时)我跟写诗结上了缘,但我终于没有成 为诗人。后来我感到非常地庆幸,因为我 发现真正成为诗人的人后来都出事了。我 们跟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诗人海子在一起写 过诗。后来当我听说他卧轨自杀的时候, 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我放下 笔,再也不写诗了。”
俞敏洪的话多少有些否定之否定的意味, 否定了那段差点当诗人的岁月,拍一拍胸 口,吁一口庆幸——幸亏早早识时务者为 俊杰,大义灭蠢,嘲笑轻狂
这大概是一次成功的讲座,因为在这段话 后,演讲文字稿上有个括号,写着“笑声 加掌声”,刚入学的大学生在第一天就获 得了宝典真经:拒绝在莽撞迷路的天空翱 翔。选择在地下摸打滚爬,开出一条曲折 泥泞、通往成功的小径
同一个梦想,同一种绝望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 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 明的前途。”我想,只要是上过学的人都 见过这句话。它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最后 几页,示范冒号的用法,被誉为课本上被 隐藏得最深的冷笑话
中学的时候,老师每每讲到这句话时,总 会面露尴尬地说:“现在时代不同,这三者 的命运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还是要好 好学习。”
看每年录取季的新闻图片,接到录取通知 书的大学生或喜不自禁或涕泗纵横,他们 的高兴,不仅仅来源于十八年后,终于被 教育海关大手一挥,允许通过,驯服和隐 忍终于换得网开一面的大赦。更多的,他 们开心是因为得到了来自未来的承诺,一 个光明的前途,至少是一个区别于上技校 的李萍,和当售货员的“我”的前途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我们才发现,知识 改变命运的说法是错的,知识只能延迟命 运,而一星半点不能改变——“考不上大 学,18岁就失业;上了大学,22岁就失 业”。我周围许多同学也认识到这个悲凉 的现状,他们攒眉抿嘴沉痛良久,又迷茫 仰头望天半晌,才轰然叹气道:“那就读研 吧。”
把未来推得更远一点,也许人生就好过一 点
我小学的同学大多数都上的是三类学校, 或者二级学院之类似是而非的大学。我假 期回去和他们交流,总是被他们身上笼罩 的巨大绝望所震撼。他们虽然上了大学, 但没有半点优越,对未来也没有一点憧憬 和期待。其中有些人,会做些务实的打 算,比如为了好找工作去当兵。大多数 人,过早就有了将来被社会抛弃的预期, 拒绝去改变这种认知,可是又不敢去面对 迎面而来的现实,他们变换各种花腔嘲讽 大骂社会,既冷漠又易燃易爆。青春仅存 的遗物只是戏谑冷笑的面孔。而内心已自 视为泥土般,早就把身体平摊成一块让人 踩踏的土地
而我的大学同学,就读于国内最顶尖的大 学。相对于我“三类高校”同学的无所事 事,他们总是显得那么忙碌,有志,对前 途胸有成竹,对自己胜券在握。无论是走 在学校什么地方,我都可以听到我大学同 学们谈论的问题,这些问题永远不离以下 任何一个:成绩排名、奖学金、推研保 研,GRE分数……对于“未来”这个未知项 X,这些是他们仅有已知的题设,好像完 美解好了这些问题,就能担保导出一个美 丽的X
这导致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学生之间有了 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学生毫不隐瞒自己 是为了好分数而学习,老师也无奈却善解 人意地发放学生所需要的分数。学生毫不 隐瞒自己是为了累计个人资本而积极参与 学校活动,而学校也大发慈悲地允诺一个 和苦累程度相应的报偿
大学里无论是学风森严还是严肃活泼的集 体美感,揭开了都是学生对个人利益的锱 铢必较
而具体到每个大学生,每个排得满满当当 的课程表和日程表,揭开了看,都是表演 结束后的空虚啊都是空虚,虚无啊都是虚 无
可近段时间,我发现,我忙碌有为的精英 同学的绝望并没有比我的“三类高校”的同 学更少。尤其是这段时间连续发生的名校 学生自杀,更是让这种绝望日渐明朗
去年9月,一个浙大的讲师跳了楼,他当 年是清华水利年级第一,西北大学全额奖 学金,六年博士后毕业。有六篇google学 术收录文章,三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 收录(SCI目前是衡量国内大学科学工作 者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
他拥有一份完美的履历表,大学生活需要 解决的所有已知选项他都交出了完美的答 案,可是发现最后导出的X是每个月仅仅 2000块的工资
用工资来衡量前途固然功利而不公平。但 是对于入学第一天就被成功学洗礼的大学 生来说,似乎也没有其他更为高级的评价 尺度。不同形态的青春,大家都只有“买 得起房子”的同一个梦想。同一个梦想, 也共享着同一份绝望。在高校录取又将进 入新一轮的疯狂扩招之际,大学生们恐怕 也只能用冷笑话来解嘲: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 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 没有前途。”
像怪兽那样活着,还是像好人 那样死去
没想过退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想过退 学,就说明对大学还有怀疑和迷茫,而不 至于全盘信任
然而,对大学的迷茫,却不再是哈姆雷特 式有些做作的,孱弱的,嗫嚅的:“生存还 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经典的问题变成电影《禁闭岛》中的发 问:“像怪兽那样活着,还是像好人那样死 去?”
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前者。大学之所以如此 不可爱,却仍然可耐,大概是因为大学生 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受了十几年更惨厉 的中小学、高中教育。对于在18层地狱 生存久了的人来说,17层半的地狱已是 天堂,虽然那半层并不是什么升华,而仅 仅是脱离了管制的一点喘息的空间
在17层半的地狱活着,就必须像怪兽一 样活着。大学生们对大学的种种弊端、猥 琐、丑闻其实了解得最多。很多教授听起 来都咋舌的事情,从大学生口中讲述不过 略带一个轻蔑的微笑。而要存活下来,且 活得好,恐怕必须把实用虚无渗入灵魂, 熟练地借力体制并与之共舞,面带微笑; 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悄不声 张
即使无法做到这样演技超群,退学者也寥 寥无几。一来,只有打破牢笼的希望被预 见到时,所有人才会有行动的共识。二 来,真的需要用退学,来证明教育的强 大,可怕的大学终于战胜了么?
选自《新周刊》(微信号huifu110) 2010年6月15日出刊325期
附: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 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 光明的前途。”此例句网友考证 :“刚才去 翻了翻桌上的语文书。果然。八年级下, 人教版,253页最下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