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个
个人日记
医话一例,都是随心所录,于“医者意也”最为合拍,吾意所解,口莫能宣,若更增矫揉造作,真怕学文纸废,学医人废,所以医书最忌空言无实,还有就是采集群书,而绝无心得,相较于医史、医案等医籍,医话最是难得啊,这是我选择“医话”这样一种体例的原因。以前在“民间中医网”写过一些,如《芦溪医话》、《泮春医话》、《平淡医话》、《随意录》、《呐喊》、《会走路的菜》等等,或长或短,或精或简,无不率意而作,好不畅快。医话因为没有门面可拘,也非确有心得不能下笔,比较有名的如王孟英的《潜斋医话》,王孟英14岁,父亲就去世了,“潜斋”是王孟英的舅舅俞桂庭送给王孟英的书斋名号,意思是“潜心学问,勿以内顾为忧”,因为清末战乱频频,王孟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可以用“贫困”来形容,出门的时候怀揣着一方砚台,几十年后回到家乡,还是一方砚台,其著作《归砚录》就是王孟英回乡后,租住在别人家中写成的。后世的研究者在王孟英的生平中,也称其“不善积财”,不“趁病打劫”我看才是现时许多医生应该学习的,学会了这点,才可以潜心学习王孟英上千万字的医学著作,正所谓德于艺先,艺承德满。至于陆以湉的《冷庐医话》、毛祥麟的《对山医话》都值得细读,可惜这方面的医话太少。现在的医学书籍,很多要么陈陈相因,千篇一律味同嚼蜡,要么标新立异似是而非。
很多人问我,你的医学是否来自于祖传,或者干脆问你父亲是不是医生,要不怎么把你的名字取作“世安”,这可能是我与中医有缘吧,就像“泮春”这个地名,都住了这么多年,推敲推敲,不也充满杏林的韵味?于是,我就以泮春医话为名,来记录一下从医心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