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瞥

个人日记

  

上月底,有机会去河南,游览了开封和洛阳的几个景点。

在我心中,河南和陕西总是具有特殊历史感的地方,所以,就算是躺在郑州的旅店里,心里照样弥漫着一种带有压迫味道的历史厚重感和苍凉感。

我觉得,中国的历史朝代,只有秦汉唐宋才是值得关注的,其他朝代乃至现代几乎没有历史意义,所以,北京和南京对我没多少吸引力。

对我来说,河南既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国历史的中心,开封、洛阳、荥阳、许昌、南阳…这些地名,总是和历史联系在一起。河南的历史,几乎就是半部中国史,这是河南人的骄傲,也是学习中国历史的一条捷径。

从炎黄传说,到唐诗宋词,河南几乎一直都是中华文明的中心舞台,也是华夏文明最辉煌的一段时光。那些古老的地名,在我眼前总是蒙着厚厚的历史烟尘。

 

郑州东行60公里,就是传说中的开封府,即宋代的汴梁。据说这名字最初还是武则天起的,原名启封,寓意开启封疆,后来避讳汉景帝刘启改为开封。包龙图坐堂开封府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极目远眺,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绿,高的是杨树,矮的是麦苗。公路平直宽敞,极显豫东平原乃至黄淮平原的浩大和沉冗,不由得让人联想起美国东部平原的传说。据说,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相对于工商业发达的北上广,我更欣赏河南,因为在我看来,工业只是加工或者采挖已经存在的资源,商业则仅仅只是调剂余缺,都不是根本意义上的创造,只有农业生产,才是土里刨食的创造,才是符合自然法则的诚实劳动。我不反对工商业,但工商业绝不应该成为一个社会主要的生活形态,否则便是取败之道。

也许就因为这种地理形态的特别,河南历史上没有太过显赫的富豪,但却是很多封建王朝的“兵家必争”之地,窃以为,所谓必争,主要的应该还是个“本”的问题。我总觉得,生存和民生,是任何王朝都无法忽视的基本矛盾。

北宋晚期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当时京城汴梁市井生活的一个局部,因其艺术成就流传至今。开封人在开封城北龙亭湖畔劈建了一个占地600亩的清明上河园,现实化清明上河图的场景,以吸引游客。晚上在龙亭湖搞了个大型实景演出,据说有700多人参演,取名《大宋·东京梦华》,演出以十几首著名宋词为线索,再现北宋末年的汴京故事,场面宏大,值得一观。下午的小演出我们还看了岳飞枪挑小梁王和李纲保卫汴梁的故事。

岳飞枪挑小梁王的故事来自《说岳全传》,音响效果特佳,解说导言磁性肃穆,苍郁悲凉,所以一开始,就惹得我泪流满面。说实话,我对故事和演出并没多少兴趣,但我对他们能把这种故事搬出来很是嘉许,同时对冷兵器时代的人性自由充满向往。个人以为,岳飞的遭遇其实并非他个人的不幸,而是时代不幸的缩影。而岳飞却因为这种不幸成就了千古美名,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其实,北宋王朝的衰落,原因在统治集团的矛盾和无能,根本就不是几个岳飞李纲之类的能臣干将所能挽救的。

前些日子看到一笑话,真的特有才:今天去参观岳飞祠,看着岳母刺字的雕像,不禁感慨:这也只有岳母干得出来,亲妈哪下得了手。

 

郑州西行110公里,是比开封更有名的洛阳,尤其是武则天将牡丹贬至洛阳的传说,更是人尽皆知。

洛阳是四大古都之首,作为历史都城,自西汉至后晋,历时1500多年,都是以京城的身份存在着,想必很是辉煌。但我们只从旧城区经过,只看到了洛阳旧城。旧城的颓旧萧索,正好契合了我心中的猜想,反而让我多了份满意,如果仍然富丽奢华,我真不晓得会是怎样一种感觉。

洛阳南下十余公里,便是著名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景区位于伊河北岸,长约1公里,有大小佛像90000多尊,但真值得一看的,其实就是奉先寺,奉先寺最著名的,是正中央的卢舍那佛。型体丰满,面目清秀,神态安详,面带微笑,显得亲切和蔼和自信。据说奉先寺是武则天捐钱开凿的,某种程度上和武则天本人有些肖似,由此想见武则天确实应该是一代美人。如果说卢舍那是中国石雕艺术的峰巅,那武则天就是中国女性当之无愧的峰巅。她的胸襟才学和治国之能就是当时的男人也罕有匹敌。

人们常说唐代人以丰满为美,从卢舍那的形象来看,丰满只是丰满,并不是有些人说的肥胖,比起现代的所谓“骨感美”而实际上的“骨头”或“骷髅”美女,给人的感觉舒服多了,所以,每当屏幕里出现那些要用牙签才能剔出肉来的模特时,我总是迅速转头或换台,免得晚上做噩梦。我真弄不懂那些审美走火入魔的大师们的神经为什么会那么强大坚硬,竟然乐此不疲。

从龙门石窟回来,我们去了牡丹园。

牡丹园在天波杨府杨家湖的对岸,由于去的时间不对,先开的牡丹多已凋落,后一拨却还不及开放,偌大的牡丹园只有各色牡丹零零星星的开放着,完全显不出洛阳牡丹的神韵,所以我们很快就走了。

舍却近在咫尺的白马寺和关林,我们去了少林寺。

孙权割下关羽的脑袋,送给曹操,曹操不让当,以帝王之礼厚葬,因而留下关林一景,供人凭吊。窃以为,关张之属,忠则忠矣,终不过是割据军阀,说到任事,终不及吕蒙陆逊之流,各位以为然否?

对宗教寺院,我向来没什么兴趣,但我很早就知道白马寺是佛教传至中土的第一个寺院,希望有机会看看。如同男人喜欢处女,我想看白马寺,主要还是这个原因,同时或许还带有某种对文化传承凭吊的意味,看不成,只能作罢。

中岳嵩山,地处豫东平原西侧,洛阳东南,距洛阳50公里,郑州西南60公里。从旅游大巴上看去,嵩山并不怎么雄伟,但绵延几十公里,偏又处在和平原的接壤处,所以古人把嵩山列为五岳之一,实在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我看来,嵩山少林寺和别的寺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也就是个吃斋念佛诵经,以宗教方式谋生存的地方,未必真如某些宗教书籍说的追求什么菩提真知,永生极乐,即便真有这种人,也不过千一万一而已。因为河南是一个缺水的农业省份,过去的生产力低下,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缺吃少喝的,朱元璋当和尚就完全是这个原因。所不同的是少林棍僧救过唐王,误打误撞获得了统治者的关照。有人说是因为少林功夫,我无法认同。虽然我不懂这些,但我知道,少林武僧的功夫,并不是一直都高居中华武功之首,最多可以认为,他们的整体水平或基本水平,相对于其他人群高那么一些而已。况且,僧人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并不是以功夫为标准的,譬如唐玄奘,我们就没听说过他的武功有多高吧。

 

河南的历史很长,两天的时间很短,太多的故事只能在书籍里上演,太多的思绪只能在睡梦中萦绕,但是,我毕竟来过。

也许,河南的历史因于土地且并不仅仅因于土地,但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没法改变,如同我们的思想,因于环境但并不仅仅因于环境。我只是想,我们的民族还有可能出现盛唐雄汉吗?朝代更替还会以过往的方式进行吗?

如果你知道,以下罗列的这些闪耀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字,仅仅只是河南土生土长的家伙时,你会作何感想呢?百里奚、范蠡、商鞅、李斯、赵匡胤、苏秦、冉闵、陈平、杜甫、刘禹锡、许慎、张仲景、钟繇、褚遂良、张衡、贾谊、李商隐……当然,这只是一部分。

 

辛苦了。谢谢阅读。

文章评论

寒江雪

随着你的河南一瞥,不仅瞥出了历史,而且还看清了历史。为你的观点赞一个![em]e179[/em]

坐看云起

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一字一句反复读完此文,顿时觉得以前读的中华五千年以来的游记作品都是浮云,有思想有底蕴有内涵有文采,过客兄此文之后没有游记矣[em]e179[/em][em]e179[/em]

活出女王姿态

看了一遍,深有感触,你比我这个河南人还了解河南啊!你好像没有去嵩山少林寺里旅游吧!里面的风景你几天都看不完,嵩山可是武则天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历史上有武则天在嵩山上丢下三块金鉴,一块山上,一块在悬崖下,一块在深潭中。我三年前去的时候门票要100,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涨价,里面也有历史遗迹哦!

片叶

关于武则天命名开封的错误,系我误听导游介绍得来,具体沿革如下: 公元前8世纪,春秋的郑庄公筑建启封城,取“启拓封疆”之意。 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这是开封建都之始。 534年,东魏孝静帝,设梁州,下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 57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 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定都开封。 960年,赵匡胤在新乡市封丘县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都开封。 1127年,金灭宋后,称为“汴京”。 1153年,改汴京为“南京开封府”作为金国陪都。 1233年,元灭金,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 1368年,朱元璋改汴梁路为北京开封府。 1954年,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开封改为省直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