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
个人日记
红珊瑚婚礼的前一晚,聚餐。
类似流水席,随来随吃……
席中,来了一位帅哥,带个美女,美女很靓,众人急忙起身,纷纷跟帅哥打招呼。我心想这谁呀,这么拉风?比我待遇还高?
牛哥坐在我旁边,戳了我一下:“这小子是卖宝剑的,一把剑500万。”
原来是个卖剑的呀?
500万?
我不信,特别是“传言”,我更不信,因为互联网圈内的数字传言,多要打折,例如自称年赚100万的,那么打几折呢?
对折?
高了,一折还差不多!
这是整个互联网人的特点,大家喜欢这么介绍自己,介绍别人,总感觉赚钱少了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对此,我早见怪不怪了。
平时,我在家里,内心相对比较平静,基本不考虑钱多钱少的问题,自我认为是蛮幸福的,至少轻易不会陷入攀比中,甚至稍微有点成就感。
可是,出门呢?
我明显感觉信念在放大,滋滋作响,大家聚在一起谈的都是大项目,动辄几千万,几个亿,渐渐的自己就不再淡定了。
信念放大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胆子大了,总觉得自己能操盘更大的生意了,于是敢干了,敢用杠杆了,敢抵押了,敢贷款了,敢借钱了……
每次出来,我都有类似的冲动,因为总会有一种声音在内心回荡:看看人家这事业,咱那生意算点啥呀?!
我和牛哥交换过看法,他也是这个观点:一定要捂住内心那个疯长的声音,不能让它成为主流声音,否则就容易冲动。
创业者轰然倒下,很少是饿死的,十有八九是撑死的。
例如,我现在最多能操盘100万的生意,即便赔了,我也能赔得起。若是信念放大10倍,我起步就是1000万的盘子,那么一旦赔了,我就很难爬起来了。
可是,我们多数人都很自信,认为自己能吃得下1000万的盘子。
维维在QQ上找我,问我最近的心得,他总是定期找我聊一下,我一般就随口说一两句话,这次我分享的一句就是:守住自己,别瞎折腾。
以小就能见大,就拿我们这个圈子来举例,每隔半年,在我空间里总是能出现一个小明星,要么喜欢参加各类聚会,要么喜欢回复互动,总而言之搞得如火如荼。可是半年后你再看,找不到他的影子了。去哪了?
撑死了!
这种感觉,我用再多的文字来描述,你也感触不深,多参加几场聚会就能深有体会了,你会突然觉得自己真的是有钱人了,信念接着就放大了。
出国旅行是最明显的。平时咱买个包,可能500块钱就挺牛B的,买个NIKE的包包也不过这么贵,可是到了欧洲,一个NIKE的包包才60欧元,咱咋会买呢?几十块钱的玩意而已,咱会买500欧的包包,合人民币就4000多块钱,这么算起来感觉很贵,但是在那样的氛围下,无论你有钱没钱,你都是一样的心态,感觉这个包包真便宜,买了!
上次去恒隆,媳妇想要LV,我拒绝了,因为标价动辄几万元,我觉得太贵了。而去巴黎时,媳妇要LV,我同意了,因为新款不过3000欧元。
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换算汇率,我们闯入新圈子时,一定要考虑好汇率……
继续说宝剑哥。
对于“宝剑”,我其实是心存怀疑的,真的有这么牛B的剑?削铁如泥?比瑞士军刀还牛?比德国双立人的菜刀还牛?
双立人的菜刀真是好,去欧洲的时候,总有大妈抢购菜刀,领队说有一回他们一次买了130把菜刀……
我也买了一套双立人的菜刀,不过是海外代购的。快吗?
谈不上削铁如泥,但是割牛排就跟割橡皮似的,轻轻一划,开了。
每次卸书的时候,我都喜欢拎着菜刀去,把外包装左右一划,一拽,几层包装全部脱落了,这让我想起一个成语:庖丁解牛。
瑞士军刀我送出去了300多把,有大的有小的,有纪念款,有经典款,还有多功能款,但是我觉得瑞士军刀就是个玩具而已,跟双立人菜刀没法比。
我说的菜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菜刀,而是类似匕首的造型。
所以,酒桌上,我特意问了宝剑哥一句:好剑,真的削铁如泥吗?
他点了点头。
宝剑哥是席间的焦点人物,大家都抢着跟他说话,没有人搭理我,我也理解,毕竟我算个鸟呀?整个桌上多是做收藏品的,要么是红珊瑚,要么是蓝琥珀,要么是天珠,要么是小叶紫檀,都是大咖,谈的都是大项目、大生意。
不搭理就不搭理吧,咱好好喝酒……
第二晚,婚礼!
浙江是晚上结婚,婚礼搞的很隆重,新娘是音乐学院出身,曾经的民歌冠军,也能弹琴,也能跳舞。
把婚礼搞成了演唱会,帅!
我坐的那桌,多是做互联网的,其实大家讨论的话题我也听不懂,不是真不懂,而是不想懂,不愿意去懂,因为我对互联网的理解又深了那么一层:互联网只是个渠道,不要把互联网渠道当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是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借助互联网推广,仅此而已。
说的通俗一点,假如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互联网推广,那么我一直都要忙于研究“流量”,但是“流量”已经越来越理性了,不会再轻易被操纵了。
那么,我的路越走越窄。
相反,假如我的产品是“文章”,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去发布,那么我不需要考虑推广问题,因为互联网的特点就是渗透力特别强,我什么都不用做,自然就慢慢发展起来了。
所以,不需要谈什么渠道,不需要谈什么推广,那都是术。
道是什么?
拥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宝剑哥在我邻桌,我们属于跨行业,应该不会有太多交集,我们都看见了对方,相互打了个招呼,他接着就过来了,坐在我身边……
凭这一点,我就很佩服他!
我问:“你的剑是谁给你打的?”
他说:“陈阿金。”
我问:“听说你有把剑卖了500万?”
他说:“是的。”
我问:“类似的剑有几把?”
他说:“三把,一把被北京博物馆收藏了,过几个月应该会展出,你可以关注一下;一把是我自己收藏的;另外一把卖了,其实也不是刻意卖的,被一个朋友买走了。”
我说:“像陈阿金这样的大师,肯定不会轻易给人打剑,你是怎么打动他的?钱是很难起作用的,至少百万是很难打动他的。”
他说:“对!”
接着,他给我讲述了认识陈阿金并且成为朋友的前因后果……
我给总结一下就一句话:一直给予,不求回报。
而且,给予的不是普通东西,而是对方最喜欢的。对于一个打剑的人而言,会对什么东西痴迷呢?
陨铁!
应了冯小刚说的那句话:无求是大求。
当你一直付出,不求任何回报时,对方就总想着给予你点什么,随便给你一点,就足够了……
那把宝剑被谁买走了呢?
上海几家上市公司的独董,很牛的一个人,喜欢收藏金丝楠木。宝剑哥的主业是金丝楠木,而且他这个人有个特点,进入一个行业就会从源头抓起,他在四川待了好几年,就是为了研究金丝楠木。
在这个行业也小有名气。有天上海这个人就喊他去公司坐坐,帮他看看收藏的金丝楠木成色几何?
他去看了一圈,发现除了一串手链外,全是一般货,至少不是四川货。
那么,后来他们俩咋成了朋友呢?
上海这个人想买对金丝楠木的椅子,找他。
他只收了加工费,连木材费都没收!
我们聊了半个晚上,越聊我越佩服他。作为同龄人,他对朋友的理解比我更深一些,他只付出,不求回报,钱都是被动赚的。那把剑他根本不想卖,是朋友非要买。
我对“刀”有着天生的恐惧,在家里看到菜刀乱放,我总是害怕,万一两口子吵架,顺手捅上一刀咋办?
每次我都嫌媳妇把刀乱放。
有朋友调侃我:上辈子肯定是被砍头而死的。
上次,悍马哥环驾中国,途经我们家,他随身携带一把日本军刀,他喜欢这些……
在我的概念里,一把宝剑、一把军刀能值多少钱?
几千?几万?
难道比双立人菜刀还贵?
别没数!
我原以为500万的宝剑就是陈阿金的颠峰之作,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便宜的,还有更贵的。我也突然理解了高仓健为什么会送张艺谋一把日本军刀,还搞的那么隆重,我以为几千块钱呢!
没文化,真可怕。
关于收藏,牛哥跟我探讨过,他的意思是可以进入一些冷门的收藏,例如拍卖会上经常有出土的宝剑只卖到几万元,未来肯定会升值的……
为什么说是冷门呢?
牛哥说:“我只是瞎猜测,我是这么认为的,一把古代名剑,杀过多少人呀?有多少冤魂缠绕着这把剑?挂在家里,多可怕。”
我想,也有道理。
但是,我对这些东西,真的没啥兴趣,了解一下还行。
在宝剑哥身上,我照到了镜子,只要舍得付出,终究是有回报的,但是付出时不能有私心,不能让人觉得你是为了图回报,最好压根就没想过,例如我问他要块石头刻章,问他要把小刀,他都愿意给予……
我只是个过路的而已。
在冯小刚的怂恿之下,最近我送出去了600多本书,按照每本签名书100元的基础成本来算,送出去了6万元,赚回来没?
没有!
冯小刚说的有错?
不是!
我觉得值,因为我搞懂了很多事情……
例如,徐佳请我和牛哥吃饭,但是要求我必须带本书和瑞士军刀给她,我心想,我们这么好的朋友,还至于要这些小东西嘛?
熟悉的朋友,我基本上没送过。
我送的,全是不熟悉的朋友。
也不难理解赤道姐为什么生气我不给她一把瑞士小刀,我原来想,你送我个苹果6,我送你把瑞士小刀?你不骂我小气吗?
我压根就没想着要给赤道姐小刀,感觉小刀就是个随手礼,只能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昨天,送牛哥回家,我车上全是书,收拾座位时,发现有把瑞士小刀,是我儿子拿着玩的,落在车上了,单刀款的。
走到经十路时,堵车,我摸口袋,想摸手机,结果摸到了这把小刀,就拿出来给了牛哥。
牛哥说:“我以前也有一把,特别喜欢。”
我说:“这把我用过,你拿着玩吧。”
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以前总觉得好兄弟之间不需要这些,其实这是我们自己给下的定义,有好东西,应该是由内而外地分享,瑞士军刀拿回来,应该先送我爹一把,再送我亲兄弟姐妹们每人一把,再送比较铁的朋友……
可是,我总以为他们不喜欢,或者不需要。
还有什么体验呢?
就是每次来了新书,我都顺手发个说说,接着QQ信息就爆了,大家都纷纷给我地址,要的人太多,怎么分配这些书呢?
就要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分配,喜欢或者不喜欢。
有的人可能从来没说过话,但是就是喜欢他。
有的人可能经常说话,但是就是不喜欢他。
这东西就是直觉……
经常看到的四个字是:求求你了!
总让我想到一个画面:肯德基门口的那个老头,每次我进商场,他都说这句话:求求你了。
我立刻就照到了镜子,当别人给予的时候,我是不是也会如此迫切地想得到?会不会也说出这样的话?
只给予,不索取。
这六个字,谁都会说,但是做到,实在太难了。
而且,我还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人有心理惯性,只要给予过他一次,他会反复地要,因为他知道,只要伸手,可能就会得到,因为我对他印象不错。
这不是讨论对与错,不是讨论道德,在我的价值观里,道德并不是衡量标准,我们只探讨人性,是在他身上、在我身上都存在的共性,只是有的人压抑着,有的人释放着,仅此而已。
没有对与错,我都是接纳的,如果不接纳,我也不会发书。
只是这么一个看似游戏的赠书活动,让我看到了很多,照到了镜子,我反复地告诫自己,未来当别人给予的时候,一定不要成为那个卑微的索取者。
因为,那是失败者的口头禅!
你认为乞丐是成功者吗?
他就算日入1万,又如何呢?
还有什么感悟呢?
就是名人,触手可及!
最近,我招聘了个大学生,让他帮我做一件事,罗列出矛盾文学奖作品,然后罗列出对应的作者(健在的),然后再找到对应的出版社与新华书店,干什么呢?
买签名书!
会不会遭到拒绝呢?
目前遇到的,全部是绿灯。
因为,我们一次要500本,500本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作家签五场的数量。二月河在郑州搞签售还需要四处找托,这不是说二月河名气不大,而是活动信息传播出去的成本太高,打个整版广告肯定人山人海,但是打得起吗?
打不起!
于丹的纪录是日签2万册,但是背后的代价是多大?持续的电视、报纸预热广告。
所以,500本是非常大的基数!
这次出去,我跟大家探讨的就是这个话题,成立一个签名书仓库,批量收购,不再是500本了,一次就是1万本甚至更多,只要存着,就是升值的。
但是,需要钱。
最近,我的一些想法跟前些日子的很多观念又冲突了。
过去,我的观点是什么?
等待,看看名家什么时候出来搞签售会,抱着书去现场找他。
其实,这么做太费劲。
直接找他就行。
而且,还有一点变化,过去我认为只要是名人的书就能增值。
这个也是错误的,应该只选择名家名作。
最佳的利用方式不是批发掉,而是当赠品送掉,例如搞促销活动。红酒妹妹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她胆子很小,每次搞几本几十本,一发布就卖光了。
她为什么胆子这么小?
因为胃口小,她觉得一天赚个一两千就足够了,送10本书就能赚一千,何必折腾这么多呢?
我怂恿过她,让她多搞一点书,例如搞500本。
她不敢!
应该也不是不敢,而是缺少赚钱的迫切性。
签500本,我都有个要求:必须盖双重章。
确保签名的真实性与渠道的真实性。
实际上,这些都是小问题,他们普遍会这么回复:可以过来一起合个影……
若是为了学习,这是靠近大家很好的方式,可是我太内向,不好意思去。
今天,我又收到了两箱王跃文的签名书,是读者送给我的,跟我换个等价的资源,我肯定是很开心。他去签了150本,我就很好奇,你是咋签的?
他说:“就是找出版社,说买书,要求签名,人家就帮我签了。”
我在想,人为什么会给自己设置很多的障碍呢?总认为别人不会搭理咱,其实这是咱的想法,而不是对方的想法,越有高度越和蔼。
就如同刘冰是我们整个圈内做天猫最厉害的,大家都不敢去拜访他,包括我在内。那天晚上我们俩吵架了,就因为我说了这句话,他觉得我违心。
其实,我说的是真心话,我真不敢。
我们恐惧强者。
今天,我去父母家,恰好遇到检察院领导去拜访我爹,不要觉得我爹是特殊人物,是他分管我们村,现在不是流行干部帮群众嘛。
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人民干部。
核心是“人民”。
室外零下7度,干部也不进屋,直接坐到台阶上了,我们全家手忙脚乱地给搬椅子,人家不是装出来的,是真的很和蔼……
问我爹有没有啥要求?有没有啥要反映的问题?
我爹说,自来水的问题需要改进一下。
我媳妇说,村里的河流应该治理一下。
问我?
我觉得都挺好,不用。
那种感觉,真的如沐春风。为什么老百姓都夸习总好?就是因为老百姓是亲身感受到了,过去谁能见到这么大的干部?挨家挨户地拜访。
我爹夸我们村书记表现好,给村里修了路,建了健身广场,还搞了垃圾桶……
我问我爹:“说这些有用嘛?”
我爹说:“咱赞美他十次,可能只会被听到一次,但是咱骂他十次,他十次都能听到,咱是发自内心地感觉他当的不错,真的干了实事。”
平时,我去见教授,见作家,见明星,也是这个感觉,越优秀的人,你越觉得他像一盆水,我见美林老师时,就想到了一个成语:上善若水。(水没错,一盆水格局小了吧?)
水的境界其实是非常高的,圆润、细腻、滋润,不尖锐,不突兀。
我去见猫买吉,其实我是蛮紧张的,特别是遇到成功的、优秀的、漂亮的女孩。我去她店里转悠了一圈,后来我们又在一起两三天,她觉得我跟她想象的不一样,太平和了,有些失望?
因为,在她的感觉里,懂懂应该是调皮、风趣、睿智的人。
实际上呢?
挺木讷的一个人。
我不是什么名人,但是很多读者觉得貌似懂懂挺难接触的,有啥难接触的?就是个农村孩子而已。
我跟宝剑哥还学到了一句话:做收藏,只做硬通货。
就是只做顶级的,就跟宝剑一样,宁愿收藏一把极品,也不收藏一堆平庸货色。
书,也是如此。
只做名家名作!
这是个很好的契机,因为读书人越来越少,作家越来越不受重视。
但是,收藏越来越热。
签名书是什么?
把普通的商品变成了收藏品!
我们总是怕被拒绝,可是反过来想一下,被拒绝了又如何呢?
这些作家里,最难搞定的应该是龙应台吧?台湾的文化部部长,知名作家,而且她真可以跟鲁迅比高低。
江苏有个大哥,是她的铁杆粉丝,给她写信。
石沉大海?
NO,得到回应了!
被拒绝了又如何呢?
关键是,谁会拒绝一个热情而痴迷的人呢?
我在想,若是真的失去了饭碗,我就挨着拜访这些名家,就跟邱晓雨一样,拜访了中国最顶级的一群作家,她现在写了一本畅销书《用文字呐喊》,就是跟这些作家的对话。
可是,我也给自己设了很多障碍!
前天,出版社的领导找我,没有直接找我,找的我媳妇,问我媳妇家政公司开的如何了之类的,问懂懂破产后需要不需要支援?
他们不好直接联系我,怕伤着我的自尊。
这都是我媳妇告诉我的。
我问:“他们最近在忙什么呢?”
媳妇说:“据说搞什么电子商务,要在网上卖书。”
书,越来越难卖了。
难卖到什么程度呢?
我给举个例子,我去郑州书博会签售,当时是带了100本,签了60本,丢了40本,那60本也是送的,但是组织这么一次签售会要花5万元以上,包括媒体费用、场地租赁费用、展位费用。
济南书博会,我算是最风光的一个,从全国各地来了200多个读者,其实也是组织来的,送了200本书出去,整体开支10万多……
知道多难了吧?
前些日子,某省作家协会主席去西安签售,一共签了40本,连书店的工作人员都下去当托。
这个级别的作家是什么名气呢?
王跃文牛B不?他只是省作协副主席。
不要把这个事当生意去做,而是当传播文化去做,这是你的本心,就是希望优秀的作品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因为他们的图书销量太低了,大部分作品销量都过不了万。
这是一个垃圾文学当道的时代。
下午,我去拜访了老师,他想要本王跃文的《大清相国》,特意嘱咐我带两本,他送朋友一本,我心想,你也迷信这些呀?
咱都是给别人签名的主,还迷信人家的签名?
我家的签名书,只要是我看过的,基本上就顺手送给朋友了,我现在手里最全的就是赵老师的签名书,我想接下来研究他写的宗教三部曲。
为什么呢?
因为,这次南下,感觉大家都在探讨生命的意义,我不探讨,总觉得不够时髦呀?
我先去找老师问问,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老师说:“你再写下去,就没人看了。”
我问:“为什么?”
他说:“大家关注你,是因为你拿捏好了一个最关键的点:家常事!”
我说:“我在机场买了一本《戴眼镜的女孩》,这本书故事情节特别的平淡,甚至连故事都算不上,我在想,为什么这样的作者还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
他说:“平常心,因为真实的人生就是没有那么多巧合,多数人的生活就是平淡的,没有太大的波澜。”
我问:“探讨生命意义没有意义吗?”
他说:“我们都生活在井里,你觉得探讨井外的世界有没有意义?如果不探索外面的世界,是不是没有意义?探讨了是不是就有意义?当知道了外界的多彩而不得不继续生活在井底时是不是有意义?当知道了外界的多彩而继续平静地生活在井里是不是有意义?”
我说:“懂了。”
他说:“有意义就是没意义,没意义就是有意义,但是一旦脱离了平常心,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就跑偏了,我的观点就是四个字:难得糊涂。”
我问:“有跑偏的吗?”
他说:“柯云路,写了多少经典的小说,例如《新星》,但是后来他去研究气功去了,并且完全进去出不来了,现在整天发表关于各类神功的文章,我不希望你成为他。南怀瑾对佛法道法研究最深,但是他没有沉湎于任何其一,他既不信佛,也不信道,他只信他心中的‘道’,这就是典型的能进去能出来的人,多数人进去就出不来了,一信就是一辈子。”
我说:“知道了。”
他说:“一只青蛙最可怜的地方,就是忘记了捕食,忘记了找妈妈,一门心思地去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虽然别人都称它为‘心灵导师’。”
明白了,人生最幸福的事,不过是小蝌蚪找妈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