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驾驭其部下将领有哪些高招?
手机日志
林彪这人虽然生性深沉、阴鸷、精明、狡诈、狠毒、残忍,而且晚年非分觊觎,妄图篡夺领袖权,最后图穷匕首见,狗急跳墙,却功亏一篑,落得机毁人亡、身败名裂的下场,但毕竟还是一位军事指挥天才,带兵打仗、驰骋疆场罕人可比,所以能在建国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三,并非浪得虚名。比如在驾驭自己部下的虎狼将领上,林彪便很有自己的一手。
林彪驭将,与众不同。中国历代但凡成功的军事家,在驾驭属下方面必有独到之处:第一种是以德服人型,大抵以宽仁为主,不肯轻动刑杀,使部下感恩戴德,愿效死力;第二种是以威慑众型,每临大敌前必先借故杀人,属下将校但凡有小错必斩首置于帐前,乃至血流满地,而他谈笑自若,令属下无不心惊肉跳。林彪驭将则介乎这两种之间,他对待属下既不是和颜悦色也不是狰狞毕露,而是属于不怒自威。
第一,平时不怒自威,富于静气。林彪的“不怒不笑”可以说是军事家的内功,但不怒归不怒,他却自有震慑诸将的气度在。此刻,他的那双鹰眼和浓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说当年在延安“抗大”(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时,校长林彪的外号叫“大姑娘”,当然是背后被人叫,当面是没人敢的。平日里极少有人能见到他开怀大笑,基本是一副不动声色、高深莫测的表情。林彪唯一的一次大笑,据说还是在建国后的“九大”上,但也只是浅浅一笑。而新闻记者激动不已,说是捕捉到了林彪笑的镜头。和平年代尚且如此,何况战争年代。指挥平型关战役时,其手下的几个团长(如李天佑等)都急得气喘嘘嘘,而林彪依然脸上毫无表情,只轻轻说了一句:“不要急,沉住气。”短短6字,主帅风度流溢无余。而在以后,随着战役级别的升级和指挥人数的增多,林彪却依然保持着自己淡定的风度。
第二,平时少说话,战时多说话。即平日讲话要言不烦、沉默寡言;布置作战任务则唯恐不详,非常细密。
如果说林彪平时喜欢缄默,那么他把话都留到了军事会议与战役当中。从四野老人的回忆录中,我们隐隐可以想象到这位四野的当家人是如何在会议上不厌其烦地讲解其战役战术,那“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每当此刻,部下没有一个脸上敢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文化高的无不打开笔记本“唰唰”速记,文化低的亦无不伸长耳朵期望能多收进去一些。林彪平日一个人坐在挂满地图的作战室里,倒骑椅子所思考的,都是这些东西。军事会议对于他来说无疑就是布道传经,手下这些子弟们又如何敢怠慢呢?而每逢开战后,林彪的电话也随即开始多了起来,基本就是跟在部下后面追着查问:进攻顺利与否,指挥部跟进与否,敌方动态如何?他把平时省下的的话语,基本都留在了这个时候。他那不带爱憎感情的声音,每每逼得属下不敢偷懒。
第三,城府极深,部下难测其真意。林彪的城府,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在对恩怨的态度上,他不是那种有仇马上报的急性子。
譬如,邓华是林彪当年在四野一手提拔起来的爱将。当时组建东北边防军,准备抗美援朝,中央军委原本钟意于第13兵团司令黄永胜,但林彪认为黄不是帅才,力荐第15兵团司令邓华代之。邓华随彭德怀入朝,期间曾奉命回国汇报工作。林彪由于养病而未参加汇报会,后来主动打电话将邓华叫到家中,让他当面再报告一下。但邓华由于急着赶坐回朝的最后一班火车,乃至草草敷衍结束便告辞出门。此事最终引得林彪大为不满,认为邓眼里只有彭而无自己。所以后来邓华虽然从朝鲜载誉而归,并荣任沈阳军区司令,但依旧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随彭德怀一并倒台。原因很简单,正如邓华自己所言,他一生永远忘不了自己当日告辞出门时林彪那冰冷的眼神。而这眼神最终在8年后才选择下手,其城府之深令人不寒而栗。
第四,公事公办,不愿私交。平日里与属下极少私交,当面寒暄、背后请客一类的交际几乎没有。
与其他同时期将领动辄邀请属下喝酒谈心、拉拢感情不同,林彪几乎很少动这方面的心思。他见到部下,基本上是公事公办,在语气称谓上也很少如我党同时期高级干部喜欢在属下名气后面加上“同志”二字。他称呼属下,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当面均直呼其名,丝毫没有假客套。林彪当面见了自己喜欢的属下,也没有多少过于热情的举动,充其量是握个手之后,将自己那只装满炒黄豆的零食袋扔到对方面前,招呼说“吃一点”,这便是天大的面子了。
第五,战役战术能力超凡脱俗,令属下心悦诚服。战争年代的将帅都是从血与火里拼杀出来的,而林彪能位居诸多将帅之第三位便足以说明这一点。
从红军时的红一军团,到抗战时的115师,再到解放战争时的四野,从来就不乏骄兵悍将。刘亚楼、韩先楚、黄永胜、杨成武、罗瑞卿、陶铸、谭政……无论是文的还是武的,任谁也不是吃素的,但很特别的是,他们在沉默的林彪面前无不毕恭毕敬,没有哪个敢放肆尥蹶子的。林彪对待他们,基本就是不温不火的那几句话,但已足以令属下心折。原因很简单,这源自林彪自己的军事水平。从土地革命时期被蒋介石咒骂为“战争魔鬼”,到抗战时期被外国誉为“一个半军事家”,再到后来解放战争时期“跟着林总走”的口号出台,林彪确实以高人一等的军事素养赢得了属下诸将的衷心拥戴。三大战役,四野独占其二;而林彪作为直接的军事指挥员,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国民党方面的军事专家也不得不承认,仅以辽沈战役为例,共军战术实施之精妙、攻击时间之准确、攻击顺序之得当,可谓尽善尽美;而这一切,几乎都是林彪独自一人在作战室里制定出来的。其成功亦绝非偶然。有了这样出众的军事素质,可谓远远凌驾于诸将之上,属下焉敢不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