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奖励”惯坏孩子

手机日志

图片
与中国最传统教育中家长总会随意打骂孩子不同,现在的家长都逐渐地学会用奖励的手段 来教育孩子。孩子哭闹时,用糖果和玩具让他安静;孩子做得好时,用好吃的好玩的对他给予肯定。这样一来,不但让孩子认为哭闹就能解决一切,也让他不再那么珍惜父母给他的“奖品”,因为“得来太容易”。

“过度奖励”惯坏孩子 - 优悦教育 - 优悦教育官方博客
 

首先,绝对不要奖励孩子的不良行为或是父母不希望发生的行为。尽管很多时候父母奖励的做法是无意的,但是这种无意中的奖励,将有可能致使孩子形成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任性。孩子一哭闹和发脾气,往往会让父母感到烦躁、生气或者歉疚,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发脾气,一些父母会妥协让步,答应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任性,养成通过制造父母情绪上的痛苦和烦躁、来让他们让步的不良习惯。

那么,对于孩子正确的行为,是不是就可以随意去奖励、鼓励他呢?其实也并不是这样。大多数父母所运用的往往是物质奖励,这样不但使孩子容易被物质迷了眼,反而不再重视好的行为,只一心为了得奖而往往走上歧途。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对于大多数孩子,微笑、拥抱、表扬等社会性奖励,比物质奖励更加有效。即使在给予物质奖励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予社会性奖励,才更有作用。

心理学上曾有过一个著名的“雷珀实验”,恰恰可以验证这个道理。心理学家雷珀选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并分成两组,他对A组的孩子说,“如果画得好,我就发奖品给你们”;对B组孩子则说,“我想看看你们画的画”。于是两组孩子都开心地作画,A组孩子如愿得到了奖品,而B组的孩子们得到了他的点评。如此三个星期之后,雷珀发现,A组孩子对于绘画的兴趣明显降低了,大多数孩子表示不愿意再画画;而B组的孩子则和原先一样喜欢绘画。这个实验在不同的兴趣组和国家都分别进行,其结果得到了反复的验证。

父母有时认为口头奖励太过于微不足道,不能引起孩子的重视,只有用物质才能体现出事情的重要性,可事实并非如此。确切地告诉孩子他哪里做得很棒,比单纯地扔一块糖果给他要有效得多。同时,奖品应当是孩子的必需品,比如玩具、水果、图书等,不能只为了刺激孩子而随意发奖品。睡前多讲一个故事、陪他多玩半小时,都是可以让他们非常开心的方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