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中华龙乡

个人日记

  美丽的花园 城市,做落在母亲河畔,有中华龙乡之称,中华第一龙的出产地,中国的新兴城市,中国文明卫生的城市,

        令濮阳人自豪的还是龙,1987年出土的,距今差不多有六千五百年的蚌壳摆塑龙。这龙是濮阳市在老城的西北隅一个名叫"西水坡"的地方挖修"引黄供水调节池"时发现的。如今那个地方已是一片水面。我们驱车去看的时候,天上飘着雨丝,隔窗而望,茫茫漾漾。就想要是不挖这个水库,蚌龙也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世了,我们这群"吃龙饭"的"龙人"儿,也就不会在这里相聚了。又想肯定还有很多很宝贵的东西长眠在地层之下,只等着一个什么机缘重见天日呢。

蚌壳摆塑的图案一共四组,第四组只是一节残存,辨不清是什么形象了;第二组也混混的,像是龙虎叠压在一块了,还有石斧呀蜘蛛呀什么的。清晰的是第一组和第三组。第一组右龙左虎,中间睡一个身高达一米八四的男性墓主。第三组也是有龙有虎,龙背上还骑着一个小人儿。关于这位墓主人的身份,目前的说法已多达五种:一说是巫师,一说是巫师兼部落首领,一说是伏羲,一说是颛顼,一说是蚩尤。几种说法都没有定论。最后一说是王大有先生提出来的。他说,当年黄帝和蚩尤交战,蚩尤战败,被械杀肢解,是其余部将其尸骨抢走,偷运到这儿秘密埋藏的。根据是尸骨看上去已被"腰斩",胸椎和胸骨已不存。此说受到了来自博物馆和考古所的学者们的挑战,他们认为墓主人的尸骨是基本完整的,缺少的胸肋是自然腐化或被外力扰动所致,这在"田野考古"中是常见的,根本不存在被"腰斩"的问题。两种观点谁也不能说服谁,讨论会上短兵相接,气氛颇为激烈。

        八十年代末蚌龙面世的时候,国内已有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内蒙古赵宝沟猪龙纹,和陕西北首岭鱼龙纹出土。由于两种龙纹都和后来的成形龙纹还有些距离,因而被称作"原龙纹"。濮阳蚌塑龙时间上比上述原龙纹晚一些,属鳄形龙,由于体型比较大,形象同后世的成形龙纹接近,内涵也丰富,因而有了"中华第一龙"之称。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辽宁查海出土了距今八千年的石块堆塑龙,这条龙无论是时间的久远,还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了濮阳蚌塑龙,于是一些学者就认为濮阳蚌塑龙应改称"中原第一龙"。但是,濮阳和河南省的一些学者还继续坚持"中华第一龙"的说法。他们认为尽管其它地区出土了比濮阳龙年代早、体型大的龙,但其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都比不过濮阳龙。至于濮阳龙图的含义,有说反映的是"人兽母题",是巫师乘龙虎鹿"三跷"升天;有说是中国最早的星象图;有说墓主人与龙虎相伴,表示着征服自然的力量和情感,表达着勇往直前的阳刚之气等等:几种说法好像都有些道理。

        尽管濮阳有"颛顼遗都"、"华夏祖庭"之称,历史上的"城濮之战"、"澶渊之盟"等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也有戚城、子路墓祠等古迹,还是中原油田的所在地,但整体上讲,在蚌龙出土之前,知名度还算不上很高。蚌龙产生的轰动效应,使濮阳名声大振,有了"龙乡"的美名。如今,龙已成为濮阳人特别珍惜的资源了,其喜爱和开发的程度,从耸立街头的"小祥龙"身上就可看出来:红金大头,圆亮双睛,张嘴翘鼻笑嘻嘻,身穿钱纹褂,足蹬旅游鞋,一手举着"2000濮阳中华龙文化活动周"的标志牌--牌中央是一个龙头形"濮"字,一手打着一面红色小旗,上书"龙乡欢迎您"。 

                                                                

                                                            濮阳史略——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先废东郡,濮阳县属魏州、滑州,后复置东郡,分濮阳一部置昆吾县,析临河、内黄、顿丘各一部置澶渊县(辖区内有古湖泊名澶渊,也叫繁渊,在今濮阳县西,因名),省昌乐入繁水县,并复置范县。大业四年(608年),永济渠过濮阳后,便利了交通,濮阳日趋繁荣。

       唐武德元年(618年),避高祖李渊之讳,改澶渊县为澶水县。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辖澶水、顿丘、观城等县。南乐属魏州,范县属濮州,台前属郓州。初唐时,濮阳一带地旷人稀。唐中期,黄河安流,濮阳农业、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闻名全国,丝织贡品列为上三等。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张遂),勤政廉洁的杜暹,拒重贿的李义琰,辅臣杜鸿渐,音乐家张文收,礼学家张戬,抗击安史叛乱的名将南霁云,诗人张九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等濮阳名人,享誉国中。

       唐末至五代,濮阳一带又成了战场,仅后唐后梁就在濮阳争战200余场,州治几改。

 

 

         濮阳位于豫东北,与冀、鲁交界;西倚巍巍太行,东南望滔滔黄河,北连冀州平原,是华北平原、中原油田腹地。全市总人口360万,辖濮阳、清丰、南乐、范县、台前五县和华龙、高开二区。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100公里,总面积4188 平方公里,属黄河冲积平原。濮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荟萃,胜迹遍地。

      濮阳历史悠久。相传五帝之颛顼、帝喾二帝曾建都于此,附近至今尚有二帝陵,史称濮阳为颛顼之墟。黄帝曾在此地与蚩尤大战,这里还是帝舜故里;夏启在此铸造的九鼎,历朝都被奉为镇国之器。春秋时期,濮阳创造了历史上的辉煌:卫成公迁都帝丘,濮阳作国都近400年;孔子周游列国17年,有10年居住卫地;众多诸侯国结盟续盟,多次相聚濮阳戚邑。秦始皇治理滔滔黄河,巍巍金堤仍在;汉武帝率众堵塞瓠子河口,至今尚留遗迹。三国时,曹操、吕布曾摆兵鏖战濮阳;魏晋南北朝,濮阳兵连祸结、干戈不息。隋唐时期,永济渠过境,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宋元时期,濮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称为“北门锁钥”、“河朔保障”,成为保卫京师汴梁的战略要地,著名的宋辽“澶渊之盟”就发生在这里。明清两朝,黄水泛滥肆虐,濮阳哀鸿遍野,人民颠沛流离。民国时期,共产党人较早涉足濮阳,抗战时又是八路军较早活动的地区;解放战争,刘邓大军从濮阳境内百余公里的河段上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建国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中原油田的勘探、开发更使濮阳焕发出勃勃生机。

     濮阳文化灿烂。这里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遍布境内各地。西水坡出土的蚌砌龙、虎图案墓葬,距今6400余年,被史学家赞为“中华第一龙”。这里是造字圣人仓颉的故乡,盘古开天地,斯文圣人家,这里是造字圣人仓颉的故乡,文字的出现让结绳记事成为历史。春秋时期,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她的诗作《载驰》、《竹竿》《泉水》收集于中国第一部诗集。桑间濮上勾勒了濮阳古时的风情美景,庄周悠闲地垂钓濮水淡泊利禄功名;“卫郑新声”、“靡靡之音”实为现代轻音乐的鼻祖,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集当时文化之大成;“大义灭亲”、“好鹤失国”、“坐怀不乱”、“立木取信”、“鼓舌铄金”、“退避三舍”、“奇货可居”、“图穷匕见”,每一个词语都蕴涵了一个与濮阳有关的故事。这里是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的故里,他第一个测量子午线长度并发现了恒星运动。及近代,陈毅元帅在戎马倥偬中感慨赋诗:我行未已过濮阳,驻马凭吊古战场;能掷孤注寇莱好,退避三舍晋文强。濮阳是戏曲之乡,大弦戏、二加弦、柳子戏、罗卷戏是濮阳特有的剧种;濮阳是杂技的故乡,东北庄杂技已走出国门享誉世界。清丰麦秆画海内独步,濮阳刀书画中华一绝。濮阳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濮阳名人荟萃。春秋时期,这里诞生了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芦花孝子闵子骞、勇而善政的子路;战国时,这里养育了政治家吕不韦、军事家吴起、改革家商鞅、纵横家张仪;更有一身是胆、孤身刺秦的壮士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嘘长气兮成白虹!”那一曲荡气回肠的离歌,令多少男儿血脉贲张热血奔涌!汉代以后,这里先后涌现了刚正不阿的西汉直臣汲黯、清正廉洁的东晋清官吴隐之、执法严明的唐朝重臣张文瓘、叱咤风云的唐末名将南霁云、元代杂剧作家宫天挺、直言敢谏的明朝言官魏允贞。及近代,濮阳大地上又出现了红色教育家谢台臣、高镇五,革命先驱王奕华、李素若,梨园名角孙藻,坠子皇后乔清秀;当代又有全国绿化模范邵化范.

      濮阳胜迹遍地。境内现存国家文物保护单位4处:见证春秋风云城墙保存完好的古城戚邑,反映民族大融合的唐兀公墓碑、墓地,清丰单拐革命根据地和范县颜村铺革命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春秋时期的子路墓祠、见证澶渊之盟的回銮碑、明清建筑四牌楼、造字圣人仓颉的庙宇、陵寝等景观。另外还有帝舜宫、暇丘遗址、张姓始祖挥公园等市县文物保护单位172处。

       濮阳再展新姿。随着中原油田的勘探、开发,濮阳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际花园城市金奖。现代的濮阳,人在绿中走,车在树下行,楼房花中卧,闹市森林中。欲把濮阳比西子,红花绿叶总关情。开放的濮阳已张开双臂迎接四海宾朋。

   

      濮阳欢迎你,让我们一起欢聚濮阳,欢聚龙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