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心语……
手机日志
来源网络
如果虔诚可以换来福祉,那这个世界就太简单了。古老文明流淌着虔诚的血脉,人类灵魂世界始终不乏虔诚的基因。但从古至今没有因为虔诚而感动主宰者进而改变世界的。善良让我们虔诚,虔诚让我们善良。我们做善良虔诚的人没错,但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做善良虔诚的人或事,善良与虔诚就会适得其反,甚至把我们引入歧途。这个世界,因善良与虔诚而误人误事的景象还少吗?
这幅油画,使我想起了我的爷爷。我14岁那年奉父亲之命回老家看望爷爷,那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老人家。一个穿着和图片中老人一样的粗布衣衫,敞着怀,窝在一把破竹椅子上用力吸着旱烟袋。84岁的老人双目失明,用手摸了摸我的脸,咧开无牙的嘴笑了。后来父亲老了,半身不遂,也是窝在一把竹椅子里,只是没有抽烟。那情景、那模样和爷爷简直如出一辙,爷俩像极了。我想当我到了那把年纪,也一定很像他们,家族血脉连老去的过程也会传承的。图片中可以看出老人的生活是艰辛的,但他挺得笔直的腰杆和笃定的眼神,似乎在向我们传递着,在坎坷的生活中,坚实的脊梁是多么的重要。
还原中国人生活的本来面目,应该就是这个样子,但现在只有在偏远的山村才能看到。那种原生态的质朴早已成了稀罕之物,所以也就成了艺术领域的“猎奇”标的,在高雅的艺术殿堂,原生态才能焕发出如奇葩般的光彩。我不知道,这是在审美艺术魅力呢,还是在欣赏生活悲哀?如同所有关于表现中国人贫穷落后丑陋愚昧的影视,都会受到西方人的青睐……质朴的原生态就像频临灭绝的生物,需要我们去发掘保护珍藏,但不需要贬义的欣赏!
高高的草垛似乎与小女孩的梦想不成正比,那疲惫不堪,那无精打采,那落寞寂寥,那麻木不仁……只有那条艳红的裤子,还能勾起人们对女孩子青春美丽的遐想。如果那拖拉机拉的高高垛起的是她读过的书籍,她会怎样想?哪个城里孩子的身后没有一堆可以用车拉的书籍和作业本呢?他们幸福快乐惬意吗?他们或许还会羡慕拉草女孩的自在懒散无羁随性呢。活在什么样的世界,感受什么样的人生,谁也别羡慕谁,谁也别看不起谁……小女孩是在午休,等她醒来再问她:你幸福吗?你的梦想是什么?还有你的家风……哈哈,央视太可笑了!
老两口,一辈子,就这样了,呵呵。前天,儿子送我一本书,是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刚读了自序,就觉得这本杂文集还可以读。我算是文艺老青年了,但绝不是骨灰级的。风花雪月时常有,柴米油盐不离手。如冯唐所说,工作这么忙,房价这么高,谁还看花、看海、看月亮?谁还读心、读灵、读诗?除非骨灰级文艺女青年,谁能专门拨出一个完整的周末,一边读一本小说,一边等夕阳慢慢暗淡?我周围有些年轻的女性,的确像冯唐说的,时尚的东西比文艺的东西多,物质的追求比灵魂的追求多,享受生活比体验生活多,什么都懂又什么都肤浅。你问她们读点哲学、读点历史、读点文学,她们茫然。你问她们看什么电影、淘什么宝、什么地儿有美食,她们门儿清。我觉得挺好,这是时代的特征,无可厚非。
面对这样的老者,就像在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让人敬仰的透不过气来,仿佛时空都静止了,为老者致敬。这些人的经历一定是卓越辉煌的,因为历史多半是由他们来创造的。一场头脑革命可以直接决定世界走向,甚至改变人类的生活轨迹。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艺术家等等,都属于这样的人。今天,又多了一种人叫“土豪”。其实豪绅阶层早在旧中国是很响亮的名字,只是到了红军时期,“豪”前面加了个“土”,“绅”前面加了个“劣”,合起来就是“土豪劣绅”,呵呵。当今土豪应该是暴发户加有钱人。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甚至改变周围的人,但影响不了世界,更影响不了历史和文化。
这幅带着画框的油画,时代特征十分鲜明,一个特殊的年代造就了一群火热的人群,他们年轻、纯真、激进、忘我……他们曾经也创造过历史,一段信仰高于一切的历史。但,48年过去了,没人再纪念他们,更没人试图去理解他们。也没人再记他们的仇,揭他们的疤,人们只想淡淡的把他们遗忘。他们是消隐于历史长河里的沙粒,只怕是永远也捞不起来了。那时一二十岁的孩子,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人,你们还会谈起那段峥嵘岁月吗,还会记忆起那些曾经的“战友”吗,还会祭奠那些殒命红色风暴中的灵魂吗?是啊,人们选择性的遗忘历史,是情有可原的。既然不堪回首,就别再提起。灾难挫折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何其得多,为什么偏偏要选择性的遗忘这一段?时代呼唤司马迁,但司马迁何尝不惧“宫刑”呢!还是等等吧,等历史再走远一点,50年后、100年后,一定会有人把它清清楚楚写出来的,就像我们写秦朝那点事、唐朝那点事、明朝那点事、清朝那点事、民国那点事……
文章评论
爱在俺,安,家
写得很好写出那个时代的人任劳任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