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新九期基础二年级第一课讲义及H05-孤鹜行作业
手机日志
小渔村新九期基础二年级第一课讲义
看了前面的讲义,逍遥候老师讲的很好,律诗的大部分内容都讲过了。因此我后面就结合七律,把五律内容复习一下。
七律与五律的区别
一、字数空间上的区别
五律是每句五言全诗共四十字,七律是每句七言全诗共五十六字。七律是在五律的基础上按照 替 的原则在前面扩展两个字。由于七律空间大,就为作者提供了可以施展拳脚的更大的舞台。
二、历史上时间出现有先后
我们知道,五律是早于七律出现,早期诗人们先是写五律。后面逐渐感到,五律的字数较少,难以表达更丰富的情感,便渐渐发展出了七律。
三、表现力不同
七律由于字数较多,可以表达更多的内容。因而表现力也更强。
四、适用方面有所差异
五律更适合于写景,七律更适合于表情
五、自由度不同
五律较为严谨,七律相对自由一些
六、五律首句不入韵者居多,是主流。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则。
七律与五律的区别并不多,更多的是相同或相通的。
第一 格式
首句平起平收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仄起平收入韵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首句平起仄收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仄起仄收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和五律一样,七律也是四种格式
请注意:
1、(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五个为什么没括号呢
加了括号便有可能变成小拗句(半拗)
2、(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字与五字不加括号,是因为三字加了就可能变成孤平,五字加括号变平,也是小拗句。
七律格式的忌禁和五律一样。
一是要避免孤平,若犯了孤平,就一定得去救。五律是首字拗,三字位救。七律呢?第三字拗,第五字救。
二是避免三平尾
三是尽量不用三仄尾,三仄尾属小拗。三仄尾在古人的五律中偶尔可以见到,在七律中就比较少见。目前我们是初学,先打好基础,所以不允许三仄尾。以后写的很熟练了,字句都炼的很到位了,那时在确实有好意境时,为了不因律害义一定要三仄尾时,再偶尔用用。至于三仄尾的救法,以后我们再探讨。可能有的同学对律诗的格式还记的不是很清楚,其实不用记,格式是可以推导的。如果一定要记,咱们只要记住一个最最简单的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只是按替的原则在前面加两字。这个基本格式,其他格式都能从这个格式推导出来。把上述每一句作为五律的首句。七律同理。一联间前后分句按照对的要求进行推导。上联后分句与下一联前分句,按照粘的要求推导,一直反复下去。
无论是多长的排律,都可以是这样推导。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话在不考虑小拗半拗的情形下,在律诗的格式中是适用的。
但是,必须在后面各加一句,才能完整
一三五不论,两处必论
二四六分明,两处可以不明
哪两处必论
一论孤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与 平平仄仄平 句式
若七言第三字,五言第一字不论。就可能变成孤平,这时就不能不论,必论!
二论三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与 仄仄仄平平 句式
若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不论,不就成三平了吗?所以这两处必论!
哪两处可以不明
一、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句式
五言 仄仄平平仄 句式
七言第六字、五言第四字可以不明。这种句式作为前分句
若七言变成了 平平仄仄平仄仄 甚至 平平仄仄仄仄仄
五言变成 仄仄平仄仄 甚至 仄仄仄仄仄
就是大拗,但这种大拗是可以在对句来补救的。所以称之为可以不明
比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句的吹 救了出句的大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句的烟字,救了出句的大拗
二、七言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句式
五言 平平平仄仄 句式
七言 五六 位平仄
五言 三四位字的平仄可以对调
变成 仄仄平平仄平仄 与 平平仄平仄
这是什么句?特殊拗句或特拗句,此拗句由于古人大量使用。大家就认可了。所以此处也可以不明。
注意:
当使用特殊拗句时,七言 第三字;五言 第一字,不再可以变通了。一定得是平声。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样的句式也是拗句,是小拗或叫半拗。可救可不救,但考虑到律诗的 广救性 原则,能救的尽量去救,以维持平仄的平衡。对于特殊拗句,有一种观点认为,此拗句一般用于律诗的七句处。但也有观点认为,特拗句可以用于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处。看了许多古代律诗,的确一三五七句处都有,但七句处居多。强调一点:
无论是孤平拗救还是特殊拗句,还是小拗,都不是律诗的主流。所以我们尽量避免拗句。就算拗,前人大多一首里也只有一处。所以我们在写诗时,也尽量不要一诗多拗。上面的格式基础部分,由于师友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就没有细说。
第二:律诗的章法
七律的章法很多,我们主要讲以联为单位的起承转合法。作为初学者,起承写景转合写情。这样较为合适。前面我们学了五律,要求字字精炼,每个字都无可替代。久了习惯了短小精悍,现在一换成七律,一句里多了两字,有同学可能反而不知道怎么办了。觉的五个字意思都表达了,多出现的字位就随便凑进去,这样就很容易出现闲字。出现可有可无的字,那这样的七律还不如五律。七律的字多
很难写好,怎么办?这就要求在写七律时多用虚词,如形容词、动词、关联词、助词等等。
登楼(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若去掉前两字,就变成了
高楼伤客心,多难此登临。
春色来天地,浮云变古今。
朝廷终不改,寇盗莫相侵。
后主还祠庙,聊为梁甫吟。
也能成为一首不错的五律,但感情力度、感染力上,就不如原来的七律。通过加上两字,可以更加细致,更加具体地表达主要意象或主要情感。咱们挑选起句与转句,简单分析一下
起句加了 花 这个景色,楼与花相互衬托。在登楼的时便可生出更多的感慨,同时为后面的承句埋下伏笔。后分句通过 万方,就将原来的不确定是个人的多难还是苍生的多难,明确为情怀天下苍生。转联:朝廷终不改,或许可以换用其他字来使跟原诗意义相近。但怎么也不如七律这么情感强烈。多了两字,还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空间施展手法。北极朝廷 其实就是朝廷,西山寇盗 其实就是吐蕃。如果象去头的五律,就写个 朝廷 寇盗或吐蕃,就显的直白。由于多了比的手法,从而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象北极星一般的朝廷是不可动摇的,你吐蕃就象西山的小寇盗,不要来以卵击石,情感就强烈多了,也更有层次 更有了诗意。
起:
A、起句要兴起
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什么我们强调起句要兴?是为了配合后面转合句的比。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读起来更有诗意。具体就是要根据我们的情感要求,选择相应的景物,由景物而引发情感,这就是兴。
B、选景必须为后面的情感服务,不能乱选,必须有内在联系。内在联系的角度因人而异,但一定得有联系。这样才能在后面引到你所想表达的情感上面来,才能自圆其说。
C、起句前后分句,主景不得超过四个,这是要求。景物太多了名词推挤,意象堆彻,反而扰乱了主题。没了重点或重心。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
大家说说几个景?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王维)。前分句的景是 积雨的空林、烟火,积雨是修饰空林的辅助景。什么样的空林?下过雨的。蒸藜炊黍,算不算景呢?其实这是对前分句 烟火的补充。东菑,菑:泛指初耕的田地。蒸藜炊黍 已经在前分句的烟火迟中表现了。积雨是修饰林的,下过雨的
所以这个景的整个画面是 下过雨空林上方飘袅着缕缕的饮烟,那是为东菑劳作的人在做饭。一幅春耕景象。
景与景之间用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等虚词进行描绘与连接、补充。
D、起句不要太丰满
这是我们初学的要求,起的太丰满太高了,后面就不好写了。除非你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很强,能够在后面更将情感演绎的高潮跌宕,那自然又不同了。那可以起的高远突兀,一下就抓住人的眼球。否则还是老实些,平稳些。在起句上,律句和绝句是有区别的。与绝句比,律句更象一篇文章,可以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
承:
承句必须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不可乱扩展,天马行空。或者 扩展错了目标,把配角当主角来扩展。或补充完整,或延伸扩大,或明确认定,承句不要和起句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有所提升,有所扩展。承联的扩展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手法表达。基本原则是跟着起句走,注意这个“跟”字,要跟的住。说白了就是一个连贯性、内在联系。
承的方式
可以分承,也可以单承
分承:承联三四句分别承接首联的一二句
诸将五首(唐•杜甫)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盌出人间。
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三句的葬地承首句陵墓,四句的金盌承二句的胡虏入关。金盌:就是金碗、金瓯,喻国家。
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三句的水田承二句东菑,四句夏木承首句空林。这是分承。
单承:承句只承接起句前后分句中的一句。
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三四两句单承第一句,承接首句的暮进行具体描绘。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三四句单承第二句,首句远景,二句近景。此地承东城,孤蓬承白水。
转:
转句要入情,要提升到感情。即使是景,也是寓情之景。转本身就是一个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转的概念好理解,转的处理却需谨慎,转要转得使诗为一振,精神起来。又不能转的脱离了主题。起联和承联相当于跳远跳高运动的助跑,转相当于那一跳。
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意转句的 习、观、清、折 这都是人的主观行为。然后再加上地点,山中与松下,以及标的物 朝槿与露葵。这样就从自然之景提升到一种悠闲的心态 。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转句的游子、故人,把那种依依惜别之情通过景的比喻,演绎的淋漓尽致。
转法也有好多种。大体上有:进一步转;退一步转;反转,扩转等等
注意:从承到转,中间得有联系。我们初学,要求承联后三字要为转联作准备。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承联后三字是什么?万里征。从此要浪迹天涯。转联自然而然就到浮云游子,几时重相遇。
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大家都知道那句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个鸟一叫,是不是感觉山林更幽静呢?到了转联就转到了 山中习静。大家仔细体会一下,是不是很多诗作,承转联之间都有这样那样的内在联系的。为了防范转的天上人间去,所以要求承联后三字为转联作准备。也就是说,转联得往承联后三字方面去想,这样转过来的就不会是乱转,即有联系不至于断裂,又入情提升了,达到若即若离的效果。至于以后章法与功力都到了较高水平,你爱怎么转就怎么转,只要能自圆就成。起句可以实一点,承转要虚实结合,不要太实。转可以全虚,但不要全实,转最好要有比。通过比,和前面的兴结合。把情感进行充分的具有强烈表现力的演绎提升。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起句的青山、北郭,白水、东城,都是看的到的,是实景。承句的此地、孤蓬为实,看的见摸的着。万里是一种概念,是虚。转句的浮云、落日看的到,是实,游子、故人是情感,是虚。转句同时含有喻也是就比。浮云象游子的眷念,落日是故人的情怀。要有放收。这不是叫你 到处跑 跑出去 再跑回来。你最好是站在原地不动 你的脑子 你的眼睛 你的味觉 你的听觉 你的嗅觉 带着你到远方,放出去 再收回来。是叫你的思维 跑出去 跑回来。是叫你的视线 跑出去 跑回来,是叫你的愿望 跑出去 跑回来 。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句,视线很远,放出去,二句近景,视线收回来。三四句,从此地到万里,这是一个情感放的过程。五六句,游子到故人,一个情感收的过程。承转联要求对偶,也就是相当于对仗。对偶与对仗其实是有一定区别的
这里我们大略 对偶等同于对仗。律诗的对偶除了要遵循字句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律相拍、平仄相对、内容相关的工对要求外。有必要跟大家探讨一个宽对的情形。以后可以使我们展开手脚,不要拘于字字工对。
1、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形成宽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潜=细 入=无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
小=忆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阔=流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
动=多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
频烦=开济
这在古人的律诗中比比皆是,就算我们现在的联律通则也是这样规定的 。
2、在偏正结构的词组对仗时,宽对可以放宽到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天 下 计=老 臣 心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 春 色=浮 云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杜甫 古庙=岁时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古人的对仗,没有我们这么多词性
大体只分个虚和实。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
一为 别=万里 征,这里 为 是个动作或过程 而 里 决对是量词
5、联系前后文,一个字或词组其词性是可以变化的。形容词动用,名词动用,动词名用以及借代等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这里的 悲 字,本身是形容词,同时又带有动词词性,于诗中就是动词了,当作动词用。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杜甫
凉 单独看就是形容词,而于诗中作为名词用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
圣朝=衰朽 这里的朽就是借代 老朽之生命
6、还有一些借对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
寻常=七十 借对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两朝
两朝的本义是两个朝代
那么动词怎么可以对名词呢?这里就使用了借对,朝见。
诗写到一定时候(诗钟与无情对除外),对偶反而要宁粗毋细,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太过工整的。倒是显得雕琢而死板,要么就伤于纤巧。有些功力深且熟练的师友在对偶时可以往这方面尝试。不要因工害义。但这决不是对偶可以乱宽的借口,尤其是我们初学,当从工对练起。承联可以适当宽一些。转联要求工一点。
下课
今天太迟了,合句下一节再讲。
作业:七律.情系钓鱼岛
要求:
一、起句必须兴起。
二、承句使用分承手法,对起句进行扩展,承句后三字为转句作准备。
三、转句必须入情提升。
四、合句扣回主题,以比的手法用景作结。
五、各句各联间需得有内在联系。
小渔村新九期二年级H05孤鹜行第一讲作业:
七律/情系钓鱼岛
暗流汹涌钓鱼岛,近海渔礁浪去回。
倭国野田燃火起,神州勇士顺舟来。
卧薪未必更添恨,亮剑应期可减灾。
犹望版图归一统,钓鱼岛下展帆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