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兴的手法
手机日志
关于诗歌的赋比兴手法,历来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里不去赘述其来龙去脉了。但是,对于我们诗词爱好者,如果搞不清其基本内容,或者不多掌握一些前人使用的事例,赏析诗词、创作诗词就很困难了。这里,仅就《诗经》、《离骚》、唐诗、宋词中的一些例诗、例词,以及民歌中的一些例子和大家一起探讨。
关于赋、比,不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看法不统一的只是“兴”。而兴又是重要的手法。
兴,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指一首诗一阕词的寄托性,及言外之意,又称“兴寄”。
其二,指在一首诗一阕词之内,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
1,两个意象之间,在意境上没有什么联系,一个意象,对另一个意象只起引发作用。
2,两个意象之间分主次,次要的对主要的起映衬、对比或类比作用。
这第二层含义用得最多,对于写好诗,填好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认识上的混乱。
就我的认识上,出在今人陈绍炎先生解读朱熹的《楚辞章句》上。陈绍炎先生介绍了朱熹对《离骚》章节的划分,以及每一章“比赋'、"赋比"、 或仅是"比"的标明,接下来陈先生在其后加上了“是比喻”还更具体的说“本体”、"喻体”,把自己的观点加给了朱老夫子。其实,朱熹说的“比”,不是修辞的比喻,而是说两个意象的关系,即对比、类比。正因为如此,陈先生说朱熹的说法存在几个“矛盾”,这正是陈绍炎先生自己对朱熹说法理解的错误造成的。
关于兴,袁行霈教授有一段简练精辟的解读 :“可以说比兴就是运用艺术联想把两个以上意象连接在一起的一种诗歌技巧。这种连接是以一个意象为主,另外的意象为辅。作为辅助意象对主要的意象起映衬、对比、类比或引发的作用。起前三种作用的是比,起后一种作用的是兴。用比所连接的意象之间的关系或明或暗,总有内在的脉络可寻。用兴所连接的意象之间的关系,没有内在的脉络可寻。”(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这里说的“比”不是修辞的比喻,而是艺术手的“比”,也就是兴的一个内容。
兴,两种用法例诗。
兴,起引发作用:
(一)《诗经.王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何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何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何月予还归哉?
诗的意思写征人思归,以束薪束楚束蒲起兴,引出下面的思归。
(二)《诗经.郑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信,人实廷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信,人实不信。
这首诗,写兄弟不合,以束楚束薪起兴。引出下面的内容。
(三)《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省略)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刻画了一位有反抗性的妇女形象。诗的第一二句,以兴开头,引出后面的故事。
(四)《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略)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这两句作为兴开头。
(五)《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山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前三联与尾联是兴赋之关系。
(六)陕北民歌《兰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与“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前后在内容上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引发被引发的作用。
兴,第二种情况,意象之间关系,映衬、对比、类比,简称比。
(一)《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省略)
第一二句与后面构成类比。
(二)《离骚》 屈原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前两句以赋其事,后两句写景物衬托。
制荷衣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信芳。
前两句写物作比衬托后两句的赋。
陈绍炎先生的“《离骚》的结构和修辞”中,说朱熹注《离骚》:赋13章,比12章,赋而比11章,比而赋57章。陈先生说的“比”就是比喻,省略比喻词“如”------。陈先生误解了,其实这里的“比”,不是比喻,而是兴的一个种类,即与赋的部分构成映衬、对比、类比的关系。文中的“比”、“赋而比”、“比而赋”等,是说一章之内赋与比的结合前后位置变化,“比”光有“比”是省略了赋的部分。而且朱熹的划分,四句一章,有的也太教条了,其实从内容上看可以几章化为一个部分。这样,以对比、类比为兴的部分就看得更清楚了。 同时也解决了陈绍炎先生误把兴的手法当做比喻而引起的困惑。
(三)《孔雀东南飞》结尾部分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南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松柏梧桐枝枝相盖,叶叶相通;鸳鸯双飞,相向鸣,达五更等都是其类比作用的;寡妇句是对比,也称反衬,都是起到兴中比的作用的。
(四)《新婚别》 杜甫
结尾部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与诗中描写新婚夫妻离别构成对比或反衬。在手法上也是兴中的比。
(五)《兰花花》(陕北民歌)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与“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前后是类比,即兴中之比。
(六)词《水龙吟》(杨花)章质夫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常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欲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这阕词,下片写的杨花,对主意象思妇起衬托的作用。
关于赋、比,不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看法不统一的只是“兴”。而兴又是重要的手法。
兴,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指一首诗一阕词的寄托性,及言外之意,又称“兴寄”。
其二,指在一首诗一阕词之内,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
1,两个意象之间,在意境上没有什么联系,一个意象,对另一个意象只起引发作用。
2,两个意象之间分主次,次要的对主要的起映衬、对比或类比作用。
这第二层含义用得最多,对于写好诗,填好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认识上的混乱。
就我的认识上,出在今人陈绍炎先生解读朱熹的《楚辞章句》上。陈绍炎先生介绍了朱熹对《离骚》章节的划分,以及每一章“比赋'、"赋比"、 或仅是"比"的标明,接下来陈先生在其后加上了“是比喻”还更具体的说“本体”、"喻体”,把自己的观点加给了朱老夫子。其实,朱熹说的“比”,不是修辞的比喻,而是说两个意象的关系,即对比、类比。正因为如此,陈先生说朱熹的说法存在几个“矛盾”,这正是陈绍炎先生自己对朱熹说法理解的错误造成的。
关于兴,袁行霈教授有一段简练精辟的解读 :“可以说比兴就是运用艺术联想把两个以上意象连接在一起的一种诗歌技巧。这种连接是以一个意象为主,另外的意象为辅。作为辅助意象对主要的意象起映衬、对比、类比或引发的作用。起前三种作用的是比,起后一种作用的是兴。用比所连接的意象之间的关系或明或暗,总有内在的脉络可寻。用兴所连接的意象之间的关系,没有内在的脉络可寻。”(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这里说的“比”不是修辞的比喻,而是艺术手的“比”,也就是兴的一个内容。
兴,两种用法例诗。
兴,起引发作用:
(一)《诗经.王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何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何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何月予还归哉?
诗的意思写征人思归,以束薪束楚束蒲起兴,引出下面的思归。
(二)《诗经.郑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信,人实廷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信,人实不信。
这首诗,写兄弟不合,以束楚束薪起兴。引出下面的内容。
(三)《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省略)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刻画了一位有反抗性的妇女形象。诗的第一二句,以兴开头,引出后面的故事。
(四)《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略)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这两句作为兴开头。
(五)《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山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前三联与尾联是兴赋之关系。
(六)陕北民歌《兰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与“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前后在内容上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引发被引发的作用。
兴,第二种情况,意象之间关系,映衬、对比、类比,简称比。
(一)《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省略)
第一二句与后面构成类比。
(二)《离骚》 屈原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前两句以赋其事,后两句写景物衬托。
制荷衣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信芳。
前两句写物作比衬托后两句的赋。
陈绍炎先生的“《离骚》的结构和修辞”中,说朱熹注《离骚》:赋13章,比12章,赋而比11章,比而赋57章。陈先生说的“比”就是比喻,省略比喻词“如”------。陈先生误解了,其实这里的“比”,不是比喻,而是兴的一个种类,即与赋的部分构成映衬、对比、类比的关系。文中的“比”、“赋而比”、“比而赋”等,是说一章之内赋与比的结合前后位置变化,“比”光有“比”是省略了赋的部分。而且朱熹的划分,四句一章,有的也太教条了,其实从内容上看可以几章化为一个部分。这样,以对比、类比为兴的部分就看得更清楚了。 同时也解决了陈绍炎先生误把兴的手法当做比喻而引起的困惑。
(三)《孔雀东南飞》结尾部分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南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松柏梧桐枝枝相盖,叶叶相通;鸳鸯双飞,相向鸣,达五更等都是其类比作用的;寡妇句是对比,也称反衬,都是起到兴中比的作用的。
(四)《新婚别》 杜甫
结尾部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与诗中描写新婚夫妻离别构成对比或反衬。在手法上也是兴中的比。
(五)《兰花花》(陕北民歌)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与“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前后是类比,即兴中之比。
(六)词《水龙吟》(杨花)章质夫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常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欲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这阕词,下片写的杨花,对主意象思妇起衬托的作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