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隐与显

手机日志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古典诗词的隐与显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所谓“隐”,即隐晦曲折,指的是含蓄隐曲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所谓“显”,即显豁,指的是率直浅切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一般说来,中国的古典文论称誉含蓄手法者多,隐是主流。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由于隐是主流,我们大多数时候都要透过字逢去理解其真实含义,所以,有时显豁的诗词我们反而看不懂,这是我们老是想透过字逢看问题的惯性。但也有许多作家刻意追求直白显豁的风格,甚至形成一些文学集团和风格流派,如中唐时代的新乐府诗派,宋代苏舜钦和梅尧臣追求的苏梅体。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今天试着从三个问题入手了解隐: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什么是隐?为什么要隐?怎样做到隐?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什么是隐,隐,大体就是含蓄,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之意,与诗歌创作中的浅平直露,一览无余,略无余蕴相反,它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诗词为什么要含蓄,这里我们做一点简单地阐释。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首先,与儒家的“委婉蕴藉”人文观和道家的“得意忘言”哲学思想有关,它是儒家“委婉蕴藉”人际关系的体现,也与道家的“言不传意”的人文观有关。儒家的理想是恢复到西周的礼制,周人尚礼。礼的原则在周代这一宗法等级制社会贯彻生活各领域。礼尚敬让。敬让则须下己推人,有谦卑之辞、恭维之语、三揖三让之节,由此决定了礼在表现方式上的蕴藉性。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老庄思想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确实很大,且不说魏晋时代士大夫的发言玄远,多“柱下之旨归”,就是唐宋以还,无论是李白、白居易,还是苏轼、王安石这些中国的一流诗人,他们的思想、作品,无不带有老庄“逍遥游”、“齐物论”的深深烙印。所以老庄的“言不传意”的哲学思想也表现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之中,道可道,非常道,说不清道不明,就不说或者少说,让别人胡思乱想去。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其次,含蓄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都有这样的审美体验,即含而不露的事物总比浅露、单一的事物更能让人赏心悦目、启人深思,因为它可以唤起人们的审美注意和丰富的审美联想,而浅露单一,则会引起审美疲劳。文学创作上,形成了“文如看山不喜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创作理论。认为“含蓄二字,是诗文第一妙处”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三是,含蓄在文学创作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拓展诗作的想象空间,阔大诗作的内涵和容量,唤起欣赏者的审美参与意识。这就是诗词需要含蓄的特殊性了含蓄对诗人而言,意味着在文本中艺术地建构起开放性的召唤结构,就欣赏者来说,则意味着艺术审美的深度参与。

 把有限的客体转化为无限的灵动的空间,把明晰、精确的物象,经过诗人的充分的审美感知,对它作出情绪的、想象的妙机观照,在排除诗人笔下物象的形似及其实际关系之后,去表现它并非明晰、精确的含蓄美。
四是,由于现实生活的丰富复杂,有时在表达上必须采用含蓄手法。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现实生活,丰富复杂。生活中有些话或者不便明言,或者不宜明言,或者不必明言、或者不敢明言,必须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不便明言的,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如李益的《伴姑吟》:十六作伴姑,含情语邻母。今年新嫁娘,问年才十五。
 这首诗写的就是写一位当“伴姑”的姑娘,含蓄地表达她也想出嫁的愿望。她羞答答地“含情”对邻居的母亲说:我今年十六岁,今年那位刚结婚的新娘子,才过十五呢。言下之意,她比我还小,我早该出嫁了!北方姑娘就要直爽许多,《北朝乐府》中那位想出嫁的姑娘,表达方式就完全不一样。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抢地呼天。连羊都有领头的,我怎能没有当家人呢。我都这么大了还没有出嫁,能不抢地呼天吗?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真正的关怀,不见行迹;真正的友谊,不必明言,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大言无声”。李白很爱孟浩然,曾说过“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在这首诗中却不宜明言,因为公开说出多么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别,就太俗了。如何来表达呢?诗人用了个描述性的句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目送归帆远去,直到消逝在远远的天地尽头,诗人还伫立在那里,这还不是依依难舍吗?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不敢明言的,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如茜桃的《呈寇公》:一曲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寇公”指北宋时宰相寇准,茜桃是他的侍妾。据说,寇准生活非常奢侈,常在酒宴上将成捆的绫绸赏给歌女。作者有感于此,故“呈”诗相讽。但寇准是气焰熏天的宰相,自己只是一个侍妾,稍有不慎,不但讽谏的目的达不到,还会惨遭不测。所以出于义愤和良心不得不言但又不敢明言,只好采用迂曲的手法,

去指责歌女们贪得无厌,唱一支曲子可以如此重赏仍然嫌少。她们哪里知道,农家织女在萤火般微弱的窗灯之下,要抛掷多少次梭子才能织成一束绫呢?实际上,明说“美人犹自意嫌轻”,暗则指“大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爱惜民力民财。

 总结一下,隐有几种情况呢?
 不便明言的,如李益的《伴姑吟》:不宜明言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敢明言的,如茜桃的《呈寇公》: 不便,不宜,不敢。 
茜桃的《呈寇公》: 不便,不宜,不敢。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那么怎样做到隐呢?

 下面有几种方法,是诗歌中创造含蓄的一些途径。不是全部哈,其他的自己去想。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这是诗歌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之一。寓大于小,于细微处蕴含宏旨精义,以使读者“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如晚唐诗人杜牧的《乌衣巷》,全诗仅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斜”、 “堂前燕”等细景小物上,反映的却是一个深刻而宏大的主旨:王朝的更替、权贵的兴衰,这是历史的趋势。让人悟出祸福穷通,轮回无穷这个人生哲理,使人小中见大,深悟其中的微言大义。 
 2、欲露还藏,以藏写露。
 诗作不能了无余蕴、一看即尽,因为诗忌“露”而主“藏”。即使“露”,也须“露”中有“藏”,以“藏”写“露”。故“露”与“藏”互为依存,互相制约。“藏”要通过“露”才能显示出来,“露”要暗示出“藏”才具有表现力。 
 如元稹的《行宫》最后两句“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人只言“说玄宗”,并不具体交代说了什么,这就是乍“露”又“藏”,以“藏”来写“露”,留下大片的艺术空白
 再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两位老人几度风雨后乍相逢,世运的衰败,社会的动乱,人世的艰辛,诗人的漂泊等等,当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隐,隐是什么呢
 隐就是含蓄。是诗词写作中的主流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下面咱们再来说一说显,非主流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非主流也是非常可爱的,而且非常适合我

 显就是显豁,所谓显豁与含蓄相反,它是用通俗的语言、直白的方式、平淡的风格去叙事抒情,点明题旨。
 诸如饮茶、品酒、食粥;做梦、斗嘴,落齿、落发、足痛、打情骂俏、市井生活、小女婚嫁,乃至腹泻、打鼾、搔背、乌鸦食蛆这些不入流的生活小事,在显豁风格的诗歌中都有所表现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它在含蓄之外另立一宗,使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段更为丰富 
 如前面举过的李益的《伴姑吟》,用含蓄的手法描叙一位常当“伴姑”的姑娘想出嫁的愿望,表现的是江南女性的那种羞涩、娇柔,也有着南朝乐府特有的缠绵婉转,迂回含蓄。
 也应该有《北朝乐府?地驱乐》中那位想出嫁的姑娘“老女不嫁,踏地呼天”,表达方式的坦诚直率,直抒其情,更显北方民族的剽悍刚直性格。
 从语言上看,通俗直白的语言也具有不可替代性,朦胧含蓄的语言是一种美,浅切直白也是一种美。
 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知识层次不同、性格习惯各异,也不可能使用同一种风格、同一种知识层次的语言。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其语言自然也应典雅通俗各异。
 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显豁呢?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1、源于人们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诗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它有南北的差异、东西的不同,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教养、不同性别的人们对同一事件的处理结果和表达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痛快淋漓、有的迂回婉转、有的直截了当、有的拐弯抹角。因此,诗歌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具有“露”和“藏”的不同和“显”与“隐”的区别,就是一种必然。
 2、与文学传统有关
 2、与文学传统有关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诗歌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产生含蓄隐晦和直白显豁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就是如此:《鄘风?柏舟》中的“之死矢靡他。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就是一位姑娘面对母亲的阻拦所发的誓言和感叹,完全是口语
 《楚辞》作为中国第一部文人抒情诗集,不仅语言高度文言化,而且多用比喻和借代,“以芳草美人以喻君子,以燕雀乌鹊以喻小人”。非常的隐晦曲折, 
 但是到了汉代的乐府诗,既有《郊庙歌辞》的典雅堂皇,又有燕射、铙歌的通俗显豁
 汉魏六朝的一些文人,既能写出典雅婉曲的五言诗,又能写出通俗浅切模拟乐府诗的代拟体。
 3、显豁是诗歌风格的另一种美学形态,也是一些诗派的刻意追求 
 这在宋诗中表现特别突出。宋代诗人把以俗为雅视作一种新的创作追求。喜用世俗的题材内容、粗浅的俗语方言,经过作者的提炼和处理,使之进入诗这一高雅的文学殿堂,并具有审美意境。 
 最早提出以俗为雅观点的,是北宋时期诗人梅尧臣。他把“平淡”提到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在创作实践中,也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在典雅深婉之外另立直白显豁新的文学风格。
 这在宋诗中表现特别突出。宋代诗人把以俗为雅视作一种新的创作追求。喜用世俗的题材内容、粗浅的俗语方言,经过作者的提炼和处理,使之进入诗这一高雅的文学殿堂,并具有审美意境。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开山祖师”的地位,自然会影响其后诸多诗人。他提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主张,对宋诗发展、宋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在苏轼、黄庭坚等宋诗代表人物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宋诗面目。 

 4、与唐宋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有关
 题材上,禅宗公案多举日常世俗之事,对唐以后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态度的世俗化有所影响。禅宗是佛教的世俗化,其主要主张为“顿悟成佛”,不用出家,“凡人皆可成佛”(《古尊宿语录》卷四)。在禅宗影响之下,文人时常在诗歌写作中说一些俗话。他们或采用禅宗语录中常见的俗语词汇,或仿拟禅宗偈颂的俗语言风格。
 我们在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的诗集中,会发现有不少仿拟和改造禅宗偈颂的诗作。
 5、与时代风尚、其它文学形式影响有关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南朝、五代以后,南方城市都会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兴盛使文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变。
 内容上,商人、歌女、都市文化成了咏歌的对象,尤其在话本小说中,卖油郎之类小商小贩取代了唐传奇中的落第文人成了主人公和正面讴歌的对象 在体裁上,词、曲、话本小说、杂剧、传奇的兴起并渐次成为文学的主潮,是逐步世俗化了,越来越显豁了
 个人认为我们现在的诗词创作,必须首先做到显豁 
 因为现在生活节奏很快,没有会拿着你的诗反复琢磨,一时看不懂就会扔到一旁,达不到我们创作的一部分目的 
 怎么才能做好显豁呢,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方面: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首先我们要向现实生活学习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歌构思奇特、风趣诙谐,笔随景转,被人誉为“诚斋体”。 
 “诚斋体”的基本精神就是回归自然,于宋代大多数诗人尤其是江西派的注重书本和内省不同,杨万里强调“感物”,向生活学习。 

 他说:“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读张文潜诗》),这里的“天”即指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万物。他把向生活学习作为诗歌创作的一条根本法则:“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 
 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名句都极富生活气息,形象生动而准确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水来”(《题湘中馆》);“风烟绿水青山国,篱落紫茄黄豆家”(《山村》);“风将春色归沙草,天放晴光入浪花”(过平望));“青编翠竹风窗月,白洒红蕖水槛天”(《秋凉晚酌》)
 向生活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向民间学习语言。民间的口语非常生动通俗,很多古典诗人都刻意将生动的民间口语采入自己的诗中,以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杜甫就是其中极为成功的一位。
 袁枚在《随园诗论》中记述了自己向“村童牧竖”学习语言的体会,他说:“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 
 他举了两个小故事:有年十月,正是梅花开放的季节,一天,有个担粪的农民兴冲冲地跑来告诉他:“梅树有一身花了。”袁枚听了大为赞赏,认为这句话很富于诗意,于是马上写进诗里:“月印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又有一次,他在二月出门远行,有个和尚送他上船,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不胜惋惜地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诗人很受启发,于是又得诗二句:“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大家看看,多有诗意啊
 其二我们要继承前人一些显豁的传统 
 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诗经》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显豁诗风优秀源头。
 其中的《国风》和《小雅》“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内容紧扣民众生活,它是民众感情的自然宣泄,基调健康真挚,风格朴实醇厚。 
 像《豳bin风?七月》,全诗按季节和时令的转移,记叙了农奴一家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劳作和无衣无食的艰难生活。口吻像一个老农奴叙家常,满腹辛酸、絮絮叨叨,所言景物和农事又切合农时,是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的自然流露,增强了诗歌直陈其事的美感和可信度。
 所以历代诗人都将《诗经》尤其是其中的“风、雅”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连孔子也说“不学诗,无以言”。李白哀叹六朝以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一”);杜甫表示自己要“别裁伪体近风雅”(《戏为六绝句》),白居易称赞新乐府运动的同伙张籍是“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 
 如上所述,这些诗人在其创作实践中,也确实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朴实醇厚的文学风格。
 其三我们要切忌粗率肤浅,这就是我们在显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显豁不是肤浅,直白也不等于粗率,它还需要内蕴的深厚和情感的丰富,表面的显豁要蕴藏深刻的道理。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宋人周必大曾说:“白香山,诗似平易,观所间存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跋宋景文唐史稿》)。
 改来改去一个字都不留,成了另外一首诗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老白种瓜得豆了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在创作实践中,白居易是有意识的学习吸纳民歌中的语言,模仿民歌所写的诗清新自然,浑然天成
 如《浪淘沙词六首》第四首:“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似觉海非深”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池上二绝》:“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将瞬间的情景描写下来,充满天真的童趣。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贺裳曾称赞“郑谷诗以浅切而妙”(《载酒园诗话又编》)。所谓浅切是指郑诗诗意浅近明白,不晦涩深奥;所谓“妙”则指其浅切之外又意蕴丰 他举郑诗《敷溪高士》为例:“敷溪南岸掩柴荆,挂却朝衣爱净名。闲得林园栽树法,喜闻儿侄读书声。眠窗日暖添幽梦,步野风清散酒酲。谪去征还何扰扰,片云相伴看衰荣”。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诗人既是赞隐士品格之高洁自适,同时也是自明心志,透露出作者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的深层情志。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此诗表面看来自是明白如话,但由于有这样一层深藏于字里行间的意思,全诗便显意蕴丰厚深远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