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息苦之道

个人日记

 

生活息苦之道
                   ------随佛法师

 

尊贵的佛陀,可敬的四圣谛佛教僧团,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家晚安。

(师父晚安。)

一个月以前我们在这里跟大家讲,原始佛教的禅法在生活当中的运用,对不对,我们讲的这个题目。我们也用所谓比较平常性的语言来跟大家介绍佛教讲的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

诸位法友呢,许多人听到禅法,多数呢就是想到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法或者在安住入出息等等,禅相等等说法。那么说禅观呢,不管是目前南传佛教所说的无常观、无我观、四大界分别观等等不管,或者是原始佛教所讲的十二因缘观,虽然观的内容是南辕北辙有所不同,可是,许多人总是认为呢,禅观呢,大概就是这样。事实上,我得……因为一个月前跟大家讲,我们讲的是四圣谛嘛。诸位法友,今天我用通俗的语言,让大家回到正统的佛法次第上来。

诸位法友,其实不管学习什么,我们就有个很重要的宗旨,这个宗旨就是什么呢?要能够解决现实人生的困难、问题跟痛苦。对不对?如果我们不能在生活的过程当中解决问题、困难与痛苦,那我们学的东西与我何用哉?对吧?就不大清楚了,是不?所以,学什么,总是要能够实用,实际、实用、有受用。如果不能实用、有受用,那我们学的这个东西,其实也许是一种抚慰心灵、平复心绪的一个所谓信仰、学说或者技术而已。我不晓得诸位了不了解我所要表达的意思。

举例来讲,我们佛教常常会有这个说法,说是禅定是所谓通外道。我们应该许多佛弟子,不管南传、北传、藏传、或原始佛教,大家都知道,我们佛教有说禅定。禅定,外道也修禅定啊。所以,我们说禅定跟解脱有没有直接的关联呢?其实没有。没有,禅定跟解脱没有直接的关联。禅定跟正觉、跟解脱,凭心而论,没有直接的关联。

在我们佛陀所教导的定,跟解脱有相关的定名之为正定,而不是名为禅定。八正道里面讲正定。在这里,给大家看一段经文。之前师父出国,大家都不用读经,好幸福是不?大家幸福了好几个月了,是不是?师父今天我也不会折腾你们,今天也不会讲经。不用说,糟糕,随佛法师又要开始讲经了,糟糕了,恐怕辛苦了。大家别紧张,不会的。

大家看这段经文,在《相应阿含》的第749经,南传《相应部》道相应的第1经,这个是所谓的经师与律师的共传。这里有这么说,看蓝色字部分,佛教的修行次第,第一个是要明,明为前项,也就是要明,要先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生正见。但是注意听,这是古来的原始佛法。到了部派佛教有一种新说法:要先有正见,有正见才有明,倒过来。那是部派佛教的说法。原始佛法的说法是先有明才能有正见。我举个例子给你,你说,师父,你说这个有点混,有点复杂,我听不懂。

我举个例子给你讲,你是先开灯,才看的清楚?还是先看的清楚,才开灯啊?你说说呢,对不对?是不是要灯亮了以后明才看的清楚啊,还是看的清楚才亮啊。你自个想一想,要先有明,才能生正见,有了正见以后呢,才能起所谓八正道。那八正道是什么呢?次第起。

有人说,什么是八正道呢,师父,我没听过,你先别管。那么八正道最后是什么呢?是正定,正定起,修行到了这个阶段,才称得上是所谓愚痴、贪欲、瞋恚都解脱了。才称得上是如此。所以,诸位想一想,仔细看啊,你们要记得啊,师父今天不讲太复杂让大家痛苦啊。你只要记得一件事——明是智慧,有智慧做前导的定叫做正定。明白没?你说,师父,我又听不太懂。那我不要讲太复杂的经,还是用一个比喻给大家听。大家仔细听啊。 

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房间呢,把灯全都关起来。你呢,你站在这个暗暗的房间的一角,一个角落,那现在,你暗暗地看不清楚,什么都看不清楚,对不对?什么都看不清楚。那现在人家跟你讲,你走到那边去。注意听啊,你暗暗地完全没方向感嘛,现在人家说你要走到那边去。那这个时候呢,要走到那边去啊,那你完全看不到嘛,是不是?那这时候是不是,你要站好,往前走,眼睛闭着,睁着也是差不多,那当往前走的时候,你要很专注,手往旁边捞,不要碰到东西。但是你要走到对面去,你自己觉得好像无形中有个指南针,要这么正正地往前走,你不能一下这边,一下那边,在这边直兜圈子啊,一直兜兜兜不到那边去啊,明白我说的吗?这时候你要不要专注一个方向,你没有专注一个方向你没得走啊。是不?所以这时候你不能兜来兜去、兜来兜去,不行啊。你要专注一个方向。可是,即使你专注一个方向走过去,但是能不能走到对面去?凭心讲,暗暗地,对不对,你也不清楚啊,是不是?可是,你不这么走又怎么样,也不成。对不对,所以这时候就是两难。你看不清楚,没办法。可以现在你唯一的机会,你要认定一个方向走过去,你不认定一个方向走过去,你会在那边兜来兜去,那更不用讲了。对吧?明白我说的比喻吗?

所以说,没明,没明又要想要走过去,所以,定就很重要。但是,这个定能不能保证一定能走到对面去啊。不一定,不一定,所以这个定叫做什么定,禅定。

另外一个比喻是什么?另外一个比喻就是,我先别这么瞎闯,我不要瞎闯,忙着走过去嘛,我不能先瞎闯。我先什么呢?我呢,我先点根火柴也好,没开灯,我也先点根火柴嘛,要不然,我也打亮一个小灯泡,那你认真地点亮了以后,吆,这个房间我看清楚了。你仔细听师父的比喻啊。

刚刚在黑暗中的时候呢,你看不清楚,你要走,你一定不能方向换来换去,换来换去你就迷路了,对不对?连走回原来你站的位置你都不知道在哪里。对不?你只能认定一个方向,我不能换,然后万一,我走走走,走的不对头的时候呢,我原来站在哪里我还能怎么样?转一下,所以我要定好。对吧?你不能分神的。

可是,如果你是不同的。你先打亮灯,你亮打灯了,你房间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不?那师父跟你讲,你现在啊要上厕所,你说,你在这边,你要上厕所,你一看啊,吆,在那边,你看清楚了。明,正见,看清楚了,正见,那要不要走过去啊,要,可是中间有很多人,那你弯来弯去,弯来弯去还是能走的到那里。你的方向用不用专注不变?不用。你的方向不用专注不变。因为,你有明跟正见,所以,你需要的不是禅定。你有明跟正见。所以,不管你怎么拐怎么拐,意思就是,你只要有明跟正见,在这个修行的过程里,你即使有起心动念分神什么其他地方,你到那里你都不会失去。那个叫做什么定?正定。

所以,禅定要一心一念。正定?没问题。正定呢,在生活当中跟你讲话,一边讲话一边做事,全没关系。原因在哪里?他有明跟正见嘛。诸位听懂了没有?我可是尽量用大家听得懂的方式讲比喻给你听啊。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

所以,在黑暗中,我们不知道,你得一心一念走过去,但是,会不会到,不知道,因为没有明嘛。所以,先有明,才会有正见。我看清楚了以后,因为我有正见嘛,有明有正见,所以,我怎么拐我都知道拐到那里去。

如是,我们已经明白五蕴生命的真相,我们已经了解五蕴生命的真相,并且这个五蕴生命的真相就是什么?缘生,缘生则无常,我们已经有明的真相,有因缘法的明,了解缘生则无常、无我的正见,断除妄见,了解缘生,断除妄见,那么,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人生的路途,弯来弯去,生活中很多事情要处理,你都不会失去这个明跟正见。明与正见不失。注意听啊,明,一次就明了。悟只有一次。真正的悟只有一次。

有人说,师父,我的修行大悟七八次,小悟二十几次。我跟你讲,他那个悟叫开窍,悟只有一次,不会大悟小悟很多遍,那叫开窍,他把开窍当做悟了。这是误解了,明白没?悟、智慧,一生,明只有一次,明就明了。而且这个明跟记忆有没有关系?没关系。

师父跟你们讲,仔细听啊,智慧不是靠读诵经文、记忆经文而来。如果智慧是靠读诵、记忆经文而来。那我想请问诸位,佛陀正觉以前咱们佛教有没有经文?没有啊。佛陀到底背什么经文开悟的?没呀。经典说佛陀是无师自觉的。佛陀自己说:未曾闻法能自觉法。所以,他根本没有背诵经文。

那么因此,诸位,智慧是什么呢?智慧是一种认识的模式。什么是智慧?你千万不要当做说,哦,智慧呀,那佛经里面讲的那句话,不不不,那是教导,那不叫智慧。智慧是什么呢?一个人认识的模式。所以,这个跟记忆没有关系。

那什么样的认识模式叫做智慧呢?因缘。因缘的认识模式就叫做智慧、叫明。因此,我们在佛经里面有这么样的一个记载、有这么说。

我们看一下,经典上的,《相应阿含》的296经,《相应部》因缘相应的第20经,这段经文说什么呢?佛陀说,我今当说因缘法跟缘生法。那个内容我们就不说了,一说了,大家又说,师父,痛苦吆。佛陀说我当说因缘法和缘生法,佛陀说,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

那现在你先别管因缘法,缘生法,今天先别痛苦。要先学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诸位法友,我们说什么是智慧呢?不是记忆、不是背诵经文。最重要是什么呢?对事情的认识是一种因缘性的认识方式,这个就叫做智慧。诸位法友,就因缘这两个字不会记不住吧。

所以,诸位法友,当我们说,原始佛教的禅法与生活的运用,那禅法是什么样的禅法?禅法不是指禅定嘛,你定在那里,那个叫做什么呢?那个叫做所谓心念的训练,在再说一遍啊,禅定是心念的训练。训练什么呢?

我举个例子来讲,有一种游戏,有一个铁线圈,弯弯曲曲,这个有通电,你拿着一个所谓圆圈式的圈圈,然后得从这边走到那边,可是不能相碰。绕来绕去,全都不能碰着。一个是线条的,一个是圈圈的,那两边都有通电,一碰到就表示你通电了,一碰到以后它就哔就叫了,就表示你碰着了。可是你不能碰着啊,这个时候你要不要专注啊?要不要训练啊?要啊。一般人做的到做不到啊?做不到,那要不要训练啊?要啊。这时候你就得训练你专注。可是,我们这时候也得这样讲,这种专注的训练让人心念专一,对人有没有用?让你心念专一,对你有没有用啊?有用,不能说没用,我们不能这么讲。也很好的。

当一个人能够专注于一件事,能够心无旁骛的,固然是可贵的,可是,现在有一件事情是你专注在什么事才是重点。你说对吧?专注一件事,肯定比你三心二意还要来的有效率。对不对?诸位同意吗?

那所以,专注重不重要,重要。可是,更重要的是什么呢?你专注什么事,对不对?那如果专注赌博呢?有人赌博起来怎么样?谁去叫他全叫不动,他可真是精进不放逸呀。是不是?对吧?甚至可以连赌三天三夜。然后呢,当他要摸牌的时候怎么样,当他摸牌看到这个就是他要的牌,旁边的人把他身边的东西拿走,他全都不知道,如入禅定。

你在那边安那般那,你坐在禅堂里安那般那,坐了一个小时、二个小时,旁边人跟你拿东西,哦,马上就知道了。你不是注意入出息嘛,那怎么旁边人拿东西,你怎么全知道啊?所以可见你怎么样,你不够专注。他打牌打到比你怎么样?定力比你高。是不是?你放在旁边,说不好听点,就一只圆珠笔,不到十块钱,人家拿了你都警警觉觉的。那现在呢,他在打牌,他旁边放了一两万块钱,人家把他一二万块钱摸走他都不知道。一心专注如入禅定,是吧?所以他修的比你好。所以,现在咱们说的就是说什么事情呢?专注的训练不是不好,可是,更重要的是你专注在什么事情上。这才是真正的要点,重点是在这儿。

佛法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你仔细听,佛法要我们专注什么事情呢?你先不要写,你明白了你一辈子受用。你不明白你一辈子糊里糊涂的。真的。可是我现在在讲很平常的话,可是对你一辈子很有用。

我先问你一件事,人生的烦恼跟痛苦,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你可以告诉我吗?十二岁的时候?还是十三岁的时候?还是二十五六岁准备结婚的时候,还是三十二三岁生小孩的时候,还是四十九、五十、五十一更年期的时候,还是五十五、六十岁,你成了黄脸婆,你老公不爱你的时候?请问你,烦恼痛苦发生在什么时候?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是不是?不分你年龄几岁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这是第一件事,咱们搞清楚了,对不?

那烦恼痛苦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看到讨厌的人那个地方。那看到喜欢的人呢?看到讨厌的人,不乐。看到喜欢的人担心分开,对不?一看到喜欢的人就担心,我想抱他一下担心他不让我抱,看到喜欢的求不得。所以看到喜欢的也烦恼,看到不喜欢的也烦恼。是吧?那在什么地方有烦恼?东西南北中,不局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会有烦恼,任何地方都会有烦恼。

现在,我们就要讲重点了。

那现在说我们应该注意、专注什么?诸位,我们应该专注地解决痛苦跟问题。大家同意吗?如果不,我们可就苦了。那问题、痛苦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会发生,对不对?

好,现在仔细你听啊,那我们到底专注在哪里?

诸位法友,你如果明白师父刚刚所说的,烦恼跟痛苦会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情上、任何人的身上。然后我们该专注的对象是专注地解决痛苦和问题。你就会明白佛陀为什么会说,弟子啊,你应该要了解诸法因缘生。你就明白这件事了。

为什么跟你讲因缘法、缘生法会让我们正觉。为什么我们要注意这件事?因为,痛苦会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而我们要专注地解决问题跟痛苦。对不对?所以我们要专注问题跟痛苦在哪里解决,在哪里发生在哪里解决。任何地方任何事都有,对不?那他们到底怎么回事,因缘生。所以当我们注意因缘生,其实就是专注地解决什么?其实就是为了专注地解决痛苦。你明白了没有?大家听懂了没有?

当我们专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情上的时候,你是专注什么?你专注于它是因缘的。

这就是师父刚刚讲,智慧不在背诵、智慧不在记忆,智慧在认识的模式。听懂吗?我们认识事事物物,什么事情都是因缘。那为什么要这么认识?因为困难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会发生,而我们专注是为了解决痛苦

所以,诸位法友,仔细听,师父在教你什么?专注是定,专注因缘是慧你专注因缘就是定慧双修。那定慧双修是不是坐在禅堂里呀?你又说禅定了。我是用很平常的生活话讲给大家听。因为我们现场有些人啊,一听经就如是如是、善哉善哉。以前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现在是随佛说法,众生睡觉。

诸位法友,你不要把经文变成生活中的东西,你就不会觉得背的很痛苦。我们要注意、专注什么?身心要不要注意?要。待人接物,要不要注意?要。发生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要不要注意?要。

那你注意些什么呢?注意人家欠我多少钱。师父举个例子给你们听啊。在场的男士,特别前面两个年轻的,后面全是老弱残兵就不讲了。我想请问你们两个,还没结婚嘛。你碰到一个很喜欢的女同事,你好喜欢啊,外貌气质不错,规规矩矩的,大家同事了半年多,彼此印象不错。有一天,你这个女同事有点不方便,跟你说,你那个什么东西能不能借我一用,这时候你是不是大献殷勤啊,终于机会逮到了。好好好,没问题,拿过去。过了二、三天,你那个女同事要还给你,你说不用了。那她一定要还给你,你说不用了给你了,对方说,我一定要跟你算清楚。注意听啊,算清楚,你听到这话,会不会心里楸一下,为什么?你机会没了。这时候你很希望她欠你,还蛮开心的,对不?所以,我跟你讲,人家欠我钱,我就会痛苦吗?不见得。有时候他欠我钱,我还挺高兴的。我还希望马英九欠我钱,多好,就有人际关系。我当然很希望这样。那这些事情为什么来龙去脉都不一样呢?你就要从因缘去看。

所以,佛教教我们怎么样修行呢?不是专注在入出息,我跟大家讲,专注在入出息叫修行的前方便。什么叫前方便?因为我们的心很杂碎,杂念、念头杂碎很多,所以先要训练,训练你不要东想西想,它只是一个前方便。许多人一说到禅修、一说到禅法呢,他把大量的精神全部用在哪里?安那般那。事实上,真的那是冤枉啊。我问你,三十七道品里有没有安那般那?没有啊,你就要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不是道品,三十七道品里面没有包含着安那般那,就等于提醒你,入出息跟道品有没有关系?没关系。这件事情提醒了我们什么?提醒了告诉你,你修禅定专注跟正觉解脱基本上没有关系。他只是前方便。当你能够有一点专注的训练以后,这个修行还没入门啊,你入门就要进入道品,没进入道品就没入门啊。听得懂吗?所以,当你修了安那般那以后,接着就要修什么?因缘观。因缘观在道品里面叫做什么?四念处。四念处教的在传统上称为什么?十二因缘观。四念处教的就是十二因缘观,只是用四念处来讲。那么如果我们不用四念处来讲,就用五阴的集起与灭尽

所以我们说,十二因缘观有几种说法九种说法说因缘观

1,           四念处的集与灭

2,           五阴的集与灭

3,           六触入处的集与灭

4,           世间集与世间灭

5,           有身集与有身灭

6,           老病死集与老病死灭

7,           食之集与食之灭

8,           四神足的第一个,观断行成就如意之神足,它讲的就是观十二因缘

9,           四圣谛有三转的第一转,苦谛,集谛跟灭谛,苦谛,老病死是苦;集谛,无明跟贪爱是老病死的原因;断无明跟贪爱,导致老病死的灭尽。这个讲的就是十二因缘的集与灭

所以,有几个说法?九个说法。这九个说法统统在讲修因缘观

我们的重点在哪里?我们的重点不是在安那般那,安那般那是前方便,它不是道品。所以,当我们专注了以后,就专注在哪里?专注在生活中。我们说什么?刚刚问大家,烦恼跟痛苦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什么,事事留意、事事用心。事事留意、要处处用心。那用什么心呢?哦,师父我知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吆,你很神啊,你很勇啊。咱们不这么说,咱们这么说。

来看这里,佛法是这么说的,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你要先见因缘法,再来才说不求前际,就是过去,我过去世有没有,我过去何如等等等等。那不求后际,这个就是未来,我未来有没有,当来世怎么怎么样。那内不犹豫,眼前我这个是谁,那死了以后会怎么样怎么样,众生从哪里来,那众生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些都不问不犹豫。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见因缘法、缘生法。所以,诸位朋友,你要三心不可得,那你先学因缘法。因缘法不会,你不是三心不可得,你是三心通通得。所以,重点是在这里。那要从哪里入手,因缘。有人说,那因缘在哪里得,要不要所谓催眠一下,现在流行催眠看什么?三世因果。然后你要拿钱给他。对不起,佛教讲的因缘不是这样。

所以,诸位朋友,修行是什么?时时留意、处处用心。那用心用什么心呢?不是用什么三心不可得,用的是什么心?用的是,你观因缘法,用心在观因缘法。什么事情都是有因有缘,要的就是这样观因缘观。

原始佛教的禅法是什么呢?原始佛教的禅法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们在家居士,这个对你们来讲才怎么样?才实际有用。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怎么可能整天坐在禅堂嘛。我说的对还是不对?是不是?我再说一遍啊。

你现在跟你男朋友、跟你女朋友吵架了,烦得不得了。你坐在禅堂里入息出息能解决吗?不能。为什么呢?你的女朋友,你的男朋友,他(她)已经传一个简讯给你,今天晚上八点,我跟你在总统府面前见面,你不要怪师父说总统府,因为想不出其它的地方。因为师父我,我是老古板。我也想不出什么地方。好,101,在101前面见面,八点见,不见不散,我要跟你谈我们分手的事。

那我问你,你现在有没有办法坐在这里安那般那?有没有办法?没办法。那你安那般那能解决你的问题吗?根本解决不了。那你又没有要出家,你要出家,那分手就算了,阿弥陀佛,对不对?那男的就说,总算逃出老虎的爪牙。那你没有啊,你没有要出家,那这个男的,你又很喜欢,那你现在要不要解决他为什么跟你分手啊?要啊。

师父跟你讲啊,你不要以为,一听到修行,就说佛教都叫人家出家啦,佛教都叫人家一切放下啦。佛教都叫人家一切断贪啦。佛教都叫人家一切都舍掉啦。

师父跟你讲啊,如果佛教是叫佛弟子这么样办的话,我告诉你,出家人三天就死掉了。为什么呢?你们在家护法都说,师父我们什么都舍掉了,所以明天你没饭吃,师父,我没办法买东西给你吃,因为我已经舍掉了。然后出家人三天就怎么样了?全饿死了,那大家通通涅槃了。

不可能了,说归说笑,你也做不到。达不到这个境界的。这种东西是说的痛快。但事实上彼此都知道,咱们都做不到,但是讲的怎么样?境界很高,这个是图个嘴巴痛快。没什么意思。不实用。完全不是这样。

所以,诸位朋友,佛教讲的不是说动不动就叫你们什么都不要。

学习佛法,第一步,能够先帮助你们解决人生的困难。这个很重要。大家同意不同意?你学了佛法,佛法要对你有用啊。帮助你。你没有要出家,你要谈恋爱,统统都OK了,只有不要杀人放火骗人。第一个,能够帮助你解决生活的困难。

第二个,帮助你开展人生的前途跟光明。对吧?用正当的方法、正确的做法来帮助你开展人生、家庭的光明跟幸福。

第三件事情呢,你的问题解决了,你的人生开展了,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呢,你玩腻了,对不对,活腻了,对不对?再来讲什么,帮助你通达解脱。这样你心甘情愿了吧?啊,有没有心甘情愿?

先帮助你解决人生的困难,再帮助你开展人生的光明,对不对?让你日子过的不错,对吧?然后呢,一段时间你活腻了,对吧,这时候你再想,反正人生都要死吗,这时候你再想我需要解脱,那佛法再跟你讲解脱。这样好不好啊,啊,太圆满了。其实师父只是用轻松的话跟你讲,但是佛法真的就是这样。

佛法就是三大利益。哪三大利益呢?关闭众恶之门,解决你的痛苦问题,第二,广开所谓普善之道,这个就是帮你开展人生。第三,通向涅槃。佛法本来就是这样。所以佛法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很多人就说,诸恶莫作就是叫我持戒不要做坏事,

就是叫我行善,布施、牺牲做奉献。

然后,自净其意就是禅修,断烦恼。

不,不是这样。你狭隘的解释了。诸恶莫作的意思是什么呢?当然一定是包含叫你不要做坏事了。这是一定有。但是,也就是告诉你,你不要做一些制造痛苦跟烦恼的事,也是这件事。那些虽然法律容许,不是罪恶,戒律容许,不是罪恶。但是你做了以后也会带来什么?带来问题呀,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啊、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啊。但是,它不是罪恶吆。它不是属于法律跟戒律的罪恶啊。可是,有没有人跟人之间的障碍不属于罪恶的?有没有?有啊。你们两个沟通不协调啊,你和你先生沟通不协调,一个一直要解释,一个一直要追问。本来说好就是说,十号母亲节,怎么样过母亲节,太太的妈妈也要来,先生的妈妈也要怎么样?要不要去?要啊,然后,时间要怎么协调,本来是在谈好事,做一件孝顺的事,结果,谈着谈着,谈到结婚前,太太到先生家,当初的婆婆可能还没有看上她,对不对?或者怎么样,结果就在谈婚前的事,吵起来了。这算不算罪恶,不算,那算不算障碍,算啊,那你要不要解决这个问题呀?要啊。所以,诸恶莫作,不是只是叫我们持戒,不要做恶,还包含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做一些无谓障碍的事。这样才能解决我们生活的困难嘛。我们生活中的困难、生活中的痛苦才能远离嘛。

第二个,众善奉行。诸位朋友,众善奉行,很多人说,我行善有福报,是啊,行善是有福报,没错。但是,行善以后福报自己就会来吗?没有的事。大家信佛这么久了,谁也别骗谁了。对不对?刚信佛的时候,我也很相信啊,只要行善做好事,好事就会来叩、叩、叩来敲我的门了,然后信佛呢,我已经信佛四十年了,然后过了四十一年了。有时候,行善好事通通来家里了?爱说笑,常常都跑到隔壁。有没有这件事?有。善没有善报吗?有,但是,善报,还要你给善进来的机会。你要做正确的做法,是不是?听懂了没有?

举例来讲,你的老板有困难,你公司的老板发生了困难了,你行善去帮你的老板,这是不是好事?是啊,你帮你的老板,这是好事。那好事有没有好报,有啊。要有好报。结果你怎么做,你呢,好事,要有好报,可是,开始你怎么做?你在公司里,不按时打卡,不按时下班。你凭恃着我帮过老板,你靠着我帮过老板,老板欠我的人情,好事要有好报,所以,我应该可以晚上班啊,我可以怎么样?早下班啊,我可以上班不上班上网啊,对不对?那不晓得做什么,我也不知道你。我问你,你是行好事,但是,你没有正确的做法。你老板唯一的做法只好忍耐你。忍到某一刻,把你开除掉。那你的好报就是你老早就该被开除,但是,你晚被开除。这是好报吗?你说这是好报吗?

所以行善不代表你就会得到好报。行善要把这个行善的善行变成好报,除了行善以外,还要有正确的做法。

举例来说,你帮了你的老板,你老板把你这个人情搁在心里。那现在呢,你自己做人要做好,你要懂得,就是因为你老板欠你的人情,他有压力,他一定要想办法减轻他的人情债的压力。你要善观因缘。

诸位朋友你仔细听啊,师父跟你讲原始佛法在生活中的运用。我已经在讲了。你不要以为帮助别人就是好事,你要善观因缘。当你帮了别人以后,别人面对你就有人情压力。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我帮一个人帮了很多,结果到最后就是,我跟他没怎么样,他就消失不见,然后,越不敢跟你往来。有没有?甚至到最后,他就越讨厌你。你会纳闷,为什么?原因在哪里?原因是他没有办法面对你,他面对你的时候,因为,他有人情债,他负欠你,他没有办法面对这种负欠的压力,结果就转变成为负面的因缘。你懂吗?听懂没有?因为你只知道行善,你不懂得怎么行正道。所以,好报不会来敲你的门。你以为行善,好报就在门口等你,你打开门,善报就叩就进来了。我们都在人生的经验。我们都反复地经验,不是那回事。

所以要怎么做?你行善以后,你的老板对你有压力。那这时候,你应该更怎么样?更谦虚,更低调一点。古人有句话,功高震主,有没有?人跟人在一起,不要让别人跟你在一起有太大的压力。所以呢,你就要低调一点,甚至有些时候,避免在别人的场合提起这件事。你不要愣头愣脑地在别人面前,说,我帮我老板怎么样怎么样,结果你的老板已经头上几条线?好几条线了,然后他笑笑笑笑…..结果,你的负面因缘一直在形成。你没有想过。

所以,你帮这个人,你要低调一点。然后,你在公司里,你帮了他,你做什么事情,要更不要让其他人嫉妒你。你帮了老板,老板会怎么怎么样,其实同事会嫉妒你的。你不要以为不会了,会。你要善观这些因缘,你要懂得处理这些事。然后,善报才会过来。你的老板才会觉得怎么样?对你没有压力,他就会觉得欢喜,把这个压力变成一种欢喜。然后,好报才会来。

记得师父告诉你的,记清楚啊,行善助人的确是善有善报。但是,你一定要再记得一件事,你要记得啊,除了行善以外,你还要懂得做什么?让别人心里怎么样?从心里欢喜。好报才会来。你要记得。

并且呢,你的好报希望报在何处,注意听哦,你希望好报报在什么作用上?比如说,你是希望做事业顺利、还是所谓的读书顺利、还是什么?对吧?各个不同那。你还要有什么?方法。你希望哪一个领域顺利,报在那里,你在那个领域就要有正确的做法,而不能守株待兔,等待好报的来临。你要有正确的做法。明白没有?好报才会来。

记住啊,甘露,要帮你倒甘露水的时候,干露,就是好报,甘露只会停留在没有漏的杯子里。懂吗?那,你有好几个杯子,有一个木杯,一个玻璃杯,有一个钢杯。这代表什么呢?你的生活中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东西。你的事业、健康、金钱,你的不同的领域。你要有正确的方法把你的领域做好。那个才叫杯子没有破损。好报,甘露才会停留在没有破漏的杯子里。懂不懂?你行了很多善,你希望好报报在你的公司的营运。可是你公司的营运成本不管,你不管理你的成本,你的员工的管理你也不管,你的生产的流程你也不管,你只是拼命地行善,回向说,我的事业顺利。可是,你的杯子是破碎的,甘露不会停留在那里。明白我说的吗?听懂师父要表达的意思吗?

所以,修因缘法,佛教的禅观是叫你时时用心,处处要留意。留意在哪里?善观因缘。那么如何让我们现实的问题、困难,能够怎么样?解决。解决我们的生活中的困难,诸恶莫作,除此以外,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问题跟困难,然后改变这个不当的因缘。观因缘,改变不当的因缘。我们在生活中就得到禅法的利益。我们问题能够解决,困难能够减轻。这个就是生活中禅法的利益。

第二,诸恶莫作,你不只是要行善,甚至要善观什么?种种善行的因缘。你在哪里做,要把他方法做好。甘露才会停留在没有破损的杯子里。你才会得到好报。这个指的就是什么?这个指的就是生活才会开展,才会开展出光明的前途,光明的前途才会开展。

最后,我们再来谈,你呢,生活的困难能够解决,生活的光明能够开展,你的人生才觉得怎么样?人生很好,很不错。然后接着呢,接着叫做自净其意,这个叫做远离烦恼。

远离烦恼,师父比较简单地讲,人许多的烦恼多数是在得与失,多数是在得、失的问题。感情的得失、地位的得失、事业的得失,形形色色各种迷恋的得失的问题。

那么在谈自净其意的时候,我想跟大家讲七件事。这七件事呢,每个人都要碰到的。就是所说的生、老、病、死,这四件事,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七件事,每个人都要碰到。

这七件事合起来就是生命中的事情。所以我们统称五阴色受想行识。所以,五蕴的事情有哪几件事?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有这七件事。我们通俗的佛教,说成生老病死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然后这七苦统称五蕴炽盛苦,许多人说成是八苦,不,八苦是误解了。八苦,一个是统称,详细内容只有几个?七个。生、老、病、死,这是五蕴的事,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都是五蕴的事。所以把它统称五蕴苦。不是八苦,是七苦。 

我们把它细分就几件事?就七件事。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那现在师父问你,仔细听啊,你今天要是听清楚了,我告诉你,你的人生很多的痛苦大概就少了一半,没有开悟,但是就去了一半。真的。那如果你的脑筋没有转过来啊,你就多挑了那个不必挑的一半。那个担子,你其实只要挑20斤,结果你就挑了40斤,多挑了一倍,所以你今天要仔细听啊。

这七件事,你是想要不想要啊?生、老、病、死,怨憎会,就是不乐,不喜欢、不投缘的人在一起;爱别离、就是心爱的人分开、心爱的事物分开;然后,求不得,想要什么求不到。这七件事你想要不想要?想要不想要?不想要的人举手,这七件事想要不想要?不想要。好,师父跟你讲,恭喜你,你中奖了,你会有苦。为什么?师父怎么会这么讲,这七件事我不要啊,我不要怎么会就有苦啊,我不要就没苦啊,对吧?这七件事都苦啊,我不要怎么会有苦中奖了呢?

这个就是明的可贵。明的可贵在这里。仔细听啊。现在师父就用明来讲给你们听。明讲的是什么?要从因缘来看,对还是不对?对啊。这七件事啊,其实,你们想要的只有一个,生啊,大家都想生,一般人,我说的不是生小孩啊,那你自己生啊。生命、生啊,那许多人就是求生厌死,趋生恶死。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求生厌死,但是,问题是,有生就会有死,死跟生就像一个铜板的两面,你握住了生其实就是握住了死,这是因缘。所以,凡是求生者就是求死者。那么在生死的过程中就是老跟病。所以,求生者就是求死者。凡是避死者必须避什么?避生。所以我们佛教才讲什么,不生。不生法。因此,人们不解,我爱生,可是,我厌死,这就变成现实因缘中的矛盾。懂不懂,我爱生,可是,我却讨厌死,我讨厌死,可是,我却喜欢能生。

我跟你讲,从因缘来看,它是不可能实现的矛盾性,对吧?所以,求生厌死,不可能实现的,从因缘来讲,此事无有。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能不能实现?不能,那你二选一,你要求生,还是去死,去死就要去生啊。对不对?我要远离死我就要远离生啊,这是从因缘去看啊。对吧?凡是求生,就是求死啊,那只有怎么样?生死我都不要,好,生死两茫茫。OK。你都不要了,生死不要了以后,中间的老病才能怎么样?才能没有啊。对吧?是不是?仔细听啊,仔细听。

师父问你,仔细听啊。师父,我已经决定了,我要去生,然后才能去老病死。对不对?所以,我刚刚举手是对的,我怎么样,我就说我那七件事不要嘛。那师父为什么你会说我不对?中奖?会苦?

我现在请教你,你现在到底生了没有?生了没?你忘记了,你脱离现实。你举手的盼望是不在现实中的想法。你的盼望是不在现实中的,那现实中生了没?生,那老病死有没有?有,肯定有。所以你现在不要,不会实现。懂不懂?你现在不要,会不会实现?不会实现。可是,现在有个问题,你现在可能听了佛法,要去生才能去死,所以,我现在要拼不要生老病死,现在就偏偏要,你现在要拼不要生老病死,你现在就明明有生老病死,我告诉你,那我才跟你讲,你中奖了。为什么?苦啊,因为你现在的盼望,没有看到你现在根本不能盼望。所以,生活的现实却变成你生活的痛苦。这就是无明的人会发生的事。

我再说一遍啊,仔细听啊。迷惑的人就会把生活中平常的现实变成不可避免的痛苦。你写下来。迷惑的人会把生活当中平常的现实变成无可避免的痛苦。那你看这个有完没完,没完,这个没救了是吗?懂不懂?听懂了没有?

那所以,诸位法友,你如果明白这件事,那你现在要远离的是,在现在的生活中对生老病死的无奈跟拒绝?还是坦然地接受,现在就要接纳生老病死?你要接纳它日子才好过?还是逃避它、拒绝它日子才好过?接纳,对不对?因为,现在有生就有老病死。

那你就会问,师父,可是,佛教讲的解脱呢?来,我现在说给你听,你现在为什么会懂得,我现在要接纳生老病死?你为什么现在会懂得,我拒绝生老病死现在就会痛苦?你为什么现在会明白这件事,因为你就是从因缘来看这件事,我们现在就是从因缘来看这件事。因为现在有生,有生就会有老病死。那我现在没看清楚,我现在就是拒绝这些,所以就跟现实脱节,所以我就是在追求一个不合现实、跟现在矛盾的期待。这个就叫做迷惑,而迷惑下的希求、追求,肯定会不会实现?不会。所以就会带来痛苦。所以,你仔细听,师父这句话你听清楚。

我们接纳生老病死,就能够避免生老病死苦。我们从因缘的明见里在现在面对跟接纳现实的生老病死,我们就能离开,在现实、现在离开生老病死所引起的痛苦。你要听清楚啊,生与生苦,老与老苦是不一样的东西呀。许多人认为老就是什么?老苦,老跟老苦是不同的啦。老是什么呢?老就是发苍苍、视茫茫、耳朵什么,这个叫做什么?老。膝盖退化了、牙齿掉了、吃东西很不便,这个通通叫什么?老。这就是老。可是,当经历这个的时候,心里一直盼望着,想着年轻体壮、貌美的时候,对眼前发苍、视茫、耳听不清楚,对这些很讨厌,那就在现在变成什么样?很痛苦。明白没有?听得懂吗?生活的过程中会老,但是不代表你生活的过程中会老苦。我想请问你,佛陀有没有会老?有。佛陀35岁成就无上菩提,八十岁入灭,从35岁到80岁,佛陀经历的就是老的过程,整整45年。我想请问你,在四十五年的老病死的过程里,佛陀有没有离苦?有,佛陀有离苦。但是有没有离开老病死?没有。那有没有离苦?有。

师父跟你讲,只有现在能够离老病死苦,你在死的时候才会无生、不生。如果在现在的生活里,老病死苦你不能远离,那死的时候就要再生。懂不懂?因为你没有在生活中解脱于苦。你可能一下子听不懂,我等下还会再复诵。 

为什么我们能明白,眼前的生老病死必须要接受呢,因为你有因缘的明见,那么有因缘的明见就知道缘生则怎么样?无常。那现在有生就一定有老病死,这是缘生的必然、缘生的当然、缘生的平常。我再说一遍,缘生的必然、缘生的当然、缘生的平常。那不需要大惊小怪,对不对?所以,当我们能够面对接纳这些,就是基于因缘法的明见,就是因为基于因缘法的智慧,我们才能够在现在已经有生的生活当中,能够接纳、面对必然、当然且平常的老病死。这就是靠着因缘的什么?智慧。在这个时候,在这人生的历程里,有老病死。我们的确有老病死,但是,有没有老病死苦?没有。这个就是生活中的解脱,这叫做解脱于苦,但不是现在就没有老病死。我在老的当下远离老苦;在病的当下远离病苦;在死的当下无有死苦。懂吗?

那许多人把老等于老苦、病等于病苦、死等于死苦,所以你一听,我要断除老病死苦,就表示修道人不会老。修行不错,听说不会老;修行不错,听说不会病;修行不错,听说不会死,哇,那师父不能病,师父一病,人家就说什么?业障很重。师父都不能病呢,对不对?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有生有病,那师父就是有生不能有病,这违反因缘法吧。我说的对吧?师父要有病怎么样?这个师父修不好,业障重。然后还有一点,不能老。哦,这个师父怎么老怎么多,业障不好。你整天在家没事做,师父弘法度生,累的半死,当然操劳啊。对不对?所以那师父老,老是什么?功德很大,你呢?业障很大。所以,你就是无知、无明。懂不懂?明白没有?懂不懂师父说的业障。你弄错了,你弄拧了。

所以,佛陀没有离开老病死,但是佛陀远离了老病死苦。好,那你明白了这件事,缘生法无常、缘生法非我、非我所,不能主宰、不能拥有。非我,就是没有自我性,没有所谓主宰性,叫做非我。非我所,不能掌握、也不能拥有。但是,能不能经历?哦,可以呀,经历可以呀。所以,这下你就明白了。人啊,大家都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不好听的;大家都喜欢朋友,讨厌仇人。对不对。对吧?我记得,礼拜六我来的时候,我也讲了一点点。诸位,任何一个人,年轻人、年老的人、漂亮的人、丑陋的人、有学问的人、没学问的人,任何一个人他身边有哪些人呢?任何一个人,他身边有哪些人呢?任何一个人的身边都有以下这些人对着他。第一,羡慕他的人。羡慕你的身高,羡慕你的头发这么细。我的头发像冬粉,你的头发像蚕丝,你的头发呢?你这个头发细柔的像丝一样,那我的头发像冬粉。有没有羡慕你?有。有没有嫉妒你?有。不管你怎么样了,再怎么烂也有一点优点了,就有人羡慕你了。有羡慕你的人对着你,有嫉妒你的人对着你。还有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