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交友之道
个人日记
来源网络
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重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友谊。佛教的各种经纶以及祖师大德的各种语录中都有很多关于交友的言教。这些言教涉及到交友的方方面面,以这些言教来指导我们的交友,对于我们与人建立真诚的友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至诚待友,好物施友
与人建立诚挚友谊的前提是要以至诚心来对待友人,在好友遇到困难时,能够将自己的财物布施给好友。
对于至诚待友,百丈禅师在《丛林要则二十四条》中说:“执事以尽心为有功,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在与人往来时,只有以诚心相待,才能使人对你信任和尊重,从而也能以至诚的心来对待你。
一个人对人是否真诚,我们不仅可以从内心感受出来,也可从他们的言行举止等方面看出来。那种言不由衷、面是背非的人,我们很难相信他们会对人以诚相待。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那种对人装着伪善面孔,说着华而不实话语的人,很少有对人仁慈的,更不用说至诚了。《经集•羞耻经》中说:“尽对朋友说些无用的甜言蜜语,智者知道这种人是只说不做的。”
近代高僧银光法师认为,朋友之间的往来,不能相互算计,更不能觉得他人对我们有用就与其往来,别人对自己没用时就一脚踢开。正确对待友谊的方式是不管自己是否用得着这个朋友,都应当以诚心对待。印光法师在《复弘一法师》中说:“虽固知座下用此种络索不著,而朋友往还,贫富各尽其分,则智愚何独不然。但尽愚诚即已,不计人之用得著与否耳。”
古往今来,无论佛门中还是俗世中,都有很多为人赞颂的好友间的情谊。明末高僧憨山大师与紫柏大师为了对方宁舍生命的道谊,唐代文人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都是对好友至诚相待的典范。
至诚待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当好友落难或者遭遇贫穷时,自己能够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的生活境况因为你的帮助而得到改变。《劝发菩提心》云:“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见作非恶,私于屏处,谏晓呵止;五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佛说善生子经》亦云:“同苦乐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施之以妻子利,施之家所有,言忠为忍言。”
经文告诉我们,当自己有好的财物或其他财利时,应当分施一些好友,使好友也能分享你的布施喜悦。
对于布施好友,《佛说勃经》亦云:“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地。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经文将不同的友谊作了分类,其中“有友如地”告诉我们,当自己有各种珍宝财物时不能吝啬,应当布施一些给自己的好友,增加他们的财富。当布施财物给自己的好友时,应当做到平等布施,不起分别心。即便是这个朋友曾经与我们产生过不快,我们也应当以平等心来对待,而不要厚此薄彼。
二、过失谏晓,密事不露
一个真正的朋友,是当朋友有过失时,应当及时提醒他们的过错,并且及时劝诫他们改过迁善。如《劝发菩提心》云:“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见作非恶,私于屏处,谏晓呵止;二有小疾,当奔赴救护;三有私语,不得为他说。”《太子大善权经》亦云:“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
现实生活中,朋友有多种类型,有善友,有恶友。结交善友,你会受到善友的感染而变得品质高尚;结交恶友,你会因恶友的影响而为非作歹,有的还会锒铛入狱。作为一个品行高洁的人,当见到自己的好友行凶作恶时,应当私下向他讲明为非作恶的害处,劝告他们中止恶行,广修善道,将自己培养成受人欢迎的人,切不可对好友的恶行视而不见,甚至助纣为虐,导致他们在行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仅不与有恶行的人为友,即便是有贪心或见异思迁的人,他们也会与之绝交。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作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他们经常同席读书,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又同席读书,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经过。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坐位,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还应当能够做到无话不说。当朋友有什么苦闷之事的时候,能够为他分忧解愁,从而使朋友愁云消散,变得快乐。朋友之间不仅一般话可以说,即便是自己的隐私也可以向好友说。《佛说善生子经》云:“利相摄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彼私不宣,己私不隐,面说善言,还为弭谤。”
当朋友将自己的秘密或隐私之事告诉你时,你应当为朋友保守秘密,不能向他人透露朋友的秘密。否则,好友知道你泄露了他的秘密,就会对你心怀怨恨,甚至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应当将好友作为最可信赖的人,将自己的秘密为他讲说,以便征求好友对自己的建议。
三、友疾救护,好事随喜
好友之间不仅要从物质方面相互帮助.而且精神方面也要相互关心。特别是当好友遇到疾病之时,一方面应当全力救治,照应护理病人,同时,还要从精神上关心病人,使他们尽早恢复健康。《劝发菩提心》云:“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见作非恶,私于屏处,谏晓呵止;二有小疾,当奔赴救护;……”
佛陀住世时十分关注病人的治疗与探视。佛陀曾对弟子说:“八福田中,探病第一。”可见,照料与探视病人具有很大的功德。佛陀不仅自己亲自护理病人,而且还在很多经典中告诫弟子,遇到病人时一定要探视和护理,以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佛陀所说的病人,不仅包括自己的亲友,也包括与自己素不相识,甚至有怨的人。经文中说,当遇到亲友生病时,应当及时前往救护他们,令他们尽早脱离病苦。这正契合佛陀的本意。
朋友之间,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事业有高下之分。当我们遇到好友在某方面胜过自己时,不能心怀妒忌,而是应当随喜赞叹,并虚心向好友请教,通过自己的努力赶上或超越好友。如《太子大善权经》云:“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到好友有一些令人欢喜的事情时,会将好友的好事当成自己的好事,随喜赞叹好友,分享好友的喜悦。但是,也有的入见不得好友在某方面胜过自己,更不喜欢有幸运之事降临在朋友身上。妒忌的结果,是他们与好友日渐疏远,最终害人害己。
普贤菩萨所发的十种大愿之.是劝人要随喜功德。见人有好事,随喜赞叹不仅对人有功德,对自己也有功德。菩萨的行愿也告诉我们,当好友有好事时,作为朋友,若不能为他们提供帮助,能够深生随喜之心,也是积功累德之事。
四、贫贱不轻,苦厄不弃
佛教认为,朋友之间往来不能有贫富贵贱之分。不仅朋友贫穷不轻视他们,当朋友遭受苦难之事,也应当不离不弃地帮助他们。如《四分律》云:“难与能与,……遭苦不舍,贫贱不轻。如是阿难,有此七法,名为亲友。”《太子大善权经》亦云:“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三者在于苦厄,不相舍弃。”《佛说孛经》亦云:“有友如花,……。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谏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
战国名士苏秦一贫如洗时,一次回到家中,妻子不下织布机迎接他,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理睬他。此后,苏秦游说赵王,受到赵王的器重,授予他宰相之位。苏秦富贵后衣锦还乡,父母听说苏秦回来,扫除道路,张乐设饮,到三十里外去迎接。妻子不敢正视苏秦,站在一边听丈夫与人说话;嫂子像蛇一样趴在地上磕头礼拜。苏秦说:“嫂子为何以前对我很傲慢,这次对我这么恭敬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的官位尊贵钱又多。”苏秦感叹说:“一个人穷了,连父母都不把自己当成儿子,富贵之后,亲戚也都害怕你。人活在世上,地位富贵真是不可忽视啊!”
世间尽管有很多人根据贫富贵贱来决定自己对待朋友的态度,但更多的人还是以情义为重,当朋友富贵时对他真诚相交,当朋友落魄时,依然不轻视他们。
对待朋友,还应做到苦难不弃。人的一生,谁都无法保证自己都一帆风顺。天灾人祸等随时都有可能给一个人带来灾难。当朋发落难时,有的人不管不问,迅速离他而去。这种人正如《增广贤文》所言“有酒有肉亲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但是有很多人十分珍视友谊,将与朋友的情谊视为患难之交。当好友处于顺境,他们与之关系密切;当好友贫穷困苦之时,他们尽力相帮,不离不弃。
五、忍耐体谅,不念旧恶。
在与朋友交往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与朋友产生各种误会与不快。有的心量比较小的人就会因为嫌隙远离原本多年相交的朋友,有的甚至还对好友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这样不仅伤害了相互之间的友谊,也违背了朋友之间的交往原则。
对于朋友之间所遇到的不快,佛教经论提出了正确的处理方式。《四分律》云:“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如是阿难,有此七法,名为亲友。”现代高僧星云大师也提出交好朋友的处方:“好心一片,爱语三句,忍耐一时,慈悲全用,布施五钱,信用始终,感谢万分,体谅一点,恭敬十成,方便不拘多少。”
佛教经论和高僧大德都认为,朋友之间发生不快的时候,彼此要能够相互忍耐相互体谅,尽早尽释前嫌。假使彼此互不相让,则会使原本通过多年努力建立起来的友谊轰然崩塌,以后若想再次建立纯真的友谊,就无法做到了。
有的时候,有的朋友对自己产生隔阂,从而疏远了自己。时于朋友的这种态度和行为,我们应当以不念旧恶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才可与朋友尽释前嫌,重归于好。如《佛光菜根谭》中说:“对朋友,应不念旧恶;对自己,要不忘初心。”“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即是“不念旧恶”的典范,蔺相如的“不念旧恶”,宽容大度,不仅化解了两人之间的恩怨,也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在与朋友交往中,假如我们能够以恭敬至诚之心来对待朋友,及时指出好友的过失,保守朋友的秘密,救护朋友的急难,不轻视贫穷的朋友,体谅朋友的责难,不念好友的旧恶,就一定能够与之建立真诚而长久的友谊。
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重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友谊。佛教的各种经纶以及祖师大德的各种语录中都有很多关于交友的言教。这些言教涉及到交友的方方面面,以这些言教来指导我们的交友,对于我们与人建立真诚的友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至诚待友,好物施友
与人建立诚挚友谊的前提是要以至诚心来对待友人,在好友遇到困难时,能够将自己的财物布施给好友。
对于至诚待友,百丈禅师在《丛林要则二十四条》中说:“执事以尽心为有功,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在与人往来时,只有以诚心相待,才能使人对你信任和尊重,从而也能以至诚的心来对待你。
一个人对人是否真诚,我们不仅可以从内心感受出来,也可从他们的言行举止等方面看出来。那种言不由衷、面是背非的人,我们很难相信他们会对人以诚相待。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那种对人装着伪善面孔,说着华而不实话语的人,很少有对人仁慈的,更不用说至诚了。《经集•羞耻经》中说:“尽对朋友说些无用的甜言蜜语,智者知道这种人是只说不做的。”
近代高僧银光法师认为,朋友之间的往来,不能相互算计,更不能觉得他人对我们有用就与其往来,别人对自己没用时就一脚踢开。正确对待友谊的方式是不管自己是否用得着这个朋友,都应当以诚心对待。印光法师在《复弘一法师》中说:“虽固知座下用此种络索不著,而朋友往还,贫富各尽其分,则智愚何独不然。但尽愚诚即已,不计人之用得著与否耳。”
古往今来,无论佛门中还是俗世中,都有很多为人赞颂的好友间的情谊。明末高僧憨山大师与紫柏大师为了对方宁舍生命的道谊,唐代文人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都是对好友至诚相待的典范。
至诚待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当好友落难或者遭遇贫穷时,自己能够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的生活境况因为你的帮助而得到改变。《劝发菩提心》云:“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见作非恶,私于屏处,谏晓呵止;五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佛说善生子经》亦云:“同苦乐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施之以妻子利,施之家所有,言忠为忍言。”
经文告诉我们,当自己有好的财物或其他财利时,应当分施一些好友,使好友也能分享你的布施喜悦。
对于布施好友,《佛说勃经》亦云:“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地。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经文将不同的友谊作了分类,其中“有友如地”告诉我们,当自己有各种珍宝财物时不能吝啬,应当布施一些给自己的好友,增加他们的财富。当布施财物给自己的好友时,应当做到平等布施,不起分别心。即便是这个朋友曾经与我们产生过不快,我们也应当以平等心来对待,而不要厚此薄彼。
二、过失谏晓,密事不露
一个真正的朋友,是当朋友有过失时,应当及时提醒他们的过错,并且及时劝诫他们改过迁善。如《劝发菩提心》云:“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见作非恶,私于屏处,谏晓呵止;二有小疾,当奔赴救护;三有私语,不得为他说。”《太子大善权经》亦云:“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
现实生活中,朋友有多种类型,有善友,有恶友。结交善友,你会受到善友的感染而变得品质高尚;结交恶友,你会因恶友的影响而为非作歹,有的还会锒铛入狱。作为一个品行高洁的人,当见到自己的好友行凶作恶时,应当私下向他讲明为非作恶的害处,劝告他们中止恶行,广修善道,将自己培养成受人欢迎的人,切不可对好友的恶行视而不见,甚至助纣为虐,导致他们在行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仅不与有恶行的人为友,即便是有贪心或见异思迁的人,他们也会与之绝交。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作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他们经常同席读书,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又同席读书,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经过。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坐位,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还应当能够做到无话不说。当朋友有什么苦闷之事的时候,能够为他分忧解愁,从而使朋友愁云消散,变得快乐。朋友之间不仅一般话可以说,即便是自己的隐私也可以向好友说。《佛说善生子经》云:“利相摄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彼私不宣,己私不隐,面说善言,还为弭谤。”
当朋友将自己的秘密或隐私之事告诉你时,你应当为朋友保守秘密,不能向他人透露朋友的秘密。否则,好友知道你泄露了他的秘密,就会对你心怀怨恨,甚至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应当将好友作为最可信赖的人,将自己的秘密为他讲说,以便征求好友对自己的建议。
三、友疾救护,好事随喜
好友之间不仅要从物质方面相互帮助.而且精神方面也要相互关心。特别是当好友遇到疾病之时,一方面应当全力救治,照应护理病人,同时,还要从精神上关心病人,使他们尽早恢复健康。《劝发菩提心》云:“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见作非恶,私于屏处,谏晓呵止;二有小疾,当奔赴救护;……”
佛陀住世时十分关注病人的治疗与探视。佛陀曾对弟子说:“八福田中,探病第一。”可见,照料与探视病人具有很大的功德。佛陀不仅自己亲自护理病人,而且还在很多经典中告诫弟子,遇到病人时一定要探视和护理,以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佛陀所说的病人,不仅包括自己的亲友,也包括与自己素不相识,甚至有怨的人。经文中说,当遇到亲友生病时,应当及时前往救护他们,令他们尽早脱离病苦。这正契合佛陀的本意。
朋友之间,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事业有高下之分。当我们遇到好友在某方面胜过自己时,不能心怀妒忌,而是应当随喜赞叹,并虚心向好友请教,通过自己的努力赶上或超越好友。如《太子大善权经》云:“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到好友有一些令人欢喜的事情时,会将好友的好事当成自己的好事,随喜赞叹好友,分享好友的喜悦。但是,也有的入见不得好友在某方面胜过自己,更不喜欢有幸运之事降临在朋友身上。妒忌的结果,是他们与好友日渐疏远,最终害人害己。
普贤菩萨所发的十种大愿之.是劝人要随喜功德。见人有好事,随喜赞叹不仅对人有功德,对自己也有功德。菩萨的行愿也告诉我们,当好友有好事时,作为朋友,若不能为他们提供帮助,能够深生随喜之心,也是积功累德之事。
四、贫贱不轻,苦厄不弃
佛教认为,朋友之间往来不能有贫富贵贱之分。不仅朋友贫穷不轻视他们,当朋友遭受苦难之事,也应当不离不弃地帮助他们。如《四分律》云:“难与能与,……遭苦不舍,贫贱不轻。如是阿难,有此七法,名为亲友。”《太子大善权经》亦云:“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三者在于苦厄,不相舍弃。”《佛说孛经》亦云:“有友如花,……。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谏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
战国名士苏秦一贫如洗时,一次回到家中,妻子不下织布机迎接他,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理睬他。此后,苏秦游说赵王,受到赵王的器重,授予他宰相之位。苏秦富贵后衣锦还乡,父母听说苏秦回来,扫除道路,张乐设饮,到三十里外去迎接。妻子不敢正视苏秦,站在一边听丈夫与人说话;嫂子像蛇一样趴在地上磕头礼拜。苏秦说:“嫂子为何以前对我很傲慢,这次对我这么恭敬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的官位尊贵钱又多。”苏秦感叹说:“一个人穷了,连父母都不把自己当成儿子,富贵之后,亲戚也都害怕你。人活在世上,地位富贵真是不可忽视啊!”
世间尽管有很多人根据贫富贵贱来决定自己对待朋友的态度,但更多的人还是以情义为重,当朋友富贵时对他真诚相交,当朋友落魄时,依然不轻视他们。
对待朋友,还应做到苦难不弃。人的一生,谁都无法保证自己都一帆风顺。天灾人祸等随时都有可能给一个人带来灾难。当朋发落难时,有的人不管不问,迅速离他而去。这种人正如《增广贤文》所言“有酒有肉亲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但是有很多人十分珍视友谊,将与朋友的情谊视为患难之交。当好友处于顺境,他们与之关系密切;当好友贫穷困苦之时,他们尽力相帮,不离不弃。
五、忍耐体谅,不念旧恶。
在与朋友交往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与朋友产生各种误会与不快。有的心量比较小的人就会因为嫌隙远离原本多年相交的朋友,有的甚至还对好友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这样不仅伤害了相互之间的友谊,也违背了朋友之间的交往原则。
对于朋友之间所遇到的不快,佛教经论提出了正确的处理方式。《四分律》云:“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如是阿难,有此七法,名为亲友。”现代高僧星云大师也提出交好朋友的处方:“好心一片,爱语三句,忍耐一时,慈悲全用,布施五钱,信用始终,感谢万分,体谅一点,恭敬十成,方便不拘多少。”
佛教经论和高僧大德都认为,朋友之间发生不快的时候,彼此要能够相互忍耐相互体谅,尽早尽释前嫌。假使彼此互不相让,则会使原本通过多年努力建立起来的友谊轰然崩塌,以后若想再次建立纯真的友谊,就无法做到了。
有的时候,有的朋友对自己产生隔阂,从而疏远了自己。时于朋友的这种态度和行为,我们应当以不念旧恶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才可与朋友尽释前嫌,重归于好。如《佛光菜根谭》中说:“对朋友,应不念旧恶;对自己,要不忘初心。”“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即是“不念旧恶”的典范,蔺相如的“不念旧恶”,宽容大度,不仅化解了两人之间的恩怨,也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在与朋友交往中,假如我们能够以恭敬至诚之心来对待朋友,及时指出好友的过失,保守朋友的秘密,救护朋友的急难,不轻视贫穷的朋友,体谅朋友的责难,不念好友的旧恶,就一定能够与之建立真诚而长久的友谊。
我是修身齐家群的家人拈花微笑 QQ:1215026719
感恩进入我的空间,欢迎同频的您加我为好友。
感恩进入我的空间,欢迎同频的您加我为好友。
你愿不愿意试一个幸福的现在和未来?
5倍以上收益的投资,你敢投吗?
别钱没赚到,还没了幸福
回顾2014,我有一根魔杖
在自己的生命里,做一件80岁想起来都会微笑的事儿
修身齐家之真心话大冒险
如何让收入增加?
千万人气之路
骑着单车到拉萨-如何涵养正念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