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厨房魔术师
随笔
一般情况下,家庭主妇们承担的家务事相对的要多些,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千百年来男尊女卑留下来的陋习。所谓家务事,大者莫过于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鄙人终生最最不喜欢弹奏的就是这首曲子,嫌它繁琐而又油渍满身,忙得腰酸背疼可又不见成绩在哪里。曾觉得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上班回到家有现成的可口饭菜入口,那可是一种福气 。然而命运和我开了一辈子的玩笑,越不喜欢下厨越是惩罚我在厨房做了一辈子的煮妇!
也曾满怀热情学做饭,可那还是小时候的事情,每到逢年过节妈妈包饺子、擀面条,便在妈妈身侧纠缠不休,对柔软雪白的面团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央求妈妈给我一个面团让我学学包饺子的活络。可妈妈总是不允,原因一则是我们的家庭成员少,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包的饺子数量少,完全用不着我下手帮忙;二来,那时候细粮很珍贵,由不得你浪费。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妈妈总是不容置疑的给与否定,被纠缠不过便给我一个嗔怪,扬起巴掌做要打人状,我便趁她不注意,抓起一个小面团一阵风逃出屋外。在这种环境历练下的我到十五岁来到爸爸身边的时候 竟然还不会包饺子,更不用说掌勺做菜。
爸爸喜欢吃饺子。我这个地道的北方女儿承载了他太多的希望。记得刚来到他身边不久,爸爸就提议包饺子吃,这可难坏了我!天知道饺子怎么个包法呀?调馅、和面、擀皮.......我怯怯的直言相告“我不会”!爸爸 很无奈的摇摇头“这么大的姑娘还不会包饺子,让你妈妈宠坏了哟!”在爸爸多次示范以后才终于学会包饺子技术。什么样的师傅就教出什么样的厨艺,我跟爸爸学会的饺子包出来的是地道的家乡饺子,一溜边褶子很多,口感差。真正的“一把捂”还是成家后先生手把手教给我的,但人到成年手笨,先生一手漂亮的“一把捂”“我只学了一个皮毛,和人家的比总是有些神似形不像。先生还是以鼓励为主,常常夸我心灵手巧。他常常拿那个刚分配到农业局里工作的外号叫“扑克”的大学生跟我说事,过年单位一人分到一斤肉,他把它剁成肉馅,一斤面裹上所有的肉馅,包成一个大大的饺子,这只饺子足足煮了一个小时,最后的结果成了一锅肉面糊糊。先生揶揄的对我说“你比扑克聪明,一点拨就会”。我心里明白他的用意:哼!金蝉脱壳之计!由此在先生“不怀好意”的鼓励声中,从包饺子到厨房一应烹饪都责无旁贷的落到本人的肩上。
厨艺的长进和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在孩子出生以后。为了做一个合格的妈妈,让自己的孩子吃到最可口的饭菜。于是饶有兴趣且不厌其烦的学习各种菜的做法。成家前少的可怜的厨房实践还是为后来的厨房技艺展示打了一个基础。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我们家的保姆阿姨因为阶级成分高被清理出机关大院,那会儿“文攻武卫”正如火如荼,我们都停课在家做逍遥派。一家人的饮食就落在我和弟弟妹妹的肩上。我们一起排队买菜、生火做饭、照顾还幼小的弟弟。小小年纪便担当起家庭重任,给整天疲于被批斗的父母减轻后顾之忧。对于厨房事宜与生俱来的不热心让我放弃掌勺主动权,倒是小妹自那时候开始历练出一手好菜技艺。毕竟耳濡目染,做菜的程序还是略知一二。于是,当我的儿女出生以后,这略知的一二就成了不可小觑的基本功。我会从市场买回鲜活的大虾,剥皮去壳,剁成肉糜,把鲜嫩的菠菜开水中焯一下剁细,炒熟的鸡蛋沫与前两样混合,三鲜饺子馅出笼,小巧玲珑的饺子让孩子们吃的小肚肚滚圆。很有成就感,且一发而不可收拾,变换花样给孩子们调剂。呵呵,一个母亲为了孩子可以干自己最不喜欢干的事,而且还乐此不疲!
在岁月的历练中,不知不觉成了厨房魔术师。能够随心所欲的将各种菜蔬变化成拿得上桌的佳肴,让你的食客满意,够可以了吧?2009年,弟弟妹妹两家带上老妈妈去新西兰旅游,我和姐姐赶到深圳陪伴九十多岁的老父亲。离开故土多年的老爸仍然想着家乡的饭菜味道。我便使出浑身解数给老父亲来了一个二十天的“家乡饮食文化节”,哄得老父亲好开心,他没有想到十五岁还不会包饺子的姑娘竟然魔术般的做出千层饼、火烧、菜盒子.......父亲离开家乡六十多年第一次持久那么多天吃到不重样的家乡饭,那个满足哇!转眼间父亲走了一年多了,但每每想到在他的晚年我曾让他有过这么一次短暂的快乐与满足,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出门读书,参加工作,我和先生早早回归二人世界。两个人的饮食特别简单。孩子们不在身边,做饭热情一下子锐减,除了糊弄两个小菜打发先生的那杯小酒,基本不做“硬菜”的,时间久了有些口馋,便去买些“刘婆卤菜”、拟或“小胡鸭”一类的成品菜改善一下生活,省事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呀?由此带来的负面结果就是厨艺的锐退。先生常常抱怨“几十年一贯制,做来做去就是那么几样菜,没历练出一个拿手菜!”
厨房里懒散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终于因为孙子的出生又奏出最强音。两千年一个令全家人充满希望的小生命降临到我们这个美满的家庭。把对孙娃全部的爱转嫁到媳妇身上,“月母”一日五餐的饮食让我绞尽脑汁。孙娃满月去防疫站注射疫苗时,媳妇的同学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原本苗条纤细而变得丰满的媳妇:“婆婆给你做了什么好吃的呀?长得这么好?!”立时脸上觉得很有光彩!媳妇的产假休满时,照顾四个半月的孙娃就完全落在我和先生的肩上。仿佛又开始了妈妈的年代,从孩子可以添加辅食开始,千方百计给他调剂,肉糜的鲜水饺、清蒸汽水肉、自治鱼、肉松,肉末青菜粥.....不一而足。十五年走下来,出生时五十八公分的一团红肉肉,如今已经成了一米八三的高头小伙子,这里边蕴含许多付出和快乐,不是“厨房魔术师”绝对体会不到的!
今年孙子要中考了,孩子每天的中餐在食堂凑合一顿,我所要承担的一顿晚餐,力求丰盛,考虑营养均衡,还绝对要符合这个“小南蛮”的口味,对魔术师的技艺要求更高。在精心准备的晚餐饭桌上看到孙子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的快乐无可比喻。每当门铃响起,放学归来的孙子在我打开房门的瞬间,冷不丁冲上来一把抱住我的时候,仰视着稚气还未脱尽然而却明显写满生命活力的生动英俊的脸庞,有一种幸福在心底升腾。我觉得自己一生扮演了一个魔术大师,将五颜六色的食品变幻成各种美味,将一个幼小的生命培育成一棵参天大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餐桌文化本身的意义不仅仅是解决吃饭问题,而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重大的培育“工程”。“煮妇”的付出难道不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吗?
做一个厨房魔术师,竟然也乐在其中!
2015年4月19日
也曾满怀热情学做饭,可那还是小时候的事情,每到逢年过节妈妈包饺子、擀面条,便在妈妈身侧纠缠不休,对柔软雪白的面团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央求妈妈给我一个面团让我学学包饺子的活络。可妈妈总是不允,原因一则是我们的家庭成员少,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包的饺子数量少,完全用不着我下手帮忙;二来,那时候细粮很珍贵,由不得你浪费。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妈妈总是不容置疑的给与否定,被纠缠不过便给我一个嗔怪,扬起巴掌做要打人状,我便趁她不注意,抓起一个小面团一阵风逃出屋外。在这种环境历练下的我到十五岁来到爸爸身边的时候 竟然还不会包饺子,更不用说掌勺做菜。
爸爸喜欢吃饺子。我这个地道的北方女儿承载了他太多的希望。记得刚来到他身边不久,爸爸就提议包饺子吃,这可难坏了我!天知道饺子怎么个包法呀?调馅、和面、擀皮.......我怯怯的直言相告“我不会”!爸爸 很无奈的摇摇头“这么大的姑娘还不会包饺子,让你妈妈宠坏了哟!”在爸爸多次示范以后才终于学会包饺子技术。什么样的师傅就教出什么样的厨艺,我跟爸爸学会的饺子包出来的是地道的家乡饺子,一溜边褶子很多,口感差。真正的“一把捂”还是成家后先生手把手教给我的,但人到成年手笨,先生一手漂亮的“一把捂”“我只学了一个皮毛,和人家的比总是有些神似形不像。先生还是以鼓励为主,常常夸我心灵手巧。他常常拿那个刚分配到农业局里工作的外号叫“扑克”的大学生跟我说事,过年单位一人分到一斤肉,他把它剁成肉馅,一斤面裹上所有的肉馅,包成一个大大的饺子,这只饺子足足煮了一个小时,最后的结果成了一锅肉面糊糊。先生揶揄的对我说“你比扑克聪明,一点拨就会”。我心里明白他的用意:哼!金蝉脱壳之计!由此在先生“不怀好意”的鼓励声中,从包饺子到厨房一应烹饪都责无旁贷的落到本人的肩上。
厨艺的长进和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在孩子出生以后。为了做一个合格的妈妈,让自己的孩子吃到最可口的饭菜。于是饶有兴趣且不厌其烦的学习各种菜的做法。成家前少的可怜的厨房实践还是为后来的厨房技艺展示打了一个基础。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我们家的保姆阿姨因为阶级成分高被清理出机关大院,那会儿“文攻武卫”正如火如荼,我们都停课在家做逍遥派。一家人的饮食就落在我和弟弟妹妹的肩上。我们一起排队买菜、生火做饭、照顾还幼小的弟弟。小小年纪便担当起家庭重任,给整天疲于被批斗的父母减轻后顾之忧。对于厨房事宜与生俱来的不热心让我放弃掌勺主动权,倒是小妹自那时候开始历练出一手好菜技艺。毕竟耳濡目染,做菜的程序还是略知一二。于是,当我的儿女出生以后,这略知的一二就成了不可小觑的基本功。我会从市场买回鲜活的大虾,剥皮去壳,剁成肉糜,把鲜嫩的菠菜开水中焯一下剁细,炒熟的鸡蛋沫与前两样混合,三鲜饺子馅出笼,小巧玲珑的饺子让孩子们吃的小肚肚滚圆。很有成就感,且一发而不可收拾,变换花样给孩子们调剂。呵呵,一个母亲为了孩子可以干自己最不喜欢干的事,而且还乐此不疲!
在岁月的历练中,不知不觉成了厨房魔术师。能够随心所欲的将各种菜蔬变化成拿得上桌的佳肴,让你的食客满意,够可以了吧?2009年,弟弟妹妹两家带上老妈妈去新西兰旅游,我和姐姐赶到深圳陪伴九十多岁的老父亲。离开故土多年的老爸仍然想着家乡的饭菜味道。我便使出浑身解数给老父亲来了一个二十天的“家乡饮食文化节”,哄得老父亲好开心,他没有想到十五岁还不会包饺子的姑娘竟然魔术般的做出千层饼、火烧、菜盒子.......父亲离开家乡六十多年第一次持久那么多天吃到不重样的家乡饭,那个满足哇!转眼间父亲走了一年多了,但每每想到在他的晚年我曾让他有过这么一次短暂的快乐与满足,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出门读书,参加工作,我和先生早早回归二人世界。两个人的饮食特别简单。孩子们不在身边,做饭热情一下子锐减,除了糊弄两个小菜打发先生的那杯小酒,基本不做“硬菜”的,时间久了有些口馋,便去买些“刘婆卤菜”、拟或“小胡鸭”一类的成品菜改善一下生活,省事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呀?由此带来的负面结果就是厨艺的锐退。先生常常抱怨“几十年一贯制,做来做去就是那么几样菜,没历练出一个拿手菜!”
厨房里懒散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终于因为孙子的出生又奏出最强音。两千年一个令全家人充满希望的小生命降临到我们这个美满的家庭。把对孙娃全部的爱转嫁到媳妇身上,“月母”一日五餐的饮食让我绞尽脑汁。孙娃满月去防疫站注射疫苗时,媳妇的同学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原本苗条纤细而变得丰满的媳妇:“婆婆给你做了什么好吃的呀?长得这么好?!”立时脸上觉得很有光彩!媳妇的产假休满时,照顾四个半月的孙娃就完全落在我和先生的肩上。仿佛又开始了妈妈的年代,从孩子可以添加辅食开始,千方百计给他调剂,肉糜的鲜水饺、清蒸汽水肉、自治鱼、肉松,肉末青菜粥.....不一而足。十五年走下来,出生时五十八公分的一团红肉肉,如今已经成了一米八三的高头小伙子,这里边蕴含许多付出和快乐,不是“厨房魔术师”绝对体会不到的!
今年孙子要中考了,孩子每天的中餐在食堂凑合一顿,我所要承担的一顿晚餐,力求丰盛,考虑营养均衡,还绝对要符合这个“小南蛮”的口味,对魔术师的技艺要求更高。在精心准备的晚餐饭桌上看到孙子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的快乐无可比喻。每当门铃响起,放学归来的孙子在我打开房门的瞬间,冷不丁冲上来一把抱住我的时候,仰视着稚气还未脱尽然而却明显写满生命活力的生动英俊的脸庞,有一种幸福在心底升腾。我觉得自己一生扮演了一个魔术大师,将五颜六色的食品变幻成各种美味,将一个幼小的生命培育成一棵参天大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餐桌文化本身的意义不仅仅是解决吃饭问题,而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重大的培育“工程”。“煮妇”的付出难道不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吗?
做一个厨房魔术师,竟然也乐在其中!
2015年4月19日
文章评论
陆老师
妹妹真的是个厨房魔术师!赞!!![url=http://qzonestyle.gtimg.cn/qzone/em/e179.png][img]http://qzonestyle.gtimg.cn/qzone/em/e179.png[/img][/url][url=http://qzonestyle.gtimg.cn/qzone/em/e179.png][img]http://qzonestyle.gtimg.cn/qzone/em/e179.png[/img][/url][url=http://qzonestyle.gtimg.cn/qzone/em/e179.png][img]http://qzonestyle.gtimg.cn/qzone/em/e179.png[/img][/url]
悠悠白云
辛苦一人,幸福全家。[em]e179[/em][em]e163[/em][em]e178[/em]
土命人
这才是对妇女半边天,家庭主妇的正确评价!一路走来,由不谙烟火到厨房魔术师,奉献着,快乐着。给予真的是一种幸福,孙子的一个拥抱,足以让你大大满足了。祝你长寿百年,永远如此幸福。有一次我刚想糊弄,想起你要检查我的食谱,我立刻把手里的倒掉,重做新的。榜样的力量还真无穷呢!
相如连山
老嫚大姐这篇充满情感和趣味的文章,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人生的许多辛苦,往往也是最值得回味的快乐。 说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并不是说所有的苦,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快乐,转化为幸福的回忆。比如同样是对于知青生活的回忆,有的人把知青生活的艰苦当做是人生的一种历练加以回味,有的人则是将知青的经历当作一种不堪回首 的梦魇!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人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心态问题。坦白地说,我很少下厨,只是偶尔打打下手。虽然没有亲味其中的辛苦,但作为一个绝大数情况下的“旁观者”,我还是能“看”出 下厨的辛苦的。文中的“我”能够“以苦为乐”,是有原因的:如果年幼时“强”作妈妈的帮手是出于好奇,那么长大以后为父母、为先生、为后辈展示厨艺,则是出于一种孝心、爱心和责任。 呵呵,刚写到这里,有人来强拉我陪同上街了,暂时说到这,有空再来饶舌[em]e120[/em]
枫林唱晚
仿佛看到了嫚姐厨房忙碌、快乐的身影!
姁姁
[em]e1000065[/em]
新贝壳(李娟)
花美人美心更美
卧石听雨
听到门玲声,打开房门,冷不丁迎來一个拥抱!仰视那个1米83的大小伙,看那脸上还带有稚气的眼神。嫚姐姐,你无怨无悔的交响曲成功啦 !!! 当然,你还成功的膁取了我的眼泪。抱抱姐姐。[em]e100[/em][em]e100[/em][em]e100[/em]
俗世过客
阿姨呀,不知道过儿这辈子能不能品尝到您做的饭菜,真的好向往呀,字里行间,体会着阿姨对父亲的爱,对孩子的爱,对孙子的爱,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对家庭那种无私,而又伟大的爱!他们幸福的同时,阿姨也是快乐的。祝福阿姨永远这样幸福快乐,在照顾好孙辈的同时,自己也要保重身体噢,[em]e160[/em][em]e179[/em]
秋月
这就是爱最完美的体现![em]e179[/em]
平明
嫚姐姐,小小厨房,承载着几代人的幸福美好,小厨房,大世界。
敏而好学(小溪)
快乐的煮妇,把一日三餐做为一项“工程”来完成,期间充满了对父亲,对家人对儿孙的爱,姐姐是合格的煮妇!为姐姐点赞![em]e178[/em] [em]e179[/em]
敏而好学(小溪)
姐姐我家也有“煮夫”每天乐颠颠的演绎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我也曾写了一篇“家有煮夫真好”的日志,只是没有发表。哈哈哈。煮夫与煮妇都蛮拼滴。[em]e128[/em]
好人&心语
看着这篇文字暖心!虽然我的父亲是北方人,但是我却是在湖南生长,我的包饺子活还是父亲教的,以至于我现在的饺子好吃也好看,下了班我就是一个家庭主妇,每天给家人做饭菜乐在其中!
好人&心语
大姐是贤妻良母,孙子有你这个称职的奶奶,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