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创作手法鉴赏 杜甫诗流水对法十一
个人日记
让步关系复句形式的流水对
主讲 辽宁舰
杜诗流水对法十一 让步关系复句形式的流水对:前句做出假设让步,后句表示转折的结果即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常用的让步关系连词:
“就算”、“就是”、“就连”、“哪怕”、“纵然”、“即使”、“宁可”、“无论”……,“也”、“也要”……。
“虽然”……,“但是”……。
《捣衣》 【唐】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別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译文】:
因知你远守边疆不回返,
所以秋至我在清洗杵砧。
眼看寒月马上就要来临,
更何况长经别离愁盈心。
宁可不辞捣熨寒衣劳倦,
也要寄边关慰你城墙深。
用尽闺中思妇微薄气力,
只盼君聆听天外盼归声。
这首诗我们在第八讲已经跟大家分析过。其中的颈联: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就是让步关系流水对:“宁可……,(也要)……。”句型。只是用“一”代替了“也要”。
《南征》 【唐】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释】:
南征:南行,向南而去。此诗应是作者离开四川,本想北上长安,却因故经岳阳而进湘江向南飘泊之时所作。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携家出三峡,经江陵、公安,暮冬抵岳阳。之后,诗人漂泊湖南,贫病交加,濒临绝境。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死在湖南耒阳湘江的舟中,时年五十九岁。
桃花水:即春汛。约于农历三四月间。此时桃花盛开,故称桃花水。《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 颜师古注:“《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
云帆:白色的船帆。借指船。 杜甫《后出塞》诗之四:“云帆转辽海 ,粳稻来东吴 。”
偷生:苟且求活。杜甫《石壕吏》诗:“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避地:迁居以避灾祸。
适远:奔波于远方。
沾襟:泪湿衣襟。
百年歌:乐府诗的一种。【晋】陆机所创,记述从幼小到耄老的状况。【唐】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卷下:“《百年诗》,起总角至百年,歷述其幼小、丁壮、耆耄之状,十岁为一首。”
【译文】:
春天两岸尽泛桃花水,
白帆飘浮在枫树林边。
苟且偷生于长途避难,
奔波异地更泪湿衣襟。
即使在老病南行之日,
仍抱感恩而北望之心。
独唱百年歌徒增自苦,
却不见天地间有知音。
【手法】:
此诗是一联一段的四段式。
《南征》 【唐】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景起烘托(正对)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事承兴怀(递进流水对)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事转点题(让步流水对)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事结抒情
与老杜大多数诗布局上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
1、承联不是景承,而是事承。所起作用是从景、情两方面为转联做烘托。
2、直到转联才点题。
而在对仗上,老杜此诗前三联都是对仗句。
首联以正对,交代时间、气候和作者所在之处。桃花水和枫树林说明是在江上,云帆指代船。
颔联以递进关系流水对,前句说明此行的起因,后句递进一层表此行的心境。
以上两联,均在于为转联做烘托铺垫:
桃花水、春天嫩绿的枫树林,本给人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感觉,然而作者却无法高兴起来,因安史之乱被平息而“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归乡梦想破灭,反而遇到“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的无奈,似乎作者对前途完全失去信心。
这就更能烘托出作者在颈联以让步关系流水对表白的自己对家国的赤诚之心。
颈联以让步关系流水对,抒发自己被迫南行的无奈和思念家乡的殷切之情。
老病南征日,
君恩北望心。
即使在老病南行之日,
仍抱感恩而北望之心。
上下句都省略了连词“即使”、“仍然”。
尾联是作者回到现实之中,以《百年歌》借喻自己的一生,虽怀报国志,未见有知音。
四联所表达的情感,跌宕起伏:由喜而悲,悲而不丧志,却终不得志。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宿江边阁(即後西阁)【唐】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释】:
题解: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当时,年近花甲的杜甫移居夔州(重庆奉节,即刘备托孤地白帝城)。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阁。
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军阀割据,外族频侵,战乱依然。诗人随严武回长安的愿望又因严武之死而落空。故写此诗诉说自己于国家之忧虑和无力。
江边阁:即杜甫在夔州的寄住地西阁,是一个长江边临近瞿塘关的寓所。
暝色:暮色;夜色。
延:连绵。
高斋:书斋名。应指江边阁里的书房。
次:临近。
水门:水闸。指瞿塘峡像一个水闸。
岩际:山峰之间。
【译文】:
暮色延绵在山峰之间,
书斋临近瞿塘峡水门。
薄云在山峰之间驻宿,
孤月在长江浪中翩翻。
鹳鹤不见追飞已入静,
豺狼却在觅食而闹喧。
纵使我无眠忧虑战乱,
却恨无力去拨正乾坤。
【手法】:
这首诗采用三段双承式布局。
首联“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为一段,交代时间、地点及环境。
中间两联为第二段。
颔联“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从视觉角度,以夜色中的云和山、月和江的景色承首联。仇兆鳌解释为:“云过山头,停岩似宿。月浮水面,浪动若翻。”。或许薄云、孤月正如作者,流浪于山水,无根无基。
颈联“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从听觉角度,以鸟类已停止追逐飞翔而入静,豺狼却于夜间出来觅食而喧闹的景色来续承首联。或许作者暗喻安史之乱方平息,军阀、外族又趁乱挑起战火。
尾联为第三段,转合一气呵成。
“不眠忧战伐”,作者从景语转入人事,用省略了连词的让步关系流水对,引出“无力正乾坤”的感慨而结。面对着经历长年战乱的作者、百姓和大唐盛世的衰落,作者深感痛心与无力。
(纵使一夜)无眠忧战伐,(却恨)无力(去拨)正乾坤。这也是让步关系流水对的典型表现形式。
此诗也是四联全对仗。中间两联是很好的工对。
其中,颔联“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是化用前人诗句,而更见精彩。《杜诗详注》评曰:“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此何仲言诗,尚在实处摹景。此用前人成句,只换转一、二字间,便觉点睛欲飞。
所以,诗圣如此用典,堪为我辈用典之效仿范本。凡用典,如不能为我所用,不能化出新意,则失去了用典的意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