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创作手法鉴赏 杜甫诗流水对法七

个人日记

 

 

递进关系复句形式的流水对
 

 

主讲     辽宁舰

 

杜诗流水对法七:出句描写某种情状,对句表述的意思比出句推进一层,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捣衣》【唐】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释】:

 

捣衣:古代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衣物柔软服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后亦泛指捶洗。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用于捣衣的杵砧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家、远别故乡及闺妇思念游子的惆怅情绪

 

此诗以闺妇为远征在外的丈夫制作冬衣的情景,表达夫妻离愁和对战事的哀怨。

 

戍:防守边疆。“戍,守边也。”(《说文》)。

 

拭:擦洗,整理。“拭,清也。”(《尔雅》

 

砧(zhēn:捣杵(chǔ)衣物用的砧板。多为石质。

 

苦寒:严寒。

 

况: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

 

辞:动词,遣去。作“不辞劳苦”之解。

 

塞垣:要塞城墙。“垣,墙也。”(《说文》

 

深:远之意。

 

空:天空。

 

【译文】:

 

知你远守边疆不回返,

所以秋至我在清洗杵砧。

眼看寒月马上就要来临,

更何况长经别离愁盈心。

宁可不辞捣熨寒衣劳倦,

也要寄边关慰你城墙深。

用尽闺中思妇微薄气力,

只盼君聆听天外盼归声。

 

【手法】:

 

这首诗,杜甫借闺中思夫之妇的口吻,表述离愁和对动乱的深深忧虑。

 

全诗句句都是情语。而全诗只选用三个物象:“砧”、“月”、“垣”。因此,谋篇布局主要靠动词来表现。动词的使用和形容词的搭配,就尤显立意功夫。

 

【全诗脉络】:

 

图片

 

由题字“捣”引出“拭”,点题;并引出颈联的“辞”和“寄”,颈联承首联第二句,

表“拭”的后续行为。

 

“知”既是“捣”的原因,又引出“近”和“别”,颈联承首联第一句,表“知”的内涵。

 

“用尽”接“倦”,“听”接“寄”,并回扣题“捣衣”声,借代闺妇思夫之情作结。

 

四联八句,共使用动词11个,且每个动词都环环相扣。这种方法,不但在杜诗中少见,在唐诗中也属罕见。

 

 

【句法】:

 

看每联两句间的承接:

 

首联“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因“知”不返而“拭”清砧,因果关系复句;

 

颔联“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近”寒月且经长“别”,递进关系流水对;

 

寒月,深秋。本已令人凄凉,更何况已经长别离。

 

后句比前句更推进一层,表达出妻子的深深惆怅。

 

颈联“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宁“辞”倦以“寄”深垣,让步关系流水对;

 

宁愿我自己承受捣熨的劳倦,也要为你寄去寒衣。前句让一步,使后句论述的事件更具说服力。

 

尾联“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用”尽力为使君“听”音,目的关系流水对。

 

我在闺中费尽心力,只求夫君你远在天外也能听到我捣衣的声音。这是我的心声。前句是行为,后句是目的。

 

除了首联末二字,“不返”与“清砧”不成对仗,却也是具有流水性质的复句。其余三联都是流水对。可见杜甫对流水对的运用已经独有匠心。

 

诗中第二联“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就是表递进关系的流水对。前句表秋寒将近,本已令人泛起离愁;下句更深入一层,何况已经一别经年,更是思念益深。诗人用这样的手法,把思妇愁上加愁的心境描述得淋漓尽致。

 

杜诗流水对法七:出句描写某种情状,对句表述的意思比出句推进一层,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卜居》【唐·杜甫】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沈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释】: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冬末,杜甫从陇右来到成都,在营建草堂前,写了此诗,记述他在浣花溪畔择地之事。【顾注】“乾元二年十二月,公至成都。明年,上元元年,卜成都西郭浣花溪以居。”

 

次年,杜甫草堂建成于此诗所说的卜中之地,即浣花溪西岸。

 

卜居:择地居住。

 

浣花流水:指浣花溪。又名濯锦江、百花潭 。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郊,为锦江支流。溪旁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诗之三:“竹寒沙碧浣花溪,橘刺藤梢咫尺迷。”仇兆鳌 注引《梁益记》:“溪水出湔江,居人多造綵笺,故号浣花溪 。”唐张籍 《送客游蜀》诗:“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

 

西头:溪水的西岸。赵曰:公之居,在浣花溪水西岸江流曲处。

 

林塘:树林池塘。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主人:杜甫本人。仇兆却说:“主人,公自谓。”

 

郭:廓的通假字,指城廓。浣花溪在当时的成都西郊,所以说“出郭”。

 

尘事:世俗烦事。

 

澄江:清澈的江水。南朝齐国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鸂鶒(xī chì):亦作“ 鸂鶆 ”。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临海异物志》:鸂鶒,水鸟,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无毒气。

 

沈浮:沉浮。沈,沉的通假字。

 

乘(chéng)兴:趁一时高兴;兴会所至。

 

山阴:山朝北的一面。【唐】颜师古 注:“山南曰阳,山北曰阴。”

 

【译文】:

 

在浣花溪流水的西面,

为寻居所得伴林泉幽。

已知出城可少沾尘事,

更有清江可销羁客愁。

无数蜻蜓上下齐蹁跹,

一对鸂鶒相对共沉浮。

溪水东行万里可乘兴,

须向山之北麓上小舟。

 

颔联“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就是表递进关系的流水对。意为:这里既少尘事烦扰,更有澄江可赏,足以消去流落他乡的忧愁。

 

对国家的动乱和人民的的生机日渐忧虑。自己也对飘泊生活深感不安。因此见到浣花溪畔这种安宁、充满生机的环境非常喜欢和向往。所以才有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沈浮。这样的感慨。

 

颔联的递进关系流水对,为颈联转入描景做好了引子。

 

句中,“已。。。更。。。”是递进关系的典型连接词组合。

 

杜甫用表递进关系的复句作成流水对的还有:

 

《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 其三》唐·杜甫】

  

对月那无酒,登楼况有江。

听歌惊白鬓,笑舞拓秋窗。

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

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译文】:

 

对着明月怎能没有美酒,

何况登楼还能观赏清江。

听歌惊觉诸友已染白鬓,

笑舞不由打开那扇秋窗。

名贵的绿蚁酒且再相续,

窗外的沙鸥见成对成双。

同病相怜诸君尽情醉倒,

更感觉此心被友情服降。

 

首联“对月那无酒,登楼况有江。”也是表递进关系的流水对:

 

“那无酒”即“有酒”。“况”即“况且”、“何况”。不但对月有酒可饮,而且登楼有江可赏,此情此景,正合好友欢聚,尽情畅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