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创作手法鉴赏 杜甫诗的流水对法三
个人日记
主讲:辽宁舰
【杜诗流水对法三】 把单句拆分为“流水对”,原句的主谓语和宾语主体分作出句,对句是原句宾语的情状部分,动补结构。
《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其一》【唐】杜甫
远闻房太守,归葬陆浑山。
一德兴王后,孤魂久客间。
孔明多故事,安石竟崇班。
他日嘉陵涕,仍沾楚水还。
【背景资料】:
房琯之父房融曾任唐玄宗的两任宰相。在房琯9岁其父时被贬,隐居于洛阳陆浑山。在房琯随父居住陆浑山时,杜甫就曾拜谒过他,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房琯19岁时,唐玄宗的宰相张说倡导封禅仪,就诏告天下,广为征集贤文。房琯作《封禅书》送呈张说,张说看后大悦,极为赏识,就把他推荐给玄宗李隆基,不久房琯便被任命为卢氏县令。
房琯到卢氏上任后,革除积弊,废弃酷刑,兴修水利,发展农工,大胆改革,政绩卓著,深得当地人民的爱戴。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便仓促传位于唐肃宗李亨。朝廷派房管和贾至前往颁布传位诏书,李亨在灵武承帝位。当时正是国乱用人之际,肃宗即任命房管为宰相。
后因房琯迎战叛军战败,加上房琯的一个琴师董廷兰贪财,唐肃宗欲罢免房琯。
杜甫听说肃宗欲罢免房管之事后,再三向唐肃宗上书辩说“罪细不宜免大臣”的道理,为房琯求情,肃宗大怒,杜甫险些招来杀身之祸,从右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杜甫流落到阆州,当时房琯已死,杜甫到房琯墓祭拜,写下了《别房太尉墓》一诗。
《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两年后,唐肃宗准许房琯的儿子把房琯迁回故乡洛阳安葬在陆浑山上。杜甫这首《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其一》就是写于房琯归葬后。当时杜甫还在四川流浪。
【注释】:
相公:旧时对宰相的敬称。《文选·王粲〈从军诗〉之一》:“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李善注:“ 曹操为丞相,故曰相公也。”
房相公、房太守:均指房琯(guǎn)。房琯,字次律,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出生于洛阳,其父房融是两任宰相。9岁时,父亲房融被贬,他便随父隐居于陆浑山中。后房琯得宰相张说赏识,历任卢氏县令,更官至宰相。
灵榇:灵柩。《文选·潘岳〈哀永逝文〉》:“抚灵榇兮诀幽房,棺冥冥兮埏窈窈。” 李善 注:“杜预《左氏传注》曰:榇,亲身之棺。”
阆州:今四川阆中市。房琯就是病死在此地。
归葬:人死后将尸体运回故乡埋葬。房琯死在阆州,后移葬故乡洛阳的陆浑山。
东都:指东汉首都洛阳。
陆浑山:山名,在河南洛阳。房琯死后葬在此山。
一德:始终如一,永恒其德。孔颖达疏:“恒能始终不移,是纯一其德也。”
兴王:指房琯为唐朝中兴立下的功劳。【清】钱谦益著【钱笺杜诗】注:“房琯建分镇之议,定兴复之功,故以一德兴王许之。”
孤魂:孤独无依的魂灵。指房琯客死他乡。
久客:久居于外。指房琯死后长期埋在异乡。
孤魂久客间:引典《后汉书》:温序为隗嚣所杀,丧在洛阳,赐城旁地为冢,长子寿梦序曰:“久客恩乡里。”寿梦上书,请骸骨归葬。
孔明: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两朝丞相。
安石:王安石,北宋两朝丞相。
多故事,多变乱、患难之事。
崇班:官居高位。
嘉陵:指成都。当时杜甫客居于成都。
他日:这里指往昔,以往。房琯死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次年,杜甫曾写《别房太尉墓》诗祭房琯墓。这里的“他日”当指此事。
涕,哭泣。《說文》泣也。《玉篇》目汁出曰涕。《詩·邶風》泣涕如雨。应指当年在房琯墓前痛哭祭诗之事。
楚水:指长江。
还:指房琯归葬事。
【译文】:
我远在西蜀听闻房太守,你英灵已归葬在陆浑山。
用一生之德中兴王业后,你孤魂久久游历在客乡。
你像孔明历经诸多变乱,同与安石被尊崇于朝班。
往昔我在嘉陵为你哭泣,今日仍沾楚水送你归还。
【脉络与章法】:
杜甫此诗采用四段式布局,每联一段。
首联平铺,直接点题(明起)说明事因,说的是今事,表达作者对房琯归葬的欣慰。
颔联追忆旧事,以房琯的功劳及死后久葬异乡的对比,表达作者心中的不平。
颈联转为赞誉房琯功比诸葛亮,名齐王安石,表达作者对房琯的崇敬。
尾联以曾在房琯墓前的悲切涕泪,表达作者自己未能亲送房琯归葬的遗憾。
各联之间的脉络如箭头所示,分为两条线。
第一条线:追忆和赞誉房琯,“一德兴王”,功名可比诸葛亮、王安石。这是作者对房琯的崇敬之情。这是第二条线的感情基础。
第二条线:由房琯归葬而引起以前对房琯“孤魂久客间”的不平,再引起自己不能亲送房琯归葬的遗憾。
【流水对法】:
诗中第一联“远闻房太守,归葬陆浑山”是流水对。两句其实是一句话:
(我)远闻房琯归葬(在)陆浑山。
杜甫把宾语分成两段,宾语主体“房太守”归到出句,把“归葬在陆浑山”作对句。
而在对句中,次级主语“房太守”隐去,“归葬”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所以是表处所的介词“在”(隐去了)引出介词短语“(在)陆浑山”作“归葬”的补语。即,“陆浑山”是补充说明“归葬”在哪里。
【杜诗流水对法三】 把单句拆分为“流水对”,原句的主谓语和宾语主体分作出句,对句是原句宾语的情状部分,动补结构。
《元日寄韦氏妹》【唐】杜甫
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
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
春城回北斗,郢树发南枝。
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
【注释】:
《明刻本廉善堂藏板 明赵侪鹤注 正心会新稿》(简称《鹤注》):“此(杜甫诗)是至德二载元日所作。”
“此公在乱而思妹也。钟离无恙,京国已非,有世事沧桑之感。春城,公所居。郢树,妹所在。斗回枝发,此元日春景。朝使路梗,伤音信莫通也。郎伯作镇,盖仕于钟离,故慨朝正使而并及之。”
意为:这首诗是杜甫公在乱世思念妹妹。妹妹所嫁的钟离县无恙,京城已非原来的京城。春城,杜甫所居住;郢树,妹所居住。北斗回,南枝发,都指春节之景。朝拜的使者个路阻,音讯不通。郎伯作镇,即说妹夫在钟离为官。所以感叹未能朝拜。
元日:春节。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韦氏妹:杜甫的妹妹,因嫁给韦氏,故称“韦氏妹”。《鹤注》“韦氏妹,妹嫁韦氏也,即同谷诗所云“有妹有妹在钟离”者。”
因为安史之乱,杜甫与兄弟姐妹们流离失所,骨肉分散,音讯全无。在他的《月夜忆舍弟》可见: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因此,杜甫并不知道妹妹已经出嫁。这就是“近闻”的原因。直到安史之乱被平定,杜甫才陆续收到弟弟妹妹的消息。《月夜忆舍弟》也是同一时期写的。
迎:迎娶。此处杜甫指妹妹出嫁。
汉钟离:地名。【清】胡鸣玉《订讹杂录·钟离权》注:“汉钟离乃地名,非人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又有一说是说在今安徽省凤阳县 。《汉志》:属九江郡 。 邵注:今凤阳府临淮县 。” 并非八仙里的汉钟离。
郎伯:古代妇人对丈夫的一种称谓。仇兆鳌注:“《子夜歌》:‘故使侬见郎’,《诗经》‘自伯之东’。妇人称其夫曰郎、曰伯。”
殊方:远方,异域。 汉班固《西都赋》:“踰昆崙,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此处指“汉钟离”这个地方。
京华:指唐肃宗的行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
后唐玄宗仓促传位于李亨。房管和贾至前往颁布传位诏书。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京城长安、东都洛阳。
旧国:唐朝原国都洛阳。《庄子·则阳》:“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明刻本廉善堂藏板 明赵侪鹤注 正心会新稿》“诗云“京华旧国移”,谓肃宗行宫在灵武也,此是至德二载元日所作。韦氏妹,妹嫁韦氏也,即同谷诗所云“有妹有妹在钟离”者。”
北斗:北斗星。《晋书·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斗为人君之象,号令之主也。”
郢(yǐng):古时楚国首都。
郢树:楚国的树。《楚辞·哀郢》:“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注:“顾望楚都,见其大道长树,悲而太息。”郢树典出自此。按:钟离,春秋时属楚地,故云郢树。
南枝:朝南的树枝。借指春天生长的树枝。引【汉】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之意,表达思念之情: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朝正:古代诸侯和臣属在正月朝见天子。自从汉以来通常在岁首元旦进行,也称大朝会。
朝正使:前来参加正月朝见的臣使。由“郎伯殊方镇”的“镇”(镇守),杜甫妹夫应为朝廷官吏,故此处的朝正使,应借指其妹夫。
【译文】:
近来听闻妹妹嫁给韦氏,被迎娶在楚国的汉钟离。
妹夫在远方为朝廷效力,京城已随肃宗就位迁移。
北斗星回令天下皆春意,楚国的树想必已发春枝。
不见妹夫元日朝拜身影,思念妹妹的泪痕满面垂。
【流水对手法】:
首联“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同样是一句话拆成两句话。原话应为:
我近来听闻妹妹在汉钟离这个地方嫁给了韦氏。
杜甫把妹妹及其夫姓合在一块,称为“韦氏妹”,按语法作为“闻”的宾语主体,与省略的主语“我”谓语“闻”一起归入出句。
而“迎在汉钟离”这个动补结构(宾语的情状)单独作为对句。
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
杜甫用此法所作的流水对还有:
《忆弟二首 其一》
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
人稀吾不到,兵在见何由。
忆昨狂催走,无时病去忧。
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
首联“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
我在丧乱中听闻弟弟饥寒交迫在济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