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究竟有多大,及《尼布楚條約》賣國條約考證
个人日记
長期以來,官方出版的明朝印象,總是暴力、血腥、宮鬥、黨爭等,地圖也是北方蒙古、滿清等獨霸一方,而明朝搖搖欲墜,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真的如通行版那樣描述的嗎?
一、《明史》的荒謬。
《明史》中,把蒙古分裂出來的已經臣服明朝的瓦刺韃靼以及女真等列入外國傳,甚至包括朵顏三衛都被列入外國傳,滿清這樣修史的原因是想混淆視聽,否定自己是明朝臣屬,建國屬於亂臣賊子行為,修進外國傳則能與明朝平起平坐。
二、藩國與屬國刻意混淆。
藩國通常是處理地方勢力和邊境民族勢力的封建編制,藩國不具備獨立主權,而屬國有一定獨立主權,國標用制也可以不一樣,比如年號、曆法、度量衡等。
三、羈縻。
羈縻或稱土司制度,中央朝廷對西南少數民族採用羈縻政策,承認當地土著貴族,封以王侯,納入朝廷管理。
四、實際控制與本土說的荒謬。
本土說是西方歷史引進的一個話題,針對殖民領土而言,而中國自古無本土與非本土之論,只要是法理和制度下,皆為國土。實際控制論也是同樣荒謬,導致否認中國明朝對西伯利亞的主權。我有套很大的房子,人只住了一部分房間,另一部分房間長期沒人住,難道說這房就不是我的嗎?就算暫時租給別人住,那房的所有權難道不是我的嗎?
五、《尼布楚條約》賣地賣國。
在尼布楚會議上,清朝代表曾提出以勒拿河至北冰洋為界的第一方案,繼而讓步提出第二方案,即以外興安嶺的北支(諾斯山)直至亞洲大陸最東北的沒入大海深處的諾斯海岬(即楚科奇半島)為界。但最後因為談判的清朝代表的能力問題以及要平叛準噶爾的叛亂等原因希望與俄國保持和平而再次讓步放棄了第二方案和這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連以貝加爾湖為界的第三方案也放棄了。最後以額爾古納河至外興安嶺至烏第河為界,西伯利亞那片遼闊富饒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蒙古族的近親民族從此成為了俄國的土地和子民。中國在該條約中放棄了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領土,該條約實際上不利於中國。《尼布楚條約》應算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理由及議論:
⒈外興安嶺附近地區自古就是中華民族東北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自唐朝以來,遼朝、金朝、元朝、明朝都對該地區實施了有效統治,明朝還在該地區設立奴兒干都司進行管轄。而俄羅斯最初只是一個莫斯科公國,其主要領土在歐洲,外興安嶺附近離俄羅斯本土相距一萬公里還遠,清初的時候,俄羅斯一些匪徒才流竄到外興安嶺附近殖民。而此時滿清正處於某些磚家所謂的「康乾盛世」時期,俄羅斯此時彼得大帝才剛剛實行改革,一個處於盛世的國家,在家門口打一個遠道而來的侵略者,卻要死傷數千士兵才攻下只有幾百沙俄匪徒佔據的雅克薩城。以當時清的國力,本應能夠將沙俄侵略者逐出國門,但是最終卻犧牲了一部分領土(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土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清軍武器落後,滿清軍隊崇尚騎射,廢棄了明朝的火炮,因此對抗沙俄侵略者的火炮時死傷慘重。二是滿清剛平定中國不久,其殖民統治尚不穩固,故不願與沙俄消耗。所以就簽訂了該割讓領土的不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的文本以滿文和拉丁文簽署,唯獨沒有漢文,顯示了兩個殖民者互相勾結。這個不平等條約開了很壞的先例,此後滿清政府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喪權辱國,就是從所謂的「康乾盛世」開始的。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條約》是個不平等條約:「……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
⒉尼布楚條約是中俄雙方在平等基礎上籤訂的一個不平等條約。戰勝後還能賣國,這不是康熙開的先例,也不是沒有後來的追隨者。南宋在岳飛的率領下節節勝利,眼看收復被佔領土、直搗黃龍和迎回二帝在望,南宋皇帝反而非要臨陣殺將,然後甘為兒皇帝並對金稱臣納貢。尼布楚條約之後就是《越南條約》,越南原本和琉球一樣是中國的屬國,法國意圖殖民越南並引發了中法對抗,卻在鎮南關一帶被中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更加出乎意料的是清廷主動叫停止戰,同法國人談判並割讓越南,從而讓法國獲得了通過軍事手段無法取得的利益。為啥戰勝了還能賣國?宋高宗趙構不想迎回他的父親和哥哥,目的就是想保住個人的帝位。康熙出讓土地是害怕沙皇繼續糾纏,從而令滿清在西北和東北進行兩線作戰,那樣對滿清政權的生存極為不利。清廷丟掉越南也是想苟延殘喘,列強早就在本土佔領了中華的許多土地,還會在乎中央並不直轄的越南?只要將法國人的注意力困在越南,使得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騷擾北京,滿清朝廷就自以為燒高香。百草止水不由感嘆,這些帝王和政權全為自身利益著想,根本就不在乎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因為在他們眼裡自身或小集團利益勝過一切,這就是一切專制政權的本質!
六、明朝在漠北疆域被掩埋。
我們可以從上面看到,明朝在那些地方是有駐軍並且有駐官軍。並且明成祖和太子去那裡都是直接車駕去的,具體的看上面的圖。
【史料】:
○壬子 车驾次禽胡山 上制铭刻石曰瀚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胡尘永清沙漠赐其泉名灵济△以明日 万寿圣节敕免文武群臣贺△瓦剌顺宁王马哈木等遣舒黑的儿等来朝赐宴劳之
○甲寅 车驾次广武镇赐其泉名清流 上制铭刻石曰于铄六师用歼丑虏山高水清永彰我武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三
○丙子 敕前锋都督刘江等曰骑士哨了若遇寇东走即瓦剌之人诣阿鲁台者西走即阿鲁台部下往瓦剌者须并执之盖虏情多诈不可不察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一
○甲辰驻跸双泉海即撒里怯儿之地前锋都督刘江等兵至康哈里孩遇虏与战斩虏数十人驰报 上度虏必大至命江等严哨了下令各营曰虏中亦有能汉语者或夜假言语相通因而劫营当谨备之
○乙巳前锋获虏谍言马哈木太平等兵距此百余里 上喜曰朕固知虏不远令诸军秣马以俟早发
○丙午车驾发双泉海次三峡口前锋都督刘江等哨见虏众驰报 上率师兼程而进命皇太孙于宝纛同行专以铁骑五百护卫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二
○戊寅 敕前锋都督刘江等曰朕昨夕观气候瓦剌之寇已动尔等尤宜慎重毋或怠忽
○辛巳驻跸广武镇遣指挥塔不歹等往觇瓦剌事势是日云南元江等府故土官知府那直男那邦曲靖军民府龙华寺僧志禅等贡象马等物 皇太子命如例宴赐劳
○丁亥 车驾次杀胡城敕成安侯郭亮督馈运赴应昌 命清远侯王友广恩伯刘才以所领将士先赴开平伏息时谍报虏伪知院失乃干溃散西走至广武镇欲率众来降遣指挥廓廓帖木儿等招之仍命王友等途中如遇失乃干降须善抚绥之不降即掩击之 敕尚书吴中都指挥章安督馈运赴禽胡山
○庚子 车驾次永宁戍时清远侯王友等将至禽胡山与失乃干相距一程友等迂道避往应昌致军士乏食者多死 上闻之震怒
○ 敕忻城伯赵彝刑部尚书吴中等督运粮饷赴禽胡山
○命清远侯王友广恩伯刘才统领守营马步官军于饮马河上筑杀胡城驻札 上率将士精锐者循饮马河西北行△都指挥娄鬼力获至虏人口孳畜命送杀胡城仍敕清远侯王友等抚养之
七、關於西伯利亞和外東北的考證。
雅庫南部與之相鄰的遼陽省北部的統軍機構征東招討司,即設在黑龍江入海口處的弩兒哥(即明代的奴兒干),與骨嵬(庫頁島)隔海相望。
雅庫地區在遼陽行省極北部,據《開原新志》記載:有一種北山野人(北山即指外興安嶺)乘鹿出入。又據《遼東志》記載:"北山野人"呈給明朝政府的貢品,有海貂皮、海騾皮、海獾皮、殳角(海象牙)魴須、好剌(諸色鹿),要之大都是北海產品。可推見他們在元朝時居住在自外興安嶺東端的小海(鄂霍次克海),往北到北極圈、北冰洋岸的雅庫地區,向元朝政府進貢,受元朝遼陽行省管轄。
又據《開原新志》記載:"北海之南、大江之西"居住著一種野人,"住平土屋,屋脊開孔,以梯出入。卧以草鋪"。據《遼東志》記載:此種野人"與吉里迷為鄰",與吉里迷不同類。據《明實錄》載:此類土著部落頭領,多為"女真野人頭目"。野人女真即清之鄂溫克即雅庫特一種轉音,鄂溫克,不僅生活在黑龍江流域及外興安嶺,亦生活在外興安嶺以北至北冰洋的雅庫地區。從明朝初年永樂等朝《實錄》記載:野人女真(鄂溫克、雅庫特)向明朝政府進貢,即可知野人女真不過因循元朝舊制,即可推見野人女真向元朝政府進貢受遼陽行省管轄。
(四)明代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管轄考
繼元之後明代東北地區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奴兒干都司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自永樂元年(1403年)邢樞等招撫建州、海西,野人酋長"悉境來附",奴兒乾地區首領把剌答哈來進貢,明朝政府設奴兒干衛,任把剌答哈為指揮同知。此後復增設至一百三十一衛加明初設的兀良哈三衛計,一百三十四衛並設奴兒干指揮使司以轄之。
奴兒干都司設治於黑龍江下游,距海口一百五十公里的特林明朝政府派駐都司的官兵,少至五百,多達二三千,每二年更換一次。
自永樂九年至宣德八年(1411-1433年),明朝政府特派太監亦失哈等多次考察奴兒乾地區,並建有永寧寺及《敕修永寧寺記》和重修永寧寺兩石碑。
奴兒干都司管轄範圍廣大,奴兒干都司管轄範圍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但是也有人認為,奴兒干都司的管轄範圍達到外興安嶺以北至北極圈、北冰洋岸的雅庫地區,如"北山野人"。北山即外興安嶺南支及外興安嶺北支諾斯山延伸至白令海岬的雅庫等廣大地區,此種野人乘鹿,以捕海產進貢。《明會典》記載:"野人女真去中國遠甚,朝貢不常。"這是說雅庫地區的北山野人並非不朝貢,而是朝貢不常。按《明會典》載,建州海西女真一年一貢,三年一貢的應是野人女真,
(五)後金及清前期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管轄考
後金及清前期繼承明朝舊制,在完成對外興安嶺以南的統一後,進一步加強對東北亞雅庫地區的統治。
對東北亞雅庫地區西面的貝加爾湖及葉尼塞河上中游地區,清政府先是招撫,進而進行了統一戰爭。據《清太宗實錄》記載:1637年(崇德二年),索倫領袖葉雷臣屬於清後,又率眾西逃。皇太極命寧古塔駐軍,卦爾察兵、蒙古兵等軍隊,七百餘人追捕。
《清太宗實錄》崇德二年六月辛丑(1637年7月25日)記載:"是日,敘追殺喀木尼漢部落葉雷功。.....爾(俄爾多木)至博穆博果爾處,率博穆博果爾追之,行一月追及......至溫多河(勒拿河的支流維提姆河,此處部落向蒙古汗進貢,而蒙古汗向清朝進貢),追獲葉雷等,皆殺之。"又據曹廷傑《東北邊防輯要》卷下《征索倫》第二至三頁考證:"崇德四年,太宗文皇帝諭曰:葉雷復逃,錫庫特追至北海,閱七月始還。知此次追兵直抵北海,其路實由今黑龍江西北,經俄羅斯尼布楚城,至北海溫多地方也。......(另一路)當日進兵,應由蒙古恰克圖入今俄羅斯,楚庫柏興,經柏海爾湖何爾爾城去伊聶謝柏興也。時俄人略地尚未至柏海爾湖,故大敵所及,如入無人之境。"
1639年索倫族領袖博穆博果爾背叛清朝,清軍對黑龍江上游再次用兵。
據《清太宗實錄》卷五三載:崇德五年,十二月己未(1641年1月23日):"......與齊洛台地方,獲博穆博果爾。"同年十二月庚申(1641年1月24日):"......至甘地,獲其弟及家屬,又越十四日,至齊洛台(赤塔)地方,遂獲博穆博果爾,及其妻子家屬,共男婦幼稚九百五十六名口,馬牛八百四十四。"曹廷傑《東北邊防輯要》卷下《征索倫》第四頁考:"今俄柏爾海(貝加爾湖)西北二千餘里,有堪斯克,尼布楚西南數百里有(乞塔)。齊洛台即乞塔轉音。錫庫特兵自蒙古北邊追躡,越兩月十三日,至今堪斯克地,里道頗合。自甘地越十四日,至齊洛台。今堪斯克急行十四日,亦可至乞塔。然則當時追兵,當由蒙古車臣汗北邊,向西追至其地,又回而東南追至乞塔也。"據曹廷傑考證,可知清軍曾到達貝加爾湖西北二千餘里的甘地(堪斯克地方)。這樣東北亞雅庫地區西邊的葉尼塞河中下游地區在沙皇俄國東侵前已由清朝政府所涉足。對雅庫地區,清政府進行了招撫,據乾隆元年《盛京通志》卷三四《人物》記載:招撫雅庫地區,努山起了很大的作用。"努山,原為長白山東之巴海人,善騎射,勇毅過人,在攻克撫順時(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奪幟取城,功第一,而讓功於他人。後奉使黑龍江,收奇勒里國入版圖。"時間約天命初年。奇勒里非黑龍江下游使犬部,而是外興安嶺以北的勒拿河流域到濱大東海鄂霍次克海北部的雅庫地區的使鹿部即鄂溫克部,也即是明代野人女真之一部。關於使鹿部在外興安嶺以北的勒拿河流域的雅庫地區,在《鄂溫克人的原始社會形態》一書第53-55頁的調查材料中也可得到印證:"根據鄂溫克老人們的記憶,他們在勒拿河時總共有十二個氏組,後來遊動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僅是其中的四個,即布利拖天氏族、卡爾他昆氏族、索羅共氏族和給利氏族。以後又從勒拿河流域遷來了一個索羅拖斯氏族,從布利拖天氏族中分化出一個新的固德林氏族,從索羅共氏族中分化出瑪羅夫、特吉孟、恩快衣、索木孫等四個分支。在離勒拿河遊獵到黑龍江時,這四個氏族除了都有自己的氏族長外,還有一個部落長率領著。......關於索羅拖斯氏族的來歷就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是很早以前的事了,遊獵在漠河一帶的一個鄂溫克老獵人,帶著自己的姑娘,回到了久別的勒拿河故鄉,探望自己的親友。他們在一個索羅拖斯姓的親友家裡做客一個時期,他的姑娘就被這家大孩子深深的戀愛著了。一對年輕的情人,朝夕相處,真是有著說不盡的喜悅和幸福。但是他們從來是把自己的喜悅心情埋藏在心裡,不曾在自己的大人面前透露過,而大人們也竟是沒有覺察到。不久,老獵人又領著自己的姑娘返回漠河一帶了。從勒拿河到漠河,路途相隔是這麼遙遠,這對於正在熱戀著的一對情人來說,是沒有比這感到更痛苦的。那年輕人常常為此而坐卧不安,心神不寧。他考慮再三,決定要去親自找尋那個姑娘。當出發時,他什麼也沒多帶,只帶了三根針和筋線,準備修補襪子。他在一路上不知走了多少天,也不知走了多少路,總之,修補襪子的三根針都用斷了,全身的力氣都使盡了,他才走到額爾古納河西岸的一個村子。村人們了解到他的情況,都非常同情他,給了他許多援助,才使他得以再一次的振作起精神,渡過額爾古納河,來到漠河一帶,最後找到了他所心愛的那個姑娘。這樣在歷盡千辛萬苦以後的一天,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和那個姑娘結成了夫婦,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了。據說,他們先後共生了四個孩子,這就是以後成為索羅拖斯氏族的最早的四個兄弟。"
這些材料表明在沙皇俄國東侵前使鹿部(雅庫特、鄂溫克)分布的範圍廣大,北起北冰洋、南越外興安嶺南支到黑龍江流域,自由地徜徉往來於東北亞雅庫等廣大地區美麗壯觀的山水之間。
以上史料、資料都表明後金政府通過招撫,通過統一戰爭,將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納入後金管轄。
據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底至崇德元年(1636年)初,《清太宗實錄》記載:"東北濱海之國,率皆效順";"今東、西、北三方,咸稟聲教,無纖芥之可虞,上餘明國一路耳"。
崇德元年二月,後金政府第一次對外宣布:後金國,"東漸于海,西柢湯古忒 ,北至北海,各國歸附,"。
到崇德七年六月,皇太極更詳細地總結了以往通過戰爭、招撫統一東北及東北亞雅庫等廣大地區。皇太極鄭重宣布:"予纘承皇考太祖皇帝之業,嗣位以來,蒙天眷佑自東北海濱,
迄西北海濱,其間使犬、使鹿之邦,及產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種,漁獵為生之俗,厄魯特部落以至 斡難河源,遠邇諸國在在臣服。"
"使犬、使鹿之邦","產黑狐、黑貂之地",除一部分地域在黑龍江流域外,其它部分在葉尼塞河流域、勒拿河流域的烏第河北側的外興安嶺西北支、東北支--諾茲山(深入東西伯利亞海、白令海的金山哈達)。
綜上所述,清代對東北及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的管轄,是歷代中央王朝、地方政府,與東北及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部族長期來往,或局部管轄、全部管轄的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同時地理髮現亦為漸進過程,亦為由近及遠、由粗到細、由模糊到清晰的累進過程。
這就是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談判前,及談判時中方反覆提出"以雅為界"的重要歷史依據,亦為中方提出"以雅庫為界"的根本原因。
【史料】:
東北邊防輯要 (清)曹廷傑 撰
恭讀康熙二十二年聖祖諭曰,大兵前臨雅克薩以朕諭旨,遣人宣布俄羅斯諭之。曰不忍將爾等遽行殄滅爾等欲各安生業共享太平則當即返雅庫地方以雅庫為界,於彼處捕其貂皮於彼土收其物產勿入我邊界恣意妄為,又曰俄羅斯果能遵旨即回以雅庫為界,而我兵駐札愛琿則於雅克薩地方安置哨兵令疆界甯謐。二十四年正月諭曰姑再傳旨羅剎爾,不欲相安無事可速回雅庫於彼為界,捕貂收賦勿復入內地。二十五年諭大學士勒德洪學士麻爾圖曰,日者大兵往征俄羅斯破雅克薩城釋俄羅斯不誅赦之使生還,其時不並取尼布楚地者蓋以尼布楚畫為疆,索使俄羅斯不得越尼布楚界界外聽其捕牲也。謹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聖諭皆言雅庫而不言尼布楚,二十五年聖諭則言尼布楚而不言雅庫,均系與俄羅斯畫界之地考。俄羅斯總記有雅古薩部即雅庫,也亦曰亞谷斯科亦曰亞古德斯科亦曰雅谷。內府圖所載惹鞠斯歸當即其地 【 廷傑謹案一作阿谷即痾哥德斯科又曰郭列穆斯歸和屯其地北極高七十三度偏東三度五十分】 二十五年九月察罕汗上疏,引咎聖祖嘉其情詞恭順又憫其屬人無棲托之所爰捐尼布楚以畀之,至乾隆二十二年八月俄羅斯因尼布楚口糧議,借黑龍江挽運上諭軍機大臣等俄羅斯驛遞來人,在理藩院呈遞薩納特文書,內稱伊國東北邊界居人被災現造船挽運口糧必由東路尼布楚地方,陰葛達河額爾袞河及黑龍江行走求勿攔阻等語。
瀛環志略會校-卷之四
亞古德斯科(一作牙谷)。在義爾古德之東,南境抵外興安嶺,與黑龍江接壤。康熙年間,議定疆界,立有界碑。其地寒甚,冰雪之消融者,每歲止得三四月。人戶稀少,射獵之外無生計。峨人取其所得之皮,以當賦稅。
痾哥德斯科(一作阿谷)。在亞古德東北。地盡亞細亞之東北隅,寒冽過於亞古德。土人亦以獵獸為生,峨設官以賦其皮。城建海濱,與海東各島通商,以收皮貨。
岡札德加(一作甚察加)。在痾哥德之東。東界斜伸入海,形如大刀頭。其地終年寒冽,草木稀疏,海鳥翔集如蠅蚋。居民捕魚為食,穴地而居(即東省所謂魚皮韃子)。峨人設口收皮,朝臣有重罪者,流竄於此。
侵夺中国领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国。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将两国边界最东段乌第河以南一块列为“待议地区”,没有划定归属,但在俄国势力扩张到远东后,不经过任何谈判就占据了这一地区。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乌底河公中地方考
廷杰谨案康熙二十八年分界盟约清文第一条内云乌地河以南兴安岭以北中间所有地方河道暂行存放俟各还国察明后或遣使或行文再行定议雍正五年定例云乌特河等处地方暂置为两边公中地方均不得侵占居住案乌地河乌特河皆即此乌底河也
○界碑地考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十二月丙子遣官与俄使分立界碑其在格尔必齐东岸者则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皆载之其在额尔古纳河者则钦定皇朝通志载之大清一统志曰分界石碑在齐齐哈尔城西北二千五百里黑龙江城西北一千七百九十里格尔必齐河口东岸 【 廷杰谨案此或有误宜云在齐齐哈尔城西北一千七百九十里黑龙江城西北二千五百里里到方合】 盛京通志曰分界石碑在吉尔巴齐河口东岸 【 谨案吉尔巴齐河即格尔必齐河也舆图云安巴格尔必齐河志云大格尔必齐河】 钦定皇朝通志金石略云御製与俄罗斯定约分界碑文康熙二十九年国书行书俄罗斯蒙古捷提诺五种书额里古纳河摩崖此外立碑地方诸书皆未记述惟杨宾柳边纪略载威伊克阿林界碑其略曰威伊克阿林极东北大山也上无树木惟生青苔厚常三四尺康熙庚午与俄罗斯分界天子命镶蓝旗固山额真巴海等分三道往视一从亨乌喇入一从格林必拉入一从北海遶入所见皆同 【 时方六月大东海尚冻】 遂立碑於山上碑刻满洲俄罗斯喀尔喀文廷杰谨案方略言立界碑於格尔必齐河诸地则不止一处明矣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皆止载格尔必齐河而不及额尔古纳钦定皇朝通志止载额尔古纳河而不及格尔必齐盖当日珥笔诸臣各纪其所知也或遂疑康熙时本无立碑威伊克山之事谓杨宾草野传闻未足为据而何愿船北徼界碑考以杨宾系康熙时人亲至黑龙江所记必有所本且曰我圣祖神灵首出威加四海格尔必齐河界碑系在黑龙江北岸额尔古纳河界碑系在黑龙江南岸皆在龙江一省之西北境其龙江省之东北隅袤延数千里断无不立界碑之理则其勒石於威伊克山有必然者然疑其山当在外兴安岭极东北隅近北海处则又未为翔实也
廷杰谨案平定罗刹方略康熙二十七年五月癸酉上命内大臣索额图都统公国舅佟国纲及尚书阿尔尼左都御史马齐护军统领马喇往主其议并派八旗前锋兵二百护军四百火器营兵二百每翼前锋参领一员署前锋参领一员署前锋侍衞二员每旗护军参领二员署护军参领六员每翼火器营协领一员参领一员每旗章京一员令都统郎坦班达尔沙副都统纳秦札喇克图率之偕往何氏北徼界碑考则云二十七年五月时俄罗斯使臣费要多罗等至色冷格地方遣使来期我使至彼集议圣祖命大臣索额图都统公佟国纲尚书阿尔尼左都御史马齐护军统领马喇往主其议并率汉翰林部属等官暨西洋官二员兵万余人前往均谓以噶逆阻道还方略又载二十八年四月复遣索额图等赴尼布楚就议官兵同往者量增於前又命调黑龙江兵千五百人各带仗械由水路赴尼布楚与索额图等会十二月丙子遣官立碑於格尔弼济河诸地西清黑龙江外纪载分界盟约清文云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衞内大臣索额图内大臣都统一等公舅舅佟国纲都统郎谈都统班达尔善镇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护军统领玛喇理藩院侍郎温达会同俄罗斯察罕汗使臣俄昆尼等在尼布楚地方公议得云云合诸书观之则当日分界大臣官属甚众柳边纪略所云固山额真巴海三人不过镶蓝旗一旗之员固属可信且康熙二十八年己巳於十二月遣官则立碑当在二十九年纪略云康熙庚午亦与钦定皇朝通志金石略云康熙二十九年相符又言时方六月情事亦合廷杰又案亨乌喇即吞从 【 从:在第二字河下】 河此入者由齐齐哈尔东逾内兴安岭顺吞河入混同江也格林必拉即格楞河从此入者由爱珲旧城东逾外兴安岭南枝顺格楞河入混同江也北海即指索伦河东海湾从此遶入者由雅克萨城东北至钦都河源上外兴安岭东抵索伦河口沿海滨遶入混同江也盖威伊克阿林在混同江南岸奇吉泊下今其地名特林即威伊克阿林之合音界碑巍然尚存并有一碑额曰永宁寺亦勒满蒙汉数体字当系立界碑时所建固非在外兴安岭极东北隅近北海处也据此则由混同江北岸濒海至索伦河由索伦河至格尔必齐河源外兴安岭上诸处亦必有碑故方略以立界碑於格尔弼济河诸地该之惜有识者不及见及见者不能识即威伊克阿林之界碑犹几至湮没失传耳
○外兴安岭山脉河道中俄分属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