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愿讲话》--第二章 设我得佛--系列法语

个人日记

图片
 1、第十八愿含一大藏;第十八愿总共有九句,每句四个字,共三十六个字。字虽三十六,却是涵盖整部《无量寿经》,甚至是涵盖整个三藏十二部经;三藏十二部经的法门、功德,通通收摄在这三十六个字里面。有句话说:三藏十二部,六字全收。——慧净上人


2、就是这个涵义。因为三藏十二部所讲的,无非是怎样修行、怎样成佛。第十八愿所讲的,就是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称念这六字洪名,就具足无上的功德,就能够往生成佛,三明六通当下具足,三藏十二部所讲的道理,就通通贯彻、通通落实。所以,字虽三十六,但是涵盖三藏十二部。——慧净上人

3、依经解经;第十八愿这三十六个字: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的这份讲稿,都是依经解经,就是引用经文来解释这三十六字。——慧净上人

4、
第一节  弥陀救度主动、平等、无条件(条件与约定)首先第一句,「设我得佛」。「设我得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要成佛之前,祂是先有个条件、有个约定。——慧净上人

5、跟谁约定呢?跟十方众生约定。什么条件呢?十方众生能够往生成佛,祂才能成佛;这个条件不完成,祂就不能成佛。所以,跟众生这样约定,而立下了这种条件,这是阿弥陀佛真正大慈大悲的地方。——慧净上人

6、
大家记得阿弥陀佛什么时候跟我们约定吗?不记得!阿弥陀佛跟我们约定是不经过我们同意,没有跟我们商量,祂在兆载永劫之前就主动地跟我们众生约定说:祂的成佛,就是要完成我们众生往生成佛的功德、功能,必定要让我们众生往生。如果祂不能达到这个效果,祂就不能成佛。这是祂主动地、平等地、没有差别地来跟十方众生约定。——慧净上人

7、在我们还在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地轮回,即使生而为人,也只是积极地、天天地在追求五欲 -- 追求财、色、名、食、睡的时候,阿弥陀佛就默默地为我们发愿,积极地为我们修行。
所以说,「设我得佛」是阿弥陀佛跟十方众生的约定,主动地要救度十方众生。——慧净上人

8、不请之友《无量寿经》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几段经文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把它们背下来,因为这几段经文很能贴切地、浅显地显示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悲心救度。——慧净上人

9、 
第一段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是主动地来当我们的朋友,不经过我们的拜访,也没有他人的介绍,我们跟阿弥陀佛-- 法藏菩萨素不相识,可是法藏菩萨就主动地不嫌弃我们,不嫌我们门风不相对,就来当我们的朋友。所以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慧净上人

10、
世俗间有真正的朋友吗?可以说很少!因为我们的心是无常的-- 其实,这个世界上,不管精神界或者物质界,有形或者无形,都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话,就没有所谓的「真」这个字,能够称得上「真」的,就是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因为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意见冲突或是攸关利害而分道扬镳。甚至,一方困苦潦倒、生意失败、负债累累的时候,另一方就躲起来了。——慧净上人

11、 
能够跟我们永不舍离、常相厮守的,就是阿弥陀佛,祂主动而来,不嫌弃我们,不计较我们,接纳我们,而且对我们极尽体贴包容(亲人之间都不能体贴、不能包容,凡事都会计较了,何况朋友呢),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慧净上人

12、人生在世,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有阿弥陀佛做我们的朋友,能够与佛同在,这是何等的幸福!所以,阿弥陀佛是「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慧净上人

13、荷负群生;更进一步,阿弥陀佛「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也就是,荷负群生的重担。我们的债务,朋友都吓得跑开,见不著影子,谁能够帮我们承担?我们承担不起,又没有人来协助我们,只有阿弥陀佛!祂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祂主动而来,承担我们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慧净上人

14、 
我们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我们自己还不起,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累生累劫以来,我们不晓得杀了多少人、欠了多少债,如果这些罪业是有形体的话,《华严经》里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然没有形体,可是它有一股力量,时间一到,必定要受那个果报-- 我们承受不起。——慧净上人

15、《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没有人能够互相承受得起。
这个时候,十方诸佛当中,只有阿弥陀佛主动来承担我们的罪障,负起我们的重担-- 这就是第十八愿,也就是真正的「荷负群生,为之重担」。——慧净上人

16、不请之法;「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在我们不知之时,阿弥陀佛已为我们准备了;在我们乞求之前,阿弥陀佛就主动给我们了。我们不晓得要求,也不晓得追寻,阿弥陀佛主动地回向给我们、布施给我们。不等待我们追寻,不等待我们请求,阿弥陀佛就已经送到我们的面前来了。——慧净上人

17、纯孝之子;而且,为了将名号功德送给我们,使我们了解,来触动我们的心,进一步,阿弥陀佛「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就好像心中纯净,毫不伪饰的孝子对待父母亲一样,爱之于心,敬之于色,父母任何的言语举动,任何的需求,孝子都欣然接受、毫无难色地去完成,这种纯孝之子,在世间是很难得的。——慧净上人

18、而阿弥陀佛是佛,祂把我们十方众生都看成祂的父母,而祂自视为纯孝的儿子,来孝敬十方众生
视若自己。进一步,阿弥陀佛把我们看成祂自己,所谓:「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既然我们是祂,祂也是我们,那么,我们这罪恶众生所受的六道轮回之苦,以及在六道轮回当中所负的债务,岂不是阿弥陀佛都有责任替我们偿还呢?——慧净上人

19、我们是偿还不起的,但如果有阿弥陀佛,那就毫无问题。我们再大的业障,在阿弥陀佛的大功德宝海里面,就如同沧海之一滴而已。
所以,我们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就是说,整个生死轮回的大罪,在这称念名号的当下,就完全断除了。——慧净上人


20、原因是什么?因为这六字佛号是「万德洪名」,是袪除所有业障的功德宝海,使得罪业再深的众生,只要依靠这句名号的救度,都能被救,往生成佛。这几段经文,很能贴切地、彻底地流露出阿弥陀佛的悲愿。——慧净上人

21、「设」三义;「设我得佛」这个「设」,在其他译本翻为「若」,也就是「如果」的意思;也可以延伸为「设计」、「设定」。「我」是指法藏菩萨本人,不是指其他的菩萨,是独一无二的法藏菩萨。「得佛」就是成佛的意思,是因中说果,还没有成佛,可是在因地就向著成佛的境界前进。——慧净上人


22、「如果」也就是有前提的、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祂的成佛不是为自己的成佛而成佛,祂有个目的,就是为众生而成佛。祂的成佛,是完完全全站在为了救度众生而成佛的,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祂未必要成为这样的一尊佛。所以,这个「设」就有个前提条件,必须要达到祂所设定的目的,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之前,祂就不成佛。——慧净上人


23、在《无量寿经》〈赞佛偈〉里面也说: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吾」是指法藏菩萨本身,祂还没有成佛,可是誓必成佛,不达到成佛,誓不终止,所以说「吾誓得佛」。——慧净上人

24、「吾誓得佛」的目的是为了「普行此愿」,为了完成祂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第十八愿,使一切怀有恐惧的众生彻底消除恐惧,得到大安心、大满足。这个「设」看起来有消极的意味,但背后却有积极的动机,所谓背后,就是后面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慧净上人

25、「设」也可以引申为「设计」。法藏菩萨设计了四十八大愿的蓝图,归纳为三种:一种是就佛身来讲,一种是就国土来讲,一种是就救度众生来讲。就「佛身」来讲,阿弥陀佛如果四十八愿完成的话,祂要成为怎样的一尊佛?也就是成为「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同时,使无量诸佛来赞叹祂的名号,来称念祂的名号,使众生启信,作众生模范,要成为这样的一尊佛。——慧净上人

26、就「国土」来讲,祂成佛的国土是涅槃的国土,《无量寿经》里说是「国如泥洹,而无等双」,善导大师解释说「极乐无为涅槃界」,不但祂自己受用,而且也能够让往生净土的众生同样受用祂成佛的果报,通通能够证悟涅槃。就「众生」来讲,设计成怎样救度众生呢?可以说是平等、没有差别、没有任何条件地救度众生。——慧净上人

27、设定:生佛一体 功德之源;「设」也可以说是「设定」。「设我得佛」本身涵盖佛,也涵盖众生。生、佛双双涵盖,生、佛一体设定。——慧净上人‘

28、也就是,如果祂成佛的话,必须同时完成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所以,阿弥陀佛的成佛,等于成就了我们众生的往生,成就了我们众生往生的归宿。所以,这个「设」是双双设定,阿弥陀佛本身,以及众生本身。——慧净上人

29、因设果定;阿弥陀佛的「设」也可以说是「因设果定」。也就是因地上设定的话,到达祂成佛-- 因圆果满的时候,这个果就顺著这个因而自然地定下来,永远不改变。也就是说,因果相顺、因果自然,所谓「如是因,如是果」,有什么因,必然通达什么果。——慧净上人

30、 
阿弥陀佛如果成佛的话,祂所成的是「无量光佛」,是「无量寿佛」,所以,在时间上是贯彻三世-- 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是遍满十方法界、遍满大宇宙,可说是竖穷横遍,不能更改,不能更动。——慧净上人

31、 
就好像火的本性是向上的,水的本性是向下的;阿弥陀佛如果成佛的话,凡是念佛的众生,就必定蒙受无量光明的摄取不舍;也必定自自然然地往生极乐、快速成佛,这个叫做「因设果定」。——慧净上人

32、三种自然;不必假藉人为的、人为不能改变的,叫做「自然」。有三种自然:「业力自然」:众生自身的因果,是「业力自然」,也就是众生所作的业,如果他因地行善业的话,就自自然然的,将来会得到善的果报;如果他因地为恶的话,也必定地、自然地,将来会受痛苦的恶果,这个是不能更改的,所以叫做「业力自然」,这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慧净上人

33、 
「愿力自然」:念佛往生成佛是「愿力自然」。也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下了「使念佛的众生往生成佛」的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已经成就,我们只要依循祂的愿,就自自然然地顺著祂愿力的自然性,而得到往生成佛的结果,这是「他因自果、他作自受」。——慧净上人

34、 
「无为自然」:极乐世界是「无为自然的涅槃境界」,一旦往生,不须假藉有为地造作、功用,而自然地证悟涅槃。犹如生为天人,不须假藉学习的造作功用,自然具足五种神通;生为飞禽,也不须假藉学习的造作功用,自然能够展翅高飞;生为水族,亦不须假藉学习的造作功用,自然能够悠游深海。——慧净上人

35、「我」二义;「设我得佛」是一切功德的来源,贯彻整个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每一愿的开头都说「设我得佛」。如果从第十八愿来讲,所有经文都在「设我得佛」的贯彻之下。——慧净上人

36、因为有「设我得佛」,所以才有十方众生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一开始是「设我得佛」的发愿,最终圆满结束也是「设我得佛」的完成。——慧净上人

37、唯一救主;「设我得佛」的「我」显示唯一性,不是其他任何佛菩萨,唯是法藏菩萨,是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唯一地、独自地、主动地为我们十方众生发愿,为我们十方众生承担。法藏菩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出「设我得佛」而发了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大愿的呢?——慧净上人

38、《无量寿经》在说法藏菩萨发愿之前,先说「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然后一直列了五十三位佛的名字,最后总结说:「如此诸佛,皆悉已过。」——慧净上人

39、为什么要说这五十三佛呢?五十三佛不仅仅是五十三位佛,而是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以来所有一切的佛,这过去久远以来的每一尊佛出世,都会教化度脱无量众生,善根成熟的众生也都得到解脱,但像我们这样罪业深重的众生,却一次又一次地漏于诸佛救度之外,如果没有法藏菩萨站出来为我们发愿,以我们这样的劣根种性,未来无量大劫又要像过去一样漏于诸佛救度,永无出头之日。——慧净上人

40、 
法藏菩萨正是看到这种情况,主动站出来为我们发愿,说:「设我得佛,罪业深重、漏于一切诸佛救度的众生,我必救度。如果我不能完成一切诸佛未能完成的大愿,誓不成佛!」——慧净上人

41、 
《悲华经》卷六言:「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瞋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慧净上人

42、 
被所有诸佛所摒弃的众生,唯有阿弥陀佛一佛为我们发下了「必定救度,不能救度,誓不成佛」的大愿。——慧净上人

43、在《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自己表明说「我建超世愿」,而释迦牟尼佛《弥陀偈经》里说「发愿逾诸佛」。所以,法藏菩萨 -- 阿弥陀佛,是我们众生唯一的救主。——慧净上人

44、主动、平等、无条件;「设我得佛」的「我」,显示法藏菩萨是主动地、积极地、平等地、没有差别地救度十方众生。所谓主动,就是不因乞求拜托,不问对象,不讲条件,与智慧无关,与学问无关,与善恶无关,与修行无关。就像父母养育儿女,是充满了欢喜的、主动地来扶养、教育儿女,为儿女做一生的规划,而付出他们一生的心血,并不因为儿女的乞求拜托。——慧净上人

45、 
阿弥陀佛在兆载永劫之前,以悲悯十方众生之心,主动地为十方众生发下四十八大愿,并不是因为我们十方众生向祂乞求拜托。同时,法藏菩萨救度十方众生是不问任何对象,将救度的功德、成佛的功德,白白地送给每一位愿意接受的众生,所以是不讲任何条件。——慧净上人

46、 
因此,信受弥陀救度,跟自己有智慧、没智慧没有关系,有学问、没学问也没有关系,有修行没修行也没有关系,甚至跟善恶也没有关系。——慧净上人

47、只要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信受弥陀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 -- 也就是从此「专称弥陀佛名」,心心念念忆佛念佛的话,那么救度的本身已当下完成。
所以,「设我得佛」有主动、积极、平等无别的含义。——慧净上人

48、「得佛」:惠以真实之利;进一步,「设我得佛」的「得佛」就是「惠以真实之利」-- 惠施给我们十方众生真实的利益。所谓「真实」,就不是「虚假」;「真实」就是绝对性的,不是相对的;是圆满的,没有缺陷的,也就是成佛。——慧净上人

49、法藏菩萨发愿以祂自己成佛的利益来救度我们、利益我们,也就是说,祂给我们的,不但不问对象、不讲条件,而且必定能让我们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必定能让我们往生成佛,这个叫「惠以真实之利」。——慧净上人

50、阿弥陀佛主动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所以,阿弥陀佛的愿等同我们的愿,阿弥陀佛的行等同我们的行。要我们发四十八大愿,我们发不起来;要我们以兆载永劫的时间来积植四十八大愿的无量德行,我们是不可能。因此,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目的既然是要惠施给我们,所以时时刻刻在呼唤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听到,进一步能够信受。——慧净上人

51、 
可以说,弥陀的呼唤是通彻法界的,净土的法音是响流十方的。——慧净上人

52、《无量寿经》中说: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阿弥陀佛不成佛则已,一旦成佛的话,是要使得这句万德洪名,所谓「上通天堂,下彻地府」-- 还不够!是要响流十方,遍满整个法界。自从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以来,就一直在呼唤我们,点点滴滴的功德都在回向给我们,希望我们来接受。——慧净上人

53、光摄念佛;「设我得佛」,是要成为怎样的一尊佛呢?要成为「光明摄取」的佛。——慧净上人

54、
《观无量寿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法藏菩萨一旦成佛的话,只要念祂的名号的人,就自自然然地在祂的佛光摄取之中。摄取不舍有什么利益呢?念佛人在佛光的摄取当中,能够消业障,增福慧;时刻受弥陀的保护,以及十方诸佛的护念,现生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临终阿弥陀佛来迎接、安然往生。——慧净上人

55、所谓: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佛圣既然现前来迎,目的就是保护我们,消除我们的冤障,使得我们没有障碍,顺利、安然地往生成佛。所以「设我得佛」就是要给予众生往生成佛的真实利益。——慧净上人

56、他作自受;「设我得佛」的本身也显现净土法门是「他作自受」的法门。如果从因果的道理来讲,所谓「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也就是说,自己所作的善,自己承受将来的乐果;自己所作的恶,自己承受将来的苦果,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这是一般的因果必然的道理,这个叫做「自作自受」。——慧净上人

57、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用功,自己成绩好;他人喝酒他人醉,他人努力他人得。都是各自接受各自的果报,所谓「要怎么收获,就怎么耕耘」,也唯有流汗耕耘之后,才有欢喜踊跃的收获。
这是一般因果的道理,可是唯有阿弥陀佛却是超越一般因果的道理,这个叫做「他作自受」。——慧净上人

58、 
阿弥陀佛修行,愿行圆满所得的果,却是我们来接受、来享受。好像父母辛勤所累积的财富,却是儿女来继承、来受用。尽管儿女并没有父母的才智和努力,却能够拥有父母才智努力的结果,这个叫做「他作自受」。——慧净上人

59、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卷下就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显示不仅现在要往生的众生,是靠弥陀的本愿力;即使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将来成佛,广度众生,也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所成就的,也就是「往还皆由本愿力」。——慧净上人

60、这个充分显示「他作自受」,超越寻常因果道理。
这种「他作自受」的道理,在《无量寿经》有非常充分的显示。譬如说: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又说: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又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又说: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慧净上人

61、 
又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这些经文都显示: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是「他作自受」的法门,是赐给我们能够成佛的真实之利的法门。——慧净上人

62、果地法门;「设我得佛」显示这就是果地的法门。有句话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菩萨修行,如果愿行不圆满,就不能达到这个果地。现在阿弥陀佛以愿行圆满的果地,来送给我们还在因地、还没有成就的众生,使我们因地的众生在因地就拥有了果地觉,拥有了果地的圆满功德。——慧净上人

63、等于阿弥陀佛的愿是我们的愿、阿弥陀佛的行是我们的行。我们即使没发大愿、没修大行,但却有了大愿,有了大行,不修而有大愿大行,这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因该果海」:众生因地所接受的,全部是果地广大无边的功德。「果彻因源」: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全部要给因地的众生。——慧净上人

64、从果向因;果地法门,是「从果向因」,非从因向果。也就是说,直接由佛来赐给因地的众生,这个就是从果向因;而不是众生从因地发愿起修,然后一级一级地往佛的境界前进。以阶位来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就是要经过四十一阶位,从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十地和等觉,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经过了这些阶位,才能够进入妙觉,也就是成佛的境界。——慧净上人

65、 
但是,净土法门是果地法门,在因地就能够横超到果地,不必经过这些阶位。好像台北一○一大楼,从第一层要到最高的一○一层,如果坐电梯的话,一下子就到了,如果不是坐电梯,一阶一阶地爬,时间要很久,力量不足的话,还爬不到,残障的话,更不能爬。——慧净上人

66、可是如果乘坐电梯的话,有力量没力量,有残障没残障,都同样快速地到达一○一层。
所以,果地法门就是「横超」的法门,这个都是由于法藏菩萨「设我得佛」的发愿。——慧净上人

67、 
第二节  弥陀久已成佛《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也就是说,祂在十劫以前,还没有成佛,还在修成为阿弥陀佛的菩萨无量德行,一直到了距今十劫之时,才成就,才圆满,而成为南无阿弥陀佛。——慧净上人

68、非过现未来;但是,如果就《无量寿经》的另一种译本 --《庄严经》来看,其实法藏菩萨(阿弥陀佛)是古佛的示现。弥陀久已成佛,故《庄严经》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这段经文可说浅显易懂,说明阿弥陀佛其实早已成佛,但是为了度化众生,所以才又显现在西方极乐世界。——慧净上人

69、 
「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我们所谓的「来」,必定是有从一个方向而来的,比如说从高雄来到台北,或者从台湾到美国去,有一个方位,有一个过程,可是如果成佛的话,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的。为什么呢?——慧净上人

70、对我们凡夫来讲,有空间、有方位,但是对佛来讲,无所谓空间,没有所谓东西南北上下空间的存在,可以说尽虚空都在佛的身心里面,所以,佛是无所不在的,没有所谓的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所以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慧净上人

71、也是无生无灭,并不像我们凡夫,有生有死,有六道三途轮回,因此就有现在、过去、未来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因此说「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慧净上人

72、法性法身;这是指什么?指法身而言的,法身原来存在、永恒存在、普遍存在、永不变异,当然超越时间、空间,而且,没有所谓的生,没有所谓的灭。既然超越时间,就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慧净上人

73、方便法身;同时,法身不是我们凡夫所能够看得到、听得到、嗅得到,能够触摸、能够形容、能够想像的,法身离开凡夫的一切思惟境界。但,如果佛永远都在法身当中,如何能救度众生呢?不可能救度众生!——慧净上人

74、必须要从法身而出,示现一个方便,才能让我们看得到、听得到,能够让我们来赞叹、来称念,能够让我们来忆佛、念佛,所以,必须要示现一个方便的法身。
因此,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就说,阿弥陀佛是什么?是: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慧净上人

75、 
这两句比较深奥,就是说,阿弥陀佛原来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的佛,这是法性法身,但为了救度众生,祂示现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法身来讲,是方便法身,祂也是法身,但是这种法身就称为救度众生的方便法身。也由于有这个方便法身,才能显示出祂本身的法性法身。——慧净上人

76、所以说:「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慧净上人

77、冰水喻;昙鸾大师进一步又说: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这两种法身,就是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虽然不同,但同是一个法身,所以「异而不可分」,不可分就是一体的;可是又「一而不可同」,虽然是一体,但法性是法性,方便是方便。法性的话,跟众生没有缘,不能救度众生;方便的话,跟众生有缘,能够救度众生。——慧净上人

78、所以,这两个是一而二,二而一。
就好像冰跟水,由水结成冰,冰跟水虽然不同,但是一体不可分,冰仍然是水,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本质、同一个内容、同一个成分。但,水跟冰的作用,各不一样。——慧净上人

79、礼佛当作真佛;昙鸾大师又说: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就是说,法身是寂灭性的,不是我们众生能够看、能够听、能够想像的,所以是无相;但虽然无相,也由于是无相,没有一个固定形象,不被一个形象所拘束、束缚,所以才能够无所不相,要显现什么相,就能显现什么相,而所显现的相,仍然不离法身,与法身一体不二。——慧净上人

80、所以,昙鸾大师才说:「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
从这一点来讲,我们所膜拜的佛像,不管是雕刻的也好、手绘的也好,它跟法身,你说是同还是不同?如果从这一点来讲,相好庄严就是法身,是「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的。因此,我们供养佛像、顶礼佛像,就要把它视为真佛,这样的话,我们一合掌、一顶礼,当下就跟佛相感通。——慧净上人

81、所以,善导大师说:
众生起行,身常礼佛,佛即见之。——慧净上人

82、 
第三节  何故示现法藏;佛意幽深然何故又示现法藏菩萨,重新为众生发愿修行?佛意幽深,凡愚叵测,试述四义。意思就是说:固然「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可是如果以方便法身示现在西方也可以,为什么要再度示现为一位国王之身,然后再经过五劫的时间发四十八大愿,再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为什么要经过那么样繁琐、冗长的过程呢?——慧净上人


83、 
「佛意幽深」:佛的境界是非常幽玄、非常深奥的。「凡愚叵测」:「叵」是不可能。也就是说,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够思惟、能够了解的。《无量寿经》说: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惟佛独明了。——慧净上人

84、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悲愿,阿弥陀佛的智慧,深度跟广度是没有一个底、没有一个边,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大宇宙有多大,阿弥陀佛的誓愿之海就有多深、多广、多大,这个不是罗汉、菩萨所能够思惟而来,是只有佛跟佛才能够了解的。——慧净上人

85、在《无量寿经》里面,释迦牟尼就形容说:
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慧净上人

86、 
意思就是说,以释迦牟尼佛这样的成佛之身,要来述说形容无量寿佛的光明威神,夜以继日、相续不断地来赞叹、来宣说,以一劫的时间,也不能说尽、赞叹尽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这个「劫」,是多长的时间呢?等一下我们会解释到)。连佛都这样了,何况是我们凡夫呢?——慧净上人

87、试述四义;底下这四点,是我个人的见解,我想对阿弥陀佛的阐扬,应该是会有帮助的。一、为启众生信心。二、为显超世大愿。三、为成诸佛之王。四、为使诸佛称扬。——慧净上人

88、一、为启众生信心;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本来已经成佛,为什么又要示现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之前,发下四十八大愿,又要经过兆载永劫来积植无量德行呢?为什么要这样?第一就是为了启发十方众生的信心,为了消除十方众生的疑虑。——慧净上人

89、法藏出家;《无量寿经》如是言: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祂在还没有出家、成为法藏菩萨之前,是一个国王,祂的出家、发愿修行的经过,在《无量寿经》卷上都有介绍。——慧净上人

90、概略地说,这位国王很有智慧,很有爱心,又很果敢,精进勇猛。祂遇到一位佛,叫做世自在王佛,听了世自在王佛说法之后,由于祂很有智慧,又很果敢,就晓得,即使当国王为百姓服务,总不如出家修行、传播佛法、救度十方众生来得尊贵有价值,因此祂舍弃了祂的王位,舍弃了祂的皇后、妃子,舍弃了祂的财、名——慧净上人

91、因为既然是出家人,就不蓄钱财,不用华贵的衣饰,而且是所谓的「一钵三衣」,当然这是形容出家人舍离五欲,心中纯净安宁,生活简单朴实。从国王到一位如同乞丐的比丘,那真的是天差地别,祂能够放得下,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正显示祂的智慧与果敢。——慧净上人

92、法藏第一;《庄严经》言:法藏比丘,信解、明记、修行、精进、智慧、大乘,皆第一。《无量寿经》另外一种译本《庄严经》,里面就形容法藏菩萨「信解第一」,法藏菩萨对于世自在王佛所说的法能够相信,能够了解,在当时是属于第一的;——慧净上人

93、而且「明记第一」,也就是记性也是第一的,既是「一闻千悟」,而且一闻就永远不会忘记,同时「修行第一、精进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什么都是第一的。——慧净上人

94、 
十地菩萨;法藏菩萨在为我们众生发这四十八愿的时候,是在什么果位所发的呢?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是「圣种性」,圣种性是八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的阶位。可知那时候的法藏菩萨是大菩萨。——慧净上人

95、 
五劫思惟;法藏菩萨听闻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发心出家,而且起了大悲悯心,为了救度十方众生,发下四十八大愿。那么,这四十八大愿是从哪里来呢?——慧净上人

96、一方面是祂的师父世自在王佛,将这个大宇宙之中,二百一十亿的世界,显现给法藏菩萨参考选择,法藏菩萨一方面依据这二百一十亿的国土作为参考,选择其中善的、微细的、殊胜高妙的;舍去垢的、粗劣的、低质的,又加上祂个人的愿在里面,这样足足经过五劫的时间。——慧净上人

97、劫;劫-无法计算之时间度芥子劫--四十里城,百年取一,芥尽劫未尽。磐石劫--四十里方石,天衣拂尽。兆载--中国二十三数之「一、二……百千万亿兆(十五)……载(二十三)」兆载永劫-无量无限之长远时间。——慧净上人

98、
「劫」是印度用来形容最长时间的单位,不可计算的长时间,印度都用「劫」来计算。劫是超越我们想像的时间,可以说是比天文数字还要天文数字。在经典中有两种譬喻,来形容这个「劫」是多么的漫长,一种譬喻叫「磐石劫」,一种叫「芥子劫」。——慧净上人

99、磐石劫;「磐石劫」就是有一块大石头,高是四十公里,长也四十公里,宽也四十公里,也就是一块四十公里正方的石头,每一百年有长寿天人用很轻柔、很细的天衣,轻轻地在它上面划一遍,每一百年划一遍,一直划到这块石头都没有了,这个劫还没有完。你看劫就这么漫长,想起来就让我们惊心动魄。——慧净上人

100、芥子劫「芥子劫」就是有一座大城,同样是长四十公里、宽四十公里、高四十公里,这座大城里面满满的都是芥子,每一百年拿出一粒,一直到大城的芥子通通都拿完了,这个劫还没有完。可知劫的时间是多么漫长。——慧净上人

101、而且,劫还有「小劫」,有「中劫」,有「大劫」,这只不过是「小劫」,还不是「大劫」。——慧净上人

102、清净之行;清净之行:无三途六道、四苦八苦、五阴炽盛、分段生死、变异生死等苦。经过五倍的劫,去思惟极乐世界的蓝图。法藏菩萨建设极乐世界,是为祂自己所建设的吗?不是,是为我们十方众生所建设的。——慧净上人

103、就好像爸妈盖华宅,是为了他们夫妻的享受吗?不是!是为了儿子。为了这个儿子而经过五劫的时间思惟出极乐世界的蓝图,无非是要让我们到那里没有三界六道种种的苦,到了那里就能够享受法性无为的乐,而快速成佛,这个就是「清净之行」。——慧净上人

104、娑婆无清净;我们娑婆世界,没有所谓的清净,因为我们有三恶道,有六道轮回,有生老病死,有四苦、八苦,如果有这些的话,就谈不上清净。——慧净上人

105、极乐无诸苦;极乐世界没有六道轮回,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没有生老病死。不会死,生命是永恒存在而又自在无碍的。——慧净上人

106、
如果只是生命长久,但是会老,或是会病的话,这生命也没有意思,即使活到一百二十岁,生命很长,被颁奖为长寿老人,但是如果天天包尿布,会有意义吗?——慧净上人

107、或是生病躺在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