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系龙岩人(龙岩本土歌曲黄空出世)
地方文艺
《佤系龙岩人》《故乡行》歌曲由卢伟耀先生创作,他长期工作在北京,感触到许多龙岩人在北京打拼天下思念家乡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家乡情感歌曲,并自己进行了演唱、拍成龙岩MTV。虽然没有专业歌手那样高水准,但含有浓厚的感情。歌曲描述了一个外出北京的龙岩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龙岩,看到家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难找到过去的小街小巷,也很难听到地道的乡音,而感慨万千。回忆起童年时代,耳边不停地响起儿时的童谣。那就欣赏一下吧。
歌词大意
作者:卢伟耀
佤系龙岩人,待人讲诚意,
谋生靠本事,挣钱看运气,
出门靠朋友,天下随我走,
世情要做好,做人别漏气。
洋鱼 什锦 曹溪清汤粉
前鼎没滚 后鼎炝炝滚
五时好作药 六时当柴烧
字不好好读 大了作乞丐
看到老朋友,三杯沉缸酒
中国的老字号,师傅传徒弟
手信带在手,挺人别跌股,
送礼送健康,龙岩的酒顶香。
相关资讯:
文章评论
218
[ft=,2,]这歌作为龙岩人很自豪,但要火起来,难。[/ft]
218
田野上的文化传播者——记新罗区红坊镇文化站站长张水荣 作者:詹鄞森 要闻来源:不详 点击数:196 更新时间:2007-7-28 一位乡镇文化站站长惊动了文化部领导 张水荣被人称为“快乐王子”,他整天就开着那辆名为“快乐王子”的奥拓车,给农民兄弟带来快乐,带来信息,也带来财富。 2006年12月14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到龙岩调研考察,特意走进了新罗区红 坊镇文化信息基层工作站,周副部长端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看看一位最基层的文化人,不花国家一分钱,创办的“龙津民间文艺网”。周副部长高兴地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否,对发展群众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周副部长其实早就了解了张水荣,听说了他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决策者说》的栏目中,周和平副部长、财政部以及相关省领导参加了一场讨论,谈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问题。周副部长在节目中,也介绍了红坊文化站张水荣站长努力为农民服务的事迹。 一位乡镇文化站站长,为何就惊动了文化部的领导? 一部摄像机创办起文化信息网站 50多岁的张水荣长得黝黑粗壮,怎么看都像一个农民。1981年他从事农村文化工作以来,演小品、当导演、拉板胡、建网站、刻光盘,27年来,一直跟农村文化打交道。 1995年,红坊镇有了一部摄像机,张水荣如获至宝,整天扛着机子拍摄,到处转悠,给电视台送稿。闽西汉剧、静板音乐,郭金香、陈笑萍的山歌,温七九的采茶灯等,一直成了他追逐的对象。他积累了不少资料后,就自己编辑,建立网站。2002年,张水荣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他把农民种甜椒的信息在网上发布,为专业户免费制作网页,发布当地的农产品信息,拓宽农产品和企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信息桥”很快就成了党政与群众的“连心桥”。 张水荣为农民开通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农民随时可以到文化中心享受现代科技的文化生活,常常有年轻人来此上网学习、娱乐,进行远程教育,查阅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图书和资料。 “我只是负责为他们发布信息,保证外面有电话打进来,会不会赚钱是他们的事。”张水荣实话实说,他为此发布了上千条信息,培养了农民利用互联网与外界沟通的兴趣。让他们不同程度地掌握网上营销技术,了解市场,化解市场风险。 2003年张水荣作为龙岩市唯一的基层网站代表,参加全省文化信息网工作交流会,他的典型发言,受到省文化厅领导关注。红坊镇就被列入省文化信息网基层示范点。2005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上级的资助使文化站如虎添翼,配齐了服务器、投影机和卫星接收器。 从此,张水荣通过“天网”输送党的方针政策、科学文化信息、电影、远程教育等节目。 从此,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省文化厅领导等一次次来到红坊文化站检查、指导。 一部私家车为农民建起了信息桥 2005年张水荣参加了国家共享工程基层点的培训,在培训班上又作了经验介绍,红坊镇开展文化信息服务的做法被编入培训教材。张水荣的信心更足了。 张水荣按照文化部、省文化厅的工作部署,用配备的投影机、服务器装载的信息资源和卫星输送的节目开展传播活动,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到每个村活动室中巡回播放。尤其在五一节黄金周,他开着私家车到村里,为不方便出门的老年人播放。最累人的时候就是设备上下车时,一个人搬上搬下,累得满头大汗。他想,要是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再加上移动硬盘,就OK了! 张水荣说,“五一”期间,大家放假了,我想农村有许多老年人不能出门,他们需要文化生活,我开着私家车走着看,看到有人群的地方,像老人活动室,我就为他们播放,共放了10多场次,效果还是挺好的。虽然有些艰苦,人手也不够,但老百姓还是欢迎的,认为现在还有免费看电影的好事。我告诉他们,这是政府扶持的,专门给农民服务的。看到农民兄弟脸上的笑容,我再苦再麻烦也是乐意的。 张水荣把这一体会向有关部门汇报后,今年1月6日,《闽西通讯》转发了张水荣的体会,并在编者按中说:短短的一封关于“五一”期间文化共享工程示范点活动的报告,涵括了大量的信息:其一,老百姓欢迎文化下乡;其二,让“文化人”体会什么叫文化下乡;其三,对当前文化下乡相关设备的祈盼。 张水荣在农村第一线,传播先进文化。通过创办“龙津民间文艺网”,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视频、图文挖掘、整理保护地方民间文化遗产,宣传本土优秀文化,让外界了解龙岩,让旅外乡亲感觉乡音,得到网友的高度评价,许多网友来电向他要采茶灯等视频资料。 http://www.fjxinluo.gov.cn/news/ncnews/200707/242.shtml 向张兄致敬!
1845699026
[ft=#ff0000,3,][ft=,4,][/ft][B][ft=,4,]不想穷,不想穷,不想穷!!你受够了吗?![/ft][/B][/ft][ft=#9933cc,,] [ft=#ff0000,3,][ft=,4,][/ft][B][ft=,4,]还等什么,赶快来美丽夏娃的空间(扣扣1326067327),听她怎样“吹牛”的吧(28岁以下儿童与低俗勿扰)! [/ft][/B][/ft][ft=#9933cc,,] [ft=#ff0000,3,][ft=,4,][/ft][B][ft=,4,][28岁以下儿童与低俗勿扰][/ft][/B][/ft][ft=#9933cc,,][/ft][/ft][/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