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家乡茶
个人日记
谷雨前后的这几天小雨,让我想到家乡人常说的一句话——“扬茶天”。
是的,我家乡产茶,生产以黑茶(烟茶)自产自销为主,(其实,还有红茶,绿茶)。除了成片的茶园外,每家每户都种有少量的茶树。
是的,我家乡产茶,生产以黑茶(烟茶)自产自销为主,(其实,还有红茶,绿茶)。除了成片的茶园外,每家每户都种有少量的茶树。
家乡人爱喝茶,也喜欢茶。是家家必备的绿色饮品。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是汨罗江岸人家热情好客之首选。
谷雨前三日冇茶摘,后三天摘不赢。每到这个时节,妇女们为了采茶的工作总是忙得不亦乐乎——
太阳还在探头窥视大地的时候,妇女们就背着箩框,配上斗笠,蹦蹦跳跳来到了茶坵采茶。那绿油油的茶叶,似乎在高兴地,等待 着人们握手同欢。
在童年时就听大人们说,别看采茶的工作粗俗简单,其实它很有讲究。它的采摘分一叶一芯,二叶一芯,单叶,条峰等等。因为采摘效果跟成品效果息息相关。
兴许是天性使然,一帮妇女在一起总是有说有笑,精神满满,乐亦忘忧。更有甚者,一边摘茶,一边嘴里还哼唱着家乡的山歌——
山歌想唱口难开
不知情哥哪里来
易涨易退山溪水
易反易复小人心
大水过后再来行
……
不仅情调丰富,而且歌声也是那么幽扬。有时还会引得男人们驻足对唱……
茶叶采回来,用清水洗净,然后放热锅里炒,待噼噼啪啪的响声渐少,也就基本熟了,出锅后,将茶叶铺开在一块干净的门板上,自然吹凉,门的两旁各放置一个临时扶手,由男人做茶(踩茶)。之所谓做茶,就是将大若一次8~9斤的茶叶,用双脚左右交搓,在门板上来回踩压,将茶叶卷紧,茶水挤干。当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做茶也有技巧,技术好的,两脚展的是“螺门功”(称转螺门),外柔内刚,力道充盈,来去自如。事实,做得好的茶,不苦不涩,且形象标致。再后是用木炭生小火,将茶放茶炕上进行烘干。茶炕是用竹料做的,外形似一个平放着的溜溜球,只是体积相差大了而已,上面放茶的酷似一口底朝天的锅,通常又叫茶炕鼎。在温度达到饱和时,茶叶中的水份慢慢变成水蒸汽挥发,如叠叠远山的袅袅云烟飘飘荡荡,并散发出阵阵芳香。此时茶叶也开始伸展着双臂,似是在做着健身操,唱着歌儿,尽情地展现各自的风姿。雅致的身材,看上去如蛟龙摆尾,似仙女丢靴,如凤凰吐舌,似观音垂眉。让人陶醉,令人神怡。
出门三步为客。在我们家乡,无论远近,登门便是客。那么,第一时间就是上茶。这是长辈好客的传统家风,也是村家农妇的待客习惯。 家乡的茶叶,由幕阜山碧徹的清泉汇成汨水润育生长。浓不失醇,淡不失香。无论是夏日的旁晚,还是春天的早晨,掬一杯热茶,跷着二郞腿坐在霞光里,称着袅袅依依的茶雾,微微抿嘴一口,你会觉得醇芳阵阵。甘甜久久,心静神怡。一丝丝惬意正生心间。
有麝自然香。茶也一样, 茶香不怕巷子深。早在百年以前,就有各地茶商到我们家乡采购红茶,绿茶,或物换各宜。家乡的商人也凭着汨罗江水路将茶叶远销武汉,岳阳等全国各地 。
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茶能提神,也能解渴。自古就有“茶解百毒”之说。“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的名句。就出自唐代文学家元稹笔下。
家乡的茶温和,平润,不火不燥,是地地道道的绿色保健饮品,虽说异乡名茗琳琅满目。 但怎么也比不上家乡茶那个独有的味道。而特别是那映着妈妈影子不冷不热,早已恭候儿子回家的那杯茶。令人永远难忘……
文章评论
月朗星稀
认识了这么久才知道大哥的家是茶的故乡!
亮剑
想不到尊兄的文笔如此厉害!既描述了家乡特产的制作过程,又体现出了家乡人的勤劳与善良!真是一篇好文章,点赞![em]e179[/em]
沉默的雪狼
晖虹兄是汨罗人?
智仁
文章内容丰富,实属佳作。欣赏了!
墨砚
拜读佳作,想起了一首“采茶歌”,采茶姑娘上采茶哪上茶山,采茶姐妹采茶忙,山歌绕云端,茶香飘千里,好浪漫。思茶思亲思家乡。
诗之韵
文章写得真好,让你描写得绘声绘色,图文并茂美之致矣叹为观止。
梦圆.....
以友的才华应该是报社主编及记者之职,你跟我说你那工作真是屈就了你!但愿友跟我说的不是真话!
蝴蝶JL(不入群不闲聊)
欣赏佳作了[em]e179[/em] [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