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格律诗的基本句型
个人日记
第一讲 格律诗的平仄基本句型
作者/蔡宝瑶1、什么叫句型?
答:句型也叫句式,跟我们平常讲的散文“句子”意思相同,在诗词里习惯叫“句式”。
2、什么叫做五言?什么叫做七言?
答:五个字一句的叫做五言,七个字一句的叫做七言。
五言句式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句如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言句式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句如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7,五言句式和七言句式各有多少种?
答:五言句式只有四种。如:
(a)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仄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式也只有四种。如: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为大家初次看到句式,觉得有一些眼花缭乱,其实,五言的句式加上七言的句式,一共只有八种句式,所有写诗的格式就是依靠以上八种句式在运作,来构成我们写诗的格式。至于句式是怎么形成的,稍后我要讲解的。
8、五言句式与七言句式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它们的不同点很明显,五言句式对比七言句式每一句少两个字。那么,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请看:
五言句式(a) 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式(a)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式比五言句式多的两个字大家应该看得出来了,原来七言句式就是在五言句式的最前面加了一个不同的节奏单位“仄仄”,这样就成了七个字。也就是说,七言句式后面的五个字跟五言句式的五个字一模一样。再看:
五言句式(b) 仄仄平平仄
七言句式(b)平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句式就是在五言句式的最前面加了一个不同的节奏单位“平平”,这样就成了七个字。七言句式后面的五个字跟五言句式的五个字一模一样。
还有两句我就不一一举例了,跟我上面讲的情况是一样的。
但要弄明白它的理论根据,即七言句式是在五言句式的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在五言句式的最前面加上一个平仄不相同的节奏单位,什么叫做平仄不相同的节奏单位?比如:
五言句式(a)平平仄仄平,你们看看它的最前面是“平平”吧,你要加成七言句式,只能加“仄仄”,就成了“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平仄的节奏就交错了,因为所有句式都讲究平仄的节奏交错,稍后要讲到这个问题的。
9,是否所有的七言句式都是在五言句式的最前面加上一个平仄不同的节奏单位?
答:肯定是这样的。请看下面展开的句式,对比一下,大家就看的很清楚了;
(a) 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 平平平仄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10、句式的平仄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作用?
答:我只能简单的解释,详细情况以后再讲。所谓平仄,比如我们使用汉语拼音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有四声,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句如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3,什么叫做平仄?
答:平仄(拼音:píng zè),即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4,古代汉语的四声究竟是怎么回事?
答:平仄(拼音:píng zè),即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4,古代汉语的四声究竟是怎么回事?
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
阴平-音调较高且可延长
阳平-音调较低且可延长
仄调:分三种;
上声-高昂明亮
去声-尖细哀柔
入声-短促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其中明朝文人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而清朝文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一书中简短的说明为:
“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
若以西方音乐的节拍来分平上去入四声的长短,顺序分别是平声-4拍;上声-3拍;去声-2拍;入声-1拍。
5, 现代汉语的四声是怎么回事?阳平-音调较低且可延长
仄调:分三种;
上声-高昂明亮
去声-尖细哀柔
入声-短促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其中明朝文人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而清朝文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一书中简短的说明为:
“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
若以西方音乐的节拍来分平上去入四声的长短,顺序分别是平声-4拍;上声-3拍;去声-2拍;入声-1拍。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注意: “上”字这里应该读(shǎng)。这里不要读(shàng)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
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6,五言可以写哪些诗?七言可以写哪些诗?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
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答:五言可以写五绝,即每一句五个字,一共是四句。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我写的:
坦荡自虚怀,不为美誉来。
重重节苦抱,羞望栋梁材。
还可以写五律,即每一句五个字,一共是八句。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我写的:
赘叶滋芽自快哉,只消养料不生财。
细心农妇刚掰去,又被轻风送出来。
还可以写七律,即每一句七个字,一共是八句。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我写的:
梅苑清风入万家,诗缘喜结度余华。
歌山吟水临嘉景,写菊描兰当养花。
静坐远思三界外,开怀长览九天霞。
妙词每读心潮涌,敬谢诸君大碗茶。
(写绝一般不用对仗,写律一定要写对仗,这个以后我会具体讲的)。
坦荡自虚怀,不为美誉来。
重重节苦抱,羞望栋梁材。
还可以写五律,即每一句五个字,一共是八句。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我写的:
宇宙没围墙,神舟作讲堂。
学员全世界,教者俊姑娘。
所授航空课,皆凭中华腔。
地球人笑问,银汉有多长?
七言可以写七绝,即每一句七个字,一共是四句。称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我写的:赘叶滋芽自快哉,只消养料不生财。
细心农妇刚掰去,又被轻风送出来。
还可以写七律,即每一句七个字,一共是八句。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我写的:
梅苑清风入万家,诗缘喜结度余华。
歌山吟水临嘉景,写菊描兰当养花。
静坐远思三界外,开怀长览九天霞。
妙词每读心潮涌,敬谢诸君大碗茶。
(写绝一般不用对仗,写律一定要写对仗,这个以后我会具体讲的)。
7,五言句式和七言句式各有多少种?
答:五言句式只有四种。如:
(a)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仄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式也只有四种。如: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为大家初次看到句式,觉得有一些眼花缭乱,其实,五言的句式加上七言的句式,一共只有八种句式,所有写诗的格式就是依靠以上八种句式在运作,来构成我们写诗的格式。至于句式是怎么形成的,稍后我要讲解的。
8、五言句式与七言句式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它们的不同点很明显,五言句式对比七言句式每一句少两个字。那么,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请看:
五言句式(a) 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式(a)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式比五言句式多的两个字大家应该看得出来了,原来七言句式就是在五言句式的最前面加了一个不同的节奏单位“仄仄”,这样就成了七个字。也就是说,七言句式后面的五个字跟五言句式的五个字一模一样。再看:
五言句式(b) 仄仄平平仄
七言句式(b)平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句式就是在五言句式的最前面加了一个不同的节奏单位“平平”,这样就成了七个字。七言句式后面的五个字跟五言句式的五个字一模一样。
还有两句我就不一一举例了,跟我上面讲的情况是一样的。
但要弄明白它的理论根据,即七言句式是在五言句式的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在五言句式的最前面加上一个平仄不相同的节奏单位,什么叫做平仄不相同的节奏单位?比如:
五言句式(a)平平仄仄平,你们看看它的最前面是“平平”吧,你要加成七言句式,只能加“仄仄”,就成了“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平仄的节奏就交错了,因为所有句式都讲究平仄的节奏交错,稍后要讲到这个问题的。
9,是否所有的七言句式都是在五言句式的最前面加上一个平仄不同的节奏单位?
答:肯定是这样的。请看下面展开的句式,对比一下,大家就看的很清楚了;
(a) 平平仄仄平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 平平平仄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10、句式的平仄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作用?
答:我只能简单的解释,详细情况以后再讲。所谓平仄,比如我们使用汉语拼音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有四声,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
简而言之: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
因为四声的发音都不相同,我们在句式里把平仄交错,节奏之间才出现起伏,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平仄就好比歌曲的音符,“1、2、3、5、6、7、1、”它们是把不同的音符交错的,唱起来就好听。在写诗的时候,句式里的平仄交错跟歌曲的谱曲是同样的道理。
11、句式节奏是什么?
答:句式节奏,我们常常也叫它句式音步节奏。比如七言句式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它的节奏是二二三结构,“仄仄/平平/仄仄平”,还可以细一点分,它的节奏是二二二一结构,“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朗诵诗的时候是按照节奏来朗诵的,就好比我们把歌词谱曲一样,曲子也是有节拍的,这是同样的道理。如毛泽东的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为四声的发音都不相同,我们在句式里把平仄交错,节奏之间才出现起伏,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平仄就好比歌曲的音符,“1、2、3、5、6、7、1、”它们是把不同的音符交错的,唱起来就好听。在写诗的时候,句式里的平仄交错跟歌曲的谱曲是同样的道理。
11、句式节奏是什么?
答:句式节奏,我们常常也叫它句式音步节奏。比如七言句式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它的节奏是二二三结构,“仄仄/平平/仄仄平”,还可以细一点分,它的节奏是二二二一结构,“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朗诵诗的时候是按照节奏来朗诵的,就好比我们把歌词谱曲一样,曲子也是有节拍的,这是同样的道理。如毛泽东的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12、有人要问:句式是怎么形成的?
答:句式是由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平仄交错组合成的,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早岁——那知——世事——艰”
“平平——仄仄——平平——仄”
“楼船——夜雪——瓜洲——渡”
13、有人要问:既然是由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平仄交错组合成的,为什么还有单音节的和三连平、三连仄的现象?
答:a, 七个字一句的肯定有单音节和“三连平”、“三连仄”的现象。
请看两组数学式子:2+2+2+1=7 2+3+2=7
b,关于单音节都在句式的最后出现。
如五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如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c,关于三连平和三连仄的现象,五言句式在最前面出现,七言句式在句式的中间出现。
五言如: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七言如: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d,关于“三连平”和“三连仄”,在写诗的时候,不一定是词语的节奏,是声调形式上的一种表面现象,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它也叫一种假像,有谁写诗这样写过。我们汉语词典里三个字的词语也相当少啊,就算你写的出来,读起来也特别拗口,实际上写诗是这样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塞上——长城——空——自许”
“平平——仄仄——仄——平平”
“镜中——衰鬓——已——先斑”
至于后面三个字的节奏有“1+2”的,也有“2+1”的,如:
“白塔/妙词/传/雅韵,青城/佳句/诵/遗篇。”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从上可以看出,还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平仄交错组合成的。
请注意:两个音节也叫双音节,就是平仄相同的两个字的意思。
14、有人要问:为什么要以双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呢?谁规定的?
答:是古代的诗人们在写诗的应用中摸索出来的。因为在我们的汉语词典里绝大多数词语是双音节的,如:
桌子、书本、大海、平原、和尚、研究、内疚等。
四个字的成语也是双音节的,如:光明——正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波、破釜——沉舟等。
三个字和五个字的词语非常少,
三个字的词语,如:破天荒、铁鸡公、耳边风、苦肉计等。
五个字的词语,如:树倒猢狲散、行行出状元、疾风扫秋叶、久旱逢甘雨等
大家细细的看,就可以发现:
铁——鸡公、耳边——风、树倒——猢狲——散、疾风——扫——秋叶、
三个字和五个字的词语对比四个字的词语,只是词语的字数存在着单双的关系,节奏有增加和减少的区别,但是它们的节奏组合始终没有离开双音节的关系。
15、每一个句式都有一个名称,名称是怎么出现的?
五言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b)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c)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d)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七言句式:
(a)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b)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c)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究竟它们的名称是怎么出来的呢?无论是平起还是仄起都是看的每一个句式的第二个字,无论是仄收还是平收都是看的每一个句式的最后一个字。简单一点说,就是看的每一句的第二个字和它的最后一个字。
这里出现一个好奇的事情,为什么平起或仄起,都要看每一句的第二个字呢?怎么不看第一个字?原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句式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组合的,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很重要了,(单数音节指的每一句的135字),既然单数音节不是很重要,那么,单数音节的声调就可平可仄了,你想一想,我们还能够看第一个字吗?不能,我们只有看第二个字了。
16、有人要问:什么叫做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
答:这是一个关系到声韵美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句式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组合的,那么,你朗诵诗歌的时候,就一定要按照节奏去读,每一个节奏要停顿一下,节奏前面的一个字是起音,后一个字是重音,播音员在朗诵诗歌的时候,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重音是一种语音现象,指在多音节单词中将某个音节读的特别明显,音调较高,音量较大,读的时间较长。相对的其它的音节就弱、短。如毛泽东的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很明显,这两句里面有十个字的读音重一些,它们是:“军、怕、远征难、水、山、只等闲”, “远”和“只”虽然是第五个字,也很重要,这就证明了我们写诗的时候,第五个字不能随意的道理。这个以后我会讲到的。至于第七个字是韵脚,就更不用说了,从上面可以看出只有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不很重要,所以可平可仄。也证明了二、四、六字非常重要,写诗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格式写。
17、句式的规律(一)
现在讲一下句式的规律,用七言句式作例: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二字的平仄与第四字的平仄相反,第四字的平仄又与第六字的平仄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
大家过细的看一下每一个句式的二、四、六字,你就会得到一个慨念:
即二、四、六字为“仄平仄”和二、四、六字为“平仄平”,只有这两种。每一种句式都离不开其中的一种,如果不是,就是你把句式写错了。
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很重要了。
正格里面逢单必反的只有两种句式:
(a)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字与第三字反,第三字与第五字反,第五字与第七字反。
(b)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一句式也是一样,逢单必反。
但是,还有两种句式就不是逢单必反了,如:
(c)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三字与第五字没有反
(d)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字与第五字也没有反
我现在再把(a)(b)两种句式按照可平可仄的原则变动一下,(初学的人可能不懂可平可仄,以后我会讲到这个问题的)。
原句:(a)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句:(a)中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请看,变动以后第一字与第三字有可能不会反了吧。再看下一句:
原句:(b)平平仄仄平平仄
变句:(b)中平中仄平平仄
原来是逢单必反,现在第一字与第三字、第三字与第五字不一定逢单必反了吧。
这样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句式是以两个音节为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组合的,重音落在后面的双音节上,所以,双音节的声调必须依次互反,即二、四、六字为“仄平仄”和二、四、六字为“平仄平”,只有这样,节奏之间才出现起伏,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
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很重要了。同时也体现了每个句式的二、四、六字就是本分句的骨架。大家始终要记住这个骨架,即二、四、六字为“仄平仄”或二、四、六字为“平仄平”。离开了这个骨架,就不成句式。
答:句式是由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平仄交错组合成的,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早岁——那知——世事——艰”
“平平——仄仄——平平——仄”
“楼船——夜雪——瓜洲——渡”
13、有人要问:既然是由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平仄交错组合成的,为什么还有单音节的和三连平、三连仄的现象?
答:a, 七个字一句的肯定有单音节和“三连平”、“三连仄”的现象。
请看两组数学式子:2+2+2+1=7 2+3+2=7
b,关于单音节都在句式的最后出现。
如五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如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c,关于三连平和三连仄的现象,五言句式在最前面出现,七言句式在句式的中间出现。
五言如: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七言如: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d,关于“三连平”和“三连仄”,在写诗的时候,不一定是词语的节奏,是声调形式上的一种表面现象,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它也叫一种假像,有谁写诗这样写过。我们汉语词典里三个字的词语也相当少啊,就算你写的出来,读起来也特别拗口,实际上写诗是这样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塞上——长城——空——自许”
“平平——仄仄——仄——平平”
“镜中——衰鬓——已——先斑”
至于后面三个字的节奏有“1+2”的,也有“2+1”的,如:
“白塔/妙词/传/雅韵,青城/佳句/诵/遗篇。”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从上可以看出,还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平仄交错组合成的。
请注意:两个音节也叫双音节,就是平仄相同的两个字的意思。
14、有人要问:为什么要以双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呢?谁规定的?
答:是古代的诗人们在写诗的应用中摸索出来的。因为在我们的汉语词典里绝大多数词语是双音节的,如:
桌子、书本、大海、平原、和尚、研究、内疚等。
四个字的成语也是双音节的,如:光明——正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波、破釜——沉舟等。
三个字和五个字的词语非常少,
三个字的词语,如:破天荒、铁鸡公、耳边风、苦肉计等。
五个字的词语,如:树倒猢狲散、行行出状元、疾风扫秋叶、久旱逢甘雨等
大家细细的看,就可以发现:
铁——鸡公、耳边——风、树倒——猢狲——散、疾风——扫——秋叶、
三个字和五个字的词语对比四个字的词语,只是词语的字数存在着单双的关系,节奏有增加和减少的区别,但是它们的节奏组合始终没有离开双音节的关系。
15、每一个句式都有一个名称,名称是怎么出现的?
五言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b)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c)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d)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七言句式:
(a)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b)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c)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究竟它们的名称是怎么出来的呢?无论是平起还是仄起都是看的每一个句式的第二个字,无论是仄收还是平收都是看的每一个句式的最后一个字。简单一点说,就是看的每一句的第二个字和它的最后一个字。
这里出现一个好奇的事情,为什么平起或仄起,都要看每一句的第二个字呢?怎么不看第一个字?原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句式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组合的,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很重要了,(单数音节指的每一句的135字),既然单数音节不是很重要,那么,单数音节的声调就可平可仄了,你想一想,我们还能够看第一个字吗?不能,我们只有看第二个字了。
16、有人要问:什么叫做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
答:这是一个关系到声韵美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句式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组合的,那么,你朗诵诗歌的时候,就一定要按照节奏去读,每一个节奏要停顿一下,节奏前面的一个字是起音,后一个字是重音,播音员在朗诵诗歌的时候,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重音是一种语音现象,指在多音节单词中将某个音节读的特别明显,音调较高,音量较大,读的时间较长。相对的其它的音节就弱、短。如毛泽东的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很明显,这两句里面有十个字的读音重一些,它们是:“军、怕、远征难、水、山、只等闲”, “远”和“只”虽然是第五个字,也很重要,这就证明了我们写诗的时候,第五个字不能随意的道理。这个以后我会讲到的。至于第七个字是韵脚,就更不用说了,从上面可以看出只有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不很重要,所以可平可仄。也证明了二、四、六字非常重要,写诗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格式写。
17、句式的规律(一)
现在讲一下句式的规律,用七言句式作例: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二字的平仄与第四字的平仄相反,第四字的平仄又与第六字的平仄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
大家过细的看一下每一个句式的二、四、六字,你就会得到一个慨念:
即二、四、六字为“仄平仄”和二、四、六字为“平仄平”,只有这两种。每一种句式都离不开其中的一种,如果不是,就是你把句式写错了。
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很重要了。
正格里面逢单必反的只有两种句式:
(a)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字与第三字反,第三字与第五字反,第五字与第七字反。
(b)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一句式也是一样,逢单必反。
但是,还有两种句式就不是逢单必反了,如:
(c)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三字与第五字没有反
(d)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字与第五字也没有反
我现在再把(a)(b)两种句式按照可平可仄的原则变动一下,(初学的人可能不懂可平可仄,以后我会讲到这个问题的)。
原句:(a)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句:(a)中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请看,变动以后第一字与第三字有可能不会反了吧。再看下一句:
原句:(b)平平仄仄平平仄
变句:(b)中平中仄平平仄
原来是逢单必反,现在第一字与第三字、第三字与第五字不一定逢单必反了吧。
这样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句式是以两个音节为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组合的,重音落在后面的双音节上,所以,双音节的声调必须依次互反,即二、四、六字为“仄平仄”和二、四、六字为“平仄平”,只有这样,节奏之间才出现起伏,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
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很重要了。同时也体现了每个句式的二、四、六字就是本分句的骨架。大家始终要记住这个骨架,即二、四、六字为“仄平仄”或二、四、六字为“平仄平”。离开了这个骨架,就不成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