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溆城河上的浮桥

个人日记

图片
    
    刘景成先生把几张照片发在网上,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让我想起了那终年躺在溆城河上的浮桥。
    多年没有回过溆浦了,也多年没有去过溆水河岸的西湖口码头,凝望我景仰的浮桥了。陈年的印象,已经有些模糊。迥异的传说,让我难以捉摸。不知道,这浮桥当初究竟为谁所建。也不知道,它屡遭洪水冲击,经历了多少次生命的轮回,做出过多大的贡献。更不知道,为何之前的浮桥常被冲走,而尔后的浮桥又安如泰山?我想探个究竟。
    王炯华教授七十多岁了。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年少时在溆浦上学,后来在武汉工作。米智华先生也年事已高。他是本县九溪江人,一直在溆浦县委机关工作。他们尽管相隔千里,天各一方,可在回答我的询问时,却异口同声地说:溆浦浮桥,最初为茅坪坳上的康威将军陈遐龄先生出资所修。后来陈在肃反运动中被误杀,浮桥也被洪水冲走。党和政府给予平反后,其后人从美国归来,为感谢家乡人民为其申冤,再度捐资复修了一次。以后两度重修,为县政府出资。他们的说法有根有据,仿如亲眼所见。这次回家,我又专门到溆浦城南一带做实际调查,被访的老人们亦不约而同地如斯回答。而何先培老师、禹经安老师的说法跟覃昆先生所查《溆浦县志》的记载完全一致,说是由县城正阳南货店于一九四三年为首筹资建造。以后几度复修,均由县政府出资,似乎与陈无关。
    话是人说的,消息是由人传的,故事是由人编的,《县志》是后人写的。时间长了,谁都有记错的可能。也存在着特定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下,时人故意张冠李戴,后人又以讹传讹的嫌疑。本人不敢盲目评论哪是哪非,也不会贸然断定谁错谁对。因为这世上,不明真相的事情太多了,后人难以考证。即使考证出来,如今已人去楼空,又有多大意义呢?我且说说自己的亲眼所见,叙叙自己对它的亲身感受好了。
    第一次见到浮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那天我走出大山,去县城参加教师进修学习。初到溆浦,一切都感到新奇。站在大桥上面,倚栏眺望,只见一江碧水,自东向西,缓缓流淌。满河翡翠,由远及近,闪耀着细细鳞光 。就在这俯瞰的视线中,有一座第一张照片上的浮桥,静静地躺在这溆水河上。没有固定的桥墩,不见高大的跨拱。只看到十几只木船,顶托着由木枋拼镶的桥板,如画家笔下袒胸露肚的千足虫,仰身躺在溆水河江面。木船背水一头方齐,迎水一头圆尖,泊在水里,远远望去,仿佛放置于玻璃板上的子弹。而木枋跟木船同向,一字排开,拴在两条钢缆,搭于木船,向两头伸展,犹如一条又宽又长的腰带,系捆在溆水大汉身间,牵连着城北城南。
城北三面环山,绿树成荫,襟江抱河,是一块风水宝地。其间机关林立,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是溆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溆浦文明的摇篮。鳞次栉比的高楼,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在街道两侧排了个整整齐齐。高矮不等的民宅,大小不同、风格各异,把溆水岸边挤了个麻麻密密。幽深的河街,古老的小巷,从老火车站到寺坪前方,延伸了几里路长。而参差不齐的吊脚楼,犹如调皮可爱的姑娘,有的把修腿伸进水里,享受着河水的幽凉;有的把秀脚踩在陆上,展示着自己的妩媚,渲泄着个性的张扬……这一切,显现了古城的繁华,构成了当时明媚的风光。
    城南地域广阔,是城乡的结合部,也是进出县城的关口。南来北往的人们,要从这里通过。买东卖西的商品,也源源从此出入。虽然不久前才被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但民房密布,人口众多,还有几座工厂,也是比较热闹的地方。
    这浮桥,把城北的西湖口码头和城南的兴隆码头连接起来,带来了两岸往来的方便,构筑了一条风雨无阻的交通线。
    可是在此之前,溆水仿如一条巨蟒,横在眼前,把人们阻隔在南北两方。活像一条银河,阻拦着织女、牛郎,让恩爱的一对,可以凝眸相望,却不能走近对方。来往的过客,无不留下满腹的忧伤。
    相传有人曾在此修过浮桥,可经不住水流的冲击,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肆虐的河水和荒漠的沙场。两岸百姓过河,只得乘坐渡船。而等船很费时间,坐船又不太安全。每次洪水到来,不是有渡船被洪水卷走,就是有过客在此遇难。河水里,融入了亲人的泪水;天空中,回荡着悲哀的哭声。面对着宽阔的河面,老百姓一筹莫展,只能望河兴叹。
     一九八五年,县政府为了适应城镇发展需要,在西湖口对面的兴隆街修建了农贸市场和商业区。新买了十几条木船,采购了相应的木枋和钢缆,重建了我首次看到的浮桥(见第一张照片)。让溆水天堑,变成了通途。白天,行人跨过码头,踏上颤悠悠的浮桥,走向对岸。既节省了等船的时间,又享受到快捷、舒适和安全。夜晚,两侧亮起路灯,浮桥便成了一弯新月,从苍穹掉落下来,躺在水间。劳累的人们来到这里,享凉风悠悠缠绵,赏双月默默交欢,顿时疲倦消失,烦恼四散。窈窕的女子行走于桥上,轻曼的身影倒映在水里,仿如嫦娥在月宫里蹁跹起舞一般,让人陶醉!
    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把好造桥质量关,后续管理也没有跟上,才短短数年,石垛经不住冲击,垮了。铁柱缺少防护,锈了。缆绳耐不住磨,散了。木船和桥板飘浮在水上,固定不住了,跟随着洪水,入洞庭,经长江,飘去太平洋了。
    为了方便交通,保证人民群众安全过河,县政府于一九九九年又从紧张的财政经费中,拨出专款,再度建造了一座新浮桥(见第二张照片)。
    这座新桥,虽然同样还在原地,也同样还是由相同的四个主要部分组成,但这一次吸取了以前的经验和教训,末雨绸缪,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和防护措施,建造的浮桥比原来更宽敞、更牢固、更稳定、更漂亮。桥上建了三个灯塔,指引着路人的方向。桥板虽然还是木枋,但更宽、更厚、更长。里面煮过防腐油,表面刷上了防腐漆,上面还钉上了坚硬耐磨的合金板。承重船换了钢质的,船身更大,船体更长,里面泡过防锈油,外面刷了防锈剂。虽然还是采用钢索牵连,但钢丝内外都进行了防水防锈处理。点水不进,锈斑难生。最关键的是,两岸起固定作用的钢筋水泥垛,基座又大又厚,柱子又长又粗,深深地扎入了大地之中,成为浮桥的主心骨,既稳沉又牢固,牵拽着钢船和桥板。
    眼下洪水已过,水位早已下落。堤岸上,留存着洪水袭击的痕迹。河水中,静躺着新修的浮桥。默默无语,安然无恙。 河水清澈见底,河场青翠如碧。浮桥、清水、它绿草、蓝天完美地融合一起,浑然一体,构成了溆浦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
    浮桥在县城所处位置最低,桥身也远没溆浦大桥高大,因而很不显眼。它卑微、坦荡地躺在那里,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小孩们踩过它去学校学习,成为了国家的栋梁。青壮年踩过它去打拼,实现了价值和梦想。老人踩着它去医院治病,保住了生命和健康。翟庚甲从它身上走过,组织建立了中共溆浦秘密党支部。舒新城经过它去上海,编辑出版了《辞海》大辞书。王耀文走过它去漫水村体验生活,写出了获奖佳作《漫水》。舒新宇老师走过它,“唤醒”了屈原唱《九歌》,又把向警予的灵魂“招回”了溆浦。商人通过它,向市民提供了多少商品。农民工兄弟走过它,盖起了多少楼房。领导干部走过它,深入到各村各乡……谁知道,它夜以继日,承载了多少重量?
    从第一次见到浮桥,到现在来写浮桥,时间已过去了二十八年。尽管期间前赴后继,其身体又经历了两次更替,但其坚守的岗位始终没有改变,服务百姓的心始终没有改变,真诚务实的态度从未改变,安分守己的品行从未改变,佛菩萨般的善良始终没有改变。它平等待人,普渡众生,不论男女老少,不管贫富贵贱,不顾官职大小,不分地位高低,都一视同仁地迎送。它饱经风霜,屡受冲击,历尽磨难,默默地付出。在它的周围,当年的吊脚楼已经隐褪,代之以高楼大厦了。比浮桥高不了多少的河街,来了个华丽的转身,变成高大坚固的防洪大堤了。淤积的河道,不甘颓废,已经疏通了。狭窄的河床,不甘落伍,已经拓宽绿化了。污染的河水,也不甘逊色,治理变清了。高速公路已经通车了。火车站搬迁升级改造了。溆浦已跨进高铁时代了。张家桥臭水沟被填,建成宽阔的屈原大道了。人民公园快要建成开放了。漫水村变成休闲度假的农庄了。街道上华灯璀璨。河水中霓虹闪烁。溆浦,已经可以跟发达城市媲美了!溆城河上,新修了好几座宽大的钢筋水泥桥。而浮桥,却至今依然如故地躺在那里,坚守着两个不太起眼的码头,春沐暖风,夏享清凉,秋抱寂寞,冬吻雪霜,朝迎旭日,晚送夕阳,凭着钢筋水泥柱的坚强,借助大地深处的力量,用博大的爱心迎来送往,创造出灿烂辉煌。集中地体现了忠于职守、谦卑为怀,知恩图报和务实奉献的精神,成为了一道传承溆浦文明的建筑,影响和感染着世代的人们。同时,它还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让为官者可以从中悟出更多、更多……
  
一张照片,记录着一段逝去的历史。一个画面,铭刻着一则感人的传奇。一座浮桥,承载着一种不老的文明。刘先生以敏锐的眼睛,捕捉了时光的足迹;用美妙的镜头,把不可复制的瞬间变成了永恒;将启迪人生的故事,传递给了后人。我想:他的心里,一定躺着这座浮桥吧?
    当我写下此文,没有写出始建桥者的姓名时,王炯华教授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写溆浦浮桥,不能不写陈遐龄。因为他是溆浦浮桥的始祖。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能忘记他啊!
    也许大家都记住了出资建桥的好事,却没有记准这好事到底是谁做的。我在未经考证的情况下,不敢随意写上谁的名字来敷衍了事。未免有些遗憾。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做好事者本身是不图名利的。重要的是,王教授的意思,代表了溆浦百姓对建桥者的怀念和由衷的尊敬,代表了家乡人民诚挚的感恩之心。无论是陈遐龄先生还是正阳南货店;也不管县政府领导,还是普通百姓;溆浦人多乐于奉献,乐于做好事而不留姓名。也都尊重和崇敬做好事的人。我在敬仰和感恩出资修桥者的同时,也深深地敬佩和感谢王炯华教授、米智华老师、何先培老师,禹经安老师和覃昆先生。他们都是我未曾谋面过的人,却不论生疏,都那么热情、那么真诚、那么认真地帮我解答疑问。我想,他们的身上,一定带着溆浦人的本色;他们的心里,也同样躺着这座浮桥吧?
    要是每个人的心里,都躺着这样的浮桥,那该多好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注:本文初写于2014年11月,11月下旬发表于《中国散文网》、《中国作家网》。2015年2月回了一趟溆浦,对浮桥进行了民间采访,来津后做了相应修改。感谢摄影家刘景成先生,也感谢歌手唐文娟、作曲家陆城和词作家张小军合作,创作了如此优美的赞美溆浦的——歌《美丽溆浦》。您们都是溆浦优秀儿女。我在遥远的天津向您们鞠躬致谢了!】



文章评论

与时俱进

溆浦在至诚大哥的笔下变得如诗如画,真让人有陶醉之感觉[em]e179[/em]写得真棒!

小拜年

欣赏浮桥的壮观,欣赏美文的精彩,朋友太棒了,浮桥做出了大文章![em]e179[/em] [em]e179[/em] [em]e179[/em]

重新来过

[em]e697[/em] [em]e6091[/em]      [em]e696[/em] [em]e6091[/em]      [em]e697[/em] [em]e6091[/em]      [em]e697[/em] [em]e6091[/em]      [em]e696[/em] [em]e6091[/em]      [em]e697[/em]

贺银莲

老师好久没有拜读您的文章了今日一读文彩依旧。真好!

红叶

我转了,很喜欢这篇散文。

夜莺之歌

最近好忙,没来得及细细品赏,粗略看了,内容详实,文笔不错啊,文字有功底。赞一个!

雪[em]e257378[/em]姐【拒聊】真情永恒

[em]e166[/em][em]e166[/em][em]e166[/em]━━━◆━━━[em]e166[/em][em]e166[/em][em]e166[/em]━━━◆走近你的空间,发送我的祝福,是我最大的快乐!朋友,记得有你的地方就是我祝福的方向,祝福你平安、幸福、健康、快乐!◆━━━[em]e166[/em]孤[em]e166[/em]狼[em]e166[/em]━━━ ◆

云烟(Surelove)

角度!特别欣赏你的写作角度!写别人未曾想,探寻别人未曾探寻! 一座浮桥,一个他乡游子,一片情深! 浮桥,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于是,我在想,当年湖南高考作文命题《见证》,不知道溆浦应届生有没有写写这厚重的浮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