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哉!范公 千古完人!

智慧人生

舌尖糯棕的醇香,余味尚存,一场如期而至的绵绵梅雨,便淅淅沥沥,将六朝古都,完全浸没在湿漉漉雨水中……

坐困六月的南京,索性把这一川烟雨,拒之于门外,黄梅雨伴读书郎,不必理晨钟暮鼓,不去问满院落花。独自缱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一册书,一杯茶,一帘梦……去会一会前人,去发一发幽思。   ——何叟题记

范履霜,——大宋王朝那个刚正倔强的男子,时光已将你我相隔千年,我无法触摸你尘封已久、坚忍绝决的毅容,我也无法在想像中,描绘你玉树临风的伟岸身躯,只能透过这深邃的文字,窥见你的世界。每次翻开《范仲淹传》,读着那凄苍的“二岁而孤,家贫无依……”文字,都禁不住涕泪满襟。

——自幼孤贫,勤学苦读,范公是中国社会寒门出贵子的典范。尚在少年,范公即有“兼济天下”的抱负:“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非谓钟鼎重,非谓箪瓢轻。”他离家求学时,日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朝、暮取二块,断韭数茎,入小盐以啖之。冬夜读书,为振作精神,以冷水沃面。虽“人不能堪”,而“仲淹不苦也。”后从恩师戚同文,继续“苦心劳形”,五年来常衣不解带,和衣就枕。他曾立下不能当良相,即为良医的宏志。

——四起四落,百折不挠。公元1015年,二十七岁的范仲淹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宦海浮沉,从地方小吏,一直做到国务院副总理,并主持工作;同时,兼任军委副主席。他为官清正,刚正不阿,忠亮谠直,敢于犯颜谏诤,不怕挫折打击,四起四落,无怨无悔。他关心人民疾苦,乐于为民谋利,所任之处,无不官德蜚英。政声人去后,范公离任,多地为之建生祠,感铭公德!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西夏入侵,边关危急,时年52岁的范仲淹,一介书生,以文弱之躯,投笔从戎,挽狂澜于既倒!他殚精竭虑,运筹帷幄,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整饬军备。在范公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西夏贼军私相告诫:“别想打延州的主意了,现在的小范老子(指范仲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指前任范雍)好欺负了。”从此,宋夏议和,边境安宁。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宋仁宗赞曰:“若仲淹出援,朕何忧哉?”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范公这些边塞诗词,充满浓浓的家国情怀,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骚人墨客,读之无不动容。

——勇于任事,锐意改革。庆历三年,边境局势刚缓,宋仁宗便召范回京,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当时,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而行政效率越来越低,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内忧外患,不时爆发。在严重的危机面前,宋仁宗三番五次,召见范仲淹等人,打开宫中的天章阁,在条案摆好纸笔,督促他们立即写出改革方案。范仲淹一贯以治理天下为己任,于是他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

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在范仲淹等人的推动下,大刀阔斧地展开,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寄生虫被除了名,一批干才能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办事效能提高了,财政、漕运等有所改善,暮气沉沉的北宋政权开始有了生机。但是,这场改革,直接触犯了封建腐朽势力的既得利益和特权,他们对此恨之入骨,便集结在一起攻击新政,诬蔑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结交朋党,散布范仲淹私树党羽谗言。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这么强大,一年前还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富弼、欧阳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坚持了一年四个月的庆历新政,归于失败。

庆历新政,虽遭失败,却为其后王安石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兴学举善,不遗余力。范仲淹出身孤寒,深知民间疾苦,一生不遗余力,兴学举善。在居家方面,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他待己苛刻,却乐于助人,他将朝庭俸禄,悉数拿出,以食四方游士,令诸子至易衣而出。不仅如此,他还“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将风水绝佳的私人宅第,捐给乡里,兴办义学,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他事母至孝,家风俭朴,乐善好施,甚至赢得了边民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敬爱。他居官近四十年,死的时候,一无房产,二无存款,家人连置办棺木的钱,都拿不出来。按今天的标准,他是感动中国的当然人选。然而,一千多年前,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僚,能做到这一点,真可谓高山仰止!

——道德文章,泽被千秋。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但在文学上,也很有建树。他的文章,大多是策论条文,属公文写作。文学创作只是他的副业,但正是这些副业,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范仲淹亦或被人淡忘,但作为思想家、文学家,却光照千秋。他的文学作品,几乎每一篇都是极品。《岳阳楼记》中,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完美人格的典范。《全宋词》虽只收录他五篇词作,而其中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已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让人兴千古悲叹。明代大学问家毛一鹭先生,阅读范公文集时称颂:“凡欧之温润,苏之豪迈,曾之笃雅,王之严洁,无所不有……”当代范学专家董平先生,在他《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著作中说:“范公的文学创作实践,诗词赋散文等,评论者历来以文章道德并重,范文正公之德之文,唐宋八大家是莫能与之并驱的”。叟以为,这样的评价,无疑是中肯的。

古人论做人有三重境界,就是立功、立言、立德。当我们的目光检视历史时,范公无疑做到了“三立”,难找到他一生中有什么瑕疵,堪称古今完人。回想当年初中教科书中,批判范仲淹的思想局限性,认为他的“忧乐论”,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现在看来,是多么幼稚的左派病。

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尽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行孝;而不读《岳阳楼记》,则不知何为执政耳!历史走到今天,依法治国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施行,但地方行政首长的个人因素,对一个地方的发展与安宁,依然有着重要影响。重读历史,古代关于吏治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我想,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时,范仲淹的深弘誓愿,仍是一股甘洌的清泉,滋润着你我。这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遗产,具备永恒的价值。

往事不可追,飘然已千年。合上书,我的眼里,浮现出一幅洞庭烟波图,浩渺湖水,吞吐的是一个又一个王朝寂寞而去的背影。在历史面前,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只有在人生的背囊里,装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慷慨,才能在斗转星移的天地间,留下一个不朽的倒影!

                                                            
                        清风斋何叟完稿于南京浦口泰山新村 
此文持续修改中。 

文章评论

鸿雁

何公高才,引经据典,陈古喻今,发人深省[em]e179[/em][em]e179[/em][em]e179[/em][em]e179[/em][em]e160[/em]

汶水

[em]e160[/em] [em]e163[/em]

阳光雨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从古至今的领导风范,传承的概摸。

几多诗画

范文正公向学重教思想,在邓州有其体现——谪贬邓州创建花洲书院,其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花洲书院春风阁中完成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淡然如此,古今钦敬。

若木

大叔,玩儿呢?重发多少遍了[em]e134[/em]

阳光雨露

再次拜读此文,振撼心灵,深刻叙述古人范公的一生功德,得以领悟,授益非浅。领教了作者文化底蕴和宏才政略,正如签名,清风斋月,正气雄风!

几多诗画

每读清风老师文章,都有新意都有嚼头,不就换了标题,换了音乐,内容也充实了很多。遥谢[em]e160[/em]

童心

[em]e181[/em] [em]e179[/em] 好文章,欣赏了。[em]e183[/em]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