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文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大中华文化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
“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
“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
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
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
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
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这句话出自《论语·壅也》。
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这句话出自《论语·壅也》。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
因此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因此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
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
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
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
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
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
“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
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
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
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 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
“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
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
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
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 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
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
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
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
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文章评论
如意
我永远真心的祝福着您,送给您简单却真挚的祝福----祝福好友健康开心快乐!幸福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