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走庐山

个人日记

在南昌居住已有多年,其间庐山去过几次,大多是应朋友之约酒酣耳热后走马观花,热闹有余,总少些独处陶醉的雅致。

中秋十一将至,偷得浮生几日闲,就有了独走庐山的想法。

晨起出发,车行个半小时,庐山 —— 大地上沉蕴的智者,自然里清秀蘧然的隐者,恬澹而悠然地映入眼帘。仰视庐山,心情不知怎的,变得适意欢快。庐山,安详、沉稳,在时光中恒久保守属于自己的那方天地,宠辱不惊,让人乍面对它,不觉就有发自内心的景仰和感慨。

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再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独走庐山,脑子也变得灵光起来,赞美庐山的美丽诗句争先恐后占据脑海。

晴日当空,细风习习,层山叠峦中,青翠、焦黄、殷红、淡白等诸色树木簇拥起来,挽手成一道道风光旖旎的屏障。曲折的路上,望远处看去,依山而建的别墅,风情万种,据说那是西方的传教士修建,历经国民党、人民政府修建,已经与庐山的自然风光交融,成了一方独特的风景。

由一号线进山,不多远就是如琴湖。根据记载,此湖建于60年代初期,由人工挖掘而成,因为形似小提琴,因此被称作如琴湖。明媚的阳光洒在湖面,波光粼粼,春风轻拂,云淡风轻,远山如黛,亭台碑碣,和着那些色彩斑斓的树木和植被,景色宜人。走过如琴湖远处恋恋不舍的回头再瞥一眼,烟雾缭绕,湖水青翠,让人心生隐意,好一幅秀美的山水春色图!

如琴湖边的“花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花径”相传是白香山的手书,附近建有白居易草堂,(原名庐山草堂,亦称遗爱草堂,始建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据说以前的草堂,结构上极为独特,长阔大小力求随自己心愿,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宜。其建筑工艺极为简单,房柱用刀斧砍削,不用油漆,竹编的墙壁,不抹泥灰。窗户用纸糊,幔子用萱麻织,一切力图不加修饰,充分展现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美。

如今的草堂虽经多次翻建,基本仍然沿袭原草堂“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挂柱竹编墙”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草堂坐北面南,木结构,草顶,在秀气的堂前立有一尊2米多高的白居易石雕像,形态潇洒。雕像前有一莲池,堂左有一小溪,堂后有苍松翠竹。进入草堂内,颇为简洁,四壁都是白居易诗歌著作,以及他与庐山的典故、资料等,出草堂转了花径亭、景白亭和石碑坊,虽不能象白居易那样能咏诵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诗句,但面对草堂小亭,以及白居易的诗歌名句,依然隐隐感觉到当年白乐天被贬江州(九江)司马“….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时的感伤落寞。

依山而行,两边百花引路,落英缤纷,或蜿蜒曲折,曲径通幽,或柳暗花明,小桥流水,一路上莺莺燕燕,四面群山在角度不时的变化中,忽儿千娇百媚,忽儿峭拔雄伟,忽儿层峦叠翠,岩谷幽壑,奇洞蟠松,怪石嶙峋,顷刻之前,已经到了庐山名景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锦绣谷的南端,系自然风化天生石洞,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辞去浔阳县令来此修炼,后羽化成仙,仙人洞因此得名。洞中有清泉自洞顶石缝流出,名“一淌泉”。泉下有池,围以石栏。因泉水甘冽,千年不涸,被人称为“洞天玉液”。洞顶为参差如佛手的岩石覆盖,故又名“佛手岩”。

佛手岩一直是佛家子弟的修行之地,清嘉庆年间(也有说是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一群不知从何而来的道士占据了僧人的据点。道家旨在“升仙”,他们的天国被称为神仙洞府,所以他们索性摒弃了崖壁的佛手庵,将那座天然石洞作了道观。道士们在洞中供奉了他们的“吕祖”,在清末以前,还没有“仙人洞”这个称呼,古人的诗文与《庐山志》上,都称其为佛手岩。方志学家吴宗慈1947年编修的《庐山续志》也只提佛手岩,不提仙人洞。仙人洞这个名称看来应该是近代或者现代才叫开的。

中央神龛中供奉的吕洞宾,身佩宝剑,手持佛尘,神态潇洒,长髯垂胸。传说中的吕洞宾有长生不老之术,虽百岁而颜若孩童,他善于剑术,步履轻疾,身如飞燕,顷刻间可跨越数百里。《清同治九江府志》甚至说:公元618年左右,吕洞宾在庐山佛手岩与妻子共同修炼,夫妇俩在石洞中相敬如宾,所以他后来改名曰洞宾……

游人如织,香火缭绕,一素面尼姑端坐长几后,慈眉善目,浏览经书,不觉得兴起,想上去沾些仙气,问个吉祥,遂抽一签,求法师解析。签为中平签,劝取谈泊之心,钱财身外物,签中内容虽模棱两可,却多是劝诫奉告,为处人历事之箴言。虽是将信将疑,也不以为忤。出于是对庐山的崇敬之意,先进香完毕才绕至纯阳像背后:果然有两处围绕的清泉,黝黑的洞中,能听到山石之间滴滴嗒嗒的滴水声,想必这就是所谓的“洞天玉液”的“一淌泉”了。

此处碑刻甚多,慢慢读来,伴着洞中的静谧,四处清新祥和,让人心旷神怡,想着毛泽东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更对庐山增加了无限感慨,对庐山的千古文化名山的大名从内心发出由衷的赞叹。

或许是习性相通的缘故吧,中国的文人墨客历来喜欢探访名山大川,拾捡情思,希望“看山两不厌”天人交融,人景合一的境界。苏东坡曾曰:“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古人浪游乐志,沉醉烟霞,纵情丘壑山水,描述名山大川的佳作迭彩纷呈。这些词句中,在惊叹山川之造化鬼斧神工之痕迹同时,溶进了广博、深刻的文化内涵,穿插着历史文学掌故、地理、宗教、科学、建筑、园林、书法、美术、风俗等诸般风韵。而山水“以形媚道”,那些文人也在游山乐水中,兼得仁、智二乐,尽情行其所行,得其所得,乐其所乐,或游览观赏,席芳草,镜清流,览开水,观鱼鸟;或山中结庐而居,隐逸终老;或山中吟咏性情,谈玄斗禅,品茗饮食,摆琴棋,弄书画。在浓浓的山水情怀中,托名山大川以寄寓情怀,则为“散怀山峦”。

也许,你在斗室之中翻开古人的诗书画卷,筛捡他人的文墨精髓,根本无法领略古人们心境中流露出的对大自然由衷的赞叹,感慨,只有当你深处在庐山这样的美丽的群岭之中,当你满头大汗,脚酸手软之间,突然转过一处山头,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出现你从来不曾看见未曾发现的美好景象,你所有的激情感想都会喷薄而出,写出天然、自然、风韵流动的文字,书画之山水妙在笔墨淋漓,梦中向往之山水可以是景象变幻,胸中的山水好在位置自如,而庐山,自然大地中的山水,它沟壑深邃,聚旷古灵气,和着山光,水声,月色花香,加着文人墨客的雅致,万千宠爱于一身,足令后人召摄魂梦,颠倒情思的了。

庐山也是一座政治山,解放前,庐山是“国民政府”的“夏都”。国民党政要长期在山上举行重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一时成为南京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解放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多次上山,召开了多次党内重大会议,著名的庐山会议也在此召开。

时光流动,往日的是非恩怨如过眼云烟,消隐在岁月的手臂下沉浸在夕阳下的群山内了,功过得失,一如那沧海桑田的变迁,风风雨雨朝来暮去,所有往事已经变得不重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浮世繁华,身处庐山,功过宠辱,一切让你忘形山水之间。

独走庐山,不过自己不经意中心血来潮,独走庐山,不过千百年拜读庐山的不尽人群中的沧海一粟,也许庐山对于我们这样的些小人物,如那万树苍翠里的一片落叶,清风中只飘荡几下,便悄无声息的遗落那山峦深处,而不同的是,那美丽的庐山,却镌刻在我们这些身如山叶般的记忆深处,永远无法释怀。

毕竟,在这座山峦之间,心灵就此印下一抹秋天。

文章评论

じ☆ve姝

[em]e112[/em]在这座山峦之间,心灵就此印下一抹秋天. 看萝卜的日志 感觉真的很好![em]e179[/em]

微雨燕双飞

果真是独走?按常理,色鬼大萝卜应该是有美女相伴的。 “签为中平签,劝取谈泊之心,钱财身外物……”这一点,大概深入萝卜之心。想必仙山之尼姑也沾染了仙气,萝卜也变成了仙萝卜了,哈哈哈哈……

︶梨花落*

妙笔生花的文笔,还真的让人流连往返,这等的功力岂是一般人可以打造的?好文好文。

飘.无影

终于看到一篇清新淡雅的文章,远离了世俗女人,色萝卜也变成了纯情萝卜了。[em]e100[/em]

安静

[em]e121[/em]也不叫上我

皮皮

庐山此记,有浩浩荡荡之感。好文。

一粒雨滴

美妙绝笔,咸萝卜变清淡了,好笔好笔[em]e179[/em]

叶落知秋

[ft=,2,]萝卜之所为萝卜,在于畦上,在于青绿水白,在于肉香酒辣间的甘甜脆爽,当然,也在于美女在侧的心有戚戚呵。。。[/ft]

甘地

没想到此处有这么好的东东。赏心悦目,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