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乘教义----四摄六度法
莲儿学佛
大乘佛教教义。又称六波罗蜜多。意译为六到彼岸,六度无极。指六种修习内容或途径,可以使从生死轮回之此岸过渡到涅槃寂静之彼岸。即 :布施(奉献给他人);持戒( 严守法规 );忍辱( 宽容他人);精进(不倦地策励自己);禅定(止散乱心思维真理);智慧(断烦恼证实相)。
六度: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
布施度悭贪:布施意为普舍,人们都有悭吝,不舍,贪得无厌之心。对于钱财物质,不但不肯施舍给人,而且贪得无厌,多多益善,心不知足,惟图多求。因此就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甚至杀人放火,谋财害命,不择手段,来贪求财物,做出种种恶业感招恶报。圆瑛大师生前开导弟子们说:‘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把这二句话,记在心里,会有好处。菩萨修行布施度,就是对治众生悭贪罪恶之心。布施有三种:一是财施,财施分为内财和外财二种。内财布施,是把自己的头目、脑髓甚至生命,都可以布施给众生。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之中,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时,曾经割了全身的肉,来救度一只老鹰。把自己的身体饲喂饥饿的老虎,救了几只老虎母子的生命。佛经里像这种将生命布施的本生故事很多。外财布施是把自己的金银财宝、饮食医药等等来布施。喜舍帮助他人,使众生生大欢喜,离苦得乐。二是法施。菩萨为了随顺众生根机,常根据佛法教理,善巧方便,不辞疲倦,讲经说法,化导众生。令众生闻法解悟,发心修行,得度悭贪罪恶之心。三是无畏施。菩萨发慈悲心,不恼害一切众生,常与众生种种安乐。众生如果遇到危难苦厄之事,心生怖畏,菩萨就来安慰他,护佑他。救拔众生种种苦恼,就像观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当十方世界众生受诸苦恼的时候,能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寻声救苦,使众生解脱种种苦难得离怖畏。这就是以无畏力,施诸众生。
持戒度毁犯:指菩萨受持佛所制定的清净戒法,释迦牟尼佛在临涅槃时,就嘱咐阿难尊者等诸大弟子说:‘我在世时,你们是以我为师,到我灭度以后,你们要以戒为师,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因为戒法是得成无上菩提佛果的根本。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法是三无漏学的基础。是渡苦海的法囊,渡迷津之宝筏,暗室里的明灯。我们对待戒法如同眼睛一样的重要,要时时刻刻加以保护。戒法有大乘戒法与小乘戒法。对待大乘戒法:(梵网经)所说的十重四十八轻的戒法,三聚净戒,以及无作妙戒。什么叫做三聚净戒呢?一是摄律仪戒。是无恶不断,乃至一点点的小恶,也要去断。星星之火也能把高大的须弥山烧光。二是摄善法戒。是无善不修。不要以为微小之善而不去做,要知道滴水可以成河。三是饶益有情戒。是无生不度,菩萨发大菩提心,万行繁兴,饶益有情,所以称为觉有情。总之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这是大乘菩萨戒法的精神。小乘戒法:有优婆塞、优婆夷的三皈五戒。三皈:第一皈依佛,以佛为师。第二皈依法,以法为师。第三皈依僧,以僧为师。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以三宝为师。五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优婆塞意译为近事男,优婆夷意译为近事女。就是要亲觐承事佛法僧三宝。
八关斋戒:在家的善男信女,于一日一夜,能够受持斋戒,就可关闭诸恶趣门。内容有: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著香花鬘及香油涂身;不歌舞伎乐,不故往观听;八、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规定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如遇月小,即改为二十八、二十九)六斋日,受持此戒。八戒通大小乘,如秉受此戒,发菩提心,即菩萨八戒。
沙弥、沙弥尼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著香花鬘璎珞,不香油涂身;八、不歌舞伎乐,不故往观听;九、不非时食;十、不捉生像,金银宝物。
式叉摩那,意为学法女,就是要进求比丘尼戒以前的一段学戒过程中,先受六禁法:第一、不淫欲;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杀生;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非时食。能够受持这六种禁戒者,以后才可以受比丘尼具足戒。
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共约五篇戒法。第一、四波罗夷意译为弃。第二、十三僧伽婆尸娑、译为初残。第三、是一百二十尼萨耆波逸提。第四、八波罗提提舍尼。第五、一百突吉罗。此外加上七灭诤和二不定,共成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共约成五篇戒法,第一、八波罗夷。第二,十七僧伽婆尸娑。第三、二百零八条尼萨耆波逸提。第四、八波罗提提舍尼。第五、一百条突吉罗。此外再加上七灭诤和二不定。共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这是佛在世时,经常教导弟子要严持禁戒。持戒修身。归纳起来有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菩萨修持清净戒法,自然也能度脱一切毁戒犯戒的种种罪恶,所以说佛的弟子一定要持戒修身,才能够断除烦恼,跳出轮回。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忍辱度嗔恨:菩萨修忍辱行,能度脱嗔恨之心。古人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因为嗔恨心是无明业火。我人嗔心一发,马上怒火冲天,焚烧起来,就不顾一切。什么罪恶言行,都可随之发生。即把许多业障之门,大开特开。因此犯下了弥天大罪,违反了国法人情,造诸恶业。所以佛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心中只图报复、雪怨恨,不顾伤人害己,把过去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好事,一笔勾销,统统烧光,付之东流。嗔恨是六种根本烦恼之一,犯罪可能性大,危害性也就越大。而且我们每个人嗔心习气最深、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特别注意,每逢可嗔物件到来,要紧紧把住这个关口。要用最大忍力,不要令嗔心妄动放纵。菩萨修行,利己利人,教人修忍辱波罗密,可以度脱嗔恨之心。可是忍辱法门,从浅至深,有五种不同。
第一、生忍:每当被辱境界到来的时刻,无法回避,无法抵抗,只好坚强起来把它忍耐下去,但是心里感到烦恼难受,十分痛苦,故称生忍。
第二、力忍:对于辱境到来,不与他计较,用了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了一下。一心念佛名号,仗佛号能力,把忿恨之心,安定了下来,这就像在水下按葫芦一样,不能放手,一放手这葫芦马上就要浮了起来,故称力忍,上述二忍又称事忍。
第三、缘忍:正当辱境现前,我们以智慧来回光返照一下,修因缘观。仔细研究,为什么无故受辱、挨打、挨骂,这里定有种种原因。被人侮辱都是前世因缘感招的恶果,所以今生会随业受报。作受报想,作还债想,自然就把难以忍受的辱境,逆来顺受,心情舒畅,不生嗔恨,故称缘忍,记得古人说:‘有容德乃大,无欲气自豪。’
第四、观忍:每当辱境发生,就用空观智慧来照察,了知心身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没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这就是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完全是空的,所以中间的辱相,当然也是不可得。这样一来,那万恶的嗔恨心,自然就不会发生了。故称观忍。
第五、慈忍:菩萨每逢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哀怜愍念,此人实在愚痴可怜,无理取闹,妄生枝节。现在对我打骂毁辱,我能忍受,若无其事,置而不理,不加报复。如果对待别人任意毁辱,一定要受到报复,相打相骂。这其实也就是借别人的手打自己,借别人的口骂自己。更严重的甚至发展到人命伤残,现在受到法律制裁,将来难逃因果报应。因此兴起无缘大慈,发出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醒过来,知过必改,重新做人,断恶修善,故称慈忍。
精进度懈怠:菩萨修行,常行勇猛精进,坚定不移。精进度的作用能使其他五度都要精进,即对发心布施,持戒修身,修行忍辱,修学禅定,勤求智慧都要精进。菩萨对三聚净戒,更要精进力行,精进摄律仪戒,无恶不断,精进摄善法戒,无善不修,精进饶益有情戒,无生不度。总之有了精进勇猛,勇往直前的毅力决心,没有办不成功的事情,就一定能度懈怠心,纵有天大的困难,也不能阻碍菩萨的精进毅力。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人精进向前,千军万马拉不回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精进勇猛,用一只脚站了七天七夜,精进修学,所以超过弥勒菩萨先成佛道,这就是精进超百劫的故事。《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又说‘若行者之心,数数懈怠譬如钻木,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阿那律陀尊者欢喜睡觉,每次听佛说法,他总是在睡觉,佛就呵斥他说:‘咄、咄,何为睡!螺丝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陀听佛呵斥为螺丝蚌蛤类,所以生大惭愧,发奋图强,精进修行,经过七天七夜,不睡觉,因此双目失明。佛就教化他修行乐见照明金刚三昧,用返照自性方法,得到眼根圆通三昧,看得大千世界一切万物,就像手中所拿的庵摩罗果一样的清清楚楚。在佛座下他是天眼第一,所以说我们有了精进之心,就可以度脱懈怠堕落罪恶之心。
禅定度散乱:众生是心性散乱,妄想纷飞,心猿意马,到处宾士,刹那刹那,念念不停,菩萨修行禅定,能够度脱散乱之心。禅定意译为静虑,就是寂照的意思,禅定有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
世间禅定:有四禅,四空定。
四禅:初禅离生喜乐地,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人,知道有了色欲,还是苦恼,心生厌离,发心修离欲定。这个禅定修得成功,就能够上生色界初禅天,离生喜乐地。即是离了欲界之生,得到初禅天的欢喜快乐。因为定中仍有觉观,还要加功进步来灭除觉观理境。才能够得生二禅天,定生喜乐地。因为修习定功,尚有喜心浮动,再来加工进步,来灭除喜心,所以就能够得生三禅天,离喜妙乐地。因为修学此定,依旧存在著乐想浮动。所以更要加功进步来灭除乐想。才能够得生四禅天,舍念清净地,也就是把苦乐二种境界,统统舍除。不但没有苦,连乐也了不可得。这是色界四禅天所修的四种世间禅定。
无色界四空定。(1)空无边处地,由于色界第四禅天人修行厌离色相。觉得还是有所挂碍,所以用定功力量来消色相,归于空寂,到了定力成就,就能够得生空无边处地。(2)识无边处地。因为修行,灭色归空,感到空境过于宽大渺茫,不易缘想。所以就再前进用功,舍空缘识,到了定功成就,就能证得识无边处地。(3)无所有处地。因为修行,感到识心无踪,不易缘想,所以加功进修,把识心舍掉,再来缘无所有,将第七末那的粗浅部分伏而不行,到了禅功成就,就能证得无所有处地。(4)非想非非想处地。因为所修禅定,先是初观识无边处,属于有想方面。就像生了疮一样苦恼,更观无所有处定,属于无想方面,就像一个痴呆的人,因此最后再来观非想非非想处定,把识心的粗分部分潜伏不行,叫做非想。可是细分部分,依旧存在,叫做非非想,就像一盏将要残灭的灯光一样,正是半明半灭的状况,这叫做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定。
上面所讲的色界四禅天四定、无色界四空天四定,以及他们所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十二门根本禅定觉观等,是菩萨发菩提心,普度众生,游三摩地,在三界诸天之中,大权示现,修行禅定,总称为世间禅定。四禅天人、四空天人,八种禅定,在用功时候,都是有入定、住定、出定的有为功用,没有得到无为功用,对于烦恼之惑没有断掉,生死之苦不能脱离。天上福报享尽,还要轮回六道之中,故称世间禅定。
出世间禅定、就是罗汉、辟支佛、菩萨三乘圣人所修所得的禅定。阿罗汉、辟支佛、二乘人得证灭受想定,受想已经灭了,第六意识已不起作用。这种定力能断除三界之内的见思二种烦恼,能破除我执,没有破除法执。不能从空出假,入尘垂手教化众生。唯有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乃是本来具足的自性本定。就像(楞严经)说的首楞严大定,以法界为定之本体,近具六根中间,远遍一切万法,即动即静,事理圆融,没有入定和出定与动静的差别。菩萨与二乘圣人所修所证的禅定,都是无漏禅定,总称为出世间禅定。
出世间上上禅定,是诸佛如来,所修所证的那伽大定,即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任纵外境千变万化,内心犹如虚空一样,湛寂常恒,不生不灭,不动不摇。这就是达摩祖师的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定,六祖大师的自性清净的禅定,昔日释迦如来在雪山六年苦行深入禅定。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的禅定、六祖大师在黄梅山一年碾米的禅法是一脉相承。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修行禅定能度散乱之心。烦恼断尽,智慧圆满,就是(楞严经)说的,‘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的道理,故名出世间上上禅定。
智慧度愚痴:愚痴指众生要消灭无明烦恼,痴迷无知,就要靠智慧光明的般若。般若意译为净智妙慧,简称智慧。是从实相般若本体,生起观照般若妙智。因为有了智慧,所以对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释迦牟尼佛在成道时,就是把八个妄想识心,转成为四个菩提妙智。所以说佛是一位大智慧大觉悟的人。般若妙智是辉天鉴地,耀古腾今,是指佛本来具足的根本智。还有后得智,就是烦恼断尽,智慧圆满,理事成就的智慧,在六度次第位居第六,论它的功能作用,实为第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如果没有般若智慧,那里会发心修行?所以说般若智慧是六度的先导。
智慧也有三种。第一真智,又称实智,是从其如实理所生起的智慧。
从实理起,还照于理。就像一个摩尼宝珠的光,依珠所生,仍然返照于珠。所谓真如理体,就是众生本有的真心,圆满周遍。真实不虚,所以叫做真,不变不易,所以叫如。是用如如智照如如理,故名真智。第二俗智,又称权智,意为权巧方便,它能够普照世间、出世间、十法界所有一切诸法,种种的名字,种种的相貌,种种的差别因缘等,没有不照彻明了,这叫做俗谛。第三中智,即中道妙智,不偏不倚名叫中,意即不偏于空,也不著于有。因为空之与有都是属于两边,中智照空的时候,了知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全真谛就是俗谛。照有的时候,了知妙有非有、具足真空、全俗谛就是真谛。真所谓真俗圆融,空有无碍。恰如镜子照东西一样,镜中之像,若说它是空的,而幻像宛然存在;若说它是有的,镜体空无一物,这就是空有互相彰显,真俗本来一致。这种智照称为中智。
权教菩萨修行六度以其不能离相,不达三轮体空。唯有实教菩萨修行六度,了知三轮体空,绝相泯心,不见有我能修六度,不见有所度六弊,不见有六度之法。因此实教菩萨所修六度,称为六波罗密。波罗密汉译为到彼岸,菩萨修行六波罗密,就能从生死苦海此岸,渡过烦恼中流,而到达涅槃的彼岸。释迦如来佛花了二十二年漫长时间,说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主要是要用般若妙智,来破除众生的愚痴;破除外道的邪见,拨无因果;破除二乘的法执;破除权教菩萨的著相。所以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不论是六根、六尘、六识、五蕴、一切诸法,如以般若妙智净慧一照,当下万法皆空。这就是(心经)里面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能够度一切苦厄。彻底悟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这就是智慧度愚痴。
(三)四摄法门
菩萨所修的四摄法门: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事,来摄受众生、度脱众生。令众生得蒙胜益,欢喜愿乐接受菩萨的教化。这是菩萨慈悲心切,开设度化众生的四种方法。
布施:菩萨修布施行,能够以种种钱财物质,乃至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和头目、脑髓都可以施舍给予一切众生,满足众生的愿求。不违逆人们的意志与众生广结善缘和法缘,令他们所求如意、离苦得乐。这样一来,众生就容易接受菩萨的教化。有缘才能受化得度,无缘见面就会讨厌。佛也有三种不度,一是无缘不能度。二是定业不可转。三是不能尽众生界。因为世界众生都是依惑造业,随业受报。定业是难以得转。只有依靠诸佛菩萨三昧威力,以及自己虔诚忏悔,会二力于一时,收成效于一念,才能转化,变大为小。如悟达国师,他生了人面疮,只有迦洛伽尊者的三昧水洗涤,方奏奇效,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十方众生,也是无量无边。佛虽有不可思议神通妙力,亦不能把所有众生统统度尽。所以说菩萨发心修布施度,与众生结缘,使众生见到菩萨相好庄严,听到菩萨洪名圣号,心生欢喜,令一切有缘众生,皆得慈航普渡。
爱语:菩萨修行,普度众生,一定要以柔软和爱语来对待众生。说话使人听了生欢喜心,愿乐欲闻。佛具足八音四辩,说法利生。八音:一、极好音:超过其他音声,是最好最好的声音。(普门品):‘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二、柔软音:能够善顺众生之心,不刚不暴。三、和适音:和雅调适,不粗不燥。四,尊慧音:非常尊重可钦,能够生众生智慧。五、不女音:具足四种无畏,不妖不艳。六、不误音:说理真实,没有差错。七、深远音:甚深幽远,凡夫小乘莫测其妙。八、不竭音:辩才无碍,说不能尽。这是佛所具足的八种胜妙音声。
四无碍辩。一、法无碍辩。二、义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佛具有这四种无碍辩才,所以对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所不知,善能说法。而且对于一切诸法,浅深义理,解说分明,圆融无碍。佛对于所有一切音辞,都能善说,说一句话包含无量无边妙理,摄无量义合为一句。这是一多无碍,大小并陈,不可思议,都能随众生心,对机说法,乐说一切法要。这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利行:菩萨教化众生,处处都要把利人工作放在第一位,一举一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但有利益众生之事,无不尽力而为,积极去做,身体力行。这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己的慈悲心肠。这样就会得到众生良好感情,友好情谊。有了利人的思想和行动,使众生欢欢喜喜,心甘情愿接受菩萨的教化,依教修行,就会得度。
同事:菩萨普度众生,不但以布施、爱语、利行三种方便法门教化众生,还要更进一步现同事身,和众生一起工作,一起活动,一起生活,互相亲近,使彼此之间情投意合、感情融洽、心心相印,情同手足一样的亲热。甚至与众生现同类身,随缘去化度众生。(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现三十二应化身,随机说法,乃至天人神仙、鬼道、畜生、马腹、驴胎、观世音菩萨都能随类现身。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有求必应,无感不通的同事妙行。行同事这法门,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一定要有坚强意志,充沛定力,才能成功。还要有‘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身’的崇高风格,才能做到。不然的话,就容易在‘溪光山色里,随流逐落花’,反受其害。所以(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为物所转,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四)菩萨行的思想
修菩萨行要发三种心。直心:以正直的心,正念真如妙法。我们众生从最初发菩萨心开始,乃至到了最后成佛为止,在这一段漫长过程中,要永远没有弯曲不正直的行为。奋勇向前、从始至终,念念回光返照,处处默契真心。精进修行,心心念念真如妙法,上求佛道。(四十二章经)说:‘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污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佛遗教经)说:‘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
深心:即是乐修一切善法。菩萨要以甚深的信愿乐修一切善法,六波罗密,一切万行,无量福慧,统统都要精进修持。如普贤菩萨所发的十种大愿,‘依愿而修,坚固不退,勇猛精进。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王无有穷尽。’这就是甚深之心。
大悲心:菩萨以大慈悲心,拔除一切众生痛苦。兴起无缘大慈心,同体大悲心。如观世音菩萨那样以‘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来普渡众生。(楞严经)阿难尊者对佛发大誓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菩萨修菩萨行,除具三心之外,还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对于十方世界,所有的无边无量众生,都要发菩提心去化度他们。众生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众生。
现以人道众生来说:吾人的身体是由于地、水、火、风的四大和合组成,故称众生。就是众法和合而生的身心,或称众缘相聚而生,就是由父亲的缘,母亲的缘与自己的业缘三缘会合,才能够生出我们的身体。十方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个世界里面,都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说众生无边。许多世界里,就有许多的众生,他们都在三界六道中间,受生死轮回的痛苦,也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忽然生天,忽然做人,忽然堕落到地狱、饿鬼等处,受诸苦恼轮回六道,苦不堪言。因此菩萨以慈悲心,发大誓愿,一定要去十方世界,普度一切众生,使他们跳出生死轮回,离苦得乐。如阿弥陀佛因地就发了四十八愿,依愿修行,庄严成西方极乐世界,来接引十方世界念佛众生,往生彼国。又如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的愿心,到处寻声救苦,时时刻刻,倒驾慈航到生死苦海中,普渡众生。这是菩萨修行的利他愿行,我们学佛念佛,一定要发大誓愿学菩萨,普渡无边的众生。
‘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能昏迷扰乱众生的真心。故叫烦恼。因为我们众生心中具足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总的说来,就是贪心,嗔心、痴心、我慢心、疑心、不正见心。这六种根本烦恼的迷惑心,依惑造业,所以感受生死轮回的苦恼。菩萨发心修行,一定要发大誓愿,坚决断除所有一切无尽的烦恼,这是斩草除根的办法。无惑就不会作业,无业当然不会受报。所以阿罗汉修四谛法门,首先就是知苦断集,辟支佛修十二因缘法门,一下手就要断除无明之惑;(圆觉经)说:‘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是菩萨修行的自利行愿。学佛的人一定要学菩萨发愿断除一切的烦恼。
‘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心中的八万四千烦恼。总括起来,不出戒、定、慧、三种无漏学。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有了智慧,即能破除一切无明烦恼,得证无上菩提。我们要想普渡十方世界的无量众生。要想断除一切无明烦恼,要想得成无上的佛果菩提妙道,关键的问题是要精进勇猛,修学无量法门,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此第三誓愿是四弘誓愿中的主要愿王。我们发心学佛要和菩萨一样的发大誓愿,修学无量法门。
‘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就是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是超过九法界众生。正等是超过罗汉、辟支佛二乘圣人。正觉是超过菩萨法界。是佛超九界以独尊的万德洪名,如(赞佛偈)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所以说,菩萨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要先发大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后才能自他两利、福慧双修,三学具足,六度齐修,三觉圆满,万德具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总之,愿心、愿力、愿王在佛教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虚空非大,心王最大,即是心真则事备,愿广则行深。菩萨修行一切法门,都是以愿为先导。普贤菩萨就有十大愿王,阿弥陀佛就有四十八愿,一切诸佛菩萨,历代祖师都有许许多多的发愿文。愿是暗室的明灯,迷津的宝筏,苦海的慈航。一切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助道品、六度、四摄法、三心、四弘誓愿等一切诸法,都是以愿心为先导。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之时,对燃灯古佛面前,每次都发了大愿,然后依愿修行,所以才能够成为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降生到世界上来,在印度雪山成佛以后,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大乘教法、小乘教法,最上一乘的教法,从汉明帝始传到中国来,经过许多的法师、尊者和大德高僧,把梵文、巴厘文译为汉语。把它概括起来,就是修多罗的经藏,毗奈耶的律藏,阿毗达摩的论藏,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希望大家发菩提心,能够由通过佛教所讲的教理行果,信解修证的道理,由信仰佛教,而了解佛教,再来踏踏实实地依教修行。使般若智慧得以常明,菩提道心因而不退,将来决定成就佛果菩提。现在请大家一心恭敬的称念四句发愿文:‘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敬祝大家福慧增长,如意吉祥,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