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白话解说 (二)
莲儿学佛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那时,须菩提当机禀白佛说:“善男子或善女人已发菩提心的人,如何能常保持这菩提心?又如何能降伏妄念心呢?”佛告诉须菩提说:“菩提心本来人人都具足,只因众生为尘染所蒙蔽,如一切烦恼、妄想、取舍、贪嗔、嫉妒、人我四相等,佛等应一一为之灭度,所谓无欲,就能住心,亦能降伏妄心。我所谓灭度者,不过指点出真性情,使之自悟,我外不见所爱之众生,内不见能度之我。而众生既见性真,则般若观照,已常住不灭,说到究竟,实无一众生是我所灭度的。为什么呢?因为学道的菩萨,若存有灭度众生之心,则尚存有人我四相,则又要从何发菩提心,又如何能称为菩萨呢?这又是为什么呢?须菩提!原因就是性本空寂,发此心的人,不过是自修自悟而成,而在真性中,实在没有发菩提心之法。”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在遇见然灯佛时,有没有从他那儿学得菩提心法?”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没有法可得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完全是自性自悟,虽在然灯佛所,也是无法可得菩提心法。”佛说:“是的。须菩提!诚如你所说的,实在无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须菩提!如果说有方法可得菩提心,那么然灯佛就不会为我授记,当下就应该传授我成佛之法。他所以才悬记来世说我方能成佛,并预定来世成佛之名号,称之为释迦牟尼。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的意思,就是本性寂然,不染不著,如其本来,而以释迦牟尼称之,最能合其意。如果有人说:如来已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那就错了。须菩提!就因为实在没有方法可得此菩提心。须菩提!我所谓的菩提心,是平等真如,实相妙法,不可以有形相见,乃是无实无虚,不可以言语形容,所以我说一切法中,只要能自悟真如,都可称之为佛法。但是,须菩提!于法不可拘泥于有无,所称的一切法,实际上并非是一切法,只是假藉一个名,称之为一切法而已。须菩提!譬如有个人的身体高而且大,真的是大身吗?”须菩提回答说:“您所说的大身,是有生有灭的,仍是有限量的,如何能称之为大身?不过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大身而已。”佛又说:“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真如清净才称之为菩萨。而度生本是菩萨份内的事,如果他执著一念,认为他是菩萨,应该灭度一切众生,便有我相的观念,就不能称之为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从发心到度生,没有不是缘成幻成的,实在无法可以得到而使之成为菩萨的,所以我说,一切法中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一切法自然都是佛法。须菩提!如果菩萨说:我应当庄严整饰佛的刹土,也是著于相,不可称之为菩萨。为什么呢?因为所谓庄严佛土,是没有能庄严的人及能庄严的法,亦即没有实性的庄严佛土可言,只是假借一个名,称之为庄严而已。须菩提!若菩萨能大彻大悟,通达无我无法的人,即可以称之为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具有肉眼吗?”须若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具有肉眼。”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具有天眼吗?”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具有天眼。”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具有慧眼吗?”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具有慧眼。”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具有法眼吗?”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具有法眼。”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具有佛眼吗?”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具有佛眼。”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在恒河中所有的沙,我是不是说它是沙呢?”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说它是沙。”佛说:“那么,须菩提f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如果以其中一粒沙比作一恒河,再以所有恒河中的所有沙,以一粒沙比作一佛世界,你认为这样的佛世界难道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说:“不必远说到那么多的佛世界,就拿你所处的世界来说,所有众生的心思,随情而迁,逐境而生,种种心思颠倒妄想,我却能以清净的五眼完全看得见,完全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所有这些心思,皆是众生的妄心,并非本性常住的真心,只是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心罢了。这又为什么呢?须菩提!常住的真心是寂然不动的,过去的心思不可滞留,现在心思不可执著,未来的心思又不可预期,反观内照,则三心总不可得。知其不可得,则清净的般若才会显出,所谓人心净而道心生,此方为菩提的真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行布施,你认为此人因所播的因缘而得来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此人以这种布施因缘所得的福德非常多。”佛又说:“须菩提!若以有实相的因缘布施,因其心执著于福报,其福报亦因其所施的因缘有限而有时尽的,所以我说他因此所得的福德不多,如果以无住实相布施,以无求福之心布施,正是无为清净之功德,我说此种福德才是真正的无限。”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所谓的佛陀,可不可以用圆满的色身来观察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可以用圆满的色身来观察。为什么呢?因为您所说的具足色身,虽有三十二相,变化神通,但仍是缘起而非实相,只是假借一个名,称之为具足色身。”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可不可以用圆满具足诸相来观察?”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您不可以用圆满具足诸相来观察。为什么呢?因为您所说的圆满诸相,亦是缘起而无自性的,只是假借一个名,称之为具足诸相而已。”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佛说:“须菩提!你不要以为我会作这样想:‘我当为众生说种种法’,因为我只是机缘相感,随人悟性,为之指点,未尝有说法之念头。你切勿有以为我应当说法的念头。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他这么说,即是毁谤佛,是他拘泥于文字,不能了解我所说的道理,才会这么说。须菩提!所谓说法的意思,不是假于口说就能尽的,佛的真空妙理,原来无法,只不过为众生解除外邪妄心而说的,使之了悟真性,自证佛理,此乃假藉一个名,称之为说法而已,实际上我并没有说法。”那时,须菩提向如来佛禀白说:“世尊!恐怕未来世的诸众生,听到这个无法之法,无说之说,不能完全了解,不知能否生信心。”佛回答说:“须菩提!众生本来各具有佛性,所以说他们非众生,但他们尚未解脱妄心,所以也不是非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只是尚未了悟,如果能了悟,即可立地成佛,而非为众生,现在不过先假借一个众生之名称之而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向如来佛禀问说:“世尊!您得正等正觉菩提心,真是得无所得吗?”佛回答说:“正是!你说正合我的意思。须菩提!我于菩提正法,丝毫都无所得。因为凡是可以用得失来衡量的,都是身外之物,而不是自性的。自性菩提,人人具足,如何能得,也无法可得,只是假借一个名,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再进一步地说明:“须菩提!我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是人人具足,世世相同,故曰平等,佛与众生所具有的菩提心,亦没有高下,所以才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因为在真性中,原本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等四相,如有此四相,则是受浮尘妄念所蒙蔽。所以能修明心见性的一切善法,就可以得无上菩提。须菩提!我所谓的善法,乃本性中自然的觉性,原本就无善恶,只因为了开悟众生,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善法而已。”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相当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须弥山堆积起来的七宝来行布施;如果另外有人受持这个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是少至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来为人演说,则前者以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比不上后者所得福德的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是不能用算数的譬喻所能算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说:“须菩提!你知道吗?你们不要以为,我在度化众生时,会有‘我应当度化众生’的念头。须菩提!你切勿有这种想法。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之心,本来空寂,其般若智慧,原本各自具足。如果他们闻经悟道,他们自可化度自己,实在没有众生被我度化的。若有众生说是由我所度化的,那么我即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自己尚未度化,如何度化别人?须菩提!我虽口称有我,实际上却无我见,而在凡夫看来,则执著有我,以为只有我能度化他们。须菩提!事实上,迷则为凡夫,悟则成佛,佛与凡夫,本性是相同的,只要能了悟,就不是凡夫,不过在他们未悟时,称之为凡夫而已。”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如来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察吗?”须菩提回答说:“是的!您是可以三十二相来观察。”佛因为须菩提尚未明白其中的深义,于是说:“须菩提!转轮圣王,因以福业厚重,亦具有三十二相色身,若我也可以用此三十二相来观察,那么转轮圣王岂不就可以成为如来了吗?”须菩提闻言立即禀白佛说:“世尊!我已了解您所说的道理,您是不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察。”这个时候,如来看时机已成熟,可以告诫他们离相的偈言如下:“你们如果只见我的形色外表,或是只是执著我的声教,欲以此二者求见我的真性,那么这种人,只是执于色身四相见佛。便是舍去正途,不知即心即是佛。而向外驰求的人是人行外道,决不能见如来真正的面目。”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佛一再地说无相,只是教人离相,不是教人灭相。所以说:“须菩提!你如果是这样想:如来是因为不具圆满的三十二相的缘故,才证得无上菩提,那你就错了。须菩提!你千万不可有这种想法,以为我是因为不具圆满的三十二相才得证无上菩提。须菩提!你如果也这样想,发无上菩提心,想证得无上菩提,而执于一切皆空,而误以为不因修福,而可直证菩提。错是错在说诸法断灭,你不可以有这种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菩提心的,还是要从基本的修一切善法做起,只是可以不依佛法修行,乃在于劝勉修行的人勿执著于法,只是离法而行,不是灭法而不行的。”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说:“须菩提!若有菩萨虽以无量世界所有七宝行布施,因其心著于相,所以所得的福德虽多却有限。如果另有菩萨,心不著于相,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无我之忍,以至忍而忘忍,无我始得以完成。如此则后面所说的菩萨,但所得的福德要胜过前面的菩萨多得多了。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这些菩萨有离相之因,在布施时,就有不受福德的果,因其不受福德的缘故,则所得的福德就无限量了。”须菩提于是问说:“世尊!因果受施是理所当然,为何要说菩萨不受福德呢?”佛告诉他说:“须菩提!菩萨度生布施,本来是行所当行,不应贪求福德才行布施,福德之有或没有,悉听自然,所以才说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说我如来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也就以为我也著于相,是不了解我所说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的本性,是真性自如,充满法界,随感而发,来固非来,去亦非去。就因为无去无来,所以称之为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佛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将三千大千世界,捣碎成为微尘,你以为这些微尘难道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微尘虽多,但它的缘起是无性,绝不会执著它实有的自体。如果这些微尘是有实体的,那您就不会称它们为微尘众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您所说的微尘众,也是缘起非真实的,只是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微尘众而已。世尊!您所称的三千大千世界,同样也是缘起的假象,也是非真实性,也只是假藉一个名,称之为世界而已。为什么呢?如果有一真实性的世界,即是一合相,浑然成一体。不能被碎为微尘的。所以您说一合相亦非实有,只是假藉一个名,称之为一合相而已。”佛说:“须菩提!一合相之理,空而不空,妙不可言喻。但凡夫蔽塞不明本性,依恋眼前幻境。六根著各相而不能了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说:“须菩提!若有人说:‘佛说过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种话。须菩提!你认为这个人是否了解我所说的意思?”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这个人并不了解您所说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您所说的这四见,只是为了凡夫便于了解佛的深意而说,事实上应该要超乎此四见之外,并非耍拘泥于其中而存此四见,所以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假借一个名,称之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而已。”佛又说:“须菩提!凡是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的,应如此认知,应如此为见,了悟无相妙理,自然行无相妙行,则知无所蔽,见无所障,如此信解。即为妙悟,而不生法相,至此才得真空无相之妙。须菩提!法相本是虚空的,即非法相;虚空中有幻相,所以才称之为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须菩提!若有人以充满了无穷世界的七宝来行布施。此外,如果另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发了无上菩提心,受持读诵此经,甚至少至以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为人演说,使人悟性,那么此人因此所得的福德胜过前面以七宝布施的人甚多。而受持此经要如何为人演说呢?必须要不著相,不动心。为什么呢?因为世间,凡是有所为而成的法,都是生灭无常,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电,凡属有所为,终究是虚幻的,应该都视为有如此六种一般。”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反覆阐明般若之法,至此已说解完毕。长老须菩提,与同时在法会听经的诸僧人、女尼、善男、信女、及一切世间的天人鬼神等,听完佛所说的般若大法,无不欢喜感化,信受其言,奉行其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