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不是罚出来的
教育分享
孩子的不当行为,往往是他们需要帮助的呼救信号,表示他们在睡眠、营养、放松、拥抱、亲情、掌握和安全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惩罚只能让孩子的行为越来越糟糕。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责任心,善于体谅他人,避免惩罚是最重要的原则。
成年人的平和心态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对他们大呼小叫。即使孩子让你忍无可忍,你也要保持克制。
先沟通,再修正。你与孩子90%的互动都应该是情感沟通,这样他才能接受10%的行为指导。
想培养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激情的孩子,就要建立起真诚、亲密、快乐的亲子关系。优秀父母的准则就是再耐心一点、再放松一点、鼓励和支持再多一点……
6月6日,在美国非常有影响的“平和式教养法”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在北京举办了“父母平和孩子快乐”大型公益讲座,她的观点十几年来帮助了无数家庭,赢得满场观众强烈的共鸣。
不要打屁股、不要打耳光
劳拉曾听到过无数成年人说,他们永远不会原谅父母以“为了你好”的借口打他们屁股或者耳光。虽然大多数遭到殴打的孩子成年后“都很健康”,但这种痛苦不会在童年时期消散,即使他们感觉应该原谅父母,自己当父母以后也更可能打自己的孩子。
“当你在气头上的时候,要避免行动。”劳拉说,你生气的时候,是把孩子当成假想敌人在对待,于是采取的战术要么是战斗,要么是逃走,要么就是面对面僵持在那儿,这是所有哺乳动物面临恐惧时的三种反应。你是孩子的榜样,你说什么孩子不一定听,但你的说话方式他一定会效仿。
劳拉建议,父母每当感到愤怒难忍就要爆发打人的时候,应该马上采取“制怒三步曲”:停下,放下,深呼吸,让自己恢复平静。自己平静下来才能够跟孩子建立亲情连接,有了这个连接之后,孩子才有可能配合你。情绪被接纳的孩子,才能管控好情绪,进而管控好行为。
有的父母知道打孩子不好,却常常忍不住、事后又后悔。对此,劳拉提到一种“SAP紊乱症”——育儿圣坛上的自我牺牲。她说,如果你经常发现自己感到愤恨、空虚、疲惫,脑海中总是充满对孩子的负面想法,经常对孩子吼叫甚至忍不住动手打孩子,就很有可能患上了这种病。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成天面对充满怨恨、消极、没有耐心的父母,他们的表现怎么可能变好?
劳拉风趣地建议说,你可以尝试给配偶一个甜蜜的吻(即使现在的婚姻状态并不美满),给孩子一个热情的拥抱(即使他并不完美),找一位知己倾诉养孩子的艰难(即使不指望对方帮你解决问题);你也可以在房间内张贴励志语录,将锅碗暂时留在厨房里,先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你还可以走出去看看日落,睡觉之前,找出三件事情表扬自己……总之,治愈“SAP紊乱症”的唯一方法,就是把自己“养育”成平和的父母。
不要吼叫、不要威胁
打孩子的父母也许是少数,但几乎没有父母能做到不吼孩子。劳拉分析说,当人处于愤怒状态时,体内就充满了攻击性荷尔蒙,内心的“小我”便被激活,危险信号灯亮起,大声吼叫的冲动就出来了——为什么你就不能乖一点儿?你让我感到难堪,人们都在看我们!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又这样大发脾气?我现在没有时间处理这事!你为什么这样对我……
吼叫、威胁、惩罚会破坏人一整天的心情,会使矛盾升级,使一阵旋风演变为暴风骤雨。劳拉形象地比喻说,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一个“情绪的包袱”,比如某人失去了亲人,他特别想哭又不能哭出来,就把这种情绪压回那个情绪的包袱里头,就会带来僵硬、逃离或者战斗的反应。
处于麻木、僵硬状态的人可能会变成食物狂,开始狂吃或者酗酒。孩子也一样。他在学校里被别的孩子欺负了,回到家里可能说不出来,但是会跟父母要东西吃。其实孩子是在按照他的方式调整情绪,想从僵硬的状态里出来。
当人感受到不安的情绪想逃离时,表现形式可能是拼命工作,或者拼命玩游戏、拼命购物,孩子则可能会表现为沉溺于打游戏。
对抗就是愤怒情绪的爆发,特别是当孩子老干坏事,或者老是在那儿哼哼叽叽的,或者和大人非常对抗,老是跟你较劲的时候,你可能想打人,想使用暴力。但以气治气是不好的,要知道孩子这些症状,都是他心里有一种未满足情绪的表现。劳拉建议,要尽量避免脱口说“不”,而是说“是”,要让孩子明白你理解他的情绪,不要急着解释、讨论、懊悔、指责、建议、分析他情绪波动的原因,不要试图“安慰”他(好了,好了,别哭了,够了!),不要强迫他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你怎么啦?哭什么呀?)在他安静下来之前,你无需多言。你的镇定、拥抱和等待才是最重要的。
劳拉还认为父母其实没有必要立刻纠正孩子或者解决问题,“你需要做的只是保持关注。孩子并不真的想要那个他哭喊着想要的东西。他需要的是你的关爱,要你感受他的纠结、失望、愤怒和痛苦。你只需对他表现出关爱,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具体操作上,劳拉说,如果你发现自己提高了嗓门,请马上停下来,深呼吸,然后说,“噢,对不起,我不应该那样说……我们再来一遍……我的意思是说……”当你这样用无条件的爱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为孩子做出自我调整的榜样,就会马上看到积极的效果,看到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
不要关禁闭、不要隔离
“孩子在超市发脾气时,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告诉他,你要回家,然后离开。相信我,他会跟着你走!”这办法好吗?
很多人以为给孩子来一点惩罚,就会让他更乖一点,更加自觉一点。劳拉表示这是不对的,她说,很多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老是给孩子威胁和惩罚,孩子的内心充满愤怒、抵抗的情绪,他不会有真正的责任心产生,他的行为不可能会很好,他只会采用一种躲躲闪闪的方式避开惩罚。
劳拉认为关禁闭虽然比体罚好一点,但仍然是惩罚。这种惩罚会让孩子自我感觉很不好,对他学习调整情绪也没有好处,他不可能因此有更好的行为表现。
当你需要孩子配合的时候他不配合,怎么办呢?劳拉强调父母不要试图去控制、管控孩子,而要引导孩子,即便管教时也不冷落他们,尤其要拒绝动武。关键仍然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保持亲情连接、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劳拉举了一个读者来信中的例子。有个妈妈说每当她的孩子非常任性、拒绝配合的时候,她就深呼吸,让自己尽量不生气,不动怒,然后走过去给孩子一个拥抱,告诉他妈妈是多么爱他,接着用非常温和的语气和语调,把她原先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重复一遍。“结果让我都不敢相信。他刚开始时非常抵触,后来呢,他抱了抱我,想让我高兴起来,我们就把这事给化解了。”
劳拉请当父母的设想一下,把孩子关禁闭,你觉得孩子会不会乖乖坐在那儿,想下一次我要变成更乖的孩子,下一次我肯定不会干坏事了?他不会这么想,关禁闭的时候他可能满脑子都在生气,认为根本就不是他的错。
如果该做的都做了,梳理情绪,平和下来,开始引导孩子,这些都做完了,孩子还是不配合,怎么办?劳拉建议父母回到原点,想想孩子所有干坏事或者淘气的行为都是因为某种未满足的情绪的发泄,继续努力和孩子建立起亲情连接,相信足够好的关系才有足够大的影响。“只要父母耐心的杯子永远是满的,确保有足够的快乐和时间与孩子一起分享,孩子就喜欢与我们相处,就会变得更加愿意配合。”
最后,劳拉说:“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我们都希望孩子亲近我们,尊敬我们,那就从童年的每一天做起,教育孩子与自我修养并举,在每一个教育情境中都注意实践自我调整、培养亲情、引导而非控制这三个重要理念,让自己成为平和的父母,用镇定而耐心的方式创造更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成长为快乐、自信和自律的人。”
链 接
打孩子的后果
体罚的唯一优点是孩子可以马上服从,但却会让孩子实施更多冒犯行为,更糟糕的是,体罚还会导致越来越频繁的攻击行为、犯罪、精神问题、亲子关系裂痕、情商降低等9项不良后果。
脑科学研究者发现,3年中每个月都挨过打的孩子——
智商降低10%
注意力降低5%
同理心降低19%
自我调节能力降低17%
摘自《父母平和孩子快乐》
=========================================================================================================
以后我们会围绕绘本和大家一起探讨更多有关孩子教育、家庭问题、旅行、美食、创意美术、科学教育等相关话题,也会组织一些线上和线下的活动,欢迎大家参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