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醉了一回

个人日记

                   去年今日,我《醉在山乡不思归》,今年今日,我《又醉了一回》。
                                                                                                              ——
题记
       
                                      
               
              
                                                                      
又来小山村
图片  

  图片
       一路飙车,两小时后,车速慢了下来,探头窗外,大山压顶,云雾缭绕。车子颠颠簸簸,蜿蜒盘旋,蛇行似的,又来到那个小山村。迎接我们的,依旧是狗,先是一条,后是一群,汪汪乱叫一通。探头呵斥狗的,依旧是那个手拿木杈、头发花白的老人。老人记性真好,一下子就认出了我们,热情地招呼着。孩子们马不停蹄地向村后大山奔去,我因膝关节有点不适,留在了老人家里。
      老人热情地邀我进屋,捧给我一大茶缸热水,端出一竹篮子山楂、柿子、秋桃,一大瓢煮熟的栗子、花生、爬豆荚子,连声说:你吃,你吃!喝水,喝水!热情得让人感动。你也坐啊!我招呼老人。你先坐着歇歇,我有一点点事,去去就来!你忙去吧,别管我!老人颠颠的走啦。
                                             
                                                        老太和一百零六张嘴
 
         我打量了一下,这是三间屋,中间一张饭桌,周围四个圆溜溜的大木墩子,是座位。桌子底下堆着东倒西歪的空酒瓶子,桌面上一盆煮熟的地瓜,一盘咸菜疙瘩,一盘腌辣椒。靠西山墙,排着三个很大的缸,缸口用塑料膜封着,里面大概是麦类。靠北墙,垛着几十个鼓鼓涨涨的粮食袋子,一大包棉花占了好大一块地面,一堆红椒子,一堆地瓜,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大方瓜,整个地面,连插脚的地儿都没有。图片
 


       东边一间是隔开的,往里一瞧,哇!好大的炕呀!足足占了半间屋子。
 图片
   

  来到院子里,说是院子,却没有院墙,偌大的一块水泥地,即是天井又是场院,场院晒满了豆棵,边上一堆地瓜,一簸罗核桃,南面是一片山楂林,狗就拴在一棵山楂树上,西面是一排简易棚子,一个棚子里拴着老牛,散着小牛;一个棚子里圈着大羊和小羊,见有人来就咩咩的叫;一个棚子里趴着猪,肥头大耳,皮毛油光铮亮,懒懒的;一个棚子里空空的,大概是家禽棚,里边还窝着几十个鸡蛋、鸭蛋、鹅蛋呢!
图片    
   正 在这时,老人挑着两只塑料桶回来了,鞋也湿了,裤脚也湿漉漉的,胳膊上还挎着一个盛满青菜的大
图片
塑料筐。一见面, 我就喊啊呀!你干啥去啦?她说这两天忙着刨花生,割谷子,没顾得浇园,白菜图片

 都焉了,老头子千嘱咐,叮万宁的,我去浇了浇,进屋!快进屋!就在这时,几只猪嗷嗷地叫了起来,狗也
呜呜了两声。老人家说:畜生也有灵性,听见我说话就急着要吃的,小孩子一样。说着,麻利地提出一桶猪食来,搅了搅,倒进食槽里,猪们争先恐后的、吧嗒吧嗒吃起来。又拌了一小盆,放到山楂树下喂狗。
     快进屋!快进屋! 老人又一次把我让进屋里。
    老人说,他家姓郑,老头七十一,她六十九,一个女儿,一个儿子,都不愿呆在深山里,儿子全家在深圳打工,女儿也远嫁他乡,一年难得回来一趟。老头种地、看山,农忙时她也下地,还要把老头儿死拖死拉弄回来的庄稼翻、晒、打、扬,直至收藏。但最主要的是,她要喂饱、管好一百零六张嘴,你家那么多人?你听啊,一只猫、两只狗、四头猪、十二头牛、十八只羊、七十多只鸡鸭鹅,还有我们老俩!您算算,不是一百多口子吗?我哈哈地笑了,她也笑了。

 
   老人说,她去送牛羊,去去就回。我便也跟着去。老人打开圈门,牵出老牛,羊和小牛欢快地跟在老牛后面又蹦又跳,我问:鸡鸭鹅怎么都不见啦?她说:天一放亮,就把它们放出去,捉食还没睡醒的虫子,吃饱了就回来下蛋。我又问:牛和羊怎么九点多了才放出去呀?老人说:牛和羊吃了带露水的草就生病,等草上没有露水时,才可以放出去。奥!
    图片
 图片    走了大约三里地,有一片较平坦的草地,边上有几棵大树,老人分别把牛拴在三棵树上,栓牛绳很长很长,足以让牛在以栓牛桩为圆心,以拴牛绳为半径的范围内,自在吃草,自由活动。羊和小牛边吃草边撒了欢儿的你追我赶。我说:羊和小牛会走丢吗?老人说:不会,人恋人,牲畜恋群,小牛更离不开牛妈妈的。下午四点多,牵它们回去,肚子撑的圆滚滚的,不用再喂,节省很多饲料。我问:明天还拴在这里吗?老人说:不,一天换一个地方,个把月轮一回。
   
    回家的时候,老人背上一大捆晒干的树枝,说是烧炕用的。
    回到家,老人泡了一壶茶,浓浓的,香香的,给我喝。她不喝,她说茶不解渴,还是白开水好。说着,端起一大茶缸,咕咚咕咚喝干了底儿。不会再有啥活儿了吧?我正想着,老人说,你坐着喝茶,我去翻翻豆子。只见她手脚利索的挥舞着木叉,左旋右转,耍杂技一般,边翻边拍打,老人脸上的汗珠,像圆鼓鼓的豆粒,噼里啪啦掉下来,我要替她一会儿,她不让,要我去捡棉花里的草屑。
   图片
       用两个板凳撑起的竹排上,堆满了厚厚的雪白的棉花,老人说,孙子快要结婚啦,她要给孙子准备结婚用的新被子,买的那被子,轻飘飘的,就像没盖似的,谁知道里边填了些啥呀?
  图片
      老太终于停下来,拽着我进屋坐下,让我吃!让我喝!她自己却连扳登也没沾一沾,紧接着忙活午饭。她说,每天早上四点多,她就起来为老头子准备早饭,很简单,三个蛋花,半斤饼干,然后,,两人一推一拉把粪送到地里,然后,老头或耕、或种、或锄、或收;然后,老太推着小半车或玉米、或山芋、或谷穗、或豆棵,歪歪扭扭,一路到家。接下来,老太便是浇菜、烧猪食、喂猪、喂狗、放送牛羊、晾晒庄稼、然后做午饭。
   图片
  午饭是大餐,老太切了一大碗猪肉,一棵白菜,一块豆腐,放在大锅里翻炒着,半熟了,倒上半壶开水,然后,在锅周围贴了一溜饼子,我帮她烧火,她又麻利地炒了一盘笨鸡蛋,黄黄的,油油的,又炒了一盘土豆丝,一盘莴苣。大锅里咕嘟咕嘟的翻滚着,热气腾腾,香味扑鼻。
                                                
                                                      郑老汉和狗
   
        突然,忽地窜进来一条大狗,紧接着主人进院啦,郑老汉肩上扛着一大袋谷穗,胳膊上挎着一大提蓝绿豆荚子,风尘仆仆地,我和老太急忙帮他卸下来。然后,洗手,入座,吃饭。
    郑老汉很能吃,不一会儿,两大碗菜、三块大饼子就进肚了,我把包里的面包、点心、火腿肠等拿出来让他吃,他说,这东西太萱,不垫饥,还是庄户饭撑肚。说着,又拿起一个煎饼,卷上一包炒鸡蛋,有滋有味地大嚼起来,这就是俗话说的老饭力吧。
   郑老汉很健谈,他坐在木墩上,滔滔不绝,那个受用劲儿!即使坐真皮沙发的我们,也找不着那个感觉。  图片
     他说:他有六亩地,数样的庄稼他都种,大豆、玉米、花生、谷子、爬豆、绿豆、红小豆,想种啥就种啥。什么稅啊,费啊,公粮啊,都不用交,都是自己的,国家还给农民补贴种地钱,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样的好政策从来没有啊!郑老汉流露着真心的满足和陶醉!
   
    他说:他承包了半片山林,共有六十棵山楂树,四十二棵核桃树,三十五棵樱桃树,二百一十六棵栗子 树,还有四五百棵成材树。明年樱桃熟了的时候,你们可要来啊!吃樱桃啊!摘樱桃很费事,我们老俩摘不过来,熟透的樱桃落一地,可惜啊!吃了不疼糟蹋了疼啊!
 
    他说:他家养了四头老牛,九头小牛,十几只羊,三头猪,七十多只鸡鸭鹅,光这些,每年收入六、七万元,山果啊、小米啊、绿豆啊、每年也能卖个二、三万。粮食啊、青菜啊,自己种,自己吃,什么都不用买,不像你们城里,凉水都得花钱。真没想到,老来老去,过上了地主的日子,过去的地主也没捞着这般享受啊!滔滔不绝。
图片   
       郑老汉如数家珍般的夸耀着他的庄稼、他的牛羊、他的树木、他的家禽、他视为生命的大山。 
  他说:他是这个片的护林员,二十八年啦,每天他都要绕山一周,查看山林灾情,严防不法分子盗伐树木。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从未漏过一天,绕山一周,就是三十多里路啊。我问他:有啥待遇?他说:一天两元钱。我说:才两元钱啊!太少了吧?他说:一分不给我也看啊,山是我的命,我一天也离不开它,每年年五更吃完饺子我就上山,陪大山过年,山上那些弯腰驼背的老松树,就是我的老爹老娘,那些茁壮的成才树,就是我的儿女,那些日日窜高的小树,就是我的孙子,我怎能一日不见他们?死,我也要死在山上,我看中了那棵最老的松树,等我死了就埋在树下,老太插嘴:好好的,又说傻话!听着老人发自肺腑的心窝子话,望望老人衣背上那斑斑汗渍痕迹,那青筋爆柳的双臂,那写满沧桑的黝黑的脸,我的眼睛湿润了,这就是农民!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郑老汉那不足一米六五的矮小身材,在我眼前顿时高大起来!

    
 
图片
 



      郑老汉和他的狗要上山了
,一前一后,这情景酷似《篱笆·女人和狗》里的茂源老汉和他的狗,只是郑老汉身躯不如茂源老汉高大,也绝对没有茂源老汉和枣花娘那些花花事。最明显的区别是茂源老汉的狗总跟在后面,而郑老汉的狗却是在前面探路和消除障碍,据说,狗曾咬死一条横在路上的毒蛇,救了主人。
                                            
                                                           郑老太的心事
           
         郑老太又拿起木杈霹雳啪啦的拍打豆棵子,她说,再晒晒就可以收起来啦,我想帮忙,她不让,说是尘灰爆土的,弄脏了我的衣服,说一会儿就和我去摘棉花。
   
图片
       走出村子,向东约二里地,就是她家棉花地,地块不大,棉花长得真好!花朵大大的,白白的,就像盖了一层白雪。老太在腰间围了一个大包袱,摘了棉花就放在里面,也给我围了一个,老太摘得真快,双手左右开弓,一会儿就摘了满满两大把,我摘得很慢且不干净,白白的花朵上沾满了草屑,就这样,老人还起劲儿的夸我:还行!还行!老人断断续续告诉我:逢年过节,儿女们都回来,但住不了几天就走,他们一心I要爹娘离开深山,到他们那里去养老,她很想孩子,想去看看,可老头子一天也离不开大山,怎能放下他不管?听说他们住二十多层的高楼,吓煞我也不敢上啊!还是踏在地上稳当实落啊!
      老太两只手象敲键盘似的,飞快 地摘着,嘴也不停地说着,
 
     她说:每天下午,五点来钟,她就给老头儿炒好酒肴,天黑以前,老头儿从山上下来,一瘸一拐的,然后就急忙摸起酒瓶子,默默地喝,她就急忙烧炕,炕烧热乎了,他也喝得差不离了,然后喝上一碗玉米糊糊,就歪歪拽拽爬到炕上,呼噜呼噜,人事儿不知了。
图片
      她喂上猪狗,给鸡、鸭、鹅撒上玉米、谷类;给牛、羊拌上麸子草料;然后,把场园里该收拾的粮食啊、种子啊、棉花啊,收拾到屋子里,然后,喝一碗玉米糊糊,也一头扎到炕上。
   
     提到炕,老人快活起来,说:亏得有这个大炕,一年四季,每天我都把炕烧得热乎乎的,晚上一躺倒炕上,浑身筋骨松散、经络畅通,舒服极了,一觉睡到大天亮,早上起来浑身是劲儿。去年冬天,女儿来啦,躺到炕上直喊“舒服”,说比汗蒸馆强多啦。      
    她说,尽管他们老俩年纪大了,因为生活好,力气头儿不减当年。他们俩心里有奔头儿、有盼头儿,那就是看好山、种好地、守好家。儿女们都往外跑,他们都忘了本,这里的大树是他们的根,大山才是他们永远的家啊!说到这里,老人撩起衣襟,擦了擦眼角,又接着说,我们老俩终有爬不动的那天,儿女们要是不回来,这么好的地谁种?大山谁看?家谁守啊?这是我和老头儿最大的心事啊!死也合不上眼啊!老人哽噎了,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才好。
      就在这时,孩子们下得山来,我和老人急忙背起大包棉花赶回她家。尽管老人一再诚挚挽留,我还是上了车,并郑重承诺:“明年再来”!

         一路飚车,天已渐黑,进入市区,华灯初放。路经广场,看到偌大的地面上,熙熙攘攘的男女,挨肩接踵,拍肚摇臀,歇斯底里地摔打着那一身赘肉。
      面对此情此景,我脑海里顿时浮现出郑家老夫妻,那两张饱含沧桑、折皱纵横、铁屎了的脸;那满头白发、一推一拉、送粪下地的场面
;郑老汉那弯腰驼背、镢刨锨剜、耕种收割的景象;郑老太马不停蹄,家里、地里、园里,忙忙碌碌,伺候那一百多张嘴的劳累身影,心中隐隐生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哀怜\愤颟之情。

      去年今日,我《醉在山乡不思归》;今年今日,我《又醉了一回》;明年今日,我将带着广场上的男女,去深山老林、去红土地、去郑家小院,和大家《共醉一回》。











文章评论

文彬

好一个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写得细,写得活。歌颂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同时,也揭示了现时的城乡差距。文章生动感人。

东山之月

[em]e100[/em] 知道农民而且深深爱着理解农民的人才是我们党真正要的人...........